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7|回复: 3

[读史札记] (转自微信)欧洲人怎么看明朝科学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8 23: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2016-05-28 张嵚 我们爱历史

作者 | 我方团队张嵚
我方为金台新媒体联盟核心成员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1 军火业各有看法

明末军事一个大事,就是引进仿造欧洲火器。

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先进火炮,先后被引入明军,大量改装生产,出现了“佛郎机”“红夷炮”等品种。那在欧洲人眼里,这些中国改装版火器的杀伤力如何?

贬过明朝天文又赞过明朝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时,见过明朝卫所军队的火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发射石头。

▵明朝红夷大炮之佛郎机大型款

但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一些西班牙军官,却不这样看。以舰长Artreda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精锐部队,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弗朗机,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2 印刷业各有千秋


明末时,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正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


虽说当时欧洲也有了造纸和印刷,但明朝这事上的独家优势,欧洲人也认账。

以利玛窦的说法,中国的印刷术比起欧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术更十分巧妙,出错易修改,速度更是快,一块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国的印刷术,就知道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书,价格还比欧洲便宜得多。

但这么强大的技术,也叫欧洲人找了毛病:中国的纸不如欧洲耐用,还不能正反面都印。

而且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决不信欧洲人会印刷,气的欧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看看我们印的。

照明末学者王肯堂的赞叹说:欧洲圣经两面都有字,而且还能防水,真是“甚异之”。

3 农业最令人拜服

比起让欧洲人挑出毛病的印刷术,明朝的农业,却叫欧洲传教士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整体农业水平,以利玛窦的总结:“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

一些农民生产场面,都叫欧洲人开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里还养鱼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里还详细记录:明朝农民用竹料包好鸭蛋,点稻草加热,严冬竟也能孵蛋。

好些常见农具,欧洲人更是称奇:福建地区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车,曾被西班牙人拉达称赞。而真在欧洲引起热潮的,却是东南农村扬谷常用的农具:扬谷扇车。

▵旋转式扬谷扇车

这种老农具出现在西汉时期,发展到明代,技术已极成熟:改成闭合式,还有轮轴和摇手,两个人就能快速操纵。

其强大生产效率,引来欧洲人哄抢:荷兰和瑞典的船员,多次购买走私到欧洲,每次都卖高价,还引来纷纷仿制,十八世纪的欧洲农村,出来多种改装版,结束了扬谷只能靠簸箕的苦力史。

以一些欧洲学者的看法,这种东方传来的农具,可以被看做离心压缩机的鼻祖。

4 中医引发大热潮

欧洲人开始重视中医,是读了利玛窦的著作后。利玛窦告诉欧洲人,中医不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中国人看病比欧洲方便廉价,医院很多,“(在中国)只要一角钱,在欧洲却需要化六七倍之多的金块”。


▵利玛窦画像

从此之后,好些中医典籍都被翻译到欧洲,而且不同国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晋朝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版叫《中医津要》,荷兰版叫《中医临床》,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很火。诸如《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更都能在欧洲找到摘录翻译。

影响欧洲极大的,还有明代时成熟的种痘防治天花技术。欧洲叫“轻型接种天花”,明代先传到土耳其,又治好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从此广为流传。

这个了不起成就,以伏尔泰赞叹:“一个被视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族的这种榜样,便是一个伟大的先例。”

5 天文工作太混乱

要说明朝哪样科学,最叫欧洲人看不上眼?当属天文学。

葡萄牙人克鲁兹就曾嘲笑,说中国没有天文知识。称赞过明朝高科技农具的西班牙人拉达,吐槽明朝人几何知识烂,计算水平差,错到惨不忍睹。

中国传统天文设备,更被踩得狠。康熙年间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对元明两朝传下来的天文仪器,更变着花样批评:简直是“笨拙的缪斯”,也就是只能当摆设。

同样给清朝钦天监任职的传教士纪理安,干脆给清政府提议:元明两朝留下的天文设备,包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开发的简仪,都当废铜烂铁处理了算了。

对这公认落后,说“好话”的还是利玛窦:其实明代的天文设备很强,但明朝知识分子都钻科举,少有人研究这个。所以在天文学上,“他们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乱”。

▵明代铸造的简仪,工艺至今无人知晓,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天文仪器。

6 中国制造很强大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欧洲人,尤其是克鲁兹,对于大明朝的手工业水平,都是心悦诚服的赞。他在广州住了两个月,看遍广州手工业,给出一个至高评价:“精湛技艺,巧夺天工”。

明代的广州,俗称“广州匠”,手工业公认强,锡器铁器陶器,号称“冠绝天下”。广州工匠更名声在外,还有人漂洋过海去南洋发展,克鲁兹能有这震撼,一点不奇怪。

大明手工业的两个绝活:丝绸和瓷器。更在欧洲受追捧,欧洲人也学会了仿造中国丝绸,可上流社会还是只认中国品牌。比如法国,贵族圈谁穿法国仿造版丝绸衣,一定会被笑话土。


欧洲人曾挖空心思,打听中国瓷器的制造过程。以一些传教士介绍说:要把土敲碎了,用水搅匀了烧就行。

这方法传到欧洲,好些人学着造,却都造出来易碎残次品。直到法国人殷弘绪,在康熙年间偷运景德镇高岭土回国,又经过五十年研究,才终于烧出硬质瓷器。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

明朝人宋应星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并没有收录在清代《四库全书》里,但巴黎皇家文库十八世纪就将其收藏,被赞为“技术百科全书”,以法国汉学家儒莲的赞叹:这本书中的好些技术,比如野生树皮造纸,制墨,制铜,活塞风箱,提花机,都要远强于当时欧洲。

明末引来欧洲人兴趣的,还有一种独轮小帆车。

这种小帆车上面装有风帆,借助风力操纵运输,在农村田间地头使用,十分方便快捷。

中国农民轻松操纵的场景,也引来欧洲人惊讶。以至于当时欧洲介绍中国的地图画册,必然会画上这小帆车。

从此以后,这种中国小车,一度火热欧洲,好些欧洲人都开动脑筋,尝试改装发明。1600年,荷兰学者史蒂文改装成功了风帆马车,命名为“中国式风帆马车”,测速竟高达顺风四十英里。

从此以后,乘风帆马车飙车,一度是欧洲青年贵族们喜闻乐见的游戏。

就连欧洲名著《失乐园》里,也留下了与这小帆车有关的句子: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藤制的轻车。

7 造船业并不落后

明朝造船业,一直出名强大,但葡萄牙殖民者初来中国时,最不屑的就是明朝战船。以正德年间葡萄牙东方舰队司令皮雷斯的看法:一艘葡萄牙战舰至少能打掉二十艘中国船。

如此不屑,只因他来的“不巧”:这是明朝海防废弛的时候。比如广东,洪武年间七百多船,当时就剩一百多,还尽是小船。

但嘉靖中期后,明朝为消灭倭寇,全力重建海军后,欧洲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样。门多萨的书,详细记录了明朝战船的式样和性能,盛赞明朝船的结实耐用:“他们船只的使用期,一艘相当于我们两艘”。



万历中期以后,明朝越发缺钱,强大了没多久的海军,也是连年裁军,比如广东六大水寨,到天启年间裁撤了九成,著名的南澳水寨,到崇祯年间只剩下八艘船。明末荷兰殖民者横行东南,郑芝龙等海盗崛起,这才是根由。

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人,学习明朝造船的热情一直高。特别是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连年都主持学造中国船。

8 建筑业极为震撼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曾有情节:打完了雅克萨大战的沙俄摄政女王,谈判时还附加条件:请清王朝派工匠到俄国,教俄国人怎么修桥。

这个差距,还真不是金老先生吹牛。

门多萨就给欧洲人介绍过明朝的造桥技术:泉州用花岗岩建造的桥梁,不但外观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长石板,简直难以想象怎么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国彼得大帝还专门派使团到北京,求教造桥技术。

除了赞造桥,门多萨还赞过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洁平整,驿路更四通八达,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楼建筑,门多萨也十分喜欢,认为这是可以和古罗马凯旋门媲美的建筑精品。

门多萨的总结说:“在这个王国(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


英王建筑师钱伯斯爵士的一句话,更欧洲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崇拜:“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转帖完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5-31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早慧的民族
发表于 2016-6-1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洋人也有些玫瑰色的眼镜,他们开始把科举制度想象得太完美了,认为是一群拥有最高的才学和品德的人在中国当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2:36 , Processed in 0.0880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