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12

[转帖] 抢救人类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汉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8 01: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作者:看见火神爷</P>
<P>出处:搜狐社区/社会观察/国学纵横</P>
<P><a href="http://club.book.sohu.com/read-guoxue-35532-0-0.html" target="_blank" >http://club.book.sohu.com/read-guoxue-35532-0-0.html</A></P>
<P>汉服即汉民族服饰的简称。作为单纯的服饰,研究者甚众,然而明确将其作为汉民族服饰进行研究的,却寥若晨星。目前,有万壑听松对其概念作出明确定义,然仍有不足之处。现在,笔者对其定义作如下阐述:

汉服(汉民族服饰)是指明末以前(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在中国(东亚大陆)自然的文化发展和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装饰体系;从狭义来讲,汉服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以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定义是如此复杂,针对目前人们对汉服的陌生现实,我们有必要对其作出详细的解释。

一、服饰、民族服饰、汉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包括服装和装饰两个方面。尽管两者关系紧密,但是还是有必要作出区别。服装指纺织品制作的一定款式颜色花纹的具有蔽体、御寒、审美等一系列功能的生活用品;装饰指出于审美、象征等目的而作用到人身体、服装上的一系列物件,包括首饰、香料、佩件。“民族服饰”是服饰的子集,其内涵自然包括以上定义。而外延则有其特殊范围,不可以将一切从“服饰”概念出发的外延划入“民族服饰”之中。

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服饰”,是从历史与文化的内涵着眼的。我们不能把现代日常服饰称作民族服饰,正如我们不能我们平时使用的器具称作文物一样。日常服饰没有辨别人群归属的功能,而民族服饰具有,这是它们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民族服饰是从古代日常服饰中演变而来,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民族服饰所独有具备的浓厚一体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民族服饰”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的符号体系。

“汉民族服饰”又是民族服饰的子集。她具备上述共性,又有自身特点。我们要研究、发扬的汉服概念便在以上严格定义下进行。

二、汉服内涵

1、为何要指出东亚大陆?汉服是中国的土生土长的文化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浸透着中国先人的智慧,倾注着他们的情感,长久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无论是屈原的峨冠博带,还是贵妃的霓裳羽衣,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所以我们看见她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如果我们彻底抛弃了她,那么我们就与“中国”这个名词有了很远很远的距离。汉服就像汉字一样,是我们的文化根本所在,是我们慎终追远的凭借,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形容她的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2、何谓“自然的文化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们共同体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选择。是群体的自发的无意识行为,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时代特点,非外力强制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演进,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发展”“改良”“融合”“新陈代谢”等词的含义。汉服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从简单的蔽体之物,发展到完整的荦荦大观的一个体系,其间演变逻辑皆是在华夏族(汉族)人民自觉自愿或者不知不觉的前提条件下成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逐渐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淡入淡出。满清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政策在人类文化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强迫同化”,即满文化强制同化汉文化。将清装取代汉服说成民族融合的表现,显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谬论。

3、何谓以华夏族(汉族前身)为主体的融合。汉服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完整系统和鲜明特点的主体,不是一个各种文化简单相加的结果。也就是说,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前提是本身的特色没有失去,是主体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存在了,吸收那么多也不过是胡乱拼凑,一个四不象而已;如果本体都不存在了,那么还何谈吸收借鉴?进一步含义是华夏文明吸收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是为了自己更优秀。打个比方说,我们吃猪肉,是为了身体长得更强壮,而不是为了变成猪。还有一层含义是华夏(汉)文化从来不排斥其它文化的同时存在,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是我们先民的一贯主张。所以佛道可以长期并存,明代的皇帝可以信奉基督教,女真人也可以穿他们的旗袍马褂。这种“融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发展的结果,汉服不断推陈出新,将本身所独具的魅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发扬光大。我们看到花样繁多的汉服最终指向一个道标,那就是华夏(汉)文明的精神。

4、她具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汉服扎根于神州大地,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着漫长的历程。在这过程中,华夏(汉)文明是她所依靠的最坚实的来源。可以说,汉文化就是她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可以说她将汉文化外化,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汉服与汉文化紧密不可分离,为形式与内涵的一体两面。所以,要研究汉服,必须从汉文化本身入手。正如万壑听松所言,“汉族文化的哲理,自始至终贯穿着汉族服饰的命脉,化为她的灵魂,使她体现出特有的神韵。”(《行云流水话汉服》)

5、那么又什么叫做“民族风貌”?这是指通过汉服体现出来的汉民族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

交领右衽、宽袖长袍的汉服与礼仪是一致的。周孔的礼乐文明便是由音乐、舞蹈、祭祀和汉服体现出来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同时也是“衣冠古国”,是因为服饰这种外在形式能够有效地体现人们的社会等级,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文质彬彬,然后有礼。

农耕民族追求的舒适、悠闲的生活态度,在汉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亦静亦动,亦明亦暗,静止时飘带翻飞,打破僵立的局面;行动时玉佩铿锵,节制着步伐的轻重缓急。无论是被体深邃的深衣还是坦胸露乳的唐装,都服务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汉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向外铺展,向外延伸,飘逸又不失稳重。若以女子的装束来分析,当她静立时,高耸的云髻上可以插花佩玉、簪金钗银;当她展开双臂时,垂落的大袖填补了人体两侧的空白,构成一个平衡的构图,飘摇的大袖左右调剂着长长的下摆形成的重心感。

三、汉服外延

“汉民族服饰”这个概念不能理解凡是汉族人民所穿戴的就是汉服,也不能理解为不是汉人穿着的就不是汉服。服饰作为外在形式,单纯以形式乃至部件来判断,是机械的思维。

时间起讫。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算起,汉服已有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历史等同;从文献“夏后氏收而祭”记载算起,汉服约在四千年前成型;从考古实证商代玉人算起,汉服则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并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定型。历经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直到1644年(农历甲申)被满清统治者全面绞杀为止,绵延三千年余年,贯穿整个中国上古、中古史。


地域范围。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向东扩展到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向东南、南方则到流球澎湖列岛;向西南方向则影响到越南、老挝、缅甸乃至马来西亚;向西边其影响力主要在o(︶︿︶)o 唉、o(︶︿︶)o 唉一带;向北则是现在的蒙古国一带。我们这里指出的地域范围是在汉服未灭绝以前的情况,当汉服在本土死亡的三百余年期间,其影响力已微乎其微了。同时笔者所列是说明汉服的影响地区,并不能由此证明这些地区的各种服饰属于汉服的分支。

汉服虽然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是并不是历史上汉人穿戴的就是汉服,比如汉末唐初兴盛的胡服,它流行一时,为各阶层人穿着,但却不能将之划入汉服的体系之中。因为胡服不具备汉服的文化内涵,也不具备中华文化承传性。正因为它文化背景与当时的中华文化迥异,因此它只能作为“时装”,而不能成为“衣冠”。

同时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有汉人穿戴的才能归为汉服。东汉时期内迁的南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鲜卑族、唐代日本的遣唐使,他们虽然不是汉人,但是他们来到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之后所感染而穿戴的服饰却是可以划为汉服的。

5、汉服存在的几千年间,同时还存在其它服装,跟随交错杂居的人们一起也交错存在。但是不能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错存在而将它们混为一谈。比如藏族同胞的别具一格的藏袍,便与汉服大相径庭。藏袍表现的文化内涵与汉服的精神不相一致,他们各自代表自己民族,是各自文化的象征。

6、汉服与现代服饰在制式和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她是一门复杂的完整的独立服饰体系。现代服饰中采用某些古典设计,如加上一个中国结,绣上牡丹龙凤,采用红黑搭配等,只是一种借鉴,是出于审美和文化意蕴的考虑,整体上看来是现代时装,与“民族服饰”有相当大的距离。笔者不反对时装加入汉服元素,只是不同意将其作为汉服的继承者。当今在生活中,我们只能从影视剧、舞台表演、寺庙道观、旅游景点、商业促销等寻到汉服的一点踪迹,日常生活中已经绝迹三百余年。尽管有不少仁人志士汲汲恢复,目前为止依然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四、汉服的分类

按照款式的大类来划分:

汉式汉服。

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曲裾到后来的直裾,以深衣为主要蓝本,花样翻新,多姿多彩。汉式汉服是最基本最典型的样式,可以算作华夏衣冠的代表作。

2、唐式汉服。

女式的抹胸披帛;男式的圆领长袍。要特别指出的是圆领并不是所谓的“胡风”影响。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圆领的长袍。

3、宋式汉服。

褙子的出现。

按照用途来划分:

1、礼服

2、常服

五 汉服的地位

尽管清政府有十从十不从的让步,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旦与暴力政治牵扯,文化事业就断无可续之理。二百余年的文化专制,使得人们早已习惯把汉服看作古物或者戏子,加之近代传统文化一直被人詈骂,汉服也难逃无妄之灾。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抢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项伟大事业中,偏偏少了汉服这朵奇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占全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实在匪夷所思又尴尬异常。

笔者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阐述了对汉服的理解,构架了一个粗疏的理论框架,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指教。

汉服作为人类共有的人文世界遗产,是当之无愧的。她的地位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中装、唐装、华服、国服。

她与中国先民一同走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她的波及范围直到整个东亚,她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她象征着中国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汉服才是我们的皮肤,才是我们的国服。


立领、盘扣、对襟等在明代已经出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具备这些要素的清装就是汉服的一支,或者是其继承者。比方说一个中国人吃西餐、说英语就是欧美人一样,把一些细节的相似放大为整体的相同是极其荒谬的。

明代政府没有禁止过对襟盘扣,旗袍马褂;而清统治者却用屠刀禁止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哪一个的心胸更狭隘呢?我相信有主见有头脑不带偏见的汉人不会对这些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吧?

汉服与清装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背道而驰的。汉服允许清装的存在,允许百花齐放,以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吸纳着他人的长处发展完善自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但是清装依靠暴力政治,剥夺了汉服生存的权力,从而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挠汉服的复兴。这是服饰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不同世界观的价值取向。无论朝代如何更换,汉服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服装之林并不断发展;而清装在满清灭亡后就式微了。这说明依靠强权支撑的弱势文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艺术品无论被强权压抑多久依然能重新焕发生机。笔者无意评论近古史,更无心牵扯民族问题,只是指出汉服与清装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服饰体系,没有继承关系,所以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认为清装代替汉服是时代的进步,至于将清装当作国服,更是不可。</P>
发表于 2005-7-18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頂一下。
发表于 2005-7-18 1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式、唐式、宋式汉服之后应该是中式汉服,毕竟现在不是汉唐宋明,汉式、唐式、宋式汉服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式汉服可能也要加以创新,现代汉服嘛,但是汉唐宋明的汉服也要保留下来,古典古朴,大家也喜欢。
发表于 2005-7-18 20: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天可汗——以服制而非朝代来分类。</P>
发表于 2005-7-19 01: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可这个分类概念好~~~~!</P><P>朝代分类,最多也就有点颜色搭配什么的~~~~衣服千年没什么变化</P>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7-19 12: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7-19 17: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頂一下!![em01]
发表于 2005-7-28 03: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人好像很喜欢什么世界遗产之类的,现在什么都在申请遗产,并以此为荣,似乎。。。。。。</P><P>但是荣什么呢?荣它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还是荣它被我们子孙后代糟蹋遗弃了,并最终被请进养老院?</P><P> 对于任何文化产物来说,被列入遗产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是一种末路的宣告,,,,,,,</P>
发表于 2005-7-28 1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沒辦法啦,只有申一下啦,不申的話連骨灰都看不見啦……[em11]
发表于 2005-7-28 2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7-28 18:10:09的o(︶︿︶)o 唉:</B>
現在沒辦法啦,只有申一下啦,不申的話連骨灰都看不見啦……[em11]</DIV>
<P>都成遗产了,还有什么办法啊????</P>
<P>向昆曲靠拢啊!</P>
发表于 2005-7-29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遗产?难道没有生命了吗?
发表于 2005-7-29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不错,我们这泱泱大国却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服装真是另人痛心,但现在大众的审美观念不一样了,真不知要花多久才能办到。
发表于 2005-7-31 2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无条件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0:40 , Processed in 0.1186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