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86|回复: 11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2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b>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b></FONT></P>

<P>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父夏允彝为明末著名士大夫,几社和复社领袖先后师从于张溥、沈楫、周茂源、计东、陈子龙等名家,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起兵抗清。兵败后,父投水殉,又随其师陈子龙继续抗清活动。子龙死,入明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尝上书南明鲁王,授封中书舍人。吴易兵败后,因上鲁王表为清军获而被捕。(又说因参与松江政变事泄被捕),慷慨斥敌,从容就义。有《代乳集》、《玉樊堂集》、《夏内史集》、《南冠草》等遗作。</P>

<P><b><FONT size=5>南冠草--夏完淳纪念馆</FONT></b></P>
<P><a href="http://cn.netor.com/m/box200309/m29946.asp?BoardID=29946" target="_blank" >http://cn.netor.com/m/box200309/m29946.asp?BoardID=29946</A></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2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少年英雄夏完淳(上)

<P>转自:<a href="http://oldland.blogchina.com/blog/1524476.html" target="_blank" >http://oldland.blogchina.com/blog/1524476.html</A></P>
<P>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父,其兄夏之旭。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几社,取义于“绝学再兴之几”之意,为“几社六君子”。崇祯二年(1629年),张溥主持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合南北各地文社为一社。包括江南应社,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复社不同于东林党,未结成政治力量,而是主张以学救时,以学卫教。尤其是夏允彝对东林党有清醒的认识,“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认为东林党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五年而县大治。吏部推举天下贤能知县七人,夏允彝居第一,将重用,因母丧,回家“守制”。</P>
<P>崇祯十七年(1644年),闻清军入关,赴扬州走谒兵部尚书史可法,与谋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遂还。擢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次年,清兵下江南,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夏允彝坚拒不见,避居曹溪。后乃与陈子龙、徐孚远、沈狄龙、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吴淞水军副总兵吴志葵乃其门生,夏允彝招之来松,劝说攻取苏州,自任随军参赞。吴志葵短于谋略,部下水军懦弱,不敢进攻。独有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率勇士三百人,斩胥门而入。夏允彝急催吴志葵出动全部大军跟进,吴志葵犹豫不决。鲁之屿失援战死,三百人悉遭覆没。夏允彝大惊,请吴志葵速与清军决战。吴志葵怯,欲退兵登舰。夏允彝力争不得,于是流泪遍拜诸将士,以大义劝说他们不要退兵,乃继续屯于苏州城下。相持多日,苏州城终未攻下。清兵出击,水军退至泖湖结寨,夏允彝仍回曹溪家中,作《千秋岁引·丽谯》词感怀:</P>
<P>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P>
<P>泽国微茫,海滨廖廓,万堞孤城逼天角。
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
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P>
<P>刺史风流携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
三柳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
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P>
<P>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江被清军全歼,就说:“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决定自杀殉国。有人劝他渡海到福建去,再图恢复。夏允彝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的清军统帅素闻夏允彝名,必欲一见,说:“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P>
<P>夏允彝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僻居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自己经历明朝覆亡的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写毕,告知儿子夏完淳要破家酬军,以助义师。又写信致陈子龙与挚友相诀,望子龙勿死,勉励他继续奋斗。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塘而死。兄夏之旭本欲同死,夏允彝不肯,将妻子和儿子托付给他,乃作罢。相传,夏允彝投水时,家人遵嘱立于水旁。水很浅,才到夏允彝胸部,他将头扎入水中,窒息而亡,后背的衣服都未沾湿。夏允彝的死讯传开后,震撼了当时许多义军志士,他们或写诗作文悼念夏允彝,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清复明的斗争中。</P>
<P>当初在几社时,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曾畅言其志,徐孚远曰:“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曰:“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曰:“吾无闇公(徐孚远字闇公)之才,志则过于彝仲,顾成败而不暇之计也。”结局果如其言。徐孚远在清兵破松江后,从鲁王政权漂泊海岛,复赴台湾投奔郑成功,最后死于台湾,可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陈子龙屡次组织反清,最后兵败投水赴难。夏允彝在清兵南下时,意识到“是不可为,而义不可已”,赴水殉难,以死激励抗清义士。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上海松江人。终于台湾,为台省大儒,作《桃花》诗明志:“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P>
<P>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夏允彝子,祖籍浙江会稽,大禹之后。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且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八岁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赏识,九岁即出书《代乳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十二岁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录一首随作小诗《绝句》:</P>
<P>绝句
夏完淳</P>
<P>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P>
<P>十三岁,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求社),为古代的少年先锋队,夏完淳任会长。通过同学关系认识后来的妻子钱秦篆,钱秦篆年长夏完淳一岁,娇艳而又能歌善舞,于是夏完淳追求她,天天写情诗,有名的如《卜算子·断肠》、《寻芳草·别恨》:</P>
<P>卜算子·断肠
夏完淳</P>
<P>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P>
<P>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儿行,一片鸦啼月。</P>
<P>寻芳草·别恨
夏完淳</P>
<P>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P>
<P>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P>
<P>钱秦篆难免芳心怦动,就在夏完淳老师陈子龙的做媒撮合下,1945年春两人正式拜堂成婚。可惜啊,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清军就南下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夏完淳问岳父钱栴(1598-1647):“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愕,一时无从回答。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夏完淳便跟随老爹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一起起义抗战。后来松江起义失败,夏允彝投水殉国,死前嘱咐儿子继续战斗。</P>
<P>那么夏完淳就跟着陈子龙继续抵抗。明年春,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支义军,头儿叫吴易,就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变卖,折成军饷送给吴易,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长。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攻克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夏完淳斗志高昂,留有《即事》、《鹑衣》等战斗诗歌:</P>
<P>即事
夏完淳</P>
<P>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P>
<P>鹑衣
夏完淳</P>
<P>鹑衣东去独登台,歌舞军中转听哀。
赵信城头秋月满,李陵碑上暮云开。
吴江落日围山尽,震泽微风入阵回。
沧海一椎亡命后,桥边黄石待人来。</P>
<P>三月间,吴易军大败清兵于分湖,“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蘗,雄名振于七郡”。太湖义军一时声势浩大,夏完淳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报捷并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授夏完淳中书舍人,封吴易为“长兴伯”,隆武朝也给吴易加官晋爵,以示鼓励。但是打仗有胜有负,在第二次海盐之役兵败之际,夏完淳与大军失掉联系,从此终止了他的o(︶︿︶)o 唉生涯。六月,吴易部计划攻打嘉善,清嘉善知县刘肃之知道打不过,就假装投降,邀吴易赴宴。吴易为人豪爽,毫不提防,遂被刘肃之偷袭逮捕,壮烈殉国。</P>
<P>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谒选而京师失守,走附史可法。初,吴易行事不拘于礼教,人家都说他难起义兵;后来在军中,经常跟一群小子打马吊、喝酒;被捕后,也没有必死之心。因此一些自命清高的人都鄙薄吴易。但是吴易始于起义、终于殉国,大德未亏、大节昭然,比之清谈之辈,简直天上地下。吴易牺牲前作绝命词一首:</P>
<P>绝命词
吴易</P>
<P>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P>
<P>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P>
<P>吴易家有个侍女叫香娘,吴易死后,清兵中有人要非礼她,香娘跪下求道:“虽然我只是个侍女,无守贞之义。但是想到吴公不忘故国,我又怎么忍心忘却吴公呢?”于是苦苦哀求,声泪俱下。那军人原本是汉人,为上头胁迫降清,听了甚是感动,就把香娘放了。</P>
<P>吕宣忠(1625-1646),字亮工,浙江桐乡人,吕留良侄子。南京陷落,吕宣忠与吕留良起兵抗清,率亲信数人渡江航海晋见鲁王,言:“臣本书生,年二十有二,臣学颇知通变。今臣有死党数百人,可为内应于浙西,惟大军速济。”鲁监国加其总兵都督佥事,然而当时鲁王将领多是南逃军阀,无心恋战,逡巡不前。吕宣忠又进言:“北虏恃马,我多步卒,易见短,莫若用水师以胜之。浙直(指南直隶)相接,左右多水乡,北骑从塘上來,我於叶密处出其不意,猝以舟师进前,缚芻为人,以诱其箭,箭易尽。我用鸟枪以砲其马,马踣人尽墮水,足以夺其锐气。预连太湖之师扰其后,我击其前,则嘉禾不受兵,而苏松皆可图也。”其时吴易驻军太湖,恰好上疏称欲连吕宣忠部,于是鲁王加吕宣忠扶义将军,率其师出援太湖。三月,与清军大战于澜溪,破之。五月,鲁王败,吴易部也屡遭败绩,吕宣忠穷蹙战败,走匿太湖洞庭山中。不久被俘,而吴易也遭擒获,于是吕宣忠和吴易等五人同日就刑,临行过市,吕宣忠大呼:“今日,大明义士报国之秋也,请诸君观之!”就刑之时,五人面如死灰,唯独吕宣忠昂首不屈,始终不改颜色。就义之前,吕宣忠在狱中写有一首《长歌》:</P>
<P>长歌
吕宣忠</P>
<P>倒江拔海自天下,尔势倾动无坚城。
茅檐寒士春冻死,桃李涕泣愁飞莺。
日月黯墨不可得,天地流泛谁为撑?
百事反覆机事深,闭户之外无山林。
谁能远游及春水,片言慰我苍茫心?</P>
<P>义师失败后,夏完淳并没有灰心绝望。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抗暴复国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为表明自己的心迹,改名为复,寓意光复,故从此又称夏复。夏,鲁王“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谥曰文忠”。使者至,夏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夏完淳时时翘首南向,想望故国的旌旗;也酝酿奔赴南方,投入故国的怀抱。在这一年当中,夏完淳继承父志,写下他的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识见超卓,如“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还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长歌》采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喻,隐微曲折地寄寓自己的爱国心情:</P>
<P>长歌
夏完淳</P>
<P>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
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P>
<P>而《采桑子》则抒发亡国的哀愁:</P>
<P>采桑子
夏完淳</P>
<P>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
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P>
<P>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P>
<P>对抗清烈士们,夏完淳是敬仰有加,如《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这是一首悼念死者、寄给生者的诗:</P>
<P>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夏完淳</P>
<P>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P>
<P>1647年春,谢尧文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清苏松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幸好此时吴胜兆准备反正,将该案压下。吴胜兆部通过陈子龙与浙东义师联络举兵,陈子龙与夏完淳感到这次兵变非常重要,败则必死,只能决死以赴。于是清明时节,众义士一起会葬了夏允彝。夏完淳又与挚友来到吴江,替吴易筑了衣冠冢,作《吴江野哭》追悼恩公,并作《鱼服》誓死报仇:</P>
<P>吴江野哭
夏完淳</P>
<P>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P>
<P>鱼服
夏完淳</P>
<P>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P>
<P>孰料吴胜兆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被叛徒出卖;浙东援军遇飓风又遭已守候在岸边的清军,会师失败,吴胜兆的部下趁机叛变,导致起义流产。事后清廷大举搜捕反清义士,陈子龙与夏完淳均在通缉名单上。五月,陈子龙被捕,投水牺牲。夏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于是决定返回松江探望母亲后,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料六月底回乡探望母亲时,一举被抓获,骨肉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押走前他写了一首《拜辞家恭人》留给母亲:</P>
<P>拜辞家恭人
夏完淳</P>
<P>孤儿哭无泪,山鬼日为邻。
古道麻衣客,空堂白发亲。
循陔犹有梦,负米竟谁人?
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P>
<P>夏完淳被捕还有另外一种传奇说法:
被俘的陈子龙,作为要犯关押在船舱里,从苏宁之间的塘河解往南京。夏完淳率一群同道,手持利刃,埋伏于囚船必经之处,摩拳擦掌,准备营救他的恩师、同志和战友,哪怕是以卵击石,他也要孤注一掷。战斗终于打响,大约是在傍晚时分。浓浓的暮色里,年轻的夏完淳犹如一头捷豹,率先纵身跃上囚船,手起刀落,血肉横飞。双方混战一开始,手铐脚镣的陈子龙便从船舱里冲出,以头颅和身体参与战斗,那些押解他的兵士蜂拥而上,陈子龙与敌人一起滚进塘河,手足被缚的他只能饮恨而亡。那时,混战也已结束,营救方寡不敌众,一番殊死拼杀之后,夏完淳力竭遭擒。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2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少年英雄夏完淳(下)

<P>转自:<a href="http://oldland.blogchina.com/blog/1536901.html" target="_blank" >http://oldland.blogchina.com/blog/1536901.html</A></P>
<P>上卷讲到夏完淳被捕。既捕,从松江沈泾塘出发,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松江县佘山镇内,为陈子龙于南都之变后村居盘桓处,夏完淳曾随游于此),夏完淳想起老师陈子龙,百感交集,遂作《细林夜哭》哀悼恩师:</P>
<P>细林夜哭
夏完淳</P>
<P>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P>
<P>诗中叙事与抒情交叠进行,先写实地理背景,益之以古史典型,故有泪洒秦庭与矢飞聊城之事。但大势已去,天地崩而威灵怒,遂死江中、殉节报国,可望与先前死难之先帝地下相会云云。继而全诗情转而切入自叙颠踬,一举竟入清兵罗网,若赵氏孤儿兼为田横之客,则必死无疑。全诗俯仰浩叹,实即野哭,但犹自励“且莫哀”,改以筑室夜台的凄清境界,以寒霜苦月的形象,深化时代所加诸个人的无穷寂寥。全诗声泪俱下、哀感动人而又慷慨激昂,配以典故,则更令人怀古伤今。人虽为国捐躯,但是宇宙终将长存英烈之气,以至于永远。</P>
<P>由青浦入运河,一路北去,过苏州虎丘,将至憨憨泉时遇杜登春(求社社友),夏完淳回想童年往事,感慨万千,遂作《虎丘遇子高》赠予杜登春(杜登春字子高):</P>
<P>虎丘遇子高
夏完淳</P>
<P>竹马交情十五年,飘零湖海更谁怜。
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梦,楚囚一去草如烟。
高堂弱息凭君在,极目乡关思惘然。</P>
<P>杜登春一时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一路尾随。</P>
<P>过常州时,不期而遇同乡宋徵舆(字辕文),之前此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又玩弄过柳如是。这时宋徵舆适擢清朝进士第,夏完淳乘机作《毘陵遇辕文》诗嘲讽他: </P>
<P>昆陵遇辕文
夏完淳</P>
<P>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为君问古今。
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洒尽穷途泪,关河雨雪深。</P>
<P>过丹阳,已近南京,写下《由丹阳入京》,深觉壮志未酬:</P>
<P>由丹阳入京
夏完淳</P>
<P>万里山河拱旧京,楚囚西去泪如倾。
斜风衰柳丹阳郭,细雨孤帆白下城。
残梦忽惊三殿报,新愁翻觉一身轻。
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魁请缨。</P>
<P>船到江宁,夏完淳望见隐隐的钟山,仰天长啸:“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回首又望望故乡,朝东方拜了几拜,临别故乡作成《别云间》(松江古称云间):</P>
<P>别云间
夏完淳</P>
<P>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P>
<P>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依依惜别的深情挚意,表现了他对明朝覆亡、山河非我的无限伤感,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贞风亮节。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生,经历了如此惨烈严酷的事变和考验,肩负起如此重大庄严的义务和责任,表现得如此镇静和果决,真是民族之魂有托,四百年后仍令人追思不已,尚飨其英灵!</P>
<P>解下长江,便入金陵地界。正值傍晚时分,南京经过清兵洗劫杀戮,已历两年,但是各处还都是断壁残垣,偶尔有一两家炊烟升起,灯火寥落,一派苍凉景象。故国故都,亡国之恨,一时涌上心头,于是夏完淳又写下小令《江水儿·金陵杂咏》:</P>
<P>江水儿·金陵杂咏
夏完淳</P>
<P>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
晓角胡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
荧荧灯火,新愁转多。
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P>
<P>孔子说过:“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初期,中原华夏各国诸侯林立,互相攻伐,北方游牧部落趁机入侵,黄河一带也遭蹂躏。当此时,小国亡国灭种、披发左衽,大国则丧师割地,中华岌岌可危。幸好出了一个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华夏大义为重,率华夏各国多次击退北方戎狄,挽中华文明于既倒、创三千年灿烂基业。夏完淳一行进入南京城,街上青壮老幼都拖着一条奴才辫子,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却也几多屈辱,而今竟披发左衽,可悲可叹。秦淮河边杨柳依依,随风招摇,难道曾经朝气蓬勃的中华竟如杨柳这般柔弱么?夏完淳这么想着,鼻子一酸,不禁又写下一首《一剪梅·咏柳》:</P>
<P>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P>
<P>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P>
<P>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P>
<P>于是羁押于南京,夏完淳被拘等候问案时,关在皇城一座临时监狱,竟是明朝南都时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太监居住的故宅。夏完淳觉得真是滑稽,不伦不类,因作《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P>
<P>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夏完淳</P>
<P>孤臣魂已断,况复见长安。
歌舞愁云散,池台落日寒。
重来中贵宅,空挂侍臣冠。
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P>
<P>于此生死关头,夏完淳犹忍俊不禁,不忘调侃一番。油然忆及三年前,弘光政权于危急存亡之秋,竟歌舞升平于斯,终告不保,非仅生灵涂炭,则声色敛慝,楼榭亦复黯然不堪闻问矣。然而即使身陷囹圄,夏完淳仍然斗志不减,在他看来,眼前这个镣铐的闪闪光影,不正像是好汉腰间的剑佩吗?</P>
<P>等了若干日,因为吴胜兆一案牵连甚广,所以清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心怜其才,又见夏完淳尚且年少,因此想好言相劝。他问:“闻汝曾上奏鲁逆,可有此事?”夏完淳昂首答:“不错。”洪承畴假惺惺道:“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伸直腰板,佯装不知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吾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洪承畴一时语塞,大汗淋漓。左右差役以为他不知道,皆说:“小子妄言,今洪大人即坐于堂上。” 夏完淳大怒,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言毕,大骂洪承畴。洪承畴如丧家之犬,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咋办。过了好一会,洪承畴擦了擦豆大汗珠,这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摆:“带下去,带下去。”洪承畴屡次招降而屡次受辱,呜呼哀哉,看来当o(︶︿︶)o 唉得先毁了容,这样不但别人认不出来,也不怕会丢脸没面子了。</P>
<P>夏完淳关押在监狱八十余天,自被捕至狱中写下的诗文,辑为《南冠草》和《狱中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忆及三年前意气风发,三年来豪情时时激荡心中,虽九死而不悔,一气呵成套数《南仙吕·傍妆台·自叙》:</P>
<P>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夏完淳</P>
<P>[傍妆台] 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  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 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  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  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P>
<P>可惜自己尚年少,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又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是夏完淳想起了精卫鸟,衔石填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己不正是一只小精卫么?遂作《精卫》以明志:</P>
<P>精卫
夏完淳</P>
<P>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P>
<P>及至父、师相继殉国,知交半零落,竭蹶救亡却无力回天,此恨绵绵难销万古愁。大仇未报、壮志难酬,而身陷敌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少年情怀,为何承载这多愁绪,遂有《南仙吕·甘州歌·感怀》:</P>
<P>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夏完淳</P>
<P>[甘州歌] 兴亡成败,叹英雄黄土,侠骨荒邱。千秋万岁,无限为龙为狗。君不见六朝烟草余芳乐,几片降旗上石头。青天外,白鹭洲,暮鸦残照水悠悠。斜阳里,结绮楼,湘帘半挂月如钩。
[前腔]  新寒入敝裘,想霜鞯骏马,飘零难偶。江花江草,秋来剪出离愁。想着我弓开杨叶胡云冷,剑拂莲花汉月秋。愁三月,梦九州,归期数尽大刀头。人千里,泪两眸,西风雁字倩谁收。
[前腔]  吞声哭未休,怅荒烟古渡,衰蒲残柳。清霄无寐,漫将往事追求。珊鞭风软金条脱,宝剑霜生锦臂鞲。飙威驶,露影流,隔墙人唱小伊州。杯中物,鬓上秋,梦回酒醒月空楼。
[前腔]  南冠客楚囚,望云山万里,那禁回首!丁丁晓箭,难为心坎眉头。几番的空帘剪雨三更梦,我待要望海乘风万里游。雨空逝,水自流,寒江积雾放孤舟。空中影,浪上沤,玉关何处觅封侯!
[余音]  我那人呵影何方?书在金陵,客梦西楼。一样西风两地愁。</P>
<P>在狱中,与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P>
<P>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P>
<P>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P>
<P>钱栴又小声说:“汝尚年轻,何必与我等俱死。”夏完淳正色道:“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 !”言毕,想起那苦命的妻子,长叹一声,含泪写下一首《寄内》诗,寄言青梅竹马的妻子,嘱她好自珍重:</P>
<P>寄内
夏完淳</P>
<P>忆昔结缡日,正当擐甲时。
门楣齐阀阅,花烛夹旌旗。
问寝叹忠孝,同袍学唱隨。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P>
<P>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夏完淳诗、词、曲样样精通,文章也感人肺腑,史论如《续兴亡录》尤见解独到,真乃千古奇才。况新婚燕尔即投身抗战,不屈而死,实是中华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夏完淳的事迹被改编为话剧《南冠草》,在大后方巡回演出,激励了广大抗日民众。1961年,陈毅为夏氏父子墓亲自行楷题碑“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P>
<P>夏完淳牺牲后,其妻钱秦篆产下一男婴,谁料世事多艰,婴儿竟夭折了。夏家满门忠烈,自夏之旭、夏允彝以迄夏完淳,忠良竟然绝嗣。夏母与钱秦篆遂削发为尼,不做新朝良民。夏完淳的岳家除了钱栴,还有钱栴兄钱棅、完淳内兄钱熙和钱默殉难。完淳姐姐夏淑吉(1618-1661)嫁与侯玄洵,侯玄洵本人已于崇祯九年(1636年)病死,侯玄洵伯父侯峒曾及两个堂兄侯玄演、侯玄洁在保卫嘉定时殉难,当时清军又制造“嘉定三屠”惨案,大开杀戒,全城百姓几乎杀光。侯玄洵父侯岐曾又在松江兵变失败后殉难。钱、侯两家男丁也几乎死绝,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在十几岁时病死,于是夏淑吉跟随母亲、弟媳作尼姑去了。</P>
<P>夏完淳英勇就义前,于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而《土室馀论》则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临死之际还要高呼“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英雄的愿望,终于在辛亥之际实现,英魂可以告慰于九泉矣。
</P>
发表于 2005-8-20 2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辈之楷模,汉族之英烈。深夜读之,令我扼腕,不觉泪流满面。</P><P>许多英雄被有意掩盖,致使国人怀疑民族的怯懦。其实不然。</P>
发表于 2005-8-20 23: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要求加精华,振奋一下民族之气
发表于 2005-8-21 0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詩啊![em17]</P><P>(卜算子·断肠
“立尽黄昏泪儿行”——疑作“幾行”)</P>
发表于 2005-8-21 00: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文王之后</I>在2005-8-20 23:21:03的o(︶︿︶)o 唉:</B>
强烈要求加精华,振奋一下民族之气</DIV>
<P>贊同!</P>[em20][em44]
发表于 2005-8-21 0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贴要顶一顶。</P>
发表于 2005-8-31 21: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P>评价历史人物,自当把他放在其本人所处历史时空中来评断.</P><P>民族英雄自然是.当然岳飞也同样是.即便后世民族融合了,56个民族是一家了.</P><P>他们也仍自是民族英雄---汉族的民族英雄.</P><P>自然秦桧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摘掉奸佞这个帽子的</P>
发表于 2005-10-15 00: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P>
我本是西笑狂人 </P><P>想那日  束发从军</P><P> 想那日 霸角辕门 </P><P>想那日   挟剑惊风</P><P> 想那日 横槊凌云 </P><P>帐前旗 腰后印 桃花马 衣柳叶  惊穿胡阵</P><P>流光一瞬,离愁一身。</P><P>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P><P>月轮空,风力紧。</P><P>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P><P>黄花无分,丹萸几人。</P><P>忆当年,</P><P>吴钩月下,万里风尘。</P>
发表于 2006-1-18 11: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哦顶</P>
发表于 2006-5-9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弓虽 贝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3:50 , Processed in 0.1195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