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内容摘自天涯http://bbs.tianya.cn/post-free-4053995-1.shtml
【一说】中国大学最好的时期是二三十年代,甚至是抗战时期。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梅贻琦时期的清华、张伯苓时期的南开、竺可桢时期的浙大、流离失所的西南联大是我认为最好的大学,是有精神的大学。而不像[图片]现在中国之大学,名利场而已,官场而已,知识分子集体沉默而已。
【另一说】不得不说,民国时期的确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仅仅1917年北大,就有这样一群教授:徐悲鸿,23岁,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膜拜ORZ!!
然而,与此同时,在精英教育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却不能无视普通老百姓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没有80%文盲率来托底,这些大师能有机会一展手脚吗?!国民政府到了台湾之后,偏安一隅,有美国大叔背后撑腰,应当再出一批大师啊?!大师在哪里?!
至于说什么大学精神自由独立,还真的是对军统、国统的蔑视了!
中学和大学是重点打击对象。政府从193l-1932年满洲危机中领略到了学生运动的潜力,并深信共产党分子是学运的煽动者和组织者,决定把学生引上轨道。政府的密探混入学生团体,学生受到突袭搜查、突然失踪及集体拘禁等恐怖的威胁。没人能淮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学生在1930年代被捕,但数字肯定会是上千,也可能是几千。——[美]易劳逸 著,高华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看清楚译者呦)
我同一位在耶鲁大学受过教育的经济学教授马寅初谈过话。抗战以前,这个独裁者曾把马教授请到他的官邸,请其私下指教经济问题,就象他请传教士教他神学或者请普鲁士人教他步兵战术那样。马寅初认为,他同蒋介石关系密切。但是抗战期间,当他在大学讲课时,他开始指责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时蒋再次请马寅初吃饭,讨论经济问题。饭后,在马寅初乘坐这位独裁者的轿车回家时,坐在前排座位的两个带枪的人对他说,他已经被捕了。为此,他有两年时间未能与家人相聚。——[美]白修德:《探索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