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 color=#0066ff size=4>【转载者题按】本文看似与汉服复兴无甚真接关系,实则不然。汉服复兴不仅仅是一种服饰体系的简单回归,更是民族文化的回归与复兴。从长远的战略视角来看,汉服复兴、汉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宏观经济价值。重要的是不能以狭窄的实用主义经济观来看待汉服、汉文化的复兴,对待民族文化必须有一颗崇敬、尊重之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功利主义”、“文化工具主义”态度必须摒弃。在汉服复兴、汉文化复兴的过程中,也必须慎重地处理汉服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两者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汉服、汉文化复兴”沦为经济至上主义者的工具,从而实现汉服、汉文化复兴事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双赢。</FONT></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作者:孙若风
</FONT>
<p>
<P>出处:<a href="http://www.zjcnt.com/news/news_show_page.php?news_id=38266&search_news_type=0"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http://www.zjcnt.com/news/news_show_page.php?news_id=38266&search_news_type=0</FONT></A><FONT size=5>引自中国文化报
<p></FONT>
<p>
<P><FONT size=5>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05-17 08:37:57</FONT></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5> </FONT></FONT>
<P><FONT size=5>在文化建设中热衷于数字报表式的成果,热衷于与形象、政绩相联系的成果,形成文化上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至上的倾向;
<p></FONT>
<p>
<P><FONT size=5>用土豆节招商,用大蒜节招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文化搭台,经济唱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文化完全沦为经济的附庸;长城告急!古镇告急!明清民居告急!对于文化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已经构成一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经济暴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FONT>
<p>
<P><FONT size=5>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包括经济的目的、经济的思维、经济的价值观等等,不断跨越自己的边界进入文化领域,在发掘出新的文化功能的同时也遮蔽了文化的另一部分功能,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掣肘。甚至在一些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功能被无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经济头脑彻底置换了文化头脑,导致文化建设的弱化和扭曲。
<p></FONT>
<p>
<P><FONT size=5>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大发展,将文化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引发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和创新,成为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源。经济发展后对文化投入的加大,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在需求上不断刺激着文化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结合,则开辟了文化产业这个崭新的文化建设领域。
<p></FONT>
<p>
<P><FONT size=5>而且,经济学作为这个时代社会科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皇冠上的明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也让文化建设获益颇多。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经济学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数钱的学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它研究的是人的行为,是人如何通过行为和选择的改变取得最大效果,这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可以通用于任何有人和有人的行为的场合。此外,经济利益是人的一切利益的基础,把握了经济关系,有助于准确理解其他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
<p></FONT>
<p>
<P><FONT size=5>今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经济轴心期,经济对其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理解,也十分必要。更何况目前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出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积极态势。
<p></FONT>
<p>
<P><FONT size=5>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混淆文化与经济角色的理由。文化与经济相区别,是建立二者互动构架的前提。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一方面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文化与经济在新形势下的重组,一方面则要厘定文化与经济的界线,承认文化与经济的本质不同、取向不同、建设模式也不同。
<p></FONT>
<p>
<P><FONT size=5>文化建设中处处可见经济的规训之手,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就不会有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无从谈起。
<p></FONT>
<p>
<P><FONT size=5>这种泛经济化倾向有很多表现,最突出的是:以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效益,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商品社会大潮初起之时,就出现过将所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生死由之的错误观点,实际就是以经济收益为标准来断文化单位乃至于文化种类的生死。以后,随着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崛起,又出现了文化产业化或文化市场化的提法。这一提法如果只是针对文化中的部分门类而言,当然是正确的。可是,一些人把它理解为可以把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都使之成为产业,这种绝对化的思想当时就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思想认识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而现在仍有不少人只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文化经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感兴趣,一些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地方,实际上只是要建设旅游大省,没人去烧公益性文化事业这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冷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FONT>
<p>
<P><FONT size=5>以经济视阈取代文化视阈,忽视文化艺术规律。文化自有其独特的本质,自有其演进的规律,因此,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迥然区别于经济建设。目前,一些地方的领导没有看到,文化的发展有可以量化的,但更多是无法量化的;有突变的、跨越式的,但更多是渐进的、积累式的;有外在的、物态化的,但更多是内在的、精神的。因此,他们习惯于对文化建设搞定量分析,追求文化的显性增长和快速增长,不耐烦从基础做起,不愿意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润物无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工作。
<p></FONT>
<p>
<P><FONT size=5>以经济价值取代文化价值,忽视文化的独立存在。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当这种追求内化为文化的意志,文化就失去了自我,只能附丽于经济之身。现在有很多做法看起来是重视文化,实际上重视的只是文化的经济价值而非文化价值。比如,不加区别地一概奉创收为圭臬,以市场论英雄,文化被当作单纯的赚钱机器。又比如,搞文化产业,只对产业感兴趣,而实际上,文化产业首先应该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如果颠倒了主次,种种片面功利化、庸俗化乃至反文化的倾向泛滥起来就不足为奇了。
<p></FONT>
<p>
<P><FONT size=5>文化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要善于利用和借鉴经济建设的种种成果,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做资本之梦,都可以结经济之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指出这一点,不是要强调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对立,而是要强调区别。只有区别开来,文化才能在他者与自我的比较中找回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线。</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14:19: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