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1|回复: 0

[國學問道] 《召南·野有死麕(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2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诗歌原文:
请大家先阅读三遍:
野有死麕(军),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谱肃),野有死鹿。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西),无感(撼)我帨(睡)兮,无使尨(忙)也吠(废)。
二、《诗序》讲解:
诗序:“野有死麕,恶(物)无礼也。天下大乱,彊(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批)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1.题解:
【1】城郭之外是郊野,盛世教化所难及。乱世礼失求诸野,郊野不可再失去。
“野”是哪里?我们从“城”说起。城墙所围起来的地方叫做“城”,城外面紧接着就是“池(护城河)”,合称“城池”。
城池外面是“郭”,相当于“外城”,是“城池”的第二道防线,合称“城郭”;“城郭”外面是“郊”,是为城里的人提供粮食、蔬菜等用品的地方。
“郊”外是“野”,也就是远离“城郭”的“田野”,与“郊”合称“郊野”;“郊野”之外是“荒”,与“郊野”合称“荒郊野外”。
“荒郊野外”,是“教化”比较难以到达的地方,因为“教化”从“城里”开始,向外扩展延伸。同时,在“城里”处于“礼崩乐坏”之时,这里也是礼乐尚能残存的地方,所以说“礼失求诸野”。
好比如今,“反传统”风气的影响,在“城市”里最为严重,“西化”也最为严重,如今,农村所残留的那些“中国文化传统”,正存在着即将失去的危险。
不过,如今,“中国文化传统”的复兴,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复兴传统的意义,这是希望之所在。
【2】麕为鹿名或谓獐,其字亦可写作麏。郊野之礼难全备,礼之最重在诚心。
“麕”这个字,有几种写法,一种是“麏”,另一种是“麇”。“麇”是把“麕”字之中的“囷(qun1)”省简而来,意思不变。
“麏”与“麕”字的不同之处,就是下面表示读音的部分,《说文解字》中没有此字,《康熙字典》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两字的“表音之象”,来推想两字涵义的不同。
“麕”字意味着野生而聚集,而“麏”字意味着“鹿中指君”。所以,此诗其实用“麏”字更恰当,因为第二章中的“麕”与“鹿”有区别,这个讲法就可以提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野有死麕”的意思,是指生活在荒郊野外的人,在天下大乱、礼乐不存的情况下,到处都有倚强凌弱、私奔悖礼的行为。
然而,任何正常人都期望着别人对自己以礼相待,男女莫不如此。虽然有人对别人无礼,却厌恶别人对自己无礼。在和平时期人们希望完全符合礼仪,即使是在灾荒战乱年代也希望尽量能符合礼仪。
从男女婚姻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哪位女子都期望着能“明媒正娶”。也就是说,都期望有正式的媒妁介绍(媒妁之言),也需要男女双方父母之间的礼仪形式(父母之命),假如不具备这两者,便是无礼;
或许在特殊情况下,无法礼仪周全,可以对礼仪的要求降低标准,但是,也应当尽量依照礼仪做事。在此诗中,虽然在荒郊野外的女子,又处在乱世之中,也渴望着男子遵守礼仪。
我们可能比较重视法律,而对礼仪的重视不够。其实,如果我们没有犯法、没有收到侵害,法律对我们来说,形同虚设。但是,礼却是关系到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人的。
【3】诗序解说:
所谓“野有死麕,恶无礼也”,是说无论男女,在没有受到名利诱惑或得失、生死威胁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厌恶无礼的行为。
孟子说过,“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因此,只要是人,正常情况下都会有辞让之心,否则,就不是正常情况。
所谓“天下大乱,彊暴相陵,遂成淫风”,是什么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是说天下已经无道,意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弱肉强食,相互欺凌,胁迫女子之类的抢婚现象少不了会发生。
第二,是说天下已经礼崩乐坏,淫荡之风弥漫于天下,男女婚姻不仅失去“媒妁之言”,而且不接受“父母之命”,没有聘礼,甚至发生淫荡之行。
当一个社会“正气”占上风的时候,“邪气”难以发作;当一个社会“正不压邪”的时候,众人非常容易随波逐流。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是商纣时代所造成的。社会风气被败坏之后,要想使社会风气再回归正道,其难度很大。
文王的教化,从京城向四周展开,但是,毕竟文王的教化到了“荒郊野外”,已经非常微弱;况且,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不会富裕,没有条件按照完备的礼仪去做。
即使如此,此诗之中的男女,还能厌恶无礼的行为,还能遵循最基本的礼仪,足见人们对礼的期望,足见文王教化之得人心。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野有死麕(军),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1】群体狩猎相帮助,获得猎物共同分。群居共处重情义,华夏之道义为尊。
郊野之外有一只死鹿,死鹿何来?是猎人所猎获的。荒郊野外,是野兽经常出没之地,所以,打猎者一般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体狩猎。
集体狩猎所得的猎物,由所有狩猎者共同分配。因为中华民族,除了游猎为生的族群之外,一般都重视“居有定所”,所以,他们在狩猎时采取集体行动,狩猎完毕之后,也不是从此分开,不是等到下次狩猎之时再重新组合。
这种做法,是“各尽其责”、“协力同心”、“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做法,绝不是“为利而聚”、“利尽而散”的做法,更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厮杀的做法。
这是中国人典型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不从自私出发,却能使人人共同生存。如果偶然有获得的猎物比较少,共同分配可以保证谁家也不会挨饿;如果获得猎物比较多,也不至于因此而争夺。
因为是这样的生活和劳作方式,所以,可以避免那种“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禽兽之道。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中,形成了“尚仁重义”的文化传统。
【2】礼仪可备莫奢侈,条件不够可俭之。礼之所重在诚敬,文质彬彬最宜之。
猎人猎获到麕鹿之后,有位猎人用白茅把分得的麕鹿之揉包裹了起来,准备作为给女家的聘礼。可是,这样的聘礼未免太菲薄了吧?
礼不在多,而在于诚。如果没有诚心,即使聘礼再多,也不算是礼,而是“买人”。如果家中有足够的条件,却为了省钱而不按礼数给聘礼,这不仅是吝啬,而且是缺乏诚意。
如果遇到了凶年荒年,礼数可以降低要求。此诗所写的是生活在荒郊野外的猎人,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他的猎物绝不是用来谋利的,而是用来谋生的,以此为聘礼,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诚意。
不仅如此,这位猎人的诚意,还体现在“白茅包之”这件事上。这不像我们现在买礼物那样,由买方把礼物包装好,这里这个猎人是自己想到要用白茅包一包。
用白茅意味着什么呢?《易经·大过》的初六爻辞说:“藉(借——铺垫的意思)用白茅,无咎。”是说,在祭祀的时候,要在祭祀的礼器下面垫上白茅,然后再放祭品,以示恭敬慎重。
猎人能用白茅把麕鹿的肉包起来,然后再作为聘礼送给女方,可见其心之恭敬慎重,丝毫没有怠慢之意。他是把婚姻看作像祭祀一样庄严的事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所写的不是事实,而是“贞女”的期望。在此天下大乱之时,强暴的男子常常无礼,少女所渴望的是能嫁给一个守礼之人。
2.“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天下大乱女多忧,渴望男子以礼求。但愿仲春婚礼定,莫待春去直到秋。
“有女怀春”,不是说少女有什么非分的欲望,而是期望着“婚姻及时”,这样,既可以使父母不再为自己担忧,也不至于影响人生责任。
按礼,结婚的时间最好是在秋冬,但是,在凶年荒年,天下大乱之时,女子大多期望早一点出嫁成家,所以,“怀春”二字,是指少女期望着尽可能在春季成婚,而不要等到秋冬。
另外,“怀春”意味着少女心中所思,是在青春年少之时成婚,不要等到衰老之后。后世的诗词之中,有很多“思春”、“叹春”、“惜春”的说法,与此意思相同。
天下大乱,少女的危险就必然会多,到了结婚的年龄却不能结婚的也必然会多。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使男女“婚姻及时”,都是人们普遍的期望。
当今的中国大陆,虽然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偏大,可是,在农村仍然有一些家长,冒着被罚款的危险,甚至甘愿被罚款,仍然让孩子按时成婚(女子十八岁,男子二十岁)。
【2】期望男子是吉士,派遣媒妁来提亲。若非明媒正娶者,不仅失礼且丢人。
所谓“吉士”,指的是少女所期望的男子。何谓“吉”?《周易》中说:“吉凶者,得失之象也。”士君子所要遵循的是“道”,因此,经典之中所说的“吉凶”,所指的都是“得道”与“失道”的问题,得道则吉,失道则凶。
所谓“诱”,指的是“引导”,也就是说由媒妁引导男子,前来女家提亲。不能理解为男子前来诱惑女子,更不能理解为少女盼望男子前来诱惑自己。
虽然说少女所期望的男子未必是君子,但是,能够有良心,也就不会做失礼之事。这样的人,必然不会放弃“媒妁之言”而做私奔之事。
少女有这样的期望,本是非常普遍的事,其可贵之处在于,即使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也绝不愿意苟且行事;即使是遇到了中意的男子,也绝不做那种私定终身乃至淫奔的羞耻之事,能够如此,才是“贞女”。
“怀春”是“思嫁”,“诱之”是“媒妁提亲”。应该是“提亲”在“思嫁”之前,诗中为什么先说“有女怀春”,然后再说“吉士诱之”呢?因为出嫁成婚是最重要的。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林有朴樕(谱肃),野有死鹿。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1.“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此句的直接意思是,树林之中有比较矮小的树木,荒野之中有更多可以猎获作为聘礼的鹿,而不仅仅只有麕鹿。“朴樕”是指矮小的树木。
此章所写的内容,比上一章降低了一些标准。上一章所说的“麕鹿”,应该比这一章所说的“鹿”更难得,更贵重一些。不过,在少女看来,假如得不到麕鹿之肉,能有一般的鹿肉也可以。
前来提亲的男子,是守礼的“吉士”当然好,如果不是“吉士”,那么,为人质朴忠厚的男子也好。所谓“朴樕”,其中虽然有“树林之中的小树”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也有“朴素”之意。
质朴忠厚之人,是可以靠得住的人。这样的男子,也许贫穷一些,但是,能用一般的鹿肉作为聘礼,前来提亲,也一样是真诚有礼的做法。
2.“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所谓“纯”,在这里读作“屯”,有“聚集”之意,有“弄在一起”的意思。所谓“束”,是“捆绑”的意思。所谓“白茅纯束”,是用白茅把鹿肉捆绑起来。
上一章所说的是,用白茅把麕鹿之肉包裹起来,这里却说是用白茅把鹿肉捆绑起来。两相比较,前者比后者用心精细,前者比后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恭敬谨慎。
两章的相同之处,首先在于都要用“鹿肉”,大概“麕鹿”优于“一般的鹿肉”;其次在于都要使用“白茅”。由此可知,“鹿肉”和“白茅”是必须要用的,意味着少女虽然降低了标准,但是,仍然还有原则。
“白茅纯束”,是少女所期望的男子如何,而“有女如玉”,则意味着少女虽然对男子的要求可以降低标准,却不放弃对自身要求的标准。
所谓“如玉”,是指品德美好,而不是肌肤之美如玉。经典告诉我们的是“以德相配”,而不是“以貌取人”。
降低标准,是迫不得已之事。这种迫不得已,不是出于个人私情,而是因为天下大乱,或者因为凶年荒年。
五、第三章讲解:
原文:舒而脱脱兮(西),无感(撼)我帨(睡)兮,无使尨(忙)也吠(废)。
1.“舒而脱脱兮”:
“舒”是舒缓稳重的样子,指的是少女期望中前来提亲的男子举止舒缓稳重。“脱脱”是不紧不慢的样子。
“舒而脱脱兮”,意味着少女期望着前来提亲的男子能够随着媒妁的引导前来,但是,男子没有请媒妁,而是自己前来了。
即使如此,少女也期望着前来提亲的人,能够举止稳重端庄,行为舒缓大方,而不要毫无礼仪,不要毛手毛脚,言语失态。
万一请不起媒妁,或者没有人可以派遣来做媒妁,男子亲自前来,也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是,男子自身也应该稳重大方。
2.“无感我帨兮”:
“无”是“不要”的意思。“感”读作“撼”,是通假字,在这里有动手动脚的意思。“帨”,读作“睡”,是女子佩戴在胸前的佩巾。
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触动我胸前的佩巾”。这一句可以说比上一句所说的标准更低了一层,千万不要抢劫、胁迫,千万不要那么轻佻。
一个尚未结婚的男子,对女子如果动手动脚,那必然是轻浮之人,甚至是淫荡之人。至此,可以说,少女期望中对未来丈夫的要求降得实在够低的了。
如果一个男子连这么低的标准都达不到,那么,将来又岂会对妻子有诚心呢?女子嫁给这样的人之后,又岂能让父母放心得下呢?
3.无使尨也吠”:
这一句可谓把标准降到最低最低了。生当乱世,一个少女竟然把选择丈夫的标准降低到如此水平,读来实在令人慨叹,乃至为之痛哭流涕。
“尨”,读作“忙”,指“狗”。“吠”,读作“废”,指“狗叫之声”。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让狗叫唤。
如果一个男子,丝毫无礼,就像抢劫的暴徒一样,那么,女家的主人不会出来迎接。如果主人不出来迎接,那么,就会有狗叫。
前来提亲的人,如果还有最基本的礼貌,那么,女方的父母不会不出来迎接。女方的父母出来迎接的时候,就不会让狗叫唤。
此句的意思就是,少女期望前来提亲的男子,能具有最基本的礼貌,不要让父母厌烦、惧怕,其实,也就是不要胁迫。
六、参考性译文:
野外打猎获麕肉,包以白茅作礼品。
有女及春思婚嫁,复有男士相诱引。
山林之中有小树,野外猎鹿献于女。
当用白茅捆鹿肉,女子品德美如玉。
愿其舒缓优雅来,不可触动我衣袂,莫因无礼招犬吠。
【结语】
世上人人恶无礼,内心无不有所期。即便天下已大乱,无礼就如犬与豕。
【附言】
吾年四十始学儒,有意与前走殊途。不事研究与学术,诚读敬阅圣贤书。
务除昔日之成见,汉宋注疏做夜烛。愚公子孙能不匮,江水何尝有干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1:55 , Processed in 0.0684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