<H1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face=宋体><FONT size=5>系列报道之二:</FONT></FONT></H1>
<H1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face=宋体><FONT size=5></FONT></FONT></H1>
<H1 align=center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face=宋体><FONT size=5>“魏家琴记”木尺解开度量之谜</FONT></FONT></H1>
<H1 align=left center?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4>【南京日报报道】造郑和宝船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0</FONT>年前宝船厂的工匠们来说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同时这项工作对精确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各部件的尺寸不一就会出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失之毫厘,谬以千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现象。明代工匠们是以怎样的标准来度量他们建造的宝船呢?在此之前由于缺少实物印证,这个标准众说纷纭。考古人员非常希望能用一件当年造船的度量实物揭开这个谜团。在清理塘底的文物时,木槌、木刀、木夯、铁斧、铁凿、铁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等造船工具不断出现。每出现一件,考古人员的期望值就增加一分:如此众多的造船工具留在作塘里,难道会独独没有度量工具?</FONT>
</H1>
<P><FONT face=宋体><B>谜团 “魏家琴记”木尺刻度不等长</B>
</P>
<P></FONT></P>
<P><FONT face=宋体> 当作塘淤泥中突然出现一根细长的黑木片时,所有考古队员都屏住了呼吸。慢慢剔去一面的淤泥,一个端正的汉字——“魏”出现在木片上,紧接着是“家”,然后是“琴”。继续朝下,约两个字的长度,出现了最后一个字“记”——“魏家琴记”!中国古代有太多的工匠用这种形式标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使用的工具。这个“魏家琴记”是什么呢?考古人员将黑木片翻转过来,清去淤泥,木片一侧显出整齐的刻度来。毫无疑问,这是一把被使用过无数次的短尺!记者在市博看到了这把经过了脱水保护的木尺(如图)。它素面朝天,通体黝黑,正面被划分为20份。正中央的刻度横贯木尺,中间还被打上了“×”。在这个标记的左侧10格每一格又被划分成5小份。很显然这个木尺采用的是和现代尺一样的“十进制”。记者拿现代的尺去量,却惊奇地发现,这些刻度之间并不是绝对等长,尺上20小格的长度在1.5—1.7厘米之间徘徊。那么这把“魏家琴记”木尺将带来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P></FONT></P>
<P><FONT face=宋体> <B>发现 木尺具有双重功能</B>
<P></FONT></P>
<P><FONT face=宋体> “因为是在当年造船的船坞现场出土,又和其他明代文物处于同一地层,所以可以认定这是一把宝船厂工匠在造船中使用的明尺。”参与考古的一位专家向记者介绍,当时所有人都非常兴奋,晚上特地去喝了一顿酒,又奖给工人每人一包烟。经过精确测量,这把木尺的长度是31.3厘米,合明代的1尺。它为当代人了解明代的度量制度,尤其是深入探索郑和宝船的尺度提供了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依据。依照这个标准换算,《明史》中记载的郑和下西洋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的尺寸当为:长138.972米、宽56.34米。那么,木尺上尺度并不平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考古专家列出了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工匠自用,这把木尺制作得略微粗糙。二是,明代度量衡比较混乱,不要说官方尺和民间尺长度有所差异,就是官方尺中工部尺和兵部尺也有不同。这位工匠,把这些差异刻在同一把尺上,备随时换算,因此这把尺可能具有测量和换算的双重功能!
<P></FONT></P>
<P><FONT face=宋体> <B>专家注解 宝船尺度有望得到精确答案</B>
<P></FONT></P>
<P><FONT face=宋体> 那么这把尺能否揭开宝船尺度之谜呢?记者采访了在上海的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郑和航海研究专家朱鉴秋先生。“这件文物真是太重要了!”朱先生仔细听完记者的描述后激动地说。他告诉记者,明代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当时尺度大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当时各地度量衡的不统一造成的。在当时造船业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明代南京《龙江船厂志》中就曾有官家算料和民间算料(“料”指船的吨位)不同而需要换算的记载。由此推测当时造船时尺度也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些差别,让现在的学者在换算宝船尺度时也千差万别,但现在大多数专家承认的尺度,是按照福建出土的一把雕花漆木尺的长度换算的,换算的比例是1明尺=28.3厘米。而按宝船厂的这把明尺换算,1明尺却等于31.3厘米。由此将带来更权威、更精确的大号宝船的尺度。“魏家琴记”几个汉字的出现让考古人员激动不已,在后来的文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更多的文字,它们或是记方位、或是记尺寸、或是工匠私自留名,而其中一块外形极似明代政府颁发的出入凭证——腰牌的文物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它的正面工整地刻着繁复的类似文字的花纹。这些花纹是什么字?考古人员能将它破译吗?敬请关注“揭开宝船厂的秘密之5”——“天书腰牌”。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通讯员 祁海宁
<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1 10:45: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