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4|回复: 0

[國學問道] 《周南·关雎》(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1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为何要采摘荇菜?
我们来说说“参差荇(音性)菜”的问题。
荇菜是什么?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以吃。这里要采摘它却不是为了做成菜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是用来作为祭品进行祭祀。
为什么刚刚说完“男女以德相配”,却忽然转到了采摘荇菜作极品的事情上来了呢?因为祭祀祖先是婚礼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在《仪礼·士昏礼》中,媒人说亲的时候和新郎亲自去迎接的时候,都要举行祭祀。
举行婚礼,为什么祭祀祖先呢?因为不论男女,都是祖先的“遗体”(生命的遗传),因此,婚姻也要祭告祖先,而且结婚又是繁衍后代、接续香火的开始。
祭祀为什么如此受重视呢?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是真诚而慎重地对待死者,死者当初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也总会有死亡的时候,因此,对死者的真诚与慎重也是对人生的真诚与慎重,是仁德和礼义的体现。
怎样体现对死者的真诚与慎重呢?“丧尽其礼”而已。不可因为其人已死就轻视、淡忘,仍然要以礼相待。当我们草率地对待死者的时候,便是对人生另一半的轻视与亵渎,同样可以说是对人生的轻视与亵渎。
人生的另一半是什么意思?人生应该包括阴阳两部分,好比一天应该包括黑夜和白昼,好比一年有春夏秋冬。所谓阴的部分是指死亡之后到再生之前,这相当于秋冬;所谓阳的部分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相当于春夏。两部分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生。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死者呢?能够对死者以礼相待,葬之以礼,才能符合淳厚之德。孟子说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上)
重视活着的人容易,重视对死者的态度却比较难。如果我们对待死者就跟对待死猪死狗一样,轻率无情,那么,人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类社会还算是人类社会吗?
“追远”所要表达的是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如何表达怀念之情?“祭尽其诚”而已。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说:“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之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祭祀不应为了从祖先或他人那里得到名声与利益,不应为了做给他人观看,而是为了表达对死者与祖先的感念之情、敬重之意,是孝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能“事死如事生”,是以淳厚之心对待死者、祖先,所体现出来的是仁德之心,而无功利之念,以此教化百姓,百姓的品德也必然能醇厚敦实。
荇菜,只是在宗庙祭品之中的很微小的一种,但是,后妃却要去亲自采摘、精心选择,体现为诚心敬意。礼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有诚心和敬意。所以,后妃来负责采摘荇菜的时候,她尽职尽责,惟恐有所差池。
家庭需要祭祀祖先,君王与后妃所构成的家庭更要祭祀祖先。
能孝敬父母的人,或许有不敬祖先的;能敬祖先的人,却不会有不孝敬父母的。能真诚祭祀天地,才能保证真诚效法天地之道;能真诚祭祀祖先,才能真诚尽孝;能真诚祭祀圣人,才能真诚敬畏圣人之言。
所以,《礼记》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当作治国的第一要务。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是:君王对祖先充满敬意,后妃也对祖先充满敬意,这既是各自的道德修养好,又可能是彼此相互影响的结果;
后妃在此祭祀祖先,所祭祀的表面上来是君王家的祖先,而不是后妃父母的祖先,所以说后妃已经对与丈夫一起构成的这个家有了完全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假如女子结婚之后,仍然不能有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个家庭不容易和谐安宁。
八、“左右”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我们再说“左右采之”。
这里所说的“左右”,指的是王后身边的嫔妃宫女。
嫔妃宫女为什么愿意跟随王后一起去采摘荇菜?这要靠王后自身的感召力。
无论是君王还是后妃,要平天下都需要具有感召力,这种感召力从何而来?是从自我端正而来,使由以身作则而来,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此,采摘荇菜是王后的责任,但她身边的品分宫女能够自愿地帮助她四处寻找荇菜,正是这种感召力的体现。
有时凭借着权力、命令也可以使宫女听从,但是,却难以避免偷工减料、应付了事,更难以做到和谐一致、戮力同心。
王后的感召力,首先来自她的“窈窕”、“淑”,也在于她的以身作则。
九、为何会“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即使后妃自己,也是因为“窈窕”与善良的本性才会有“寤寐求之”的表现。所以,品德修养是行为的根本,以身作则是感召力的关键。对祖先的敬意以及尽职尽责,只有通过行为才能体现出来。后妃在没有采摘到荇菜之前,日夜思念的是此事,以致于寝食难安。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妃的寝食难安与“发愤忘食”没有什么不同。后妃对于采摘荇菜之事是如此,对于其它属于自己职分内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能如此,内心的问心无愧,家庭的和谐安宁,天下的和谐安宁,都在其中了,何愁国泰民安不能实现?
十、为何《关雎》贯穿着“修齐治平”?
 《周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妃与宫女是如此,夫妻是如此,君臣是如此,臣民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同心协力才好。后妃的品德与行为自然带动了宫女,使得宫女们与她同心协力地寻找荇菜、采摘荇菜、选择清理荇菜,其最终结果都是使得祭祀得以顺利进行,再进一步说则是为了国泰民安。志同道合,使得后妃与宫女像琴瑟合奏一样和谐,由此而使得夫妻像琴瑟合奏一样和谐,乃至使天下的君臣民也像琴瑟合奏一样和谐。当把荇菜等供品献到宗庙里的祖先神灵之前的时候,祭祀开始,堂上奏响了琴瑟,庭中敲响了钟鼓,预示着、象征者家庭的和谐、天下的和谐。全诗由“关关”的和谐开始,而由琴瑟和谐、钟鼓和谐而终。和谐由何而来?由君王与后妃的道德修养而带动天下人的道德修养,由君王与后妃的家庭和谐带动天下各个家庭的和谐,由君王与后妃的各尽其责带动天下人各尽其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1:10 , Processed in 0.0590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