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98|回复: 33

[詩文丹青之道] [原创] 消失的蒹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6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
</b>      战国谚云:激哀之音,莫大秦筝。秦筝是坎坷沧桑的马背民族秦人发明的。激越悠长的秦风随着筝音飘起,裂帛断肠。
      鲜活的物事、遥远的旋律早随着大秦帝国的骤然坍塌湮没在历史深处,留下的只是虎狼之邦暴君苛政穷兵黜武的铁血故事,和以孟姜女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千古血泪控诉,还有的就是巨大的历史黑洞兴亡之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关于这中国历史上记录的第一首朦胧诗为什么会诞生在整天只知道打仗、最不浪漫的秦地,就不得而知了。
      能想到的大约是一个清凉的初夏早晨,东边的一抹橘红的朝霞和西边一片苍白的残月遥遥相视,天各一方。再就是大片的芦苇——这可是场景的主要道具呢——青绿细长的叶上长着茸茸的白毛,凝着细密的露水,像下了一层薄霜。故事的轮廓模糊不清了,没有起始没有终结,只是一个定格的画面——一个寻找的故事,再平凡不过的情节了,天下文章永不厌烦的题材。故事的发生的时空离我们太远了,什么也看不清,天如水,水如天,茫茫一片,如雪芦花从风而起——哎,等一下,这么快又到秋天了?对了,音乐,别楞着,赶紧给配上一曲古筝秦风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咔,行,画面做得挺有感染力,OK了。
历史总是留下无数并非空白的空白,让我们去猜度遐想。而我们一思考,古人就发笑。这首《蒹葭》的作者应该一样。
      作古之人已经超脱,是不屑和我们交流的,今人读史,为了避免臆断主观的误导,会刻意地保持距离以求客观,从而对历史上的人和事也会无可避免地苍白和冷漠;不过史学研究者中也不乏o(︶︿︶)o 唉之人,甚至不惜耗竭生命追去溯那些消失的动人传说(注意,这里的“传说”包括正史在内,历代重大档案材料照样无法证实,算是正规的传说好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可是谁也无法拿出真正有力的事实驳斥他人的雄辩,所以,争论永不罢歇,臆断永无尽头。
      距离产生的不仅是美,还有无法交流的生疏、冷淡甚至误解,这就是为什么人总喜欢看着流水叹息,生出逝者如斯的无奈。
      站在兵马俑巨大的展厅里,我百感交集地凝望着他们,他们却不屑和我对视,目光只是投向很远的地方。不管他们当年的秦风唱得有多么凄婉动人——打动了对秦素有成见的孔夫子,把它编进了当时的国家级音乐经典全集《诗经》里——他们也不会再告诉我蒹葭的故事了,一张张年轻而灰色的脸上清一色写满冷峻悲壮和历史特有的萧瑟。杵在那儿2000多年了,沧桑了2000多年,心念皆空,该忘的都忘了吧?否则千年酿成的酸涩早把他们腐蚀空了。
发表于 2004-8-16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喜欢这首古诗,我相信它能流传一万年乃至永久,只要汉语不消失,人们是不会停止吟诵这一千古绝唱的-----</P><P>楼主的文风清逸脱俗,难得难得!</P>
发表于 2004-10-8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4-10-10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b>好文章,恕愚昧,蒹葭何指?</b>
发表于 2004-10-11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秦有独钟,看来是秦人了。
发表于 2004-10-12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闲来逛逛</I>在2004-10-10 11:21:35的o(︶︿︶)o 唉:</B>
<B>好文章,恕愚昧,蒹葭何指?</B></DIV>
<P>芦苇</P>
发表于 2004-10-18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普通如芦苇也可以如此诗意,  古人真是风情无限</P>
发表于 2004-11-12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穿越时空的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P><P>而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所看见的</P>
发表于 2005-1-1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
发表于 2005-1-19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们祖先的诗章,素朴又清丽、简洁而回肠,朗朗吟咏,只觉口有余香。</P><P>楼主的文章很见文化功底,赞赏!</P>
发表于 2005-2-15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读书那么久,只有《春江花月夜》让我彻底崩溃~~</P><P>这首《蒹葭》,还有《青玉案*元夕》让我难过得想哭~~</P>
发表于 2005-2-16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溯游从之,道阻且长</P><P>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P>
发表于 2005-2-27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P><P>国人还需不断求索,以使汉文化的精髓天长地久、永留于世。</P>
发表于 2005-3-20 0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5-4-21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P><P>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P><P>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P><P>還是更喜歡這首詩</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垂天之雲</I>在2005-4-21 11:56:52的o(︶︿︶)o 唉:</B>

<P>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P>
<P>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P>
<P>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P>
<P>還是更喜歡這首詩</P></DIV>

虽然风格迥异,但同是秦风,它们被传唱的可是同一群人。谁说秦人只知道铁血?
发表于 2005-5-11 0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荒野孤鸿</I>在2004-10-12 0:31:50的o(︶︿︶)o 唉:</B>


<P>芦苇</P></DIV>
<P>原来如此,长见识了!芦苇在我这里有很多,一般伴江而长,近看如棉,远看如云,坐船赏之,如雾绕岸,颇为好看。</P>
发表于 2005-5-29 0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5-4-24 19:53:24的o(︶︿︶)o 唉:</B>

谁说秦人只知道铁血?</DIV>
<P>俺沒說過。</P>
发表于 2005-5-30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于我心亦有戚戚焉。</P>
<P>不过要指出的是,秦人并非游牧民族,而是农耕民族,秦从禾,乃是一种谷物。</P>
<P>说秦人不浪漫也不过是我们相当然地猜测罢了。可能那种浪漫是现代的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可能相对于我们的祖先,我们才是最不浪漫的。</P>
<P>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
<P>真的令人思绪飘飞啊。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0 10:57: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30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消失的蒹葭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沪江</I>在2005-5-30 10:54:02的o(︶︿︶)o 唉:</B>

<P>可能那种浪漫是现代的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可能相对于我们的祖先,我们才是最不浪漫的。</P></DIV>
<P>對,現代社會的現代驕傲病實在是沒治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2:29 , Processed in 0.0717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