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9|回复: 4

[弓武樂舞之道] [原创] 长平之战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0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
</b>


<P>首先,说说两军实力对比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秦强赵弱,实则不然。赵之惨败,仅仅是因为兵力吗?对军人来说,最大的耻辱不是战败,而是没有用尽实力就败或降——就像打牌的时候双王在手就输了。众所周知,赵之轻骑在战国算是首屈一指,即使面对秦军的强弩骑兵也没有弱势。当然了,赵国的步军相对差一些,但这场大战前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赵国——如果没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成以上胜算和信心,赵国哪有胆子轻易接受上党?暴风雨注定要来临,秦赵双方都清楚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战,关于这场大战的准备谁都不敢怠慢,对双方来说都是举国之战——由此,长平之战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战争,绝没有以强凌弱之嫌。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关于赵惨败的主要原因,我的观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优势、错失关键战机。当然,对手实力的强大、对方统帅的天才都有一定原因。另外,都把责任推在赵括身上,也是没有道理的。</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强强相碰的战争一开始居然打得很沉闷,托廉老将军的福,双方陷入了消耗战的怪圈。廉颇的实战经验很丰富,很清楚粮草后援的重要性,他想着秦军远到而来,客场作战,自然不比主场优势——但是没想到秦国克服了粮草问题(如何做到至今仍不能完全解释),所以想拖垮敌人这一着好象不是特别奏效;主将的过分沉稳也会坏事,对峙消耗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除非他想自杀,想给其他战国做做好事。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如果说战争开始的坚守对峙是避锋芒、拖垮对方,有可能为自己增加胜算,但当看到敌方并未因此而处于劣势后就应该及时改变战略,否则就是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他应该知道,秦军作战的风格顽强,适合打对抗战;赵军以轻装骑兵见长(胡服骑射的结果),锋芒锐利、突击力强,适合打机动性战争。所以,对峙战从根本上来说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认为,廉颇的这种举动和下意识里畏惧秦军有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反而倒不如一开始就用赵括,不一定会赢,但不至于死得那么窝囊。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FONT face=宋体>后来换上的赵括也有不少失误。比如:秦军合围时,虽然为占据了东西两垒,但长垒还没有完成,对赵军只是不完全的包围而已,赵军的骑兵部队正面冲击力非常强,而且秦军本来就是“等而围之”,战线拉得比较分散。这个时候是撕裂口子并突破的最好时机,如果赵军向南翼或者北翼发动全线进攻,秦军就比较为难了。但赵括也没有放开手脚,采取的战术是逐次进攻,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机——史书说他激烈勇武,但这种风格怎么跟廉颇似的?白起只派了两支部队(一支五千奇兵和一支两万五的轻兵)合围,实在是一个冒险的举动,赵军怎么就没抓住这个机会?战机稍纵即逝,等白起的“工程”完成后,他就真的完了。这本是一场赌博式的战争,可赵括勇气和决心都不足,不敢以全军下注,而且,所以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突围,而不是和秦军的决战,首先输在了心理战上。</FONT></P>
<P><FONT face=宋体>
<p></FONT>
<p>
<P><FONT face=宋体>总之,我的观点是,长平的被动局面,以至于最后围困致死,在于对战场主动权的把握,先前的对峙坚守,负有很大的责任。</FONT></P>
发表于 2005-8-4 13: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从风!我觉得写的比较客观!厚厚!
发表于 2005-8-5 1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道理。</P><P>廉颇的避敌锋锐,通过坚守打击秦军的士气也是非常可取的。毕竟秦军作战太猛了,虎狼之师嘛</P><P>在对峙中,其他诸侯定然会有所想法,例如楚国与秦有大恨,完全可能偷袭秦的后路,当然赵也可派说客去说服其他诸侯国动兵。但可惜的是,赵没有挺住,再多挺几个月,战争天平可能就会倾斜。</P><P>说到赵括,我认为他是挺窝囊的。的确是个人才,但是经验不足。战机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战机,那就该以正合,待机以奇胜。赵括如果处理的好的话,是可以打胜的,也许他就是将来赵国的中流砥柱后起之秀,但他没有处理好,对手又是很强的军事奇才白起所以即使输了,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输的惨了些,丧了命,要不然他可能总结教训重新开始的。</P><P>长平之战,胜负具有很大偶然性的。</P>
发表于 2005-8-11 14: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中国史话,这五千奇兵和两万五的轻兵,到底是什么兵种呢~?没有定论,如果光这点数量的兵铁定是不可能合围的!!
发表于 2005-8-11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认为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避其锋芒。可惜中了人家的反间计,那也冤不得天了。</P><P>当时的秦军合围赵军前的兵力是多少没有一个正确的数?但从赵军最后给坑杀的40万大军来看,赵军的兵力在合围前应该在40万以上。那泰军依托地形要合围这40万以上的赵军,兵力人数可想而知。那粮耗也绝对是个可怕的数字。</P><P>拿我们解放的三大战役最大的那一场来数,60万的大军那是500万的人养活的!更何况当时的秦国人口才多少?再加上越境做战~~!这样的粮耗只能用恐怖来形容。</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3:38 , Processed in 0.0769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