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96|回复: 63

[漢禮計劃文案] 征求意见——汉民族传统仪礼“婚礼”操作方案(初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0 0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贴吧 联合设计
复兴汉民族传统婚礼典仪的意义
汉民族传统婚礼的特征
华夏婚礼形制概述(“理想型”的周礼婚制与“世俗型”的后世婚制)
汉民族传统婚礼中的主要婚俗、婚仪简介及释义
五、汉民族婚礼的礼服及妆饰
周礼昏礼中的器物置备(礼品、礼器、....)
七 周礼昏礼的详细仪程
八 后世婚礼中的器物置备(礼品、礼器、....)
九后世婚礼的详细仪程,附:世俗型婚礼中的杂俗
十如何对待当繁杂的世俗婚礼习俗
十一 后记
======================================================================
一 复兴汉民族传统婚礼典仪的意义

        人生有几个时间点是相当神圣的,那时、那地、那人,都是一生的回忆和纪念。婚礼算是其中之一了。我们多数人都是孤独地来到、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漫漫人生中能够有一个人亲密地参与你的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婚礼是庆祝这个人与你正式携手的仪式。在古代,婚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既是一次人生责任的提示,又是一次欢乐的庆典。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庆典仪,但喜庆和神圣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因民族性格不同,婚礼的形式差异很大。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关注一下我们现在社会的婚礼习俗吧: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的婚礼,代表了中国婚礼典型的模式——是什么样子呢?

        先从最近的说吧,西式婚纱、交换戒指,却加上拜天地闹洞房,多半是“西式”和“传统”嫁接的产物,几乎都充斥着喜庆过头的喧闹、甚至低俗的胡闹。婚仪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通常是,油嘴滑舌的司仪先是贩卖一通套话辞藻,然后就开始对台上的人一个一个折磨,首当其冲的是一对新人:接吻、唱歌、恋爱经过等等八卦的东西是少不了的……大家放上红包,看完“演出”,低头开吃,新人挨个敬酒;另一种主要流传在广大农村中,民俗成分很多,大多数都源自近代清末、民国的婚俗,虽有历史渊源,但面目变异很大。而且这种婚礼尽可能地讲究排场和热闹,场面多数相当嘈杂,仪式过程中有时还充斥一些低级趣味……而且,近年来,有逐渐向第一种靠拢的趋势。

        纵观近100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我们时兴过“中西杂合”——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崇尚过“军装代婚装”,改革开放至今,这二十多年来大行其道的就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清一色的白色婚纱,连一片的婚纱影楼,其普及度不用多言,大家有目共睹。其实,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离开了教堂、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借鉴并嫁接后的西式婚礼,只剩下一袭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由于新娘要在席间敬酒,托后裾的小童自然是不可能老跟着了,拖在后面前面的人行动不便,而且这活对孩子也太折腾,无奈中,只好任由蓬大的裙裾在拥挤喧闹、琳琅纷乱的酒席间穿梭,沙沙地摩挲着地面的灰尘。

        西方文化作为全球流行的强势文化,主宰着我们的主流选择,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你不在意,只是潇洒地挥一挥衣袖,带不走的就不止是一片云彩了。好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意识是很强的,现在逐渐又重兴所谓的“民族”婚礼了,但主要是旗袍当道,从某种意义上,旗袍倒方便了新娘子来回敬酒;要么就是简陋的凤冠和花轿——婚装多半是戏装改造的,比较俗艳。这种现象是值得鼓励的,有民族意识本身就是进步。不过,这些婚典仪式,虽假“传统”“民族”之名,但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民族,还有待商榷。

中华56个民族,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有鲜明的特色,相反,占人口90%以上的“多数民族”汉族,反而对自己的民族风格非常模糊。不仅不清楚自己的民族服饰,在婚礼上也依然是糊里糊涂。每次56个民族的集体活动中,汉族都是最尴尬的一个,不妨看看下面的图——“中华民族青年婚庆大典”上的各族新人。如果你是汉族,你会有什么感受?

        在中华民族汉本位的文化中,我们平时指的“传统”,实际上就是默认“汉族的传统”。然而越来越热的汉族传统婚礼,基本参照的是民国、清末的婚俗,习俗上本身就带有很多的历史变异,并不能完全概括、代表真正的华夏婚礼。

        中国人总说自己是礼仪之邦、礼乐文明,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礼仪之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今国人“礼”的意识非常薄弱。且不论内在伦理道德的沦丧,只说外在的举手投足,就充满随意,几乎全部从本能的方便出发。我们华夏先师讲“克己复礼”,指要把自己内心情感用和谐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内外一致。崇尚秩序、和谐的美感,是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那么,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我们现在的“传统”婚礼,试问:“礼”的成分有多少?真正的华夏成分又有多少?

        华夏文化已经迷失。传统文化成了古代文化——仿佛是作古了的东西;很多孑遗在日韩的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成了异国风情,百姓津津乐道——比如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女儿节-上巳节,比如日韩传统的华夏婚礼。好,就说真正的传统婚礼吧,不妨拿我们今天流行的“传统”和端庄典雅的日韩婚礼相比好了。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非常严肃庄重,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而我们对于传统的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婚礼几成儿戏,说到传统汉族婚礼,大家一概含糊地谓之“古典”;殊不知,一声古典,传统几多?不比不知道,看下面的图吧,是日本、韩国、中国的新人照片,从婚服到心态,大家可以看出些什么呢?顺便思考一下,什么是文化底蕴的差别?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到底去了哪里?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我们的华夏子孙,你是什么心态呢?喟叹中伤怀:我们的民族婚礼,你到底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民族,你到底在哪里?

======================================================================<
二、汉民族传统婚礼的特征——礼之大礼,君子重之

        远去的华夏之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追忆起来如同在水一方。真正华夏风格婚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华夏,即汉民族的前身与汉民族的通称。“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仪礼之大谓之夏”,华夏一词寄托着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象征着汉民族的风骨。历史绵延流长,最明显的源头要算周代。周公制礼作乐,结束了殷商崇鬼祭天的时代,开创了人文气息浓郁的礼乐文明。秦汉一统,汉民族形成,华夏文明在人文关怀、恢弘大气、端庄雅正的理念中发展传承。

        我们的先祖们很看重婚礼,《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汉族先民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这样,昏礼才能称得上是“礼之大礼”。礼是讲程序性的——先讲男女有别,男女有别了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才可以升华到君臣之礼……由此看来,昏礼不正是礼之本吗?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是用来亲和万民的礼仪。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外域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加了许多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基本仪制是相承的。

        复兴民族文化、重归民族精神,是华夏子孙责无旁贷的责任,其实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事务做起。恳请每一对新人:若采用地道的传统婚制,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婚礼品味找到民族文化强大的依托,具备真正的品味,同时也是为自己的民族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3 4:24: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华夏婚礼形制概述——“理想型”的周礼婚制与“世俗型”的后世婚制
最初的华夏婚礼,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到了夏商时,“亲迎于堂”;再到周代,发展出完整的“六礼”,才奠定了汉族传统婚礼的基础。

历史的悠久,国土的广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也不存在,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也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六朝开始,佛教的传入、五胡乱华夏,婚礼形制的变化也是文化被冲击的表现之一……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融合……坚强的汉民族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走过坎坷和沧桑,走过痛苦和辉煌,回首望去,历史或许让人迷茫,但却发现:广阔的东亚土地已经笼罩在那源于几千年前的文化圈内了……
文化总是随着时间在变化,汉民族的婚制,从理想走向世俗,从宁静端庄走向热闹喜庆。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古礼婚典,也建议采取两种婚制并行的方式,由人们选择,就如同汉服的复兴一样,不必非要统一成某一朝代的制式。
下面就分别来看看真正属于汉民族的两种婚礼制式吧——理想型的周礼婚制与世俗型的后世婚制。
★周礼婚制——庄严典雅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周南 桃夭》

周制婚礼,确立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丰富于大一统后的秦汉,纯粹的制式保持至汉代末期。婚礼在黄昏举行,故称为“昏礼”。从西周到汉代,基本没有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故而带有鲜明而纯粹的华夏特征。

先秦昏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根据《周礼·士昏礼》,纳采至迎亲、夫妻同牢、合欢宴、合卺酒、交换盥洗、入洞房、次日拜父母、三月后拜宗庙。
特点:黄昏举礼、典雅庄重、沉稳安静,无喧闹喜宴、注重仪式的庄严神圣。诗经中关于这类婚礼的描述涉及很多。

★世俗婚制——喜庆热闹型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没有刁难女婿的事,但到了唐代就有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另外,还有了催妆、送妆、铺房等习俗。先秦至两汉婚礼,南方前往女方家中迎娶,女方并无拖延的,但到了后世,就有了种种为难阻拦的事情,这原本是一种胡俗,在中原雅士的发展下,成了催妆诗,意境中倒也增添了欢乐气氛。自汉代以后,婚礼中逐渐多了欢庆嬉闹的场合,有了婚宴就有了贺客,有了贺客,新娘的障面就成了必要,有了障面(盖头、绦穗之类),却扇礼相应出现。唐代诗风大盛,婿往往赋诗才可却扇。故《资治通鉴》卷二○九中宗景龙二年胡三省注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
特点:多数还是在黄昏举礼,后来排场大了,时间长了,就逐渐放在上午。婚礼热闹喜庆,喜宴讲排场。基本风貌就大致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汉族婚礼样式。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32: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1: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汉民族传统婚礼中的主要婚俗、婚仪简介及释义——六礼仪程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整个婚礼可概括为“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婚前礼,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了。
★婚前礼:
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古代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根本用不着操心——操心也没用啊。
【周礼婚制】经典的“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世俗婚制】在“五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婚前礼的仪程及含义
『纳采』
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采用活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
『纳吉』
《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币,原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是来自这个传统。最初,天子用“谷圭”,诸候用“大璋”,士庶则用玄纁色的束帛和俪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丰富多了。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
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B >正婚礼(迎亲)
『迎亲』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婚礼中最隆重的仪节。
★周礼婚制
参照《仪礼士婚礼》)
昏礼那天的傍晚,新娘早早穿好纯衣纁袡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在从者的陪伴下静静等待……对自古以来每一个将为人妇的女孩子来说,在这段安静的等待时间里,心境都会非常微妙。新郎穿戴好庄重大方的爵弁玄端礼服,带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女家主人出来迎接,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
周礼婚制中非常看重礼数仪节。宾主站立的位置、礼器酒馔的摆设、宾主的辞让……在礼节上都颇有讲究,唐突不得。新郎向岳父岳母行过稽首大礼,双方礼数周到之后,新娘就从房里分别走到东阶的父亲、西阶的母亲跟前。父母各自告戒一番,新娘随新郎下堂。新娘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礼节性地接过驾车的“绥”(缰绳)。这样,就算要出阁了。
世俗婚制
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后世沾染了胡风,发展出了刁难新郎的习俗。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较为流行的催妆诗、却扇诗等。新郎在当场吟诵了
催妆诗
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花轿迎至男家,还要经过“拦门”等阻截。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这一习俗来源于满族。
『</B><B >拜堂</B><B >』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周礼婚制
新娘在昏礼的当天只与夫君相拜,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这一习俗至少持续到唐代。有诗句为证:“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次日,新娘沐浴盛装,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媳妇分别于东阶下北面拜公公、西阶下拜婆婆。公婆礼妇,也如同父母醮女一样。然后媳妇按相应礼节拜见尊长、小姑小郎等。礼数周到之后,媳妇算才是得到了公婆的认可。
世俗婚制
从汉魏到唐代,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新娘有蒙面红巾或遮面团扇,挑盖头,也称为“却扇礼”,成为婚礼中的经典节目之一。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合卺』
合卺始于周代,最初合卺用匏,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不变,即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周礼婚制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卺”了。
杯以红丝相牵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婿新娘饮完一半交换卺杯而饮尽。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合卺而饮,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结果被后来的婚礼发扬,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了,比如我们现在熟悉的“饮交杯酒”就是由此而来。然而先秦的夫妻合卺,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唐突:两臂相挽,交互送酒。

世俗婚制
合卺礼发展到了后代,也称为“交杯酒”——在唐代即有这一名称,宋代以后得到发扬。《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需要强调一点,“交杯酒”和“交擘酒”是不同的。“交擘酒”则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互饮”的仪式。
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结发,是汉族的原创仪式。
『闹房』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

★婚后礼
『成妇之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在婚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成婿之礼』
新妇有成妇之礼,女婿也有成婿之礼,成婿之礼,始于亲迎,前往女家娶妻,而成婚之后女婿要随新娘回娘家,谒拜妻子的父母及其亲戚,称为回门,正式成为女家女婿,称半子。庙见第二天,婿见妇之父母,并见妇党诸亲,妇家礼婿如常仪。
中国古时,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成妇之礼相对成婿之礼要严格重视得多。
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一﹚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要起床,开始沐浴,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新妇拿着盛着枣、栗、腶修等物的竹器,拜见公婆。“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二﹚妇馈舅姑
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从此以后,她就要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描述的就是妇馈舅姑的情形。
﹙三﹚舅姑飨妇
礼记昏义:“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在阼阶,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汉民族的婚礼礼服及妆饰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华夏婚礼的源头,昏服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发展到南北朝,还一度出现过白色的礼服,到了宋代,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中,婚服还是青色的。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色、彩绣龙凤的吉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婚礼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想到世俗的过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博带广袖的风格却延续保持了下来。

★周礼昏服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释义见后)
以下的服制将以士庶昏服服制为样本。
【新郎服饰】
*礼服: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配饰:充耳,佩玉,佩刀。(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张衡《东京赋》“纡黄组,腰干将。”)

【新娘服饰】
*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发饰崇尚简朴大气,即使添加其它饰物,也不要过于繁复,以免与整体服饰风格冲突。
*衣饰:青色绶,佩玉。
*妆容:采用“白妆”,青黛眉,点绛唇。

【新娘父亲、新郎从者服饰】玄端礼服。

【新娘从者服饰】玄色丝质深衣,领有黻纹。披肩,纚、笄。

【“姆”的服饰】身着“宵衣”,发饰用纚、笄。

『名词释义』
爵弁(如图):又名广冕,无旒。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

玄端:据《仪礼》《礼记》的记载,衣袂和衣长同一尺寸,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是象征着端正的玄色上衣,故称“玄端”。用于朝服、冠礼、婚礼等庄重场合。
纁裳缁衪:纁色的下裳,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ì):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
舄(xì):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纯衣纁袡:指纁色衣缘的丝制深衣。纯衣,丝衣;袡:衣边。也有说同“襜”,即蔽膝。以前者较为准确。

玄纁制度: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衣黄裳中所用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说文》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楚辞崠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但经深入研究,发现说成绛红色有一定偏差,亟待澄清。

《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      

次:编织好的假发发饰。
纚:束发的布帛,宽二尺二,长六尺。
黼黻:古代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黼:半黑半白的图案,黻:“亞”形图案。黼黻即半黑半白的亞形图案。
宵衣:“宵”通“绡”。姆纚笄宵衣。——《仪礼·士昏礼》。又有:宵衣,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5:10:1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 后世婚服(以士庶为主)
【新郎服饰】
一般有两种模式,要么穿衣裳制的礼服,要么就假以公服,百姓在这一天,可以稍微过一下官瘾。在唐代,庶人昏礼可以借穿绛色的公服;宋代,可以借穿幞头公服或者皂衫衣、折上巾;明朝,借穿九品官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
综合推荐:
*礼服:
① 爵弁,配广袖的上衣下裳制礼服,但服色不一定限制为周礼中的玄色。
② 梁冠,配大袖深衣或圆领大袖衫。
③ 幞头,配青绿色有蓝鸟或海马补子的公服;
*配饰:佩玉,佩刀。佩绶的颜色建议选用赤黄色。
注明: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新郎身披大红绸花,但在明代以前的记载中几乎没有见到,或许是清朝才出现。与汉服的风格有些冲突,所以不主张采用。
品官梁冠(明)     燕翅帽(由唐璞头发展来 )   折上巾(明)
软脚幞头

【新娘服饰】
唐代:花钗,青色的连裳大袖衫(钗钿礼服);宋代:青蓝色系的钗冠大袖衫(交领);明朝:大红色的花钗对襟礼服。
综合推荐:
*礼服:
① 标准的“钗钿礼衣”。(唐制,广袖高腰襦裙,内外多层,带披帛)或后世改良的“花钗大袖衫”(襦裙制)。
② 广袖深衣。(曲裾、直裾均可,青色系、红色均可)。
③ 褙子。
注意:我们这一套婚制模板虽然以士庶婚服为准,但新娘的这类宽大礼服,可以考虑采用宋明命妇常用的、较为庄重的袆衣,文饰上建议不要用皇后专用的十二采揄翟纹。
*头饰:高髻(假发),花冠,点翠凤冠,簪,钗,珥,步摇,华胜……盖头(可选用)
*衣饰:霞帔(配明制对襟大袖衫),披帛,宫绦,佩玉。
*妆容:妆容丰富多样,“白妆”“红妆”均可。贴花钿。

钗钿礼衣

『名词释义』
幞头公服:幞头,唐代开始流行的有翅巾帽。翅有软硬之分。唐代多为软脚,宋明官服搭配的是硬翅幞头。公服,为官臣、吏士在履行公事或接见宾客时的穿用,仍是宽衣大袖,以交领形式为多,领、袖,裾有缘边,但纹饰简约,没有朝服的华丽尊仪。
折上巾:明代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而称“折上巾”。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称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历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后来的花钗大袖衫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的。
袆衣:晋《先蚕仪注》:今皇后谒庙服袿襡(袿襡 guī shǔ:较长的上衣)大衣,谓之袆衣。皇后谒庙,服袿襡大衣,盖嫁服也,谓之袆衣。
盖头:新娘障面的主要道具。亦名头巾、罩红头等。一般用五尺见方的红色绸缎制成,四角缀以铜钱或其他饰物。新娘子在登上迎娶的花轿前,得先把此物罩在头上,四角自然下垂,盖住整个脸部。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0 2:22:46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周制昏礼中的器物置备(礼品、礼器、祭牲、食物)
前面已经说过,周礼婚制是纯粹典型的华夏文化。它确立于西周,但真正发扬是到了秦汉,那时华夏一统,汉民族真正形成,民族文化迎来了一个飞速发扬的春天。那时的的昏礼仍旧完全符合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严格地继承着周礼制度,同时又将美好和浪漫和谐地融入庄严神圣。后面的周礼模式昏礼仪程就将以秦汉时的昏礼为参考进行详述。
礼器、礼物、祭牲、食物等置备清单:
很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一定要备好坐垫——按照周礼,正坐就是跪在自己的脚跟上的坐法。整个婚仪中建议采用正规的跽坐。
【纳采 环节】
男方:
①雁1只:活雁。六礼中需5次用到活雁,共需5只。尊重传统,举礼时应设法购买活雁若干只,野生大雁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但产业养殖的大雁被允许进入市场。近年来,鸵鸟等异禽养殖产业方兴未艾。作为贽礼的的大雁意义又非同一般,在西方,火鸡能够成为感恩节的重要禽类,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雁何尝不可?
女方:
①几1个:乃为神而设,置办筵席之用。问名中将有授几的环节。

【问名 环节】
男方:
①雁1只:活雁。
女方:
①甒醴:甒是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醴,甜酒。
②觯1只:古代饮酒器。仿古工艺品产业有售。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形状见图。
③小匙1把:角质。
④脯醢适量:脯即肉干。醢读音海,肉酱。
⑤笾、豆:所谓“笾”和“豆”,均是一种有高足的古代食盘。笾与豆不同之处,在于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是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这两种餐具用途各有不同: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青铜方豆,形状见图:
觯笾、豆


【纳吉 环节】
男方:
①雁1只:活雁
【纳徵 环节】
男方:
①帛5匹,鹿皮2张:玄纁二色的5匹帛(一说玄三纁二),玄是黑色,纁是赤绛而微黄。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

【请期 环节】
男方:
①雁1只:活雁

【亲迎 环节】
男女双方:皆需备足量昏蜡。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周制昏礼于黄昏开始核心的亲迎环节,此时,照明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当代的人们如欲行周礼,如果再以电灯照明,那么传统经典昏礼的感染力和神圣性将大打折扣。昏蜡的使用,仪典中没有详细记载,新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和布置男女双方家中的蜡烛照明,以安静、幽雅、古朴、浪漫为佳。并可使用青铜灯等各种先秦照明设施,为亲迎的现场营造神圣、优美的氛围。
男方:
①鼎3只:置于寝门外的东边,鼎上设置抬扛和鼎盖。
②小猪1只,除去蹄甲,合左右体盛于鼎中。
③举肺脊、祭肺各1对 :行礼所用肺有二种,一是举肺,离割之,食时可祭可哜(尝),故又称作离肺、哜肺。二是祭肺,刌(cǔn)切之专用于祭,故又称刌肺、切肺。祭时举肺、祭肺皆有,食则只用举肺。
④鱼14尾:体肉完好的新鲜鲫鱼。
⑤兔腊1对: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
⑥洗1只:古洗具。见图:
⑦醯酱2豆、肉酱4豆
⑧黍稷4敦:根据周代礼仪的规定,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见图:
⑨酒尊2只、酒勺1只、篚1只:内装四只酒爵(爵,饮酒器,见图:和一对合卺。)
        洗                  敦              爵


        盥                    匕


        俎            玉合卺杯



⑾随从车2辆。
⑿烛炬若干:随从人役手执烛炬在车前照明。
⒀踏几1个:新娘登车用。
⒁雁1只:活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0 3:37: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2: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周礼婚制的详细仪程
为了给今天的人们一个直观的认识,增加可操作性,所以尽量将周礼婚制仪程比较详尽地还原出来,对于时代变化带来的必要调整,将在每个环节的最后列出。首先要强调一点:由于年代的久远,语言构词和句式、人们的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苛求恢复古礼时,在辞让上照搬是不现实的,我们取其意即可。以下不再做说明。
周礼婚制各环节中,主宾、礼器的方位示意图参照如下


1【纳采】
男家先遣媒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求婚的礼物。
女家主人在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筵席以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使者(即媒)身着玄端服而至。摈者出来迎接并问事,男方使者说:“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您家先生惠赐女儿为某某的妻室,某某先生按照先人的礼法,命在下来敬请您家先生笑纳采礼)摈者回答说:“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某某的女儿天性愚钝,又未能很好地教育,但先生有命,在下不敢推辞)使者致辞说:“敢纳采。”(冒昧奉上采礼)摈者入告于主人。
主人身穿与宾(指男方使者,下同)相同的礼服,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不答拜。宾主相揖进入大门。至庙门,相揖而入。如此相对三揖,到达堂前阶下,谦让三番。主人与宾一同登堂,面朝西。宾从西阶登堂。至栋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阼阶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堂上两楹之间授雁,面朝南方。宾下堂,出庙门。主人下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问名】
摈者出门问事。宾执雁为礼,主人接过雁以后,回到阼阶上方,面朝西。使者说:“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要回去卜问于神灵,冒昧请问令女的名字?)女子的父亲回答说:“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先生有命,并且把贱女当作候选的对象,在下不敢推辞)把女子之名告知宾,宾受命后下堂。
宾入门授雁等仪式,与纳采的礼节相同。
摈者出门问事,宾告知事已完毕。摈者入告主人,摈者出门请求以礼酬宾。宾推辞一番,然后答应。具体过程是,摈者说:“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従者。”(先生有事到某某家,某某按照先人的礼法,设席酬劳先生一行)使者回答说:“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在下既已办完事情,就此告辞)。“先人之礼,敢固以请。”(谨遵先人礼法,冒昧再次请先生即席)“某辞不得命,敢不従也?”(在下推辞得不到准许,不敢不听从先生)
主人撤几,重新布设筵席,以东为上首。在房中设置一甒醴。主人至庙门外迎宾,入门揖让的礼节与前相同,宾主登堂。主人面朝北方两拜,宾在西阶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拭几,执几以几足授与宾,然后拜送。宾执几谦退避让一番,面朝北把几设置于座位左边,而后于西阶上方答拜主人。赞者斟醴,在觯上放置一角质的小匙,匙头朝前,从房中出至堂上。主人接过醴觯,转使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拜而接受醴觯,复回原位,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宾,赞者把脯醢进置于筵前,宾即席坐下,左手执觯,祭脯醢,又用小匙祭醴三番,继而在西阶上方面朝西坐下尝醴,然后将小匙插置觯中,站起,复又坐下,放觯于地上,随即一拜。主人答拜。宾即席,将觯放置于笾豆的东边,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脯。主人辞让一番。宾下堂,将脯交付从者,然后出门。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纳吉】
纳吉,以雁为礼物。礼节与纳采礼相同。
用语过程是,使者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按先生赐命,某某进行了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吉”,派在下冒昧告知先生)女子的父亲说:“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在下教女无方,只怕不配。先生的吉利,我也荣幸有一份,因此不敢推辞。)

【纳徵】
纳徵,以玄纁两色的五匹帛和鹿皮两张作礼物。礼节与纳吉礼相同。
使者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先生美意,惠赐令女为某某妻室,某某依照先人礼法,派在下奉上鹿皮两张,帛五匹作为定亲的礼物,敬请笑纳)致辞,说:“某敢纳征。”(冒昧奉上定亲的礼物)主人回答说:“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先生遵从先人常法,惠赐在下重礼,在下不敢推辞,不敢不遵命)
执皮的人要把鹿皮折迭起来,纹在里面,两手兼握其四足,头向左边。两位执皮人相随而入,以西为上首,在庭南端的三分之一处站定。宾致辞时,执皮人放开鹿皮外面二足,使皮张开,皮毛显露于外。主人接受礼物时,主人属吏中奉命受皮的人从东边经执皮人的身后出来,在执皮人的左边接过鹿皮,随后坐下,仍将鹿皮折迭起来,然后依照自后至前的顺序,退至东墙边。
【请期】
请期,以雁为礼物。主人推辞。宾表示同意,然后告诉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礼节与纳徵礼相同。
具体用语过程为:使者说:“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先生先前已赐命与我,在下已多次谨遵先生之命。只因三代人中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从而影响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请先生及早确定迎娶的吉日)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在下以前既已遵从您家先生意旨,这次也唯命是听)使者说:“某命某听命于吾子。”(某某命在下请先生来作决定)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固唯命是听。”(在下只愿唯命是听)使者说:“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某某派在下来请先生决定吉日,先生不肯这样做,在下不敢不告知迎娶的日期)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亲回答说:“某敢不敬须?”(在下安敢不恭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0 3:11: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2: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迎】
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在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以北为上。鼎中所盛之物有:一只小猪,除去蹄甲,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以上各物,皆为熟食。鼎上设置抬扛和鼎盖。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房中所设置的食物有: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黍稷四敦,敦上都有盖子。煮肉汁炖在火上。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尊下有禁,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在堂上房门的东侧置酒一尊,不设玄酒,篚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亲迎之前,父亲为儿子设筵饮酒,告诉他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去吧,迎接你的内助,继承我家宗庙之事,勉力引导她,敬慎妇道,继承先妣,你要始终如此,不可懈怠)儿子说:“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是。只怕力所不及,不敢忘记父命)

此时,新娘的父亲设筵用醴款待女儿,等候来迎亲的新婿。母亲的位置在房外堂上,面朝南。新娘由母亲的左边出房门,父亲面朝西训诫女儿,并授与衣、笄等物作为依凭,使她不忘训诫之言。母亲在西阶的上方教导女儿,不下堂。

主人在堂上房门西面布设筵席,以西为上首,几在右边。新娘梳理好头发,穿上饰有纁色衣缘的丝衣,面朝南站立于房中。女师以簪子和头巾束发,身穿黑色丝质礼服,站在新妇的右边。从嫁的娣侄皆身着黑色礼服,插笄,纚巾束发,披着绣有花纹的单披肩,跟随于新妇之后。

新婿身着爵弁、玄端服,饰以黑色的下缘的纁色裳。随从皆身穿玄端。新婿乘坐墨车,并有两辆随从的车子,随从人役手执灯烛在车前照明。新妇的车子与新婿相同,并张有车帷。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

新婿上前拜,摈者问事。新婿回答说:“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某某依照您家先生之命,在今天黄昏时举行昏礼,遣在下前来迎娶,请予准允)摈者回答说:“某固敬具以须。”(某某早已准备完毕在此恭候)

此时,主人身穿玄端到大门外迎接,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主人揖新婿,入门。新婿执雁随后入门。到庙门前,相揖而入。如此三揖,到达堂下阶前,谦让三番。主人上堂,面朝西。新婿上堂,面朝北,把雁放置于地,两拜,叩头至地,新婿下堂出门。新娘随后,从西阶下堂。

临别前,父亲送女儿,告诫她说:“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敬慎行事,从早到晚都不要违背公婆的教命)母亲为女儿束好衣带,结上佩巾,告诫女儿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勤勉谨慎,家内之事,从早到晚,不违夫命)庶母送至庙门内,为女儿系上盛物的小囊,对她重申父母之命。告诫她“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恭敬地听着,遵奉父母的话,从早到晚不要有过失。看一看父母的赐物,就会想起父母的教导)

新娘下堂后,主人不下堂相送。

新婿亲自为新妇驾车,把引车绳交予女师,她推辞说:“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没有尽到教人的职责,不敢当此礼),不接引车绳。新娘踏着几上车,两个从者相对而坐把几扶稳。女师为新妇披上避风尘的罩衣,新婿于是驱马开车。车轮转动三圈后,御者代替新婿为新娘驾车。新婿换乘自己的马车,行驶在前,先期到达,在大门外等候新娘的到来。《礼记.郊特牲》解释: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同牢、合卺、结发】
新娘到婿家,踏几下车。新婿对新娘一揖,请她进门。到寝门前,新婿又揖新娘请入,从西阶上堂,新妇从嫁的侄娣在室的西南角布设筵席。新婿进室内入席,新娘的位置在酒尊之西,面朝南。

媵与御(夫家女役)相互交换: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则为新妇浇水盥洗。赞者撤除酒尊上的盖巾。抬鼎人盥洗后出门,撤去鼎盖,抬鼎入内,放置在阼阶之南,面朝西,以北为上。执匕人和执俎人随鼎而入,把匕、俎放置于鼎旁,执俎人面朝北把牲体盛置于俎上,执俎立待。执匕人从后至前,依次退出,回到寝门外东侧原来的位置,面朝北,以西为上。赞者在席前设酱,肉酱放在酱的北边。执俎人入内,把俎设置于肉酱的东边。鱼依序设置在俎东。兔腊单独陈放在俎的北面。赞把黍敦设置在酱的东边,稷敦更在黍敦之东。肉汁陈放在酱南边。在稍靠东边的地方为新娘设酱,肉酱在酱之南,以北为上首。黍敦设置于兔腊北边,稷敦在黍敦之西。肉汁陈放在酱的北边。御在婿席的对面为新娘设席,赞打开婿敦的盖子,仰置于敦南地上,新娘敦的敦盖,则仰置于敦北。赞报告新婿馔食已安排完毕。

新婿对新娘作揖请她入对面筵席,然后一起坐下。都进行祭祀。依次祭、黍、稷和肺。赞将黍移置席上,并把肺脊进授与新婿新娘。新婿新妇就着肉汁和酱进食,二人一起祭举肺,食举肺。取食三次进食便告结束。赞洗爵,斟酒请新婿饮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赞在室门之内面朝北答拜。又请新娘饮酒安食,礼节如上。二人皆祭酒。赞进肝以佐酒,新婿新娘执肝振祭。尝肝后放置于菹豆中。干杯,皆拜。赞答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妇饮酒,礼节与第一次相同,不进肴佐酒。

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娘合卺而饮,卺以红丝相牵相连,饮半卺杯交换而饮尽。余礼仪节与第一次相同。

赞洗爵,在室外的尊中斟酒,进门,面朝西北,置爵于地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赞坐地祭酒,然后干杯,一拜。新婿、新妇皆答拜。站立起来。新婿出室,新娘则回复到原位。撤去室中筵席食物,按照原来的布局设置在房中,不设酒尊。

新婿在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娘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女师将佩巾交与新妇。御在室中西南角铺设卧席,媵在稍东的位置为新婿铺设卧席,都设有枕头,脚朝北。

媵、御撤出灯烛。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则吃新娘余下的食物,赞斟房外尊的酒为媵和御漱口安食。

媵在室门外伺侯,呼唤能够听得到。

新婿入室,亲自为新娘解缨。。。。。。

8【拜舅姑】
次早起床,新妇沐浴之后,以簪子和头巾束发,身穿黑色丝质礼服,等候拜见公婆。

平明时分,赞引新妇拜见公婆。在阼阶上方设席,公公即席。在房外设席,面朝南,婆婆入席。

新妇手执一笲(篮)枣、栗,从公婆寝门入内,从西阶上堂,向东前至公公席前一拜,把枣栗放置于席上。公公坐下以手抚摸枣栗笲(表示已接受新妇所献的礼物),然后站起,对新妇答拜。新妇回至原位,对公公又一拜,新妇下西阶,从侍者手中接过腶脩笲,然后上堂,向北前至婆婆席前,面朝北拜,把笲放置席上。婆婆坐下,手持腶脩笲站起,拜,把笲交与从侍者。

赞者代公婆设筵酬答新妇。在堂上室的门,窗之间布设筵席,在房中设置一甒醴。新妇端正安静地站立在席的西边。赞者斟醴于觯,在觯上放置小匙,匙柄朝前,从房中出来至席前,面朝北方。新妇面朝东拜,接觯。赞者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拜送。新妇复又一拜。赞者将脯醢进置于席前。新妇入席,左手持觯,右手祭脯醢,用小匙祭醴三次,下筵席面朝东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于觯中,站立起来,一拜。赞者答拜。新妇又一拜,把醴觯放置于脯醢的东边,面朝北坐下,取脯在手。下堂出门,在寝门外把脯交给从人。

公婆进入寝室,新妇伺候公婆盥洗进食。一只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放置俎上时,则独用其右体,不设鱼、兔腊和稷。都以南为上首。其它食物的设置和迎娶时的布局相同。新妇佐助公婆完成祭食之礼。吃完饭,则侍奉公婆以酒漱口安食,不用佐酒的菜肴。新妇在室中北墙下设席。撤去公婆的馔食,按照原先的次序设置于新设的席前,以西为上。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侍奉新妇祭豆、黍、肺、举肺脊,然后进食,吃毕。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安食,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坐下祭酒,然后干杯,婆婆接过酒爵放置于地。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安食,即使没有娣从嫁,也要让媵先食。至此,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公婆共同以“一献之礼”来款待新妇。公公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

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在以上过程中,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

如果是公婆去世后结婚,新妇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择日到公婆庙中,具素食供献公婆的神主。在庙室内西南角设席,面朝东,几在右边。又在室内北墙下设席,面朝南。祝和新妇各自盥洗完毕,新妇手执菜笲立于庙门外。祝引导着新妇入内,祝口称新妇的姓氏对公公的神主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意思是,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前来向尊敬的公公敬献精美的菜蔬)新妇下拜至地,坐下,将菜供献于几东边的席上,回至原位,与上次一样又一次下拜。新妇下堂,另取一份笲菜,进入室内,祝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告知尊敬的婆婆)把菜供献于席上,礼仪与前相同。新妇退出之后,祝关闭上门窗。年长的家臣代公婆在房中设席酬答新妇,与赞者代公婆醴妇的礼节相同。新婿酬劳新妇的男、女送者,与公婆酬劳送者的礼仪相同。

至此,周制昏礼举礼过程结束,新人将开始崭新的昏后生活。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5:11:0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3: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后世婚礼中的器物置备</B>(礼品、礼器、祭牲...)

后世婚礼的变更,看出了汉族文化成长的过程,包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细微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丰富,后世的婚礼变得愈加繁缛,要置办的婚礼物事是先前不能比的,除了一样——不用准备座垫了,在南北朝时期,桌椅传入了中国,中国人从此彻底改变了坐法的习惯。而且,也由以前宴席的分餐制改为共餐制——这一习惯是从隋唐时代开始接受胡俗而改变的。

礼器、礼物、祭牲、食物等置备清单:

【纳采 环节】
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齐聘礼,自皇子王以下至于九品皆同,标准定位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男家需要准备:
①基本的:雁一只。
②额外的,视经济实力和心意而自行调整。建议:一些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问名环节】
发展到后世,改为“合八字”,或称“换龙凤帖”,即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俗称“小定”。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包括在内。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男方要准备:活雁一只;庚帖一份。古代的庚贴大致是像下面这个样子,现在当然是不可能照搬了,大家看一看即可。<

【纳吉环节】
男方问名后,占卜双方生辰八字,以定婚姻吉凶。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订盟。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男方需要准备:活雁一只,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话)

【纳征环节】
纳征是向女方送聘礼。
男家需要准备:
①传统的玄纁束帛五两,
②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生活必需品。包括:饰物、绸缎、牲畜、酒馔或现金等物,建议量力而行。

【请期环节】
男家需要准备:
①书写吉日的红纸。
②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具体没有限制和要求。
后世的世俗婚制中,这一步少不了的环节就是“催妆”“铺床”等。

『催妆环节』
男家需准备: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女子装扮之物,小礼品。
>女家需准备:一些男子常用的生活小礼品。

『送妆环节』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女家需要准备:嫁妆。

『铺床环节』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
男家需要准备:婚床;
女家需要准备:被褥、帐幔、房内器皿等,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其实这一过程,已经成为一家人的双方往往不会分得那么仔细,很多用品还是会一齐置备的。

【亲迎 环节】
男家需要准备:
①花轿(或彩船)等迎亲队伍。花轿队伍包括:执事、掌灯、鼓吹手、轿夫——六人、八人、十二人抬为佳。<
②红牵巾:用作牵巾礼。
③婚宴
④一个良好的心态——准备好在女家受刁难很重要。

新人吉服(见第五部分)
下面进入正婚礼。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分为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合床礼五项。

【正婚礼环节】
男方家里需要准备:
①盥2只:洗器。
②合卺1对(或剖开成两半的匏瓜)。
③挑盖头用的喜秤一只。至于新娘的盖头何以要用秤杆来挑,也有讲究:据说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合十六之数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用以挑盖头则大吉大利。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5:12: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3: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后世婚的礼详细仪程

六礼的形制基本没有变化。
【纳采】
男方先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带上礼物转达意图,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家长则带上雁、羊、谷物等聘礼前来。雁是很早的周礼婚制中使用的贽礼,但在后世仍旧一直使用,关键在于其深刻的含义,前面有详述。
后世纳采礼的整个过程,基本沿用周礼制,但在许多细节上的要求宽松多了。

【问名】
议婚满意,过些时日就该问名了。男方宾客又一次带着雁登门女家。古时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包括在内,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现在我们一般不会去占卜,但可借此仪节双方详细了解家族情况,也是有必要的。双方“换龙凤帖”(即换庚帖)。问名以后就相当于订婚了。

【纳吉】
问名是为纳吉作准备。男方问名后,接着就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以定婚姻吉凶。若得到吉兆,并同意这门亲事,就派使者带着雁,拿着占卜吉利的结果,到女方家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定帖与草帖的交换次序相反,正帖由男方出,表示请求与对方缔结婚姻,然后女方再向男方回定帖,表示愿意之意。出定帖是决定缔结婚姻的表示,所以交换定帖是确立婚事的重要一步。近代所谓「传庚」、「定亲」、「换帖」皆属纳吉范畴。

【纳征】
双方宣告订婚后,男方宾客再次上女家来,这次将带着丰厚的聘礼。
这一礼节在周礼中,还完全只是象征意义,到后来变为取义取利兼图聘礼的行为。随着时代物质条件不同而不同,聘礼难有定数。

汉朝婚礼比较铺张的,聘礼数量与地位、财富成正比,皇帝聘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诸侯王聘金二百斤。中等阶级和民众据财力而行;到了隋唐好一些:聘礼减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宋代又严重起来——定聘之礼是婚姻确定的标志,所以必须经过下定礼、下聘礼、下财礼三个过程才算数。聘礼固无定数,但时俗追求铺张,民间多以金钊、金镯、金帔坠为常。总之,后世婚礼的铺张之风大概就从这一步开始。

以上“问名”“纳吉”“纳彩”三个仪节,在后来有时可简缩成一个。

【请期】
男方择定婚期吉日书于红纸上,派遣使者连同礼品到女方家征求婚日之期,以示谦和。女家按阳倡阴和原则,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夫家决定,于是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从定婚期到迎亲前一段时间,都算作请期的范围内。

『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
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有可能是新娘今后生活的一部分支持。穷人家往往为嫁妆发愁,但也有人家炫耀陪嫁的。嫁妆往往包括新娘用的种种衣饰、金钱财宝等有价值的东西,用箱笼装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即常常说的窖藏十八年的“女儿红”。

『铺床』
迎亲前数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由几名命好有福气的妇人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命好有福的妇人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迎亲流传到后世,墨色的马车变成了红色或彩色的花轿、喜车、彩船。更晚些时候,新娘的结婚礼服也变成了大红色,彩饰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婚礼在男家举行,新郎上门来接新娘。

周礼昏礼中,女方对新郎是非常客气的,很轻松地就把女儿送走了,到了后世,才逐渐出现了刁难新郎的习俗,这个习俗也源自胡风。
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叫作“催妆诗”。经过对新郎的一番刁难,催妆之后,新娘终于肯出来上轿。新娘由妹妹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別。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圈,然后启动。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节,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到了男方家附近,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就是“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这叫作牵巾。牵巾是地道的汉族仪节。

【正婚礼】
包括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馁馀设衽。酒宴、奏乐、闹房,汉代都已出现。据说酒宴始自王太后对田蚡婚礼的特许。我们知道的,也是《汉武大帝》中的情节——因为征地问题,灌夫和田蚡争执的事正发生在田蚡的婚宴上。

『拜堂』
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司马光《书仪》:“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双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如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后世最流行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沃盥』
指夫妇宴前在盥里洁手的一种仪式,仪同前。意在去污迎新。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便入对席,夫妻要相对而坐,不相对即不成对席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夫在西,妇在东。典故解释为:亦以阴阳交会有渐,故男西女东;合卺是指夫妇共饮合欢酒,即后世通称的交杯酒,表示夫妇原为二个个体,以又以线连柄,象征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体。透过生活中的饮食来象征夫妇在生活上合二为一的意思。

『馁馀设衽』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即洞房,男女正式成为夫妻的仪式。之前有一个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仪式,即:挑盖头,或说“却扇”。新娘子在登上迎娶的花轿前,得先把盖头罩在头上,盖住整个脸部,直到与新郎拜堂之后,要么由一个夫妻双全所谓有”全福“之喜娘一类人物,要么由新郎亲自动手,在大庭广众间用秤杆挑去盖头,露出真容;也有这样习俗:新娘在大众前不能露脸,神秘感留给观众,真容留在洞房只展示给夫君一人。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载,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亦有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掉包儿”之计所以能瞒过宝玉,就是这个习俗……一方“盖头”,把宝、黛“木石前盟”悲剧推向了高潮。

以扇遮面如同盖头,这样就有了“却扇”的仪节。同催妆一样,却扇也是一个考察新婿诗才的机会。《唐会要》卷八十三载建中元年(780)礼仪使颜真卿等上奏:“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然后,伏侍新人就寝,新娘脱服由女侍服侍,新郎脱服由男侍服侍,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至此,世俗型昏礼举礼过程结束,新人将开始崭新的婚后生活。

附:世俗型婚礼中的杂俗
在婚礼过程中,除了婚姻五礼、正婚礼、婚后礼是古代婚姻中的主要仪节之外,还有若干辅助性的仪节,除了华夏婚礼典范的周礼型理念外,还添加了“多子多孙”“消灾吉祥”的愿望。在婚礼中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我们称之为杂俗。
﹙一﹚   撒谷豆
婚礼中,在新娘上轿前,在花轿内外遍撒谷豆,到达夫家时,新娘下轿,亦照撒。撒谷豆的风俗可能起源于汉代,到了宋代已成为士庶间流行的习俗。撒谷豆在传说上是源于压煞,但豆与谷都是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二﹚  撒帐
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进入新房的时候,用食物和钱币撒向床上,称为撒帐,其目的在求多子多孙。撒帐的习俗源于汉代,到了宋代撒帐之物用金钱及彩果,到明代则不用钱,用果,称「撒帐果」。民间一般都是撒石榴、栗子、红枣、长生果等。石榴多子,枣子谐早子,栗子谐立子,皆是取早立贵子、吉祥如意之义。
﹙三﹚  传代
女子出嫁,头不能露天,脚不能着地,一是预防冒犯天地神明,再则防备恶灵入侵;古人认为新娘脚与地接触会冲犯鬼神,因此,新娘上轿要由父兄背抱上轿,下轿则在所经之地铺上席子,富贵人家用红毡作垫物,一般人家用席子,来隔离脚与土地的接触。席毡长席不够,需要有人前后传递,一路转移接铺,所以称之为“转席”。后来用麻袋或布袋代替地毡和席子,袋与代谐音,取吉祥意,因此称“传代”,具有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也有人认为,不让新娘子踏地,是为表示娶进门来的新娘是一个贞洁贤德的妻子。
﹙四﹚   盖头与障面
盖巾又称盖头,盖头习俗起于东汉,历魏晋唐宋而沿袭至今。新娘出嫁时蒙头盖的东西至少有三种,一是披头的红巾;二是凤冠,丝穗下垂;三是手帕纸扇。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据民俗学的研究,新娘蒙头盖面有遮羞的作用,亦有防邪的意义。
﹙五﹚   闹房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即古所谓“戏妇”和“戏婿”。
明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论。”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依据之一便是《群书治要》引汉末仲长统《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总的来说,闹房的习俗是从两汉以后慢慢多见诸于史的。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的“听房”。
闹房可分为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是以文雅的方式,向新娘出谜语和种种难题,迫使她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是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具有恶作剧的性质。闹房在功能上是对新婚夫妇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则成为陋俗。

﹙六﹚ 其它
其它婚俗还有很多,例如铺房、破瓦泼水、过火、跨马鞍、喝交擘酒…等婚俗,这些婚俗常因时、因地而异。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10:43: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民族传统仪礼复兴计划方案——婚礼

如何对待当繁杂的世俗婚礼习俗

我们从自己的爷爷奶奶辈那里可听说许多旧式婚礼的习俗,但那绝不等于就是真正的汉族传统婚礼,本身已经掺杂了许多变异的杂俗,糟粕精华杂存。要真正“复礼”,就必须超越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建议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
1 、是具有汉民族传统特色的优美仪节,很多已经消失在现代的婚礼中——比如从周礼中延续下来的同牢、合卺、解缨等环节,还有后代发展出来的催妆、却扇、牵巾、沃盥、结发等仪式,当然,还有高贵美丽的汉民族服饰,应该重新捡起发扬。
2 、在历史的沉淀中异化的一些仪节,包含了文化劣质,有损汉文化庄重感和神圣性,有损原初华夏昏礼中优美神圣特质,如:有迷信色彩的占卜择吉、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转席传代、无聊的刁难新婿、攀比富贵铺张浪费的过度的纳征礼、折磨新人的闹房等等——不管是汉民族自身发展产生,还是受其它民族影响而形成的,应该摒弃。

十一 后记
本方案中,对各种婚礼仪节进行的整合比较少。因为婚礼是诸礼中相对自由的礼仪,方案主要侧重在忠实介绍先民的婚礼习俗,也即帮助同胞了解,真正汉民族婚礼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至于传统婚礼在当今时代的整合工作,则需要慎之又慎.与其由方案设计者来决定哪些仪程该保留哪些该废除,不如交给国人同胞自己思考和选择.天汉网作为传统文化复兴者,只根据我们的理解,对婚礼中精华与糟粕杂芜的状态给出一定的提示.另外,婚礼也是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盛大礼仪,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给新人们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一定的模糊性是必要的.天汉网与百度汉服吧联合发起的礼仪复兴计划的几个方案中,汉民族传统婚礼是整合和创新最少的,原因就在于此.

(方案全文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9 22:45:0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10 17: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P>原来红色礼服明代才出现啊!</P><P>从风姐,辛苦辛苦!</P>
发表于 2005-10-10 17: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P>[em01][em01]</P><P> 太好了~!!!</P><P>斑竹功德无量~!!!</P>
发表于 2005-10-11 00: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最喜欢周礼
:P
[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4: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小妹:为了写这个,我查了很多资料。才发现,不仅是红色礼服、盖头等,古礼婚礼和现在的婚礼,最大的差别是人们的心态。一个是神圣的“礼之大礼”,一个是......(现在的婚礼,大家自己都有体会,我就不赘述了)</P><P>我们以前也放过一个调查“你最喜欢哪种婚礼模式”的帖子。现借此东风再次调查一下,不过将选择范围缩小,只限于汉民族的古礼婚礼。请朋友们把自己喜欢的婚礼形式写下来。
--------------------------------------------------------------------------------------------
你最喜欢哪种古礼婚礼?请跟帖——
“理想型”的周礼婚礼——庄严典雅,昏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世俗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多数还是在黄昏举礼,后来排场大了,时间长了,就逐渐放在上午。新娘一般穿着雍容华丽的的花钗大袖礼服(正规的叫作“钗钿礼衣”),新郎着梁冠礼服。婚礼热闹喜庆,有很多喜庆仪节,比如对新婿的“障车”“下婿”,对新娘的“催妆”“却扇”(后世的挑盖头也算其发展之一)。喜宴讲排场。基本风貌就大致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汉族婚礼样式。
发表于 2005-10-12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婚礼的时候,穿黼纹领的玄色纯衣纁袡礼服——從者黼紋,新娘只是純衣,無文飾。
唐制,許庶人著絳紗袍親迎,這大概是紅色婚服的由來。
酒宴(據説始自王太后特許田分婚禮上酒宴~~)、奏樂、鬧房,漢代都已出現。
发表于 2005-10-12 0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笑非兄賜教。[em17][em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5: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感谢笑非兄指点,已改。</P>不过仍有一疑问:
<P>兄提到“唐制,許庶人著絳紗袍親迎,這大概是紅色婚服的由來。”,但对于女服服色似乎不太好解释。唐代新妇的归嫁礼服都是青色系的。实际上,对于传统吉服何时真正定为大红色,我还是搞不清楚——请笑非兄赐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7:20: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7: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感谢笑非兄指点,已改。</P>不过仍有一疑问:
<P>兄提到“唐制,許庶人著絳紗袍親迎,這大概是紅色婚服的由來。”,但对于女服服色似乎不太好解释。唐代新妇的归嫁礼服都是青色系的。实际上,对于传统吉服何时真正定为大红色,我还是搞不清楚——请笑非兄赐教。</P>
发表于 2005-10-12 08: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当然选前者了。现在的婚礼搞的恶俗的要命,如果没有其他选择,我宁愿不结婚。
不过现在看来,我不用这么害怕啦!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05 , Processed in 0.0799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