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73|回复: 4

[國學問道] 《召南·驺虞(邹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20: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原文及译文:
1.原文:
彼茁(浊)者葭(家),壹发(一声)五豝(八),于(须)嗟(接)乎驺(邹)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宗),于嗟乎驺虞。
2.译文:
芦苇茁壮而茂盛,一次猎获五头猪,国君仁义似驺虞。
蓬草茁壮而茂盛,一次猎获五头猪,国君仁义似驺虞。
二、诗序讲解:
诗序:《驺虞(邹鱼)》,《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批)文王之化,则庶类蕃(烦)殖。蒐(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1.仁义之兽——驺虞:
【驺虞白质而黑章,形体如虎而尾长。不食不踏生之物,有仁有义信名扬。】
驺虞是什么样子呢?根据《毛诗正义》注疏的说法,它长得样子是“白虎黑文”,“尾倍于身”,意思是说,体型如虎,毛是白色。上面有黑色的花纹;尾巴比身体长一倍。
又为什么说是仁义之兽呢?注疏中说它“不食生物”,“不履生草”,“有至信之德”。所指的应该是不吃“活着的动物”,不踩“活着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仁义”的体现;是说德行无不诚实,无不可信。
既然驺虞的样子像虎,而且是兽类,那就应该是凶猛的,可是,却不吃“活着的动物”,不踩“活着的植物”,而且有诚实可信的德行。
【教化得宜人自化,人道正则兽亦安。莫侵天地及万物,天下不只是人间。】
驺虞是不是生来就是这样呢?既然是猛兽,就无法断定它是否也有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就算是有善良的本性,在遇到饥饿,遇到生死威胁的时候,还能不失去善良的本性吗?
这意味着什么呢?即使是禽兽,在已经吃饱而且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也不会去吃人、吃其他动物,在雅乐的感应之下,虽然它们不会有善举,却可以不“作恶”。
是圣贤君子去教化这些禽兽吗?当然不是。人人能够衣食无忧,人们知到不能为了私利而去滥砍盗伐、野蛮狩猎,那么,不仅人类能够生活安宁,而且动物、植物的生活也能安宁。
人类由天地所生,因天地而能生长繁衍于天地之间,但是,天下并非仅仅有人类,还有万物。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人,从而知道区别于禽兽,但是,不应该侵犯天地万物。
凭借武器军队去损害夺占他人别国,是侵犯他人他国;凭借技术机械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是侵犯大地;凭借火箭、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是侵犯上天;
凭借技术和工具去无限制地扩大城市,凭借车船飞机到深山老林旅游,凭借科技手段改变动植物的本性,都是侵犯动植物。
【人类自大又自私,害己害人又害物。莫纵欲望自作孽,遵循传统归正路。】
当人类要刻意追求扩大城市、建造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矿山工厂遍地的时候,也就是在扩大人类的“地盘”,侵犯动植物的“地盘”;也就是在满足人类私欲的同时,损害动植物的利益。
当人类谋求私利的目的,去获取虎骨熊胆、犀角象牙、鱼翅燕窝、麝香鹿茸、鱼皮鱼子的时候,当我们大力倡导到山川湖海旅游的时候,也就是在让禽兽虫鱼受到侵扰而不得安宁。
当人们为了达到奢侈享受的目的,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去大力提倡食用“肉蛋奶”和“海鲜”的时候,牛羊、鸡鸭、猪狗、鱼虾等等,也就面临着被迫改变生活习性、被迫缩短寿命,甚至被迫改变品种了。
当人类为了贪图安逸,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名,一切施行机械化的时候,牛马驴骡也就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了。
在中国文化里,不是说要保护动植物,而是尽可能不有意侵扰动植物;尽可能不侵扰动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是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应该侵扰动植物。
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做法,但是,因为有圣贤君子之道的节制,还不至于泛滥成灾。毕竟人们一般都认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欲壑难填”、“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是,近百余年来,中国人从开始被迫接受这种做法,进而被诱惑而自愿接受这种做法,现在则已经习惯于这种做法。而且这种做法来自西方列强,已经基本上遍及全人类。
在此情况下,要想迅速改变,迅速回归正道,是人们难以接受的。一个人的恶习一旦成为习惯,改变起来都很难,全人类的恶习已经成为习惯,改变起来更难。
要想“驺虞”重新出现于世,要想避免人类因为“自作孽”而提前灭亡,那就需要改变西方列强所引导或强迫出来的做法。
最好的办法是,舆论先行,而后渐渐改正。若非如此,就只能等到“悬崖勒马”、“撞了南墙”、“见了棺材”之后了。希望不要等到了悬崖却勒不住马、撞了南墙而被撞死、见到棺材却接着进了棺材。
2.关于“《鹊巢》之应”:
【周南之始是关雎,召南开头是鹊巢。天子后妃德化处,国君夫人学舜尧。】
为什么说此诗是“《鹊巢》之应”呢?首先,《周南》始于《关雎》,写天下后妃之德;《召南》始于《鹊巢》,写国君夫人之德。
有后妃之德,才有资格成为后妃;身为后妃,便应符合后妃之德。同样,有夫人之德,才有资格成为夫人;身为夫人,便应符合夫人之德。
其实,又岂止是后妃、夫人如此,人人都是如此——“无患无位,患所以立”。《诗经》赞美后妃、夫人,是为了告诉后人,每个人都应该立后妃、夫人那样的志向。
立后妃、夫人那样的志向,不是说要立志成为“后妃、夫人”,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男女之志相同,但是,男女实现志向的方式不同。比如,男女都应该“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但是,男子以男子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女子以女子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如此而已。
【无论男女皆须仁,男子应该能决断。妇人之仁女之德,丈夫有度少遗憾。】
在此,我们顺便说一下俗话所说的“妇人之仁”和“无毒不丈夫”的问题,因为这两者误导了很多人,我们应该辨明其意。
“妇人之仁”,对于女子来说,不应该是贬义词,而应该是褒义词,因为“地道”就是“厚德载物”、“地无私载”、“无所不载”的。不仅女子应该有此“仁心”,男子也应该有。
然而,男子不仅要有这种“无所不载”的“仁厚之心”,还要知到“度”,即“无度不丈夫”。“无度不丈夫”,被以讹传讹,变成了“无毒不丈夫”,这是大错特错的。
怎么叫做“有度”?从大处来说,对于该杀的那些十恶不赦之徒要敢于杀,对于不该杀的那些被众人误解非常深的冤枉者要敢于不杀。从平时来说,要知到“有情有义”,而且要做到“唯义所适”。
比如,一个女子,为了保住儿女或丈夫的生命而变节,虽然不可提倡,但是,也不能苛责。戏剧《四郎探母》之中,金国的公主为了让丈夫杨四郎去探望母亲,偷取令牌而私自放走杨四郎,能苛责这位公主吗?
一个男子,保家卫国是义务和责任,应该为了保护儿女和妻子而不顾自身生死,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女或妻子的生命,却变节而害了别人,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却仍然要受到苛责。
【高至天子下至民,为人之本在修身。自身能正令可行,有德之君任贤人。】
其次,无论是君,还是臣民,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当然都需要先自我端正、自我修养。总起来说,有修养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君子”;分别来说,有修养的男子谓之“君子”;有修养的女子谓之“淑女”。
修身固然是每人的个人之事,但是,教化却是朝廷之职,因此,其中更重要的是选拔任用君子以从政,是身在上位的人明白“其身正,不令而从”的道理。
因为有《关雎》中的天子、后妃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才能感化和教化《鹊巢》中的国君、夫人。
当这种感化和教化推广普及于国家、天下的时候,也就必然会有《驺虞》中那种既能“仁民”、又能“爱物”的“国泰民安”。
《关雎》之中倡导“以德相配”、“不淫于色”,然后又《鹊巢》中的君臣知礼。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子德高而自正,当然知到“亲其亲而贤其贤”,当然知到“举贤任能”,当然知到“国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
“君为臣纲”,“上行下效”,《关雎》中的天子、后妃能如此,然后各国诸侯、夫人能如此;各国诸侯、夫人能如此,然后大夫、大夫之妻能如此。
讲座暂停,大家休息十分钟。在这十分钟内,欢迎大家发表议论,也可以对以上内容提出疑问,在下会给以参考性回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贤者得位以从政,因有仁心行仁政。君主举贤任能时,务使庶民获安宁。】
有一次讲座的时候,有个朋友说:“讲了那么多,只见讲君臣,唯独不讲民。”其实,君臣并非生来就是君臣,在成为君臣之前也是民。
庶民能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修养自己,然后在身居君臣之位的时候,才能行得正、做得端,才能贯彻“仁政”、“王道”,从而“仁民爱物”。即使不得君臣之位,也可以善化一方。
有德的君臣,才能“止于仁”、“止于敬”,才能保障庶民“乐其乐”而“利其利”,才能有“国泰民安”的效果。
再次,教化之行,并非只是从言辞教育方面进行就可以成功的,需要的是以身作则。有了以身作则,然后言辞教育可以进行,否则难以奏效。
人们常说“人微言轻”,也确实存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能令人信服,首先在于“德行”,然后才在于“权力地位”。
“德高望重”的人,有“权力地位”是用来落实“王道仁政”的,这样才是“实干家”,才能使臣子心服口服,才能使庶民安宁无忧。
如果没有“德行”,那么,拥有了“权力地位”之后,要让“政令”贯彻下去,要得到臣民接受,恐怕不是用诱惑或威胁的方式,就是用欺诈的方式。
【仁言不如有仁声,仁声自发众人口。善政不如有善教,善教春风垂杨柳。】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这不是否定“仁言”、“善政”,而是在强调“仁声”与“善教”。
所谓“仁言”,是直接出自于口的“道德仁义”之言;所谓“仁声”,是有了仁义的实际作为和效果之后被大家所称道的“道德仁义”之实。
让那些自己没有礼义廉耻的人去倡导礼义廉耻,让那些自己没有道德仁义的人去倡导道德仁义,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有了道德仁义,需要自己去践履、落实,与此同时,感化和教化可以进行。臣民或许心服口服而给以赞誉,或许心服口服而不言。
百姓交口称赞的时候,其他百姓容易信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仅难以使百姓信服,而且容易使百姓反感乃至厌恶。
所谓“善政”,是出于善心、仁心的法度和禁令,是在外在形式上制约人的;所谓“善教”,是出于善心、仁心的道德礼义教化,是使天下仁心都能向善的。
仅仅有“善政”,不如有“善教”;有“善教”而后有“善政”,则由内及外、内外并举。“君子之道”风行于天下的时候,“善政”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和落实。
《周南》中的文王有善心、仁心,《召南》中的召公有善政、善教,然后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麟之趾》的天下和平、《驺虞》的国泰民安。
3.关于“《鹊巢》之化行”:
【鹊巢一诗重德行,国君夫人吹仁风。感化教化人伦正,人人向善家国宁。】
为什么说“《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鹊巢》之化行”,是说国君、夫人之德,是说国君、夫人能自正,以此为基础而行教化,自然能使教化流行于国中,影响及于国外。
“人伦既正”,是说身受教化之人能够齐家,从而使人伦端正。所谓“人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
“既正”也就意味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能够各自明白自己的本分、职责、义务,也就是说,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地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所谓“朝廷既治”,是说朝廷之中,君合君道,臣合臣道,贤者得其位,各级官员都能尽职尽责,“王道仁政”得以贯彻执行,而没有各自为政,更没有阳奉阴违。
【文王遵道行教化,人道由此而能正。人致中和天地位,万物繁育以生生。】
所谓“天下纯被文王之化”,是说天子所辖的每个诸侯国,都能普遍接受文王的教化,“王道仁政”普遍流行于天下各国,没有例外。
所谓“则庶类蕃殖”,“则”表示“庶类蕃殖”是“天下纯被文王之化”的自然效验;“庶类”是指各类动植物。“蕃殖”是指繁盛、生育,从而生生不息、生生不已,周而复始。
其实,所谓“庶类蕃殖”,不是人为地使万物“繁殖”,而是因为人知到自我节制私欲,所以,不去侵害万物,从而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繁殖”。
现在,我们按照西方列强的那种做法,导致了万物不“繁殖”了,因为认识到万物的逐渐绝种,必然会使所谓的“食物链”中断,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所以才去用人为的方式去使之“繁殖”,甚至帮助万物“繁殖”。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人类能有至诚至善之心,能以礼自节,那么,天地之位不会受干扰,万物繁育也不会受影响。
【蕃字之意是繁盛,殖字之意在传承。人莫自大耍聪明,背离正道祸患生。】
“蕃”字与“繁”的意思相同。“繁”是“众多”的意思。因为我们极力扩大人类的“地盘”,导致万物不“繁”了,这才想起来去“保护”,这种所谓的“保护”,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侵扰万物。
所谓的“保护”,不过是建立“保护区”,或者“跟踪研究”,或者“人工饲养”。“保护区”犹如把禽兽关到笼子里,“跟踪研究”是对禽兽的骚扰,“人工饲养”是使禽兽自我生存本能减退。难道不是吗?
“殖”是“生殖”的意思。因为我们对禽兽过多的侵扰和伤害,结果导致很多禽兽失去了自我繁殖能力,于是,我们好像出于“好意”,采取了“人工授精”的方式,去帮助它们“生殖”。
可是,我们能永远去帮助禽兽生殖吗?我们能帮助所有的禽兽虫鱼生殖吗?一旦因为我们无法顾及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禽兽灭绝的时候。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大量使用高效“杀虫剂”、“除草剂”,会导致多少种生物灭绝?近年来又出现了“转基因”的方式,这不仅使很多生物灭绝,而且也使自然的那些生物失去自我生殖能力。
所谓“转基因作物”,就好比是由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骡子本身没有自我生殖能力。当“转基因作物”普遍种植的时候,它的那种人为创造出来的极大“优势”,必然导致自然作物品种的灭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2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4.“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
【1】关于“蒐”字的解释:
“蒐(搜)田”的“蒐”字,《说文解字》说它是一种草,所以“从艸”;说这种草是由“人血所生”,所以“从鬼”。段玉裁先生说:“经传多以为春猎字。”
那么,“蒐”是不是指“春猎”呢?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周礼·大司马职》说:“春蒐,夏苗,秋獮(显),冬狩。”按这个说法,“蒐”是指“春季田猎”。
可是,《谷梁传》却说,四季田猎统称为“田”,分别来说,春田,夏苗,秋蒐,冬狩。按照这个说法,“蒐”是指秋猎。
《毛诗正义》又引用杜预的说法:“蒐索择取不孕者也。”按照这个说法,“蒐索”也就是“搜索”的意思了。这个说法不是解释“蒐”,而是解释“蒐田”。
以上四种解释之中,除了解释为草的一种之外,其他几种说法里,《周礼》和《谷梁传》的解释,涉及到田猎制度,而杜预的解释,则不是直接解释“蒐”字的。
【2】关于田猎制度:
按照《周礼》,周朝的田猎制度,是四季都要举行田猎的,但是,这种田猎制度存在着一点弊端。
弊端何在呢?“夏时禽兽正处在生育期,既幼且小,若夏时田,必会杀伤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并且捕杀幼小,极其不仁。”(《公羊学引论》)
为此,孔子在《春秋》之中,把“四季田猎”改订为“三季田猎”,也就是说,把“夏季田猎”去掉了,从而成了“三田制”。
后来,“《礼记·月令》中就表达了孔子夏不田的思想。至汉,汉博士据《春秋》三田制作《王制》,把夏不田具体化并上升为汉家治国的总纲大法。”(《公羊学引论》)
从施行“四田制”,到施行“三田制”,只不过是夏季的田猎,毕竟还是要打杀禽兽,怎们能算是“仁政”呢?难道取消田猎不是更好吗?
蒋庆先生《公羊学引论》说:“在古代,田狩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捕取禽兽,以禽兽之羽皮为衣,以禽兽之血肉为食,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古代兽多伤人、禽多伤谷,为除禽兽之害而需要田猎;三是古代祭祀必血食,田狩可供乾豆荐于宗庙;四时田猎之兽可宴请宾客,以表示主人待客心诚;五是田狩可强身健体,不忘武备。”
由此可见,田猎是必须的,不能根据现在的情况去理解。田猎也不能没有制度,否则,会导致野蛮狩猎,关键在于一个“节制”。
禽兽过多而害人,人过分猎杀禽兽则害禽兽,这两种情况都不好,所以,设立符合大道的制度来节制人的行为,是必要的。
【3】关于“蒐田以时”:
“蒐田以时”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把“田猎制度”和“不杀有孕”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这里所说的“蒐田”可以按照杜预的解说来理解。
所谓“蒐田”,就是“搜索那些没有孕育而且已经长大的禽兽作为田猎的对象”。所谓“以时”,是根据季节,是要有所节制。
周朝虽然施行的是“四田制”,不算最好,但是,一方面这是历史事实,《诗经》中的这首诗,当然不能不尊重这种事实。
其实,伴随“四田制”和“三田制”,还有一些其它规定。比如,天子田猎要从三面追逐禽兽,而不能四面包抄,亦即“网开一面”,不能“赶尽杀绝”。
再如,发现是已经怀孕的禽兽,不能射猎;禽兽幼小,不能射猎;所遇到的第一个禽兽,不能射猎。如此等等,这是“仁心”的体现,不能说“不仁”。
【4】关于“仁如驺虞”:
驺虞被称为仁兽,因为它“不食生物”、“不履生草”、“有至信之德”,而不是“不食”、“不履”,它毕竟也要生存。
难道这样还能算是“仁”吗?须知,人有仁心,体现为“仁民爱物”。也就是说,仁心体现于对待庶民,则是仁;体现于对待禽兽以及万物,则是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站在人的角度,不能把人和物“等量齐观”。
比如说,人和物都遇到危险的时候,人需要去救人;当禽兽危害到人的时候,可以赶跑禽兽即可,如果赶不跑,那就只好杀禽兽而救人。
《大学》中说:“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不仅人对于禽兽以及万物是有区别的,对于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为了保护善人、常人,而迫不得已杀掉十恶不赦的恶人,这是仁的体现;如果对那些十恶不赦的恶人也不杀,那是对善人、常人的不仁。
这是“推己及人”原则的体现。宋朝张横渠先生《西铭》中的说法,可以体现儒学的这种原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简称“民胞物与”。
所谓“仁如驺虞”,也就是说君主的仁心,好比驺虞一样。驺虞无意于害生物,无意于害草木,但是,并非不吃不喝。君主永存仁心,但对人则仁,对物则爱。
【5】关于“王道成”:
常见有人根据《论语》之中说的“子为政,焉用杀”,就说儒学所讲的“王道”就不能用“杀”的方式,或者有人又因此说儒学这种做法否定了法律。其实这是误解。
孔子所传的中华大道,包括“道德礼乐政刑”六个方面,并且使六者贯通起来的,绝不是只有“道德礼乐”,而不要“政刑”。
所谓“王道”,是从道德仁义出发,制订礼乐,指导政刑;礼乐是为了少用政刑,达成道德。也就是说,“王道”不是不用刑罚,不是不用军事。
有人因此就说,儒学就是“王道”和“霸道”兼用,荀子就是如此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符合儒学原则。
从仁义之心去使用刑罚、军事的时候,仍然是王道;从私利之心去倡导道德、仁义的时候,仍然是霸道。
王道就是王道,霸道就是霸道,两者之间不存在交叉关系,更不存在并列关系,所以,不要把王道和霸道杂糅起来。
王道和霸道之间,也不是主次关系、主辅关系。在治国的时候,偏离的王道,也就会倾向于霸道;连霸道也做不到,也就是禽兽之道了。
霸道和禽兽之道的区别何在?人还没有放弃道德仁义的时候,所作所为偏离了王道,那就是霸道;人如果放弃了道德仁义,只从私利去做事的时候,那就是像禽兽一样“弱肉强食”的禽兽之道了。
常听到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儒法互补”、“儒道互补”的,这在历史事实中有些确实如此,但是,这是因为当时的掌权者对大道不完全信任,或不完全接受所造成的。
所以,所谓“王道成”,不是取消田猎制度,更不是要所有人都不吃肉、不杀生。君臣有仁民爱物之心,庶民能对禽兽以及万物有爱惜、爱护之心,也就是“王道成”。
三、驺虞讲解:
“彼茁(浊)者葭(家)”,写茁壮而茂盛的草。葭,是指芦苇之类的草。这句话是说,草生在应该生存的地方,而且茁壮茂盛。
如果草在不应该生长的地方生长,则意味着人间的荒芜、荒凉;如果草不茁壮茂盛,则意味着人对草的破坏过分严重了。
“壹发(一声)五豝(八)”,写众多的野猪。一次田猎,就可以猎获五只野猪。豝是指已生长两年的雌性野猪。
野猪众多,而且已经生长两年,意味着禽兽不是过多,也不过少。君主一次田猎,猎获五只野猪,是君主射猎技术好,而且有节制而不贪多。
“于(须)嗟(接)乎驺(邹)虞”,写国君的仁义。为什么如此说,我们在讲解《诗序》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此不赘言。
以上是第一章的内容,第二章与此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把“葭”改成了“蓬”,把“豝”改成了“豵”。“蓬”是蓬草,豵是已生长一年的小猪。因此,我们就不多讲了。
【纠正】上次讲座,我们把“壹发”解释为发射一支箭了,应当是一次田猎。特此改正。
到此为止,我们把《召南》全部学习完了。从下周开始,继续学习《邶风》。如果哪个群的管理员不想继续直播,请告诉在下一声。如果要继续,那就不用说了。接下来的时间,到九点半之前,是问答和议论时间。
发表于 2015-3-13 0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慢慢读
发表于 2015-3-14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尘子讲师 发表于 2015-3-11 20:49
4.“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
【1】关于“蒐”字的解释:
“蒐(搜)田”的“蒐”字,《说文解 ...

讲师好,工作忙,所以我偷懒了,好多都没有转载,您老亲自来发帖,万分感谢。
发表于 2015-3-14 20: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现在闲时间多么,有空多看看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1:57 , Processed in 0.0653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