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5|回复: 1

孤城遥望,玉关人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100%" bgColor=#fafafa><b><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FONT></b>
<P>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P>
<P>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
<P>电影《天地英雄》所演绎的公元700前后,唐帝国正处于它的颠峰时期,这个时候的唐帝国,显然对于河西走廊和整个西域地区有着绝对的控制力。这一个时期,唐帝国最大的敌人突厥,已经在两位不世名将李靖和李世绩的打击之下土崩瓦解,大唐帝国的另一个敌人土谷浑,也在李靖和候君集先生的老拳之下被打的满地找牙。在之后的百余年中始终成为大唐帝国重要外患的吐蕃虽然已经和唐军是有交锋,但还没有发展到让帝国感到头疼的时候。</P>
<P> 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如今早已淡去。</P>
<P> 2002年,从事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的敦煌学研究所专家李并成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并反复考证有关历史文献,列出判定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的多项具体条件:应位于今疏勒河南岸;应置于遍设烽燧的山间;西北处应有沿线烽燧;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应距隋唐晋昌城不远等,并据此确认,唐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夏鼎、向达的推断是正确的。</P>
<P> 李并成指出,此玉门关早自东汉即已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末,历时约830多年。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唐“玉门关”遗址,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唐玉门关可能早已被毁;二是清代在这里修筑双塔堡时可能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P>
<P> 当时的大唐在河西走廊的主要城市有: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沙洲(敦煌),瓜州,凉州(武威),兰州,伊州,西州,庭州,廓州,鄯州,河州,岷州等,在河西以西则主要分为安西和北庭两个部分。到公元751年,著名的桓罗斯之战爆发,唐军战败,自此,中亚一带再没有出现过中国风格的地名了,中国古代的扩张历史几乎划上了句号,中国的疆域开始一点点缩水。

就在我们伟大的唐帝国最繁荣,最光荣的时刻,虽然在帝国的南方,南诏不安的信息正在被传递,在帝国的东北,安禄山无限制的权力正在让一些有见识的官员感到不安,在帝国的西部,帝国的军队被大食人击败,在帝国的中心,天宝八,九年间,关中地区发生了巨大的灾荒。但对于此刻强大而光荣的大唐帝国来说,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伟大缠绵爱情更为重要呢。</P>
<P> 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突然爆发的时候,那些各色各样的危机也就随即一起迸发了出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禄山的叛军迅速占领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太子在灵武即位,称唐肃宗。开元盛世至此落下了帷幕。</P>
<P>当时,唐朝在河西和西域诸府大约有15万左右兵力驻守,这部分唐军由于长期处于作战状态,所以相对而言的战斗力还是相当高的。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诏西域各路唐军主力勤王,从此,唐军主力撤出河西和西域地区,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西域的土地。</P>
<P> 趁着唐朝的内乱,吐蕃人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自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吐蕃为唐将哥舒翰所破之后,吐蕃人还着实老实了几年,不过现在吐蕃人的机会到来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开始,吐蕃人开始进攻唐的河西诸城,为了对抗吐蕃人的进攻,大唐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设立河已西副元帅一职,统一指挥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残余唐军。首任河已西副元帅杨志烈是一员相当能打的战将,在他的指挥下,吐蕃人的攻势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杨志烈为叛将所害,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吐蕃人占领河西重镇甘州,肃州。第二年,继任的河已西副元帅杨休明战死,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军互相失去联系,进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在之后的十余年中,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和城市都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为吐蕃人一一击破,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座城市沙洲被吐蕃人所攻破,至此大唐完全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而北庭都护府则在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护府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为吐蕃所破,从而完全结束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P>
<P>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洲人张义潮率沙洲人起/义,赶走了吐蕃统治者,并收复了河西的大部分州县。之后,张义潮命人上表长安,使得河西诸郡在陷于吐蕃将近百年之后,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治下。</P>
<P> 张义潮收复河西诸城以及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却并非意味着大唐帝国从此能够有效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安史之乱后, 唐帝国国力逐渐走向衰微, 除置军设使, 并以官爵羁縻张义潮之外外, 已再没有经营河西的军事能力了。史称:张义潮以瓜、沙等“十一州来归,而宣(宗) 、懿(宗) 德微,不暇疆理, 惟名存有司而已”。而作为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 其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 握有军事、行政、财经大权, 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也自然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张义潮以瓜州、沙州为根据地, 对外征讨, 扩大战果, 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当时, 河西地区的形势还是相当复杂: 南面的吐蕃还在伺机卷土重来; 北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河西这块富庶之地。另外, 吐蕃国内, 自“尚恐热作乱, 奴多无主, 遂相纠合为部落, 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诸州之间, 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合在一起, 大肆劫掠河西各地。</P>
<P> 张义潮在基本没有唐王朝军队帮助的情况下, 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张义潮变文》直接记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间的三次战役: </P>
<P> 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进犯沙州, 张义潮出兵讨伐, 两军在西同附近相遇,张义潮首战破敌,土谷浑王败逃,张义潮率军乘胜追击1000余里, 并大获全胜,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首示众,而后全军高唱《大阵乐》,凯旋而归; </P>
<P> 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吐蕃抄掠伊州, 张义潮奔袭, 回鹘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沙洲军大获全胜; </P>
<P> 第三次是叛乱回鹘劫夺唐朝册立回鹘使王端章, 张义潮闻知大怒。由于文史资料残缺不全, 不知结局如何。</P>
<P> 《张义潮变文》中所说义潮“朝朝秣马, 日日练兵,以备凶奴, 不曾暂暇”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 十月, “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 生擒论恐热, 先刖其足, 数而斩之, 传首京师” , 其余众逃奔秦州, 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袭击, “吐蕃自是衰绝”。河陇肃清, 使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至此, 河西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 “西尽伊吾, 东接灵武, 得地四千余里, 户口百万之家, 六郡山河, 宛然而旧”。唐王朝的势力, 已达陇右诸地。</P>
<P> 正是张义潮率领的沙州起义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 河西地区才得以克复, 使“百年左衽, 复为冠裳; 十郡遗黎, 悉出汤火”。在西域重振大唐之风。</P>
<P>张义潮还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尤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瑥末,雷威摄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规俗一变”。经过张义潮的努力,河西诸州的各族民众开始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同时,在吐蕃时期被废弛的各项水利设施也被重新运作起来,张义潮在河西诸州开挖沟渠,并设立专职水利管理人员,使得河西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当时世人赞叹道:“三光咋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玉脂。州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沟渠。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P>
<P>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69岁高龄的张义潮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这是张义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 表为国之输忠; 葵心向阳, 俾上帝之诚信”。张义潮入朝后, 唐朝授义潮为右神武统军, 晋官司徒, 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 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张义潮入京后,他的河西职务交给了他兄长张义潭之子张淮深。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义潮卒于长安, 享年74 岁,从而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P></TD>
<TD width=16 background=images/8esky/center_r.gif></TD></TR>
<TR>
<TD width=14 background=images/8esky/center_l.gif></TD></TR></TABLE>
发表于 2005-8-4 15: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P>拜!</P><P>記得西域有仿晚唐錢出土。</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36 , Processed in 0.2718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