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59|回复: 20

追忆似水年华——记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4 0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以丰厚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使其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大家,享有特殊的声誉。如今海内外学人对沈先生文学作品的重视和研究其热度有年胜一年之势。相较之下,对沈先生解放后所做的大量且颇有成就的服饰和文物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了解和重视得还很不够。最近记者闻知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沈从文全集》,沈先生服饰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将收入其中,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与读者见面。
   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为该书续笔的沈先生的弟子王 先生和曾协助沈先生进行研究工作的王亚蓉女士。
   早在1964年春夏间,周恩来总理和文化部门的几个负责人谈及每次出国,经常被邀请去看那个国家的服装博物馆,因为可代表这一国家文化发展工艺水平。一般印象,多是中古到十七八世纪的材料。我国历史文化那么悠久,新旧材料那么多,是不是也可以比较有系统地编些这类图书,今后出国时,作为文化性礼品送送人。当时齐燕铭先生是文化部部长,推荐由沈从文先生来做这一工作。沈先生就历史博物馆的馆中材料和个人习见材料拟订100个图像目录,按年代次序分别加以摹绘,画成线图。沈先生依据每一图稿,试用不同体例,适当引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各有千字左右的文字说明,一方面阐述一些观点,一方面提出些新的问题。前后不到几个月时间,图版二百幅,说明文字约二十万,样稿已基本完成本可望校核删补后于1964年冬付印出版。但是其对政治大动荡已现出先兆,文稿丢失,沈先生上了干校。
   直到1978年5月,沈先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得到全面支持,于同年10月组成一个小小工作班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图稿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使全书文字增至25万字左右,新增插图150余幅,1979年1月定稿。联系了几家国内外出版社,几经周折,最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在1981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首次开机成书。前后拖延了约17年。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开80年代研究中国服饰热潮的先河,更属其中的经典著作,享誉中外。首先,这是第一本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专著,既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从中也可窥见中国服饰文化史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进步,实有代表性;其次,该书资料丰富,增订本更是从旧古器时代晚期至明清,贯穿万年,其间传世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图象资料,均精选在内,综合排比,印证文献,弥足珍贵;第三,该书撰述多发明创见,言前人所未言。沈先生对中国历史上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服饰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它和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种种关联,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见解。如对《清明上河图》一画,沈先生以为传张择端本是最好的一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图中有不少人手中执扇,且用绸或布包着,与清明时令不合,另外小市民衣著应名有本色不得越外,画中与文献记述亦不尽相类;第四,该书富有学术价值,无论对文史研究、考古断代、古典文学注释、古代生活的观察都有参考价值;第五,该书具有实用价值,既予电影电视、历史剧演出、历史画创作的人士以有益帮助,也予工艺美术、服饰、发型、饰物设计等专业人士最佳参考。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版出版不久则告脱销。1982年台湾立刻就有了两个盗版本。虽然读者对此书渴求甚殷,但是限于卷帙浩繁,图片丰富,创作成本高昂,十年未能再版。1992年在沈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增订本出版。1993年台湾正式出版了该版本,1995年日文版问世。虽然一版再版,国内能看到此书的人还是为数极少。
    这次国内出版该书,采用翻版的形式,也是遵从沈先生的意愿,能让书便宜一点儿,让一般读者承受得起,让那些搞工艺美术、搞具体设计的人能用得上。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荣获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黄裳先生说读沈先生此书左右逢源;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更称此书为“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威尔第女士看过此书后说:“给搞时装的知道了都会发疯的”。
   令沈先生非常抱憾的是,总理没有亲眼看到此书,沈先生将此书专门送给邓颖超女士以了此愿。所幸的是这本书也果真如总理所愿,充当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它先后被送给尼克松先生、日本天皇、英国伊利莎白女皇等国际间知名人士,获得一致赞誉。
   总理可以瞑目了,沈从文先生亦可瞑目了。 </P>
<P>
摘自《服饰文化》</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7-24 03: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生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7-24 04: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记著名文学家沈从文

<TABLE cellSpacing=18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large>
<P align=center><B>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B></P>
<P align=center>------记著名文学家沈从文</P>
<P align=center>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0日 16:37</P>
<P>  作者 柳哲 </P>
<P>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系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一位曾经在北大旁听而最后成为北大著名教授的"北大边缘人"。1923年前后来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抗战爆发后,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P>
<P>  1923年的夏季,沈从文由故乡湘西到北平求学。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部分学识都是自学得来。他那时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小学毕业。 </P>
<P>  沈从文来北京的最大目的,是要学习新知识,为此,他也曾满怀希望的报考北大。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所以例外的把他两块钱的报考费退还给了他。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当时,北大实行开放的办学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学习的有志之士敞开,不仅允许他们自由地听课,甚至允许旁听生们使用北大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当然,外借不可,在这一点上还算\"内外有别\")。北京其他大学也有旁听生,却都有一定名额限制,唯独北京大学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几倍。他们之中,有等下年再考的,有本科毕业准备再换系学习的,有等相熟同学毕业一道去就业的。因此,当时的北大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求学之士,旁听生的实际数量甚至要超过在校生。据传有这样一个笑话--某门课程听者众多,很令先生欣慰,不料到了期未考试时,却只有一人前来应考。原来,那诸多的听课者,都是旁听者,正式生只有一人。沈从文曾居住在银闸胡同公寓,是以北京大学红楼为中心,附近几十个大小公寓之一。在这些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当时北大英文系的陈炜谟,德文系的冯至,哲学系的杨晦,都是学生中著名的高材生。沈从文先后结识的朋友,除陈炜谟,还有刘梦苇、黎锦明、王三辛、赵其文、陈翔鹤等人。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他领过国文讲义,听过日语课,也间或去听历史和哲学。此外,蔡元培始终坚持学术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选聘教师不拘一格,只以能力学识为标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师培可以同时在北大任教,连著名保皇党人辜鸿铭也被邀请讲学。蔡元培倡导的"门户开放"和"学术自由",酝酿成一种巨大社会动力,对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学术史的意义,决不亚于黄埔军官学校之于中国现代军事史、战争史。沈从文在北大的收获,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沈从文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就此走上文学之路。 </P>
<P>  沈从文后来这样回忆辜鸿铭来北京大学讲学时的情景:"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辜先生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因此只有少数人继续发笑,多数可就沉默了。这句话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对当时在场的人,可能不多久就当成一句"趣话"而忘了。我却引起一种警惕,得到一种启发,并产生一种信心,即独立思考,对于工作的长远意义。"当时,沈从文一边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后来他听说,当时《晨报副镌》的编辑在一次聚会上,将他投寄该刊的十数篇文章连成一个长条,摊开后当众奚落说:"这是某大作家的作品!"随后把文章揉成一团,向字纸篓里扔去。虽然文章无发表机会,沈从文却没有气馁。这个"乡下人",虽温良柔弱在外,却顽强倔强于内。他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他明白自己在通向文学之园的路上,根底极差;又毫无派系可供自己攀援,应分比别人要多受些磨难。今天没有希望,只要明天还可望办到,自己就没有中途罢手的理由。但这并没有让求知欲很强的沈从文绝望和气馁,他发现了一条最佳求学捷径--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一如既往的做着他的文学梦。 </P>
<P>  沈从文不愧为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P>
<P>  沈从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塞其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P>
<P>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这位天才的作家在起步时,也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P>
<P>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一封求助信,向他探寻、求教文学创作的奥秘。 </P>
<P>  令沈从文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窄而霉小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在慷慨地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的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创作。但郁达夫深感于沈从文的贫苦,遂以此为题材,写了那篇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致一位文学青年的的公开状》,告诉象沈从文这样贫困穷苦的文学青年,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为了活下去,要么从新回到老家去,要么就心甘情愿的去做小偷,从而对当时不公的时代发出了绝望的诅咒。这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除郁达夫外,北京大学的周作人、辜鸿鸣教授等,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对沈从文给予大量热情的帮助与扶持。他们都非常赞赏沈从文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并积极向文学界推荐、引介沈从文。在他们的大力提携下,沈文从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名流,并为其接纳、包容,从而一步步跨进文学圈,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通过他毕生的努力,最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P></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6 width="100%" border=0>

<TR><!--prepagelink--></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7-24 0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P align=center><B>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B></P>
<P align=center>------图片欣赏</P>
<P align=center>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0日 20:37</P>
<P>  沈从文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解释是:“总的看来像一篇长篇小说的规模,内容却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原来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着现实,继续着一个作家的事业和梦想。虽然不写小说了,但他却把自己的写作与另一个绵长强大的文学传统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野史笔记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沈从文的手里,被赋予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视野、方法和内容,因而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10.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30.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20.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P>  
</P>
<P>        (一)                       (二)                    (三)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4.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6.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5.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P>  
</P>
<P>        (四)                       (五)                    (六)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7.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2646_008.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P>  
</P>
<P>        (七)                                     (八)</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4 4:13: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24 04: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从文先生自订年表

<P align=center><B>沈从文先生自订年表</B></P>
<P align=center>------张兆和整理记录</P>
<P align=center>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0日 14:38</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0/images/101540_shen2.jpg"></A>
</TD></TR>
<TR>
<TD width=10></TD>
<TD align=middle></A></TD></TR></TABLE>
<P>  出生年月:一九O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P>
<P>  籍贯:中国湖南凤凰县 </P>
<P>  性别:男 </P>
<P>  笔名:岳焕,懋琳,上官碧,窄而霉斋主人,甲辰,小兵 </P>
<P>  父:沈宗嗣,医生 </P>
<P>  母:黄英 </P>
<P>  配偶:张兆和 </P>
<P>  结婚年月:一九三三年九月九日(已退休) </P>
<P>  子:沈龙朱。一九三四·十一·二十 </P>
<P>  次子:沈虎雏。一九三七·五·三十一 </P>
<P>  学历:仅受小学教育,无任何学位,无党派,无宗教信仰。 </P>
<P>  住址:北京前门东大街三号五O七室 </P>
<P>  工作单位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P>
<P>  文学代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P>
<P>  <B>简 历</B> </P>
<P>  一九一七--一九二二:当兵 </P>
<P>  一九二四--一九二八写作:(职业) </P>
<P>  一九二八--一九三○:(吴松)中国公学讲师。 </P>
<P>  一九三○下半年:武汉大学讲师。 </P>
<P>  一九三一--一九三三:青岛大学讲师。 </P>
<P>  一九三四--一九三九(北京)编中小学国文教课书 </P>
<P>  一九三九--一九四七:(昆明市)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 </P>
<P>  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北京大学教授。 </P>
<P>  一九二八--一九四七:业余写作,曾编《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 </P>
<P>  一九五○--一九七八:(北京)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 </P>
<P>  一九七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P>
<P>  会籍:国际笔会北京分会会中,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历史学会会员。 </P>
<P>  <B>文学著作</B> </P>
<P>  鸭子/北京新书局/一九二六 </P>
<P>  蜜柑/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七 </P>
<P>  入伍后/北京北新书局/一九二七 </P>
<P>  老实人/上海现代书局/一九二八 </P>
<P>  好管闲事的人/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 </P>
<P>  不死日记/上海人间书店/一九二八 </P>
<P>  阿丽思中国游记一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 </P>
<P>  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 </P>
<P>  雨后及其他/上海春潮书店/一九二八 </P>
<P>  篁君日记/北平文化学社/一九二八 </P>
<P>  旅店及其他/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 </P>
<P>  男子须知(一名‘在另一个国度里’)/一九三○ </P>
<P>  一个天才的通信/上海光华书局/一九三○ </P>
<P>  沈从文甲集/上海神州国光社.一九三○ </P>
<P>  石子船/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一 </P>
<P>  从文子集/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 </P>
<P>  旧梦/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 </P>
<P>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一 </P>
<P>  记胡也频/上海光华书局/一九三二 </P>
<P>  泥涂/北京星云堂书记/一九三二 </P>
<P>  都市一妇人/上海新中国书局/一九三二 </P>
<P>  一个母亲/上海合成书局/一九三三 </P>
<P>  阿黑小史/上海新时代书局/一九三三 </P>
<P>  月下小景/上海现代书局/一九三三 </P>
<P>  游目集/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四 </P>
<P>  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四 </P>
<P>  如蕤集(小说)上海生活书店/一九三四 </P>
<P>  从文自传/上海时代书局/一九三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 </P>
<P>  记丁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四 </P>
<P>  边城/上海生活书店/一九三四(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P>
<P>  八骏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五 </P>
<P>  从文小说习作选/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六 </P>
<P>  新与旧/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六 </P>
<P>  湘行散记/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 </P>
<P>  废邮存底(沈从文、萧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七 </P>
<P>  一个妇人的日记/上海晨光书局/一九三八 </P>
<P>  记丁玲续集/良友OO图书馆公司/一九三九 </P>
<P>  昆明冬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 </P>
<P>  主妇集/长沙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 </P>
<P>  湘西/长沙商务印书馆/一九四○ </P>
<P>  烛虚/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 </P>
<P>  春灯集/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 </P>
<P>  黑凤集/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 </P>
<P>  长河/上河开明书店/一九四八 </P>
<P>  春/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 </P>
<P>  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一九四三 </P>
<P>  沈从文小说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 </P>
<P>  沈从文散文集/香港时代图书公司/一九八○ </P>
<P>  沈从文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P>
<P>  沈从文散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P>
<P>  沈从文文集(十二卷本)/香港三联书店、广州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一九八五 </P>
<P>  沈从文散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 </P>
<P>  沈从文小说选(一、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 </P>
<P>  沈从文选集,五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 </P>
<P>  <B>文物论著</B> </P>
<P>  中国丝绸图案/王家树绘图/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一九五八 </P>
<P>  唐宋铜镜/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一九五八 </P>
<P>  明锦/沈从文、张仃、雷圭元、吴劳合编/一九五九 </P>
<P>  战国漆器/荣宝斋出版(北京)一九六二 </P>
<P>  龙凤艺术/作家出版社(北京)/一九六○ </P>
<P>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P>
<P>  <B>现正在写作中</B> </P>
<P>  中国扇子发展 </P>
<P>  <B>个人兴趣</B> </P>
<P>  爱好中国文物书画艺术品,西洋古典音乐,不懂英语 </P>
<P>  <B>介绍本人文章</B> </P>
<P>  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花城》一九八O年第五集(黄永玉文附在中国文学杂志社英译沈从文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 后译为“My Uncle Shen Congwen”。 </P>
发表于 2005-7-24 1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荒野孤鸿</I>在2005-7-24 4:09:43的o(︶︿︶)o 唉</B>
<TABLE cellSpacing=18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large>
<P align=center><B>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B></P></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6 width="100%" border=0>

<TR><!--prepagelink--></TR></TABLE></DIV>
<P>嚮往那種只論水平,超越文憑的年代。</P>
发表于 2005-7-24 23: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P>沈从文生先是文学大家,晚年又潜心研究服饰,他的服饰研究专著在国内起了奠基的作用。后来一批学者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服饰学术研究著作,实为可喜。</P><P>沈先生若看到了今天民族服饰文化的复苏,当含笑于九泉了…</P>
发表于 2005-7-26 18: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之一。</P>
发表于 2005-7-29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P><a href="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_detail/product_detail.asp?product_id=8992475" target="_blank" >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_detail/product_detail.asp?product_id=8992475</A></P><P>居然给我找到了。。。</P>
发表于 2005-7-31 21: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切怀念沈先生,怀念他的《边城》,怀念属于他的湘西,怀念他为汉服做出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2: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P>书中的图片,先传一些:</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2: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5-11-1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不到呀买不到 哪有买呀~
发表于 2005-11-3 08: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重新出版了啊!我就买到了。</P>
<P>偶十一期间买的   是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1月  出版的《世纪文库》系列中的这本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8:02:2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6 23: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P>你怎么买的呀  书店?邮购?哪? 我是想买增订版的</P>
发表于 2005-11-7 08: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P>偶是在书店买的。增订本?我没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8:01: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28 16: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P>找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古代的裤子阿</P>[em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2:45 , Processed in 0.0825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