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0|回复: 12

600年血脉未断,贵州南京后裔来寻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7 09: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njnews.cn/q/ca646420.htm

600年血脉未断,贵州南京后裔来寻根
(2005-07-16 08:50:08)

□金陵晚报记者朱波

【金陵晚报报道】 “贵州的南京亲戚来寻根了!”昨天上午,城南实辉巷、牵牛巷一带分
外热闹,附近几条巷子的居民都跑到这里来看热闹,他们一起来迎接据说是600年前的“南
京亲戚”——贵州屯堡寻根团。

这一支南京亲戚来自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的屯堡地区,据说在这里生活着的8个镇子的居民
都是600年前随军从南京迁徙至屯堡的南京后裔。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明代的冠服习惯,也保
留着600年前家乡的生活习惯。
居民挂起“欢迎屯堡妹妹回家”

一早,牵牛巷的居民们就在实辉巷挂起了横幅“欢迎屯堡妹妹回家”、“应天府石灰巷,
我们回来了”等标语,听说是“贵州亲戚”来了,居民们都十分好奇,“600年前的贵州亲
戚是啥样的?”、“这‘屯堡’又是个什么地方呢?”

上午10点钟,在安顺市西秀区副区长朱贵清的带领下,屯堡寻根团终于来了。一下车,他
们用一口清晰可辨的南京话喊着:老乡们好!我们回来了!围观的老街坊邻居们一下子听
愣了:乖乖,600年不见,这口音还在啊!

有几位梳着发髻、戴着首饰、穿着粉色袍褂的姑娘,一下子就成了目光聚集的中心,她们
就是来寻根的屯堡妹妹。“好像电视里面古代的服装啊!”“是不是少数民族的衣服?”
人们一边猜测,但另一边却丝毫没有怠慢,到哪里都有老街坊拿出板凳擦拭干净了让座,
凉茶冲好了端上,透着南京人一贯的热情劲。而一番嘘寒问暖后,几句家乡话一聊,不少
南京大妈跟着屯堡妹妹甚至一起抹起了眼泪。
老城南和想象中的一个样!
牵牛巷40号——一个典型的城南旧宅前,一位屯堡妹妹金敏停下了脚步,“太像了!青砖
墙、拴马鼻、雕花窗,我们屯堡也是这样的啊!”金敏话语里透着兴奋。

金敏是第一次来南京,但是眼前的一切却让她觉得并不陌生。除了这里的建筑风格比较相
像外,人们说话的习惯和咬字、饮食都和贵州屯堡差不多,还有老街坊们营造的浓浓的氛
围,更让她有回家的感觉。

金敏告诉记者,在屯堡七眼桥镇,金姓是大姓,约占了人口的40%。而金氏的来历,家谱
中明明白白记载着:自己的祖先原是应天府(南京)人,姓金,官至“马上将军”。明初
随沐英大军征南,后来就留在贵州屯堡地区,族谱中还提到,祖先是从应天府“石灰巷”
中出去的。同样,在屯堡七眼桥镇也是大姓的朱姓,其族谱则显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于南
京城南的乌衣巷。

“对于这次寻根,因为是600年前的事情了,原先以为并不容易”,安顺市西秀区副区长朱
贵清说,但他们一和南京市秦淮区联系后,就得到了南京亲戚们的热心帮助。而且,由于
相对于保存得比较完整,除了“石灰巷”已经改为“实辉巷”,屯堡七眼桥镇几个家谱中
提到的老南京600年前的老地名都还在。因此到了南京可谓一帆风顺。
亲戚们还带来了屯堡风情
除了让贵州的南京后裔们回祖先的故里看看,屯堡人也为南京亲戚们带来了他们家乡的“
风景”。据了解,今天起在夫子庙秦淮区文化馆还将举办一场《屯堡风情》摄影图片展,
南京市民也可以通过这些摄影图片了解南京移民后裔们在贵州的生活。
从头到脚都是明代打扮,屯堡妹妹穿的是“凤阳汉装”
屯堡女人们身着的服装宽衣、大袖、长袍、色彩艳丽,引起了不少围观的老南京的好奇,
几个骑自行车的市民凑上来悄悄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啊?

一个屯堡妇女说:这就是我们屯堡人穿了600年的汉族服装啊。

原来,从南京出去的屯堡人,由于环境相对闭塞,一直还保留着明代的冠服习惯。

长袍、凤簪、凤阳鞋
几乎所有屯堡女人的服饰式样都差不多,身穿长袍、码裙、系腰,头上则梳着发髻,包有
头帕,脚上穿着船形尖头鞋。

屯堡女人穿着的长袍,圆领、右衽,斜襟,开襟上缀以蚂蟥扣、有大而短的袖子,此外,
在开襟上和袖口处都绣着杂色的滚边。这种长袍一般为蓝色。

在长袍外面,屯堡女人又穿着较短的码裙,就像围裙一样;腰间则系着色彩斑斓的腰带—
—屯堡人称之为“狮头系腰”。

屯堡妇女的头上都包着白色的帕子,一个高高的发髻斜斜地挑在脑后,还佩戴着几个古色
古香的簪子,据说分别是风头簪、凤尾簪。而屯堡女人们穿着的鞋子式样则最古老:鞋尖
处起倒勾,鞋帮上彩线绣花滚边,用双层白布做成高统连接鞋帮,屯堡人称为“凤头鞋”
,或者是“凤阳鞋”。

式样还和600年前一个样
其实,屯堡女人们的服装正是明代以来汉族普通妇女的常见传统打扮。

民俗研究者告诉记者:屯堡人的服饰,在史志书籍中其实被称为“凤阳汉装”,这种装束
保持着明代江淮的民间衣着式样,既朴实又不简陋,既讲究又不显得过于华贵。此外,还
结合和吸收了贵州等地少数民族的一些元素。

明史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王熹副处长专门对明代的服饰做过研究。据他考证
,朱元璋刚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消除元朝服饰的影响,恢复唐制,同时开辟新的式样,
因此明代服饰具有普遍性。

首先,明代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体现在屯堡女人服
饰上的就是蚂蟥扣;此外,右衽斜襟并缀花边的大袖子长衣,也是明代自士人至妇女穿着
的常见衣服;而明代衣服,逐渐以圆领取代对立领,这一点也十分吻合。

至于尖头绣花鞋,屯堡人则自古流传起源于马娘娘。尖头绣花鞋又叫做“凤头鞋”、“凤
阳鞋”:一是因为马娘娘尊为皇后,自然是凤,二是因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自凤阳,
凤阳的服饰自然影响了后来的首都南京。

为传统服装而自豪
屯堡人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服饰呢?一位年龄较大的屯堡“太婆”告诉记者,在世代务农
的屯堡人眼里,传统的服装美观大方,且富有特别含义,像头上的白色头帕,就是为纪念
“调北征南”中屯里牺牲的男人们;劳动时,把袖子一挽就可以下地……因此,屯堡里的
老人们没有不穿传统衣服的。

对自己的传统服装,年轻一代的金敏则是这样解释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
迅捷,屯堡女孩普遍流行现代服饰了,但几乎每个屯堡年轻女孩都有几套传统服装。而且
,随着当地政府的提倡,天龙屯堡的年轻女孩普遍又都穿起传统服装来了,因为这成了独
特的文化标志,令她们感到自豪。朱波  
南京后裔是怎么去贵州的?
明朝期间,朱元璋两次派人出军贵州,史称“调北征南”。

二次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
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采用屯田制度,30万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并从江南地区强行
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商贾,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
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屯堡人不是当地土著民而是外来户,这在大量的史料册籍中是有记载的:

“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清光绪《安平县志》)。“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而来,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清光绪《安
顺府志》)。

“汉族迁徒来最早者,为明洪武初年征南屯田戍边之军队”(《镇宁县志》)。

“县境汉里之民,多明初平黔将士之裔,来自江南,尚有江南遗风”(《兴仁县志》)。


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屯堡后裔留存的家谱中也可看出屯堡人的来龙去脉:

安顺西秀区九溪村(原名“大堡”)征南先锋官顾成后裔宗谱记:“始祖成公,由前明洪
武二年奉敕征讨滇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来黔。其后平服黔
地有功,封镇远侯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

夏官屯严氏家谱记:“原籍江南应天府柳丝巷铁牌楼。明开辟黔省,奉命填南而来,立足
成家”。朱波  
屯堡人源于南京的生活细节
其实,又何止是服装,屯堡还有很多生活习惯和物品和老南京息息相关。
饮食 早饭吃烫饭,腌菜当小菜
早饭吃烫饭,是老南京人的习惯,但这一习惯却被屯堡人完整地保留着。

屯堡人因为屯田务农,起早贪黑是常事,所以把前一天的干饭留下了,第二天烫着吃。而
辅以的佐菜,居然是腌制的青菜,其做法和老南京腌菜如出一辙:先用盐抹(音马),再
放在坛子里腌制;

贵州人嗜辣,但是离省府不足100公里的屯堡,吃辣程度则大大削弱了,他们不像其余的贵
州人一样用泡椒炒菜,更喜爱用青椒,口味上与其说像贵州人不如更接近南京人。

至于做香肠、腊肉等一些饮食习惯,则是因为军旅生活中为了更易保存食物,但鸡蛋肉卷
、腐乳黄豆等食品绝对是和南京的做法毫无二致。
节庆 端午节要吃鸭蛋
端午节吃鸭蛋,是老南京独一无二的习俗,可是,屯堡人也有这样的习惯。

屯堡人不少节庆活动保留着老南京的痕迹:如重阳节吃蒸糕、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里闹
花灯等。

除此外,屯堡人在祭祖时也能看出源于南京的迹象:每年阴历七月十四日的鬼节里,屯堡
人有放河灯的习惯,屯堡人每家每户都要制作南瓜灯放在河面上,任其向东北方漂流而下
,把逝去的先人们对应天府南京家乡的思念送到遥远的祖地。
建筑 花格窗、跑马楼、半腰门
远在贵州山区里的屯堡建筑,虽然就地取材多用石片垒外墙,但依旧沿袭了江南三进院,
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可防敌防火防水。

走进屯堡的居家院中,居然也有“跑马楼”、“花格窗”,到处显现出图案精致华丽木质
门窗,就连每家院子角落里的水漏都被精雕细刻,建筑中处处透着浓浓的京都南京的大家
风格。此外还有老南京民宅中常见的“半腰门”、墙外的“拴马鼻”。

和老城南一样,那里一个村子(街道)的人共用一口水井,水井是妇女们交流信息和聚会
聊天的地方。朱波

(编辑 草非)


  



  

  




大明遗风一寨留
孔晓宁、胡跃平
  身披一袭艳丽的明朝汉族服饰,操着一腔浓郁的江南口音,这并不是舞台上的表演,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是我国至今惟一保存着大明遗风的地方。
在别处,汉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早已在历史风雨的持续飘刷中,不断演化蜕变,经与其
它文化交融而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
6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
  旅游的真谛便是发现与欣赏反差。当我们汇入游客的人流,走进创建仅一年的屯堡文
化旅游区时,眼前的一切均令我们好奇。
  石头作证
  天龙屯堡原是一个寨名,全寨现有1200户人家。这里东距省会贵阳60公里,贵黄高速
公路、黔滇公路、贵昆铁路和正在修建的清黄高速公路均从寨边穿过,素有“滇之喉、黔
之腹”之称。
  走进寨子,满目皆石。用当地人的话说,即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
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石巷纵横交错,见一窄巷巷口书
有“九道坎”三字,入巷登级而上,小路仅够两人擦肩而过,两边石墙上不时现出小窗,
约12×25厘米见方,窗旁有门,仅只1.5米高。弯腰进去,发现房有两层,内部为木结构,
而石墙厚达两尺,如同堡垒一般。
  正在空荡荡的底屋徘徊,一个腰挂手机,上身赤膊的小伙子推门进来,他就是这儿的
主人,姓李。听小李介绍,他住的这间祖屋,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年,这儿的每一个窗
口与大门,都可用来打仗,要是敌人进了巷子,还不是跟关门打狗一般!”小李目前和许
多乡亲一样,平时在外做生意,农忙赶回来帮几天忙。他们都对本寨的历史了如指掌。

  1381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14个年头,一支30万人的大军,奉朱元璋之命,
征伐犯上作乱的西南元朝藩王梁王。大军从南京远渡洞庭湖,又经两月的“万里生死途”
,在普定(今安顺)大败敌军,最后一举平乱。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
,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次年
,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这就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
来。
  “我们的祖先是第一批从事‘西部大开发’的人!”寨子里一位名叫郑培顺的老人,
微笑着对记者说。听他介绍,现天龙镇名,是由寨后天台、龙眼二山各取一字而成。天台
山我们后来攀登过了,山巅建有一伍龙寺,明万历年间始建,能容数千人,为国内罕见的
半军事化城堡式古刹,曾被我国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称誉为“中国古代山地石头建筑的一
组绝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刹外沿陡壁,大多是从半山腰用石块垒积而成,临
壁俯瞰,不禁心惊胆颤,可以想见当年这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方方石头上,至
今还留存着昔时金戈与硝烟留下的痕迹。
  承继“道统”
  据说当年天龙屯堡的先人们,虽因明律束身,终不能返回故里,却常指日出之处对子
孙叹曰:应天府乃我故乡,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这种思乡情结,以及在蛮荒之地
陡生的优越感,又令屯堡的人们对于自己的传统与文化,至为珍重并精心呵护。先进文化
在文明沙漠之中的这种强势与坚韧,在屯堡表现得淋漓尽至。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她们那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
年。据说“文革”初期,有造反派来强迫她们卸去“奇装异服”,可他们一走,女人们照
样又汉装穿上身。
  至今,屯堡女人们的正统装束还是戴银耳环,梳三绺头,也就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
凤凰头的发型。身着的蓝色长衣,衣襟与大袖口处,饰有好看的花边。年轻未婚女子包白
帕,腰带系左侧;已婚妇女包青帕,腰带系在背后。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
月牙形,鞋尖饰有花鸟图案。这种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曾一度被误认为是“
凤头苗”,甚至屯堡人还曾被当作少数民族而受到歧视。虽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一
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严禁与本地人通婚,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
以代代相传至今。
  屯堡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不仅现于衣表,而且发自内心。寨中早建了一座三教寺
,门口对联为:“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它展现出屯堡人对于传
统文化兼收并蓄且又宽容大度的心态。村中另有一口“治懒井”,据说郑氏先人郑璞公当
年每晨都要早起立于这口井边,察看哪家媳妇早起挑水,9时以后,他盖上井盖并坐于其上
,犯懒的媳妇只得羞愧而返。这种言传身教,至今仍然风行全寨。难怪本地民风纯朴,好
多年来无大案要案,就连上百元的偷盗案件都未发生过。
  叶茂思根
  虽然天龙屯堡已繁衍近20代人,现有四姓族裔已达数万,可今天的屯堡人仍以南京为
灵魂之根。今年7月中旬,他们与南京电视台同做“同根情”活动。村中长者把代表着先人
灵魂的墓土送去南京,并在金陵植上了两地同根树。并于南京取来故土,上立“叶茂思根
碑”,昭示“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心愿。
  在天龙屯堡,人们内心里还一直保存着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情结。乡亲之间不仅和
睦相处,而且情同手足。今年中秋,寨子从贵阳糕点厂订制了一只162公斤的巨大月饼,蟾
宫之下,数千村民,同啖月饼,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来源:人民日报





http://www.cnr.cn/travel/mzfq/200408230064.html
梦回明朝----寻访大明遗风天龙屯堡[图文]
  随着8月18日贵州天龙屯堡傩文化周的开幕,古老的贵州平坝县天龙屯堡镇又一次的沸腾
了,数千名海内外游客兴致勃勃来到这里参加了开幕式活动。看一场精彩的地戏表演,喝
一碗醇香的米酒,吃一顿屯堡的军旅大餐,天龙屯堡又一次上演古老的故事。

  

地戏中精彩的上刀山表演

  

具有江南风韵的古镇

天龙屯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现今全国唯一仍保持明朝遗风遗俗的汉人群
居住区,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连疆地区的统治,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
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当时卫所广布贵州省各地
军户达数万人之多。沧海桑田,如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但在“
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依然还保存着一些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天龙屯就
是其中代表之一。  


神奇的地戏表演


石头建筑的代表天台山伍龙寺
  

世界上最大的地戏脸谱


天龙镇九道坎


走进天龙镇,妇女们的服饰是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屯堡妇女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我们现在看到她们身上穿的服饰是已经流传了六百年前的明朝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的正统
装束"凤阳汉装",她们的头饰发型"三绺头"也同样保持着古老的习俗,"三绺头"是一种"前
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所以屯堡人又被称为"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屯堡人其
实是正统的汉族,女人们的正统装束是"三绺头"、戴银耳环、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
年妇女包青帕。  


屯堡妇女们延续着六百年前的装扮

漫步在天龙镇内,会发现这里的建筑既有浓醇的江淮风格,也明显留存战争环境的印痕。
屯堡内处处皆见江淮特征的四合院,每家的朝门垂花门罩石木构件精雕细琢,而屋顶、山
墙、后檐墙则就地取材用石板、石块造就,真可谓是江南木雕和石板的结晶佳作。沿着横
穿天龙屯堡的小河缓缓前行,拾到的是已经被遗忘久远的古老的江南风韵和小桥流水人家
,让人不由有一种梦回明朝的感觉。


屯堡中的老人们


吸引着游客的地戏脸谱


到天龙屯堡,不可不看的是这里的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
剧。它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
的成分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天龙屯堡的地戏发
展至今已成为了当地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驿茶站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游玩一圈后,在古镇吃上一顿军旅文化餐又是另一种新奇的体验。军旅文化餐是模拟古时
屯堡人打仗得胜归来后的庆功宴餐,突出的是民族团结的主题,晚宴极具军旅豪情的特色
,站在身旁的屯堡妇女会用“劝酒又劝饭”的民俗表达天龙人的热情,给人以久违的大碗
喝酒、大块吃肉的热烈气氛。  
    浓郁的明朝遗风遗俗、古老独特的傩戏表演,使天龙屯堡成为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又
一热点。古老的天龙屯堡文化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发表于 2005-7-17 1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P>凤阳汉装的问题,有争议</P>
发表于 2005-7-17 18: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其实不奇怪,中国地方太大,汉族服饰不可能完全如各位想象的那样,特别是百姓的服饰,肯定与贵族有很大不同,各地相对封闭的地区也可能会发展出不同式样的汉装</P><P>具体的争议问题,不知道各位网友可否贴出来看看,不能只是觉得上述汉装有满族服饰的一些特点就否认其是汉装呀</P>
发表于 2005-7-18 0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屯堡人的服饰已完全不同于六百年前的明朝,它也经过了满化、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所以他们的这种服饰已经不是汉服的模样了。
发表于 2005-7-18 0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布兰卡</I>在2005-7-17 18:27:40的o(︶︿︶)o 唉:</B>

<P>其实不奇怪,中国地方太大,汉族服饰不可能完全如各位想象的那样,特别是百姓的服饰,肯定与贵族有很大不同,各地相对封闭的地区也可能会发展出不同式样的汉装</P>
<P>具体的争议问题,不知道各位网友可否贴出来看看,不能只是觉得上述汉装有满族服饰的一些特点就否认其是汉装呀</P></DIV>
<P>我看,正因为其存在争议,恐怕暂时还不能肯定其为纯正汉服…</P>
发表于 2005-7-18 0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天可汗</I>在2005-7-18 1:01:09的o(︶︿︶)o 唉:</B>
裤子多为裤管宽大的“旷裤”,既美观又便于劳动</DIV><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傳統的惠安,所有粗重活包括擡山石都是女的幹的,好可憐啊……</FONT>
发表于 2005-7-18 01: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天可汗</I>在2005-7-18 1:06:35的o(︶︿︶)o 唉:</B>

<P>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惠安女的服饰再过十年,或许将难得一见了。</P></DIV>
<P>膽子真夠大的。前年在泉州的時候,那裏正搞活動,惠安服飾一樣上T字臺,就是帶有很多現代的時尚的元素。</P>
发表于 2005-7-18 11: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好看,谁说汉服只有正统的,没有另类的?真是丰富多彩。汉族人口多,不象小日本人少,和服样式单一。
发表于 2005-11-25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P>重活都是女的干,男的干什么去了?不像话嘛:)</P>
发表于 2005-11-25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边以前重男轻女很严重的  据说女孩嫁后有很长时间必须待在娘家  逢年过节才能与丈夫在一起  现在已经废除这种风俗了
发表于 2005-11-26 0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安女好PL嘿嘿!!
发表于 2005-11-27 0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P>樓上的願不願意去倒插門哇?</P>[em05][em01]
发表于 2005-12-8 0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看不了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6:38 , Processed in 0.1083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