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96|回复: 30

关于抵 制圣诞节的另一种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20: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新浪杨恒均的微博

o(︶︿︶)o 唉圣诞节?海外华人应警惕!——杨恒均
       24日,湖南一高校学生身着汉服到长沙圣诞活动场所手举红色标语“抵*制圣诞”和“中国人不过外国节”,他们呼吁中国人回归传统节日。同时,网传西安某高校禁止学生过圣诞节。一些学者也忧心忡忡,担心这是西方文化与宗教入侵。

       目前看来,宣称抵*制圣诞节的大多是民间人士,并无官方背景或介入,这属于公民正常的诉求表达与言论自由。不过,如果真有一天上升到中国官方层面,弄出个抵*制圣诞节的话,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尤其是海外华人,不能掉以轻心。

       要知道,散布全世界的华人已经有六、七千万,他们可是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会一如既往、义无返顾地过中国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春节,规模与规格越搞越大。只要有华人群体申请,春节这天,基本上都可以在西方国家各大城市的主要广场举办春节活动或者游园之类的。悉尼这些年还有封路游*行庆祝,规模都是各民族节日中最大的。难怪,这些年连美国总统和澳洲总理都会在中国春节前向华人拜年。

       中国人以前缺乏宗教,很多时候都是利用春节烧香拜佛,崇拜祖先,在很多西方人看来,春节也是有浓重东方情结与宗教色彩的,每到这个节日,唐人街与华人社区都张灯结彩,舞龙玩狮的,华人同各民族一起庆祝春节,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但至今为止,好像我还没有看到西方那个国家有人提出o(︶︿︶)o 唉春节。中国应该自信一些,别太任性,不要动不动就抵*制这个抵*制那个。你现在强大了,你真抵*制一下人家,人家不会像以前“让着弱者”那样不理睬你,人家一定会抵*制回来,若这样,你那没有和经济一起强大的小心灵受得了吗?

       当然,同西方相比,东南亚国家的春节规模与节日气氛更浓,有些地方甚至比中国大陆一些城市的节日气氛都浓。记得多年前那些国家民族主义盛行、排华严重时,一些地方的华人一度不敢在春节期间过分喜庆。但随着全球化与普世价值被普遍接受,多元文化成熟,春节也在这些地区大放异彩。

       至于一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与宗教侵入,我觉得没那么严重,其实这个节在西方也没有那么重的宗教意味了,成了家庭团聚的假日。就拿大家都喜欢的圣诞老人来说吧,也就是给孩子们——尤其是生活比较不如意、家庭贫困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头。利用圣诞搞慈善比宣扬宗教更普遍,更被大家接受。

       中国传统节日都强调家庭团聚,反而缺少了一位这样的老人去关心那些无家可归的,那些需要照顾的人。当然,中共领导人这些年好像都会在春节期间的电视上访贫问苦,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但那大多是电视上的独角戏。什么时候我们的传统节日能有一大批这样送礼物的“圣诞老头”呢?这是传统假期和宗教节日与时俱进,向现代文明转换的一个标志。

       中国年轻人喜欢过圣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圣诞不放假,所以单位同事和朋友聚会非常方便,而中国其他假期,尤其是春节,虽然也是家庭团聚,但都放假了,平时的朋友见不到了,同事分开了,气氛反而不活跃。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要知道,我在国外过圣诞,很少看到庞大的聚*会,因为人家都回家了,去旅行了,可中国人搞春节,就有很多西方人涌过来看,为啥呢?因为他就在附近啊,没有放假,也没有去旅游。

       就我观察,现在年轻人过圣诞,就是找个机会乐一下,中国信上帝的群体在扩大,但有几个是看到圣诞老人才信上帝的呢?所以,一些人士不必杞人忧天,担心宗教渗透与文化侵入。

       各地圣诞气氛浓,商家炒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每年圣诞节,甚至逐步扩展到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商家们都会因势利导,制造各种商品和礼品,大赚一笔,从而也推动了节日消费。

       记得2007年,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些东西还不过时。请大家点击阅读:《从麦当劳到圣诞节,我们该如何o(︶︿︶)o 唉美国文化的入侵?》

老杨头 2014年12月26日
发表于 2015-2-4 1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lly)。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这正是故事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最欣赏这句话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2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没必要过个圣诞节就忧国忧民的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0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不孺 发表于 2015-1-29 22:11
我觉得没必要过个圣诞节就忧国忧民的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的表现

说得是啊
说得是啊
发表于 2015-2-1 19: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不敢苟同,我觉得,o(︶︿︶)o 唉圣诞节,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衰弱导致无论何事均学习西方,经过几代人的更替,西方强大,东方落后的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一代人的心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在不少人心里已经遭到了实质的改变,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很多年轻人的内心缺乏文化的支撑,在主流趋势的引导下,学习西方文化成了在主流社会得到认可的一种条件,内心的空虚一旦被西方文化填满,想让这些人再接受我们的传统几乎不可能,圣诞节和基督教莫不如此,两军对垒,若双方旗鼓相当,一方不战而走,可以视之为不自信,但是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逃跑就不是不自信,我们官方从政府到军队,从学术到网络,西方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每次出席会议,有哪个国家领导人穿的不是西装,又有几位院士没有在外文杂志上发过论文,主流社会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导致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把自己的青春洒在了对西方文化的追求上,而自家的东西却被抛在黑暗的角落里,主流社会没能做好引领潮流的好角色,把一代又一代青年人送了人,看看现在有钱的移民,没钱的也出国就知道了,人总是有追求的,一旦主流的标准被西方文化占领,我们还凭什么教育下一代,凭什么让下一代追求中华文化,特别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些所谓的大学教师充当了西方的说客,在课堂上说国家这不好那不好,我本科的时候,政治课的老师居然堂而皇之的劝我们有机会都出国,想想这些尸位素餐的人,你觉得我们还应该不屑一顾?我觉得,这就不是自信了,而是自大,是自欺欺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子百家 发表于 2015-2-1 19:37
大叔,不敢苟同,我觉得,o(︶︿︶)o 唉圣诞节,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衰 ...

哦,你这么想
了解到
我有兴趣想知道你对徐岚在《求是》上的文章怎么看?
发表于 2015-2-1 22: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5-2-1 21:35
哦,你这么想
了解到
我有兴趣想知道你对徐岚在《求是》上的文章怎么看?

大叔不是一向对这类杂志不感冒的么?
是哪一期啊?我弄来看看。
发表于 2015-2-1 22: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子百家 发表于 2015-2-1 19:37
大叔,不敢苟同,我觉得,o(︶︿︶)o 唉圣诞节,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衰 ...

诸子考完试啦?真高兴你又回天汉座谈了。就这个话题,年青人说的好严重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5-2-1 22:31
大叔不是一向对这类杂志不感冒的么?
是哪一期啊?我弄来看看。

你搜一下作者名字就看到相关信息了
发表于 2015-2-2 13: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幸福生活 于 2015-2-3 12:53 编辑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5-2-1 21:35
哦,你这么想
了解到
我有兴趣想知道你对徐岚在《求是》上的文章怎么看?



还以为是登在《求是》上呢,原来是网刊啊……
粗略地看了看,
作为一名资历较浅的小公务员,徐岚的文章不过是“在其位谋其职”罢了。
再说,她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啊?!

说白了,宣传部就是化妆师么——为政府化妆的化妆师,画得不好哪还能呆下去?

回头细看看
发表于 2015-2-2 17: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5-2-1 22:35
诸子考完试啦?真高兴你又回天汉座谈了。就这个话题,年青人说的好严重呢……

我已经毕业了,不考试了,现在就是忙
发表于 2015-2-2 17: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诸子百家 于 2015-2-5 11:01 编辑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5-2-1 21:35
哦,你这么想
了解到
我有兴趣想知道你对徐岚在《求是》上的文章怎么看?


国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无可厚非,从政局稳定角度来看,这是必须有的,宣传部门为官方涂脂抹粉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职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看事情还是先从大是大非着手。今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承认他推动了乌克兰的政变,一些美国的帮凶,某某基金会,某某公益组织就暴露出来了,这些所谓的和平人士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在文化领域肆意侵略,为推翻政府做了十足的准备工作,这说明现在的战争已经不再单单是动枪动炮的了,中美之间的战争最终会演变为核战,在一方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他就不可能轻易使用战争手段,这时候,从内部下手就能兵不血刃的肢解对手,美国打的就是这样的算盘,几十年了,苏联的崩溃就是先例,从中东到乌克兰,莫不是这样一出出人间悲剧在上演。这个时候除了在军事上要强大,在文化入侵上也不能放松,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钱袋子虽然富有了,但是我们的脑袋里却空空如也,这才是我们最需要警惕西方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21: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子百家 发表于 2015-2-2 17:14
国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无可厚非,从政局稳定角度来看,这是必须有的,宣传部门为官方涂脂抹粉这 ...

好吧
你吓到我了
发表于 2015-2-3 11: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是懒得争辩吧,我有些观点过于偏激,我自己知道,有些问题是不能谈的,大叔也不必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就行,在这里,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如果你觉得有问题,直接忽略就行了
发表于 2015-2-3 13: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滥用的爱国主义  才让多吉 原创|
      最近,求是网转发了宁波市委宣传部的徐岚文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文章引发关注原因有二:其一、文章点名批评了贺卫方和陈丹青不爱国,前者是北大法学院教授,后者是因不满大学招生制度退出清华的教授、艺术家;其二、作为中共理论阵地的杂志《求是》在官方网站转载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让社会有了各种解读。
     十年树人,百年树人。所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难点不应该在高校,而是在中学甚至小学。大学本来就是应该包容并蓄,容许各种尝试、探索,容许各方对一个事情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至于文章作者所担心的在校学生是不是被“引入歧途”或是“被蛊惑”、“被盲从”是要看我们从中学甚至小学的教育是培养出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通过“格式化教育”提供了一群盲从多于独立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讨论虽然非常重要,却又落入了滥用爱国主义的窠臼。“爱国”为什么会成为很多人信守拈来的道德帽子?
     爱国主义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其难度超过男女之爱。男女之爱,绝大部分属于两个人的情感归属问题,而国家之爱,是数以千万计人的情感归属问题。国家之爱不是来源于政权,而是源于数以千万计人之间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彼此为保护这种文化和情感所做的种种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而在现实行为中非常强调爱国主义,在大大小小的公众聚会中,美国人都会唱国歌,宣誓效忠美国,而不是效忠人类或者人道主义。
     爱国主义在全世界经常引发争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掌握国家机器的君主、政客或政治文化流氓就经常以“爱国”的名义,对群体文化和情感进行极端美化,继而发展为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情感与价值观的藐视和对抗,让“爱国”成为政府操纵社会民众的工具。被滥用的爱国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毒害不仅是沙文主义般的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老子天下第一,而是在不经意间从社会民众的藐视和对抗中激发民族仇恨,让“爱国主义”变异为国家间战争的导火索,让社会公众成为国家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保护社会公众共同的文化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化情感的根基。国家福利分配、个人财产独立、法律审判公正、言论自由等是实现这种的公平公正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公平和公正在国家层面具有排他性和内在性。假如,一个政府在这些方面给予本国公民的权利还不如一个外国人,那个你又如何能说服他们去爱这个国家,去拥护这个政府的政策与方针?政府在现代社会是“默认”的国家利益代言人。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批准《议和大纲》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终被演绎为“宁与洋人,不予家奴”就是政府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本国公民甚至得不到和外国人一样的待遇,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十年以后清政府的倒闭。
      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等,导致从爱国主义又派生出移民问题。今天,有很多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热衷于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后就有资格享有更多的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失业补偿、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而美国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福利特权,经常要求政府控制移民数量,即便移民可以改善一些穷国公民的生活状态,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是公民与公民之间,为了保护自己拥有的高尚的道德生活、社会福利的基本承诺,是对自己现有生活形态的热爱与保护的集体决定,而是不是政府和国家的意志。从爱国主义的本意而言,增进的是一个国家同胞之间的关爱和情感。当美国人遭遇“9·11”时,中国人甚至有些“看热闹”的小心思就并不奇怪。
     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却到处在倡导爱美国,显然和卢梭的爱国主义观点一脉相承,爱国是来自于独立的个人对群体生活的渴望与尊重,而不是来源于某一政治团体或商业组织的意志。在现实中,爱国情感又经常被塑造成信仰,神圣得不容置疑,以至于被滥用或利用。所以,卢梭在《知识分子》一书中引用约翰逊之言:“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这恰是表达了很多人对爱国主义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爱国是公民维护文化和情感的工具,一方面爱国又是政治流氓最后的庇护所。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是帝王将相政府官员和争权夺利的人关心的事情,如果一个社会当着面“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男盗女娼”,这才是每一个人需要参与来努力改变的,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贩夫走卒都应该行动起来。这句话最有名的总结就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也被误读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宣传口号,而在顾炎武看来,国家、政府的更替和公民没有任何关系,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东西才是大家应该关注的。
      爱国的误读与滥用,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发生。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于是中国就有人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四处发短信号召“五一不去家乐福”,不转发和去家乐福就不爱国,就是“汉奸”。其实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家乐福”卖的东西要是质量好价格低,当然要去买。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美国人因为买了“中国制造”就是不爱国,如果这样,中国福州造出来的鞋子难道我们留着自己穿不成?我一直认为“o(︶︿︶)o 唉某货”就是爱国主义被商业组织利用的一种形态。对于一个开超市的人而言,最好的爱国方式不是呼吁大家o(︶︿︶)o 唉“o(︶︿︶)o 唉某货”而是给同胞提供比“某货”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你又是如何能区别“耐克鞋”哪些部分中国工人受益,哪些部分是美国老板赚钱,我们没有理由说“只许中国人赚钱,不许美国人发财”。
    “o(︶︿︶)o 唉某货”是爱国主义在商业领域的霸权和滥用,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总不能因为爱国就必须买“三聚氰胺奶粉”,因为爱国就必须用“地沟油”凉拌香葱豆腐。但是, “批评和拥护”是不是应该成为爱国与否的区别,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话题。
    1924年,冯玉祥派人把溥仪从故宫驱逐,胡适发文章为溥仪说话,指责民国政府言而无信,无视法律。胡适的观点遭遇了当时爱国青年的痛骂,在胡适看来,共和固然重要,但遵守规则更重要,共和与清朝是政治家的事情,而信守诺言影响的是社会公众的道德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大事,爱国就必须批评当权者一切有损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公共福利的问题。
     因此,如果同意爱国主义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如果同意爱国是对自己同胞的幸福生活具有特别的责任,那么贺卫方和陈丹青就有权利履行这种义务——对一切有损于社会公正与正义以及公共福利的行为进行批评,这才符合爱国的本源而不能称之为“抹黑”。在我看来, “抹黑” 与“批评”的界限不是来源于批评者本身的立场,而是来源于被批评者的“自信”与“不自信”。
     毕竟,爱一个国家的对立面不是批评一个国家,而是对一个国家的一切事务冷漠。

——相信无论是贺卫方、陈丹青还是徐岚,都是爱国的。
只是前者说话多少片面、偏激,有些因爱生恨、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并且不容否认,他们的言论确实对孩子们爱国主义情感的树立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后者年轻气盛,生在政府的宣传部门,批评起前辈时毫无忌惮,平白得让老同志们想起了红卫兵小将。

既然都是一家人,大家有话可以好好说嘛!
发表于 2015-2-3 15: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子百家 发表于 2015-2-2 17:14
国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无可厚非,从政局稳定角度来看,这是必须有的,宣传部门为官方涂脂抹粉这 ...

好吧,我也被吓到了。
发表于 2015-2-3 15: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5-2-3 13:09
被滥用的爱国主义  才让多吉 原创|
      最近,求是网转发了宁波市委宣传部的徐岚文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

为才让点个赞。

哈哈,幸福这稀泥和的。:Q
发表于 2015-2-3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他们(纳粹)杀GCD,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GCD;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上面说的是沉默的可怕。沉默最起码还有某种是非观,只是过多考虑现实利益,而选择保身。而比沉默更可怕的是帮凶,而比帮凶更可怕的是自觉的帮凶,因为一般的帮凶也许是与魔鬼做交易,也许他一边做着交易,一边骂着魔鬼,也许他的心还有某部分没被魔鬼同化。而自觉的帮凶,是整个人被异化,思维上与魔鬼同在,这才是魔性最大的力量与依靠。

     当然,这只是严重了说。我们讨论的现实也没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也没这么妖魔化。但当你抽象的思考敌人的阴谋,思考大局,那请具体的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感受一下那种无告,无望的情境。因为正义,爱国,真理这些大词,抽象出来是,往往都被各种魔鬼的幌子利用。只有她们在个体,具体事情上出现时,才是那么真实而确定。
发表于 2015-2-3 2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5-2-3 15:05
为才让点个赞。

哈哈,幸福这稀泥和的。

哼,:L 说我坏话呢……
其实幸福真不是刻意在和稀泥,幸福心里就是这么看的啊!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首先,幸福认为辩论的双方骨子里都是爱国的,这个风行你认可么?
如果认可,剩下的就只是双方表达方式的问题了。

“当初他们(纳粹)杀GCD,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GCD;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当xx批判发帖人时,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发帖不添乱;当xx来抓顶贴的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只看贴不顶贴;后来xx要杀看贴的人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作声了……”
可是,这样类比不是很合适呢。
不沉默并非等同于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毫无遮拦地讲。

对于诸子百家的看法,请大叔和风行采取折中的态度,
其实,从防患未然角度讲,年青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坏事

嗨,我这稀泥是和到底了……
发表于 2015-2-3 2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幸福生活 于 2015-2-3 22:21 编辑

    “反动学术权威”中许多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在改革发展的某个阶段充当着监督者的角色,习惯以超出常人视野的大思维看问题,其书生意气、明显偏激的文章往往不能考虑到政府的“面子”,而是直接切中要害、直击薄弱环节。
      若政府官员能理性地对待这样的言论,正确认识“反动权威”们的出发点,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看到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改的还很多;了解民间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诉求,了解群众对于改革过程与结果的解读与理解,进而在改革过程中加以调整、变化和适应,使得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得到民众更持久的拥护——正视问题,而不是一味打压或者假借年青宣传工作者张扬但尚稚嫩的笔端。
发表于 2015-2-4 1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村上春树:“高墙与鸡蛋”
                                       ——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
                                                                [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按:此文是依据村上春树在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四月号)发表的日语原文翻译的]

    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换句话说,作为以巧妙说谎为职业的人来到这里、来到耶路撒冷市。

  当然,说谎的不都是小说家。诸位知道,政治家屡屡说谎,外交官和军人说谎,二手车推销员和肉铺和建筑业者也说谎。但小说家说谎和他们说谎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家说谎不受道义上的谴责。莫如说谎说得越大越高明,小说家越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好评。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小说家能够通过巧妙说谎、通过栩栩如生的虚构而将真相拽到另一场所投以另一光照。以其固有的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要把真相引诱出来移去虚构地带,通过将其置换为虚构形式来抓住真相的尾巴。但为此必须首先在自己心底明确真相的所在,这是巧妙说谎所需要的重要资格。

  可是今天我不准备说谎,打算尽可能说实话。一年之中我也有几天不说谎,今天恰好是其中的一天。
实话实说好了。关于此次来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不少人劝我最好拒绝。甚至警告说如果前来,将开展不买我的书的运动。无须说,理由在于加沙地区的激战。迄今为止,已不止一千人在被封锁的城区丧生,据联合国报告,大多数是儿童、老人等手无寸铁的平民。

  接到获奖通知以来,我本人也一再自问:这种时候来以色列接受文学奖果真是妥当的行为吗?不会给人以支持作为纷争当事者一方、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并积极行使的国家及其方针的印象吗?那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我不认可任何战争,不支持任何国家。同时,自不待言,我的书在书店被人拒买也不是我所希求的。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重新坚定了来这里的决心。原因之一,就在于有那么多人劝我最好别来。或许我有一种大部分小说家都有的“犟脾气”——别人叫我“别去那里”、“别干那个”、尤其那样警告我的时候,我就偏偏想去或想干,此乃小说家的nature(天性)。为什么呢?因为小说家属于这样一种人:无论刮怎样的逆风,也只能相信自己实际目睹、自己实际手摸的东西。

  正因如此,我才出现在这里。较之不来,选择了来;较之什么也不看,选择了看点儿什么;较之什么也不说,选择了向诸位说点儿什么。

  有一句话(message)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lly)。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这正是故事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我的父亲去年夏天去世了,活了九十岁。他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个兼职佛教僧侣。在研究生院就读期间被征召入伍,参加了中国大陆的战斗。我小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在饭前向佛坛献上长长的深深的祈祷。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祈祷,他回答为了在战场死去的人,为了在那里——无论友方敌方——失去性命的人。每次看见父亲祈祷的身姿,我都觉得那里似乎漂浮着死亡的阴影。

  父亲去世了,其记忆——还没等我搞清是怎样的记忆——也彻底消失了。但是,那里漂浮的死亡气息仍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少数然而宝贵的事项之一。

  我在这里想向诸位传达的只有一点:我们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一个一个的人,都是面对体制这堵高墙的一个一个的蛋。看上去我们毫无获胜的希望。墙是那么高那么硬,那么冰冷。假如我们有类似获胜希望那样的东西,那只能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的无可替代性并将其温煦聚拢在一起。
请这样想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以拿在手中的活的灵魂,体制则没有。不能让体制利用我们,不能让体制自行其是。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我想对诸位说的仅此一点。

  荣获耶路撒冷奖,我很感谢。感谢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看我书的人。我要向耶路撒冷的每一位读者致以谢意。毕竟是因了你们的力量我才出现在这里的。但愿我们能够共同拥有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什么。我很高兴得以来此向诸位讲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7:50 , Processed in 0.0847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