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59|回复: 57

[國醫膳食之道] 【名医名方录】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0 15: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胡连汤</b> 】</P>

<P>组成: 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功能: 推化湿浊。
  主治: 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证。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方解: 自拟胡连汤系由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胡黄连虽亦苦寒,但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 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典型病例: 赵某,男,33岁,本院职工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
  辨证:寒湿伤牌,积湿滞肠。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发。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P><b>【鼻渊合剂】</b></P><P><FONT size=2>组成: 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  
  功能: 疏风清热,排脓消炎。
  主治: 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对慢性鼻窦炎,虽有疗效但不稳定。
  用法: 以上为二天量。制成合剂,100毫升,成人每天二次,每次50毫升,儿童减半。如病情严重者,一天用二天量、效果更佳。
  方解: 此方以《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为基础,治疗急性鼻窦炎,其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再加《千金方》苇茎汤的芦根,用以清肺胃,化痰逐瘀;鸭跖草润肺清热来消除化脓性炎症。《内经》素有“胆热移脑”之说,用桑叶以清肝胆风热,更引药入经。
  加减运用: 一般症状,用此制剂已足够。如症候群中的某一方面突出者,原方改用水剂。如头痛严重(一般鼻窦炎,仅为钝痛),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或龙胆草。如鼻塞难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潴涕排空时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皮;涕中挟血者,加茜草、赤芍;发现有息肉者,最好佐以手术。</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P><b>【金牛解毒汤】</b></P><P><FONT size=2>组成: 金钱草60克,牛蒡子10克,荆芥10克,黄连3克,赤芍10克,黄芩6克,丹皮10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2克,蚤休10克,黄柏5克,山栀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  
  功能: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 带状疮疹、各种疮疖。
  方解: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季,多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本方重用金钱草泻肝清热,利尿除湿;牛蒡子双花、连翘、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清热泻火;丹皮、生地、赤芍活血凉血,化斑止疼;荆芥疏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典型病例: 崔某,男,65岁,农民。 1992年 2月10日前来就诊。自述:一周前,左胸部突起水泡,蔓延至胁背,灼热刺痛,坐卧不安,服用他药均未见效。
  诊查:左胸胁背有簇状红色绿豆大小水疱,成一带状,疮液浑浊,与血痂相间、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脉弦有力。
  辩证:本病位在胸胁,发于春季,证属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灼热者为肝火妄动之表现;泡液浑浊不清,是湿邪化热之征象,痛如针刺。乃邪毒入于血分之故,治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自拟金牛解毒汤。
  处方:金钱草6克,牛蒡子1O克,荆芥10克,黄连 3克,赤芍10克,黄芩6克,丹皮10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2克,蚤休10克,黄柏5克,栀子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4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外治:海金砂30克,清油调涂患处,日换1次。
  二诊:2月14日。服上药后,疱疹开始干缩,皮色转正,疼痛大减。但仍口苦、舌红、脉弦。病情向愈,药证合拍。以原方加当归、川芎增益其养血之功,再加柴胡、苡米以加强其疏肝除湿之力。再服3剂,外治同上。药后痊愈。  
  经验体会: 带状疱疹与诸淋同为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气以合之,湿热之毒郁于血脉之中,发泄于皮肤之外。海金砂清热解毒,利水通淋,常用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病。与金牛解毒汤配合应用,内外夹攻,奏效更速。</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利咽汤】</b></P><P><FONT size=2>组成: 法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2克,生姜10克,浮小麦25克,大枣8枚,甘草8克。  
  功能: 行气解郁,化痰利咽,养心安神。
  主治: 梅核气、慢性咽炎及食管炎,证属气郁痰凝心血虚,觉有咽喉不利者。
  方解: 喉为肺之系,咽为胃之系,脾与胃互为表里,故咽喉病变当先责肺、胃、脾等脏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所伤,肝郁脾滞,或脾失健运,均可导致运化失司;津液水湿不得输布,积聚成痰;进而影响到肺气的宣降,终至痰气互结于咽喉,故见咽喉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如痰块粘喉或如气顶,但吞咽进食无碍。脾虚气弱,血液化源不足,心血亏虚而有易惊易怒、睡眠不安,精神抑郁等症。故梅核气正如《直指方》所述,乃因“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或由心血虚损而致。临床中观察到,慢性咽炎、食管炎属气郁痰凝心血虚者亦不在少数。利咽汤针对气郁痰凝心血虚这一病变机理而设,由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而成。方中法半夏化痰散结,厚朴行气导滞解郁,茯苓佐半夏以利湿除痰,紫苏叶、生姜芳香辛散以疏通肺脾郁气,俾脾气得以健运,肺气得以宣降,正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中说:“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甘草、大枣甘缓利咽,并能缓解法夏、厚朴、紫苏、生姜之辛燥之性;浮小麦味甘微寒,能养心血以安神。诸药合用,使气舒痰去心血亦足,则病自愈矣。  
  加减运用: 如有咽干颜红、咽喉微痛灼热感,咳嗽,兼有肺阴虚之证,宜去紫苏叶、生姜,选加麦冬、沙参、玄参、北杏;如伴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兼有肾阴虚证者,则去紫苏叶、生姜,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如痰多难咯;舌苔黄厚为有热痰,宜加瓜萎实、贝母、天竺黄;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郁结明显者,宜选加白芍、郁金、柴胡、香附;失眠多梦严重者,宜加酸枣仁、五味子、珍珠母以安神。</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P><b>【理气散结方】</b></P><P>组成: 旋覆花6克、代赭石6克、陈皮6克、云苓15克、制半夏6克、竹茹6克、降香6克、乌药6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僵蚕6克、地龙15克。
功能: 行气、降逆、散结、安神。
主治: 气机紊乱(主要包括气滞、气逆)及其病理产物瘀血、痰湿所致内科心身疾病及心理疾病。症见胃脘痛、胸痛、心悸、呃逆、腹痛、胁痛、气短、胸闷、腹胀以及易激动焦虑、压抑、睡眠欠佳等躯体障碍与情绪障碍。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方解: 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陈皮、乌药行气降逆为君;云苓、制半夏、竹茹化痰,丹参、赤芍、降香活血共为臣;再佐以僵蚕、地龙镇静安神,诸药合用,通过条达气机,清除病理产物,达到调节心与身双重作用。
临床
应用: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劳动强度、心理负荷等方面的显著改变,心身、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这一新的疾病形式加强研究,符合客观以及医学发展的自身需求。因为通过心身相关这一共性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中西医多学科的交融、互补以及综合创新。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如寒热互结加干姜、黄连,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胃脘痞闷、腹痛胃痛、腹中雷鸣、便稀苔黄等症,如痰热蕴结加黄芩、杷叶、冬花、川贝等,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心身疾病咳喘等症,寒湿痹阻加薤白、瓜篓、桂枝等,多用于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胸痹等症。风痰上扰者酌加桑叶、桑皮、菊花、钩藤等,应用于眩晕、头痛等心脑血管心身疾病。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糖尿病则以虚热型为多见,可加用知母、生地、太子参、黄芪、黄精等。心身疾病后期出现阳虚者,可加用仙灵脾、巴戟天、杜仲等,即服用心身6号。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内科心身疾病是一组多病因疾病(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所以应当采用综合性防冶方法。心身1-6号组方特点,虽已注重了形、神并调,若能再辅之以心理治疗,如简易性心理治疗(即倾听、支持、保证三原则)、认知治疗等,将会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P><b>【强心通脉饮】</b></P><P>组成:人参10g,黄芪30 g,丹参30 g,降香10g,葶苈子30 g,制附子10 g,猪苓、云苓各30 g,白术15 g,泽泻10 g,桂枝10 g,车前子30 g(包煎),甘草8 g,大枣10枚(劈)。
  功能:益气活血、强心通脉、温阳利水。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阳气亏虚、阴寒水盛血瘀者,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喘胸满、浮肿唇绀等症。
  用法:上药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以上,其中人参打碎后煎煮半小时,然后再与其他药同煎。诸药煮沸40分钟后,过滤取药250~300毫升,药渣再加热水煮沸20分钟,过滤取药液150~20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每日空腹温服2~3次,每次服150~200毫升,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
  方解:强心通脉饮由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等多方化裁而成。方中人参能大补元气,与附子同用可回阳救逆;与黄芪、云苓、白术、甘草同用可健脾益气固本;与丹参、降香、桂枝同用能益气活血、温通经脉;与泽泻、猪苓、车前子同用,能益气利水消肿。总观全方有补气强心、泻肺平喘、活血通脉和利水消肿作用。按现代药理分析,人参、黄芪、附子、葶苈子及桂枝有强心作用,白术、云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能利尿消肿,丹参、降香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和抗凝血,甘草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大枣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由此可见该方可强心、利尿、活血,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应用: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与中医的心悸、喘病、水肿等有相似之处,该方在临床使用时应随症加减。如伴有大便干燥者,加当归、川军(后入);伴有头晕、头胀等阴虚阳亢表现者,去附子、桂枝或减量,加地龙、石决明、川牛膝等;伴有咳嗽吐痰等支气管感染表现者,加金银花、黄芩、鱼腥草、白果等;伴有肢冷便溏等脾肾阳虚表现者,加炮姜、仙灵脾等。(</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P><b>【咳喘七子汤】</b></P><P>组成: 紫苏子10克、葶苈子(包)10克、车前子(包)10克、光杏仁(打)10克、莱菔子(炒打)10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O克、生白术10克、生甘草10克
功能: 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 急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咯痰艰辛,痰白或黄浊,胸闷息短,纳食欠香,大便粘滞不爽或干结,小便黄热,脉濡滑,苔薄黄腻。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次饭后饮。
方解: 咳喘之证,病位在肺,肺主气,司呼吸,为贮痰之器,病变涉及脾、肾、大肠。脾为生痰之源,肾主纳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治,苏子、葶苈子、杏仁降气泻肺止咳平喘;莱菔子、白术、甘草健脾消痰以调脾运;补骨脂、五味子温补肾元敛肺纳气;车前子化痰利尿,使痰浊饮邪从膀胱渗泄;苏子、莱菔子、杏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腑气通,肺气亦降矣。
临床应用: 本方为咳喘而设,无论外感咳喘或引动伏饮喘咳,今之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均可加减应用而获效。其辨证要点为咳喘痰稠,或黄或白而艰咯,胸闷息促,纳少大便结,脉濡滑,苔黄或腻。加减法:外感风寒加蜜炙麻黄10克、防风10克解表宣肺;感受风热咽红燥痛加银花10克、黄芩10克、板蓝根20克、清热解毒利咽;咳甚痰多视痰色而定,痰清稀如涎沫加细辛3克、干姜2克温化痰饮;痰白粘而易咯加法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橘红10克健脾化痰;痰黄稠艰咯加黄芩10克、百部20克、海浮石10克清肺消痰;胸闷或胸痛加白芥子10克、枳壳10克、瓜篓皮10克、丹参10克化痰瘀、宽胸止痛;久咳肺虚,动则汗出、息短,面色苍黄加黄芪15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益气固表;肺阴不足,咽干舌红,大便燥结加元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滋阴润燥通腑;肾虚腰酸,咳喘息促,神疲气力,脉细苔薄加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菟丝子10克、胡桃肉10克补肾纳气。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b>【清热止血汤】</b></P><P><FONT size=2>组成:  生地30克,黄芩9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地榆30克,棕榈炭30克,阿胶15克(烊化另入),甘草9克。
  功能: 清热止血。
  主治: 崩漏之血热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甚多,血色鲜红,烦热口渴,睡眠欠佳,面色潮红,腰酸,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象数大。
  用法: 1. 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武火(温度较高),煎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1次。
     2. 1日1剂,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加减运用: 血色红、口干脉数者,加地榆炭30克;血色暗有块、舌有瘀点瘀斑、脉沉弦者,加三七粉6克(分二次另服);腹胀痛、两胁胀痛、舌质紫暗、脉弦者,加乌梅30克;头痛者,加荆芥炭9克;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者,减党参,加人参9克(另煎入);下血量多不止者,加醋30克配水煎。</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b>【加减归脾汤】</b></P><P><FONT size=2>组成: 党参15克,黄芪30克,阿胶15克(另烊化,分2次服),血余炭9克,白术9克,炒当归6克,远志9克,炒枣仁15克,棕榈炭30克,陈皮9克,甘草9克。  
  功能: 补脾摄血。
  主治: 崩漏之脾虚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或漏下不止,血色鲜红或浅淡,小腹胀痛,食少便溏,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腰部酸痛,面色浮黄,舌淡苔薄,脉象细数等。
  用法: 1. 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武火(温度较高),煎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1次。
     2. 1日1剂,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加减运用: 血色红、口干脉数者,加地榆炭30克;血色暗有块、舌有瘀点瘀斑、脉沉弦者,加三七粉6克(分二次另服);腹胀痛、两胁胀痛、舌质紫暗、脉弦者,加乌梅30克;头痛者,加荆芥炭9克;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者,减党参,加人参9克(另煎入);下血量多不止者,加醋30克配水煎。
  经验体会: 本方系在宋·严用和《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崩漏发生的机理,主要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脾虚者补脾摄血,用加减归脾汤;血热者清热止血,用清热止血汤;气郁者疏肝解郁止血,用加减逍遥散;血瘀者化瘀止血,用加减逐瘀止崩汤;肾阳虚者温补肾阳佐以止血,用加减右归饮;肾阴虚者滋阴补肾佐以止血,用加味地黄汤。425例中,治愈者375例,治愈率为88.23%;有效者26例,总有效率为94.34%。其中脾虚型占223例。</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更年康汤】</b></P><P><FONT size=2>组成: 玄参10克,丹参10克,党参10克,天冬5克,麦冬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柏子仁10克,熟枣仁10克,远志5克,当归3克,茯苓10克,浮小麦10克,白芍10克,元胡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5克,桔梗5克。  
  功能: 养心、益阴、安神、镇潜。
  主治: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头晕头痛,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心悸怔忡,健忘,多汗,食欲减退,腹胁腰腿诸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用法: 清水煎服,日1剂,1剂煎2次,分早晚温服。16剂为一疗程。
  方解: 妇女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血不养心藏神,故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综合症状。本方是根据天王补心丹化裁而成,选择很多养阴安神的药物。用生地、玄参壮水制火;丹参、当归、熟地补血养心;党参、茯苓以益心气;远志、柏子仁以养心神;天冬、麦冬以增阴液;枣仁、五味子之酸,用以敛心气的耗散;白芍、元胡、龙骨、牡蛎则用以镇摄心神、定悸;桔梗载药上行,以为之使。
  加减运用: 如自汗不止,可加麻黄根、牡蛎;面颊潮红,可加丹皮、地骨皮;带下过多,可加海螵蛸、芡实;头晕眩可加天麻。
  典型病例: 郑某,女,48岁,教师。1988年6月29日初诊。患者3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断续无定期,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近半年更彻夜不眠,或稍瞑目则恶梦惊醒,心悸怔忡。经住院检查诊断为:心肌劳损,更年期综合征。妇检无异常。应用中西药治疗,症仍反复未愈。就诊时见神疲气短,失眠心悸,两目红丝,腰酸耳鸣,舌红瘦少苔,脉沉细稍数。诊为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心肾阴虚,冲任失调,治宜养心安神,益阴潜镇。投以更年康汤加龟板30克(先煎)、杜仲15克。每天1剂,两煎温服。1个月后患者二诊,诸症大见好转。效不更法,仍嘱前方,合服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后顽疾霍然痊愈,精神焕发,判若两人。随访至今,经期已绝。历年体检,身心健康。</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7: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P><b>【温经通脉汤】</b></P><P>方剂名称:温经通脉汤 </P><P>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红花10克,炙甘草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P><P>    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P><P>    主治:雷诺氏症(肢端血管痉挛症)。 </P><P>    方解: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散寒温经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病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敛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P><P>    加减运用: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特征,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本方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P><P>    经验体会: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真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红花产地的不同,其功效亦不尽相同,有怀红花(产于河南)、川红花(产于四川)、杜红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品种。番红花(西红花)则是另一种藏红花,非菊科植物而为鸢尾科植物。藏红花来源稀少,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有瘀而兼热者。番红花(鸢尾科)则适用 于有瘀而兼寒者。因此,治疗本病方剂中所用之红花应使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西红花)为优。
</P>
发表于 2005-8-11 23: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關鍵是要會活用,執方療病效果必然有折扣。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不过要求一般人来会活用,恐怕会有点难度。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P><b>【安胎防漏汤】</b></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32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561><FONT size=2>组成: 菟丝子20克,覆盆子10克,川杜仲10克,杭白芍6克,熟地黄15克,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棉花根10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温养气血,补肾固胎。
  主治: 习惯性流产。
  方解: 菟丝子辛甘平,覆盆子甘酸微温,二子同用,有补肾生精、强腰固胎之功;杜仲甘温,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为肝肾之要药,能补肾安胎;当归、白芍、熟地,俱是补血养肝之品,肝阴血足,则能促进胎元的生发;党参、白术、棉花根甘温微苦,能健脾益气,升阳化湿,既有利于气血的化生,更能升健安胎,甘草甘平,不仅能调和诸药,而且能益气和中,缓急止痛。全方有温养气血,补肾生精,固胎防漏之功。
  加减运用: 腰脊及少、小腹胀坠疼痛,加桑寄生12克、川续断10克、砂仁壳3克、紫苏梗5克;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脉细数者,加荷叶蒂12克、苎麻根15克、黄芩10克、阿胶10克;如出血量多色红,宜减去当归之辛温,再加鸡血藤20克、旱莲草20克、大叶紫珠10克;出血日久,淋沥暗淡,腹部不痛者,加桑螵蛸10克、鹿角霜20克、花生衣30克,党参加至30克。
  经验体会: 习惯性流产,属于祖医学胎动不安、胎漏、滑胎的范畴。其起病原因,既有男女双方先天的因素,又有妇女本身虚、实不同,但以本病而言,由于多次流产之后,冲任及肾气多属亏损,故临床所见,以虚证为多。本方着眼于肾虚为主,肾、脾、肝并治。在未孕之前,预服此方3-6个月,能培养其根蒂;已孕之后,以此方随证加减,补养气血,固肾壮腰,自能足月顺产。</FONT> </TD></TR><TR></TR></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P><b>【排卵汤】</b></P><P><FONT size=2><b>组成:</b> 柴胡6克,赤芍10克,白芍IO克,鸡血藤10克,坤草10克,泽兰10克,苏木10克,刘寄奴10克,淮牛膝 10克,生蒲黄10克,女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  
  <b>功能:</b> 补肾调经.燮理阴阳。
 <b> 主治:</b> 妇女不孕症,月经失调不排卵者。
  <b>用法:</b> 凭基础体温,低相服3~6剂,至高相三天即可停药。
  <b>方解:</b> 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坤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瘀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淮牛膝为肝肾引经药,以泻恶血,引药下行,使瘀结消散,气血得以畅行;女贞子、覆盆子滋补肝肾,疗肾水亏虚;枸杞子滋肝补肾,填精补血,菟丝子温补三阴经以益精髓,其性柔润,故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益阴精,又助肾阳,使阳生阴长,有促进性腺机能的作用。全方能够温煦、蕴育卵泡,促使卵巢排卵,对卵巢机能不足起着激活诱导作用。
  <b>加减运用:</b> 阴虚内热加青蒿、地骨皮、生地、元参;烦躁胸闷,乳胀者加青皮、香附、木香;经行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血瘀闭经加茜草、归尾、红花;积聚结块加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肾阳虚加补骨脂、鹿角片、肉桂、熟附子、葫芦巴;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无排卵型“功血症”于方中易蒲黄炭,减去刘寄奴、苏木、赤芍、泽兰,加生龙骨、生牡蛎、地榆、乌贼骨、茜草炭。诸药以常用量为准。</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b>【健脾温肾汤】</b></P><P><FONT size=2>组成: 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仙茅10克,仙灵脾15克,狗脊15克,川牛膝10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10克,鹿角霜10克,车前子15克(包煎),砂蔻仁各10克。  
  功能: 健脾利湿,温补肾阳。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后,蛋白尿长期不消,同时有畏寒肢冷,腰脊冷痛,气短乏力,纳差腹胀,下肢发沉或稍肿,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大质淡嫩有齿痕、脉象沉弱等,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20分钟(如加用生地、丹皮者,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4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服,总量约200-300毫升即可,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 畏寒甚者,可加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乏力气短甚者,参、芪可加至30克,或加红参6克(另煎兑入)。水肿明显者,加防己30克、制附片15克;大便溏泻较著者,加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小便清长明显者,加复盆子15克;有瘀血加丹参 30克、泽兰10克。
  体会: 脾肾阳虚在肾病综合征有水肿时比较多见,治宜温阳利水。水肿消退后有的病人仍有脾肾阳虚见证,故可用本方治疗。如肾病综合征用激素者,多见化热,但在激素减量后期,亦可出现脾肾阳虚表现,也宜用本方。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水肿而属脾肾阳虚者比较少见,亦用是方。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脾肾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可转变为脾肾阳虚。本方以参、芪、茯苓、砂蔻仁、车前健脾渗湿;二仙、菟丝、补骨脂、鹿角霜温肾固涩;狗脊、牛膝强肾壮腰膝,共奏健脾温肾之效。
  典型病例: 张某,男 ,18岁,门诊病例。肾病综合征已 2年,激素完全撤除已半年,目前尿蛋白(++++),镜检:白细胞0~l,红细胞0~l,颗粒管型0~1,自觉畏寒股冷,全身乏力,腰酸腰痛,下肢稍肿,大便稀清,小便色清,舌体胖大质淡有齿痕,脉象沉弱,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于健脾温肾汤加制附片10克、防己15克。2周后下肢浮肿消退,畏寒肢冷减轻,尿蛋白仍为(++++),镜检:红、白细胞仍为0~l,白蛋白/球蛋白= 1.8/2.1,仍按健脾温肾汤治疗,并加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又服2周,大便稀溏好转,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尿检查:蛋白(+++),镜检(-)。患者因回河南老家,乃嘱用黄芪30克煎水,送服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日3次。2个月后患者从河南来京,要求仍服汤药治疗。由于患者一直有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大便已正常,尿仍清长,脉仍沉弱,舌体胖大质淡而嫩,故继续用健脾温肾汤治疗约月余,尿蛋白(+)~(++),镜检(-),白蛋白/球蛋白 2.6/2.2,患者畏寒消失,但四肢不温,故仍以健脾温肾汤调治月余,尿蛋白微量。</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P><b>【复元固本汤】</b></P><P><FONT size=2>组成: 干地黄15~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白茯苓20~50克,人参 10~15克,黄芪15~50克,牡丹皮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5克,嫩桂枝10克。
  功能: 补肾固本,健脾益气。
  主治: 肾病型肾炎证属肾气虚者,浮肿减轻或消退后,多见脾肾气虚证候者。症见面色萎黄或暗滞,少气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食少腹胀或便溏,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或紫,苔白或腻,脉弱或沉滑无力,尺部尤甚。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典型病例: 刘某,女,30岁,工人。患慢性肾炎七年余,曾先后三次住院,经用抗生素及激素病情缓解,但每因外感、过劳则浮肿加重。近日因过劳而复发,经介绍求治于马老。诊视中见:颜面萎黄,面及四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病者述:腰膝酸软,少气乏力,眩晕耳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大便经常溏泻。查尿常规:蛋白(+++),WBC 2~5个,RBC 10~15个,颗粒管型1~3个。马老认为,该病人患病日久而致脾肾气虚,当以补肾固本,健脾益气之法治之。方用复元固本汤加车前子20克、寄生15克、川断15克、白术15克,水煎服。上方服用二十剂,浮肿减轻,腰膝酸软好转,体力渐增,小便量渐多,大便次数减少。又以上方出入,继服月余,该患者面色转红润,浮肿消退,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悉除,胃纳大增,舌质淡红,脉象和缓。数年后马老偶遇此人,告之其病自5年前经马老治愈后,从未复发。</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P><b>【离明肾气汤】</b></P><P><FONT size=2>组成: 干地黄25克,制附子1O~25克,炒白术15克,嫩桂枝10~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盐泽泻20克,茯苓25~50克,巴戟天20克,车前子25~50克,生黄芪25~50克。
  功能: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主治: 慢性肾炎有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见证者。症见面白肢冷,腰酸乏力,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食少乏味,腹胀便溏,舌质淡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或微弱。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典型病例: 王某,男,28岁,工人。患肾炎四年余。曾多次在省级医院住院,以中西药治疗,水肿消退,但尿蛋白始终是(+++~++++),出院后在家服六味地黄九,偶见轻微浮肿。近十天浮肿加重,1985年8月9日经门诊介绍入院治疗。当时症见: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眼睑微肿,脘闷腹胀,纳减便溏,肢冷神疲,小便短少(500毫升/日),腰酸痛重,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而滑。尿常规:蛋白(+++),WBC 5~7个,RBC O~l个,尿FDP 5微克/毫升,血浆白蛋白1.75克%,球蛋白2 .25%,血胆固醇625毫克%,BUN 27.5毫克%。综合以上脉证,实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立温补牌肾,利水消肿之法。方用离明肾气汤加泽兰 3克、大腹皮30克、淫羊藿30克、丹参20克,水煎服。上方服用一月余,手足转温,浮肿渐消。仍以上方出入,继服近两月,精神转旺,浮肿全消,腰部酸痛痊愈、体力逐渐复常。尿常规连续两次化验均阴性,尿 FDP(-),血浆白蛋白4.0克%,球蛋白1.O克%,血胆固醇141毫克%,BUN 16.3毫克%。遂以临床治愈而出院。</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P><b>【六五地黄汤】</b></P><P><FONT size=2>组成: 干地黄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20克,盐泽泻10~20克,女贞子20克,车前子15~25克,地肤子15~25克。  
  功能: 滋补肝肾,淡渗利水。
  主治: 肾病型肾炎,发病日久,肝肾阴伤者。症见颧面潮红或暗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夜热盗汗,或轻度肿胀,便秘溲赤,舌质稍红或暗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或沉滑数。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剂说明: 本方以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女贞、桑椹、车前、地肤五子,故名六五地黄汤。
  典型病例: 孙某,男,29岁,农民。1986年3月17日初诊。 该患者一年前出现浮肿,曾在县医院住院,经抗炎、利尿治疗,浮肿消退。俟回家后,稍劳即肿,尿蛋白(+++),自服利尿剂,而病未能愈。经门诊介绍,住院治疗。当时症见;两颧潮红、头晕、腰膝酸软、口燥咽干、食少、五心烦热、便秘溲赤。下肢凹陷水肿。舌质暗红、苔白少津,脉沉细数。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2~6个,红、白细胞少量,尿 FDP 1.25微克/毫升,血浆白蛋白 1.4克%,球蛋白2.l克%,BUN 18.8毫克%,血红蛋白10克%,诊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综合以上脉症乃肾阴虚耗所致。立滋阴补肾、淡渗利水之法。方用六五地黄汤加白术15克、怀牛膝20克。服药30余剂,浮肿全消,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皆除,精神转佳,胃纳复常。尿常规(士~-),尿FDP(-),血浆白蛋白3.5克%,球蛋白2.0克%,BUN 12.5毫克%,血红蛋白 14克%,遂以临床治愈而出院。</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P><b>【补肾平喘汤】</b></P><P><FONT size=2>组成: 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苏子15克,地龙15克,五味子10克, 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功能: 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 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运用: 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块、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瓜蒌仁、川贝母;发热,加柴胡、黄芩、生石膏、鱼腥草、银花、连翘。

  临床观察: 应用本方治疗哮喘181例,其中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者7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108例,合并肺气肿133例。治疗前使用激素者42例,治疗后停服19例,减量7例;治疗前使用氨茶碱、舒喘灵者176例,治疗后停药65例,减量44例。在181例患者中,经治疗后临时控制36例(19.89%),显效40例(22.1%),有效79例43.65%,无效26例(14.36%),总有效率85.64%,其中显效以上占41.99%。</FONT>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4:21 , Processed in 0.0800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