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8|回复: 4

[转帖]陆姓分布、源流及族谱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0 19: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陆姓当今分布 </P>


<P>陆姓分布极为广泛,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在一百个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这五个省、市、区的陆姓人口占全国汉族陆姓人口的65%。 </P>
<p>
<P>台湾地区 </P>
<P>陆姓在台湾地区诸姓中,排列较后,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盛清沂纂修,由文献委员会1973年出版,众文图书印行)内排列序为第108位,户数为439。 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林添福、何金赐、何钦藤、林金山撰辑,台湾省名姓渊源研究学会编印,1990年5月出版)书中排列,陆姓在台湾诸姓中占第94位。据此,陆姓较1973年有明显增多。该书内还有二则载述:一则称陆氏族人播迁闽、粤及渡海来台之资料,未详;一则载陆姓在台湾县市和乡镇地区情况,其中在台湾分布较多之县市依次为:台北市、高雄县、台北县、高雄市、宜兰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地区依次为:高雄桥头、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大安区、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区。 </P>
<p>
<P>香港 </P>
<P>陆姓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况,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从在香港的陆姓人士来看,不外乎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内地迁居;一是由本埠长大。由内地迁居香港的陆姓著名人士主要活跃在经济界,其中著名的有陆擎天、陆达兼、陆达权、陆孝佩、陆恭蕙等人。 </P>
<p>
<P>澳门 </P>
<P>陆姓在澳门出名的有书法篆刻家陆海。 </P>
<p>
<P>少数民族中的陆姓 </P>
<P>陆姓在少数民族中分布主要在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布衣族、哈尼族中。 </P>
<P>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人的姓与名的排列形式和汉族一样,姓在前,名在后。以单姓居多。我国境内朝鲜人姓氏与汉族相近,1999年调查,中国朝鲜族人的姓约100多个,其中有陆姓。 </P>
<P>赫哲族:现今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大都取有汉姓,一个汉姓往往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赫哲姓,这些汉姓,一般都是单字姓,而且数量不多。目前,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居住的赫哲人中,仅有包括陆姓在内的14个姓。这些单字姓是赫哲族与汉族人民在经济、文化和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由赫哲姓演变而来。 </P>
<P>蒙古族:蒙古人的姓氏较复杂,在姓名中原来多音节,受汉族的影响,逐步演变为单音节,且不少以汉谐音为姓。在蒙古族几十个单姓中,有的是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人名演变的,也有的采用汉姓,陆姓也在其中。 </P>
<P>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地以广西和云南为主,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历史上,有一部分汉人居住于汉族地区,与壮人同化,姓氏仍用汉姓。从表面上看,壮族有些姓与汉姓相同,但在读音与词义上却有差异。如“陆”,在汉语中是数词,也可以指为大陆或陆地,但在壮语里却是绿颜色或飞鸟的意思。在壮族中陆姓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各部落首领在江岩地方集会赐姓,会打鸟的部落从此以壮语(鸟)为姓。另一说是除了从外地迁入带来的姓以外,主要还有从原始信仰图腾而发展为姓的,陆姓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鸟之故。 </P>
<P>瑶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云贵和湖南等地山区,以前长期过着游耕的生活。由于不断的流动迁居,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姓氏的延续。瑶族的姓氏有缘自本身民族起源传说,也有从四面八方陆续迁入瑶族而出现汉姓的,如广西南丹县大瑶寨族中10多个汉族姓中就有陆姓。 </P>
<P>京族:原称越族,是我国南方惟一主要从事海洋捕捞的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南部的山心、巫头、谭吉诸岛上。据对京族老人的调查和当地文物的考订,可知京族的祖先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陆续迁来占其中陆姓迁来较晚,主要迁入瑶山心岛居住区。 </P>
<P>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及贵阳市郊。这是一个农业民族,喜择低地近水处聚居。布依族在姓氏及文化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汉姓初在唐朝,然后大多在明朝时期进入布依族地区。现在布依族的姓与汉族已相同,陆姓也是其中常见的姓。 </P>
<P>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红河和澜沧江流域,也有部分分布在缅甸、老挝等地。哈尼族的姓使用较晚,范围也很小。哈尼族最早的姓是在明初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的汉姓,随着土司开始使用汉姓的传播,其辖属下的百姓也逐渐采用汉姓。</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1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陆姓起源 </P>
<P>陆姓起源有四种: </P><P>一、黄帝之后,陆终族裔 </P><P>传说帝颛项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P><P>远古时,少典娶有(虫乔)氏部落之女,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以后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P><P>黄帝共传25子,分别由四母(此处“母”应包括几个姓族部落)所生。据载,这四个妻子都很贤慧,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的女节、彤鱼之女,最后娶嫫母,嫫母虽在四人中长相殿后,但丑归丑,很善良而有才能。黄帝与四妃生有25个儿子,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女+儇-亻)、依等12个姓,自此,随着人口增多,支系派衍。 </P><P>“黄帝以姬水成”,说明黄帝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氏族即以“姬”为姓,这是“姬”姓的起源。黄帝所传的25子,他们散居各地,成为新的氏族首领,后又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侯国)并派生出510个氏。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 (即少吴)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其后姬姓分衍出198个氏,陆氏便是由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其祖先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 </P><P>关于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派生递传也有许多种说法。据《世本·帝系篇》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所以有的陆氏族谱以黄帝为第一世祖,昌意为第二世祖。有的族谱则以陆终为第一世祖。 </P><P>《史记·楚世家》也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曰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祝融为火正之官,使说他昭天地之光明,用火教人熟食,有大功于人类,被人们尊为赤帝,《世本》、《左传》、《山海经》等古籍也都载称祝融是颛顼的后代,虽然它们从颛顼到祝融的代数的记述有所不同,祝融的后裔颇为昌盛,其分布和活动的范围就要大多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祝融开始活动于河南新郑一带,后裔后来逐步向南方发展,移向江淮流域,从地理分布情况而言,他与颛顼一样,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的西半部,山西南部和苏皖北部一带。 </P><P>陆终,《姓氏寻源》六:“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5引:《元和姓纂》曰:“祝融(吴回)子陆终之后有陆终氏”,有的学者认为以后陆终氏简化为陆氏,当为以后陆姓的始祖。* </P><P>有关陆终的考证和记载也很引人注目。据《邾公钻钟》铭文云:“陆(颤-页+虫+虫)之孙邾公(钅力)作厥和钟”,因陆终第五子安,生邾。王国维《邾公钟跋》云:“(颤-页+虫+虫)字从虫虫,章声……以声类求之,当是螽,陆螽即陆终也”,李学勤先生也同意此说。《庄子》:“马蹄翘足而陆。”司马注:“跳也”。陆即是跳之意,终即螽斯,螽斯善跳,陆终即是善跳的螽斯。《尔雅》有草螽,蜇螽、皇螽、钧螽、土螽之分,螽斯繁殖很强,《诗经》里有《斯螽篇》,以喻子孙众多,螽斯在远古成为人类捕食的虫类,直到现在,我国北方有些地方还有吃蝼蛄、蝗虫和螽斯著称的习俗,并认为是美味而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所以,可认为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也作为首领之号。陆终的始居地,在其父吴回始居地的陕西陇县吴山,这在《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太平寰宇记》中均有所载。吴回的族裔以后一支留居吴山;另一支族裔,于唐虞之前,随着夏族的东迁,沿渭水北岸,渡过黄河,迁到今山西平陆县之吴山,就是古代很有名的地方,汉时有平陆侯,封地就在这里,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唐天宝初年,因开凿运河,“得古刀,篆文曰平陆,遂改今名”为平陆县。陆终后裔东迁至于此。 </P><P>约在商灭夏之际,陆终族裔迁到今山东的汶上县北,《史记·齐世家》载:“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汉因在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相对,可见此地名系山西的平陆随着陆终后裔的移迁而来。刘宋时,去东字叫平陆县。 </P><P>后来,东平陆又有一支陆终族裔北迁到陆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以后许多方志及家谱亦均沿袭此说。般县,今山东平原境内,说明陆终之裔又再迁于此,故名陆乡。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此,故后裔改姓为陆。 </P><p><P>二、出自妫姓 </P><P>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通志·氏族略》内也称:“陆氏,妫为,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 </P><P>在陆终时代之后,我国进人世袭王权时期,开始尧舜禹统治期,因古史记载舜居妫油,其后因此称妫氏。妫油指妫水隈曲之处,传说舜居于此,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妫水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书·尧典》曰:“嫠降二女于妫油,嫔于虞”,陆德明释文“油,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油”,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山,妫油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油水,实则二水同归异源。” </P><P>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阙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子陈完奔齐,被齐桓公任为工政。陈完改姓为田,其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于公元前387年终于夺取齐国政权。再传至十一世齐宣王 (公元前320—301年),少子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因此为姓,其后子孙繁衍。称之为“田齐之陆”。 </P><P>妫姓齐国陆姓为陆氏的起源,战国时期齐国陆通为始祖,他因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所以这是“以乡为氏”。史书与谱载常称“田齐之陆”或“平原之陆”。春秋时期还有个名陆通的,也是位名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庄子·人间世》也有楚狂士接舆游其门之载,皇甫谧《高士传》称楚隐士狂舆姓陆名通。林宝《元和姓纂》载:“接舆氏,楚狂接舆,隐者也,其后为氏。” </P><p><P>三、为出自陆浑国以国为氏 </P><P>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P><P>春秋时有陆浑国(戎族,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是北国古代少数民族史上重要时期。在华夏族诸侯国四方,分别居住着被称为夷、蛮、戎、狄诸民族。由于各族的不断繁衍和分合聚散,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共同体。 </P><P>当时对西方民族一般都称为戎。西方戎族在春秋时支系很多,名号纷繁。《春秋大事年表·四裔表》说西戎:“随地立号,随时易号”,以至关于戎族各支各号的载述多有混淆不清,莫衷一是。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春秋时期戎族支系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骊戎、冀戎等,他们都是以地名之。其中陆浑之戎,原属于秦西陆浑之地,因遭受到逐渐强大的秦国的进攻,归附于晋国。晋惠公十三年(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迁于伊洛地区,仍用原居地陆浑之名而称陆浑之戎,因此有陆浑县,它位于今河南伊川、嵩县二县之间。其他如阴戎属陆浑之戎,居晋国阴地。九州之戎也属陆浑之戎,居晋国九州之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实际已深入诸晋的腹地了。 </P><P>深入诸夏腹部的诸戎不断地与诸夏交往,到了春秋晚期,便逐步与诸夏融合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 525年)晋灭陆浑之戎,属于陆浑之戎的阴戎和九州之戎也就成为晋国的一部分了。目前有关陆浑的历史资料较少。基本线索是在春秋时有属于戎族的陆浑国,居住地人氏以陆为姓。 </P><P>此外,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是于西周之末,有一支戎人东迁进入终山骆谷,故称陆浑之戎。这终山指终南山,它东至蓝田,南至郡县,绵亘八百余里。因在周之南,故名南山,也叫终山,即陆终居地而得名。其名甚古,《禹贡》有“终南悖物”句,《汉书·地理志》载:“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故以为终南。”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顾颉刚所著《雍录》内亦认为陆浑地在渭水之南,终南山一带。唐于周至县东25里置终南县。在周至县西南之处有骆谷。骆与陆音相通,很可能骆谷因陆终曾居于此而得名,故山叫终山,谷叫骆谷。而且浑与昆同音,陆浑即陆昆,昆也为昆虫之类。而陆终的长子昆吾,是陆昆即陆终昆吾之简称,后来变成陆浑地名了。在终南山之北,那儿气候较为干燥,历来盛产螽斯,至今这一带的人还喜食油炸螽斯,甚至有生食者,说是能滋补身体。前文已述,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作为首领之号,加之陆终的子孙繁衍也确似螽斯那样的众多,所以是以物名族,以族名地。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19: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P>四、由他族改姓 </P><P>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P><P>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约在西汉初,鲜卑走出高山深谷,开始南徙,至东汉,与汉族有了更多的交往。人晋,鲜卑各族继续内迁,其中一些原来游牧部落逐渐转为定居农业生活并开始封建化,与此同时与魏晋通好。西晋末,北部中国出现混乱局面,鲜卑各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先后建国。在公元 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P><P>北魏建国之初,它的文化比较低,发展较落后,为了入主中原,他们很快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至拓跋宏(孝文帝)治政时,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在他执政的时候,采取有关改制的许多积极措施,其中改姓氏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P><P>孝文帝在公元494年宣布定都洛阳,接着在迁都的第三年,他就下令改姓氏。当时鲜卑人多为二三字的复姓,因为这些姓氏与汉人姓氏不同,显示出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二民族的融洽与合作。 </P><P>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此北魏皇室改姓元氏,太祖以来的八大著姓,全部改为汉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此外,北魏初期所统的118氏,原为复姓,也全部改为单姓。改姓后,鲜卑名字以汉名为准。 </P><P>同时,孝文帝还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士人同汉人头等士族崔、卢、郑、李四大姓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八姓以外的鲜卑贵族也规定了流品,这样鲜卑贵族与汉族名门糅合起来,确立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这是因为中原两晋王朝推行门阀制度,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握有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的士族世代相袭。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士族上层采取各种措施,主要从婚宦两方面严格限制,防止寒人地主挤人世族队伍,掌握政权,这样,就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这种门阀政治也深刻影响了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起自北方,鲜卑人口又不多,为了中原地区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获得中原士族的广泛支持,势必顺应久已存在的门阀统治形式,与汉族士族联合,使贵族门阀化,所以他们推行了定姓族措施,从而在观念形态上使鲜卑贵族等同于汉族士家。太和十九年下令“定四海士族”。《魏书·宦氏志》载诏令“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宫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鉴于此,孝文帝定姓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八姓成为鲜卑中的第一等贵族,陆姓位列其中。 </P><P>孝文帝的以上规定利于陆姓地位的抬高。凭借了政治力量,使包括陆姓在内的鲜卑贵族和汉人政治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是陆氏由此显赫的重要原因之一。 </P><P>因为北魏鲜卑原先活动范围在代北,大致在今山西一带,旧都在乎城,后迁都洛阳,所以许多族谱或家谱都称该陆氏为“代北之陆”或“河南之陆”。关于鲜卑步八孤改为陆姓,在《魏书》和《北史》均有记载,《元和姓纂》也有基本相同的载述。主要叙述以陆俟、陆真为始的陆姓后裔族事。 </P>
<p><P>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 </P><P>合姓在我国姓氏发展史上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有陆费、陆叶和陆范。 </P><P>1.陆费:陆费复姓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浙江以嘉兴为主。近人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对其起源和世系作了考证。潘引张澍《姓氏寻源》说:“本姓陆,鬻于外家费氏,亦承费姓,遂成陆费氏。世居桐乡。”桐乡原属汉由拳县地,三国吴以后为嘉兴县地。五代晋以后为崇德县地。明析置桐乡县,属浙江嘉兴府,清因之。所以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其中也出了陆费墀、陆费琼和陆费逵几位名人达士。 </P><P>江苏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吴县西山,《包山后埠陆费支谱》(陆文灏等修)介绍了该派陆费支的来源。包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山,这在明代《苏州府志》、《吴县志》内有确切的记载。该谱由清名家王鸣盛撰《包山陆氏祠堂记》,记内称包山陆费氏系侍郎史陆傲之后(见第二章已述),历31传至陆元阳、陆元珏兄弟俩。陆元阳居包山之涵村,陆元珏居包山后埠,自是两支并盛。陆元珏以后八传至明代陆谦,陆谦和陈氏婚配生有第三子,名景荣。其时包山费浩无子,于是将景荣嗣费浩为子,考虑到“谓陆为费后,未协宗法,且惧后人知费而不知陆”,所以合称为陆费氏,该谱以陆费景荣为世祖,记述其后谱系,延及光绪年间。其中陆费德清曾任嘉庆年间奉政大夫,保定府通判,陆费德孚任承德郎、六品顶戴,浙江郡知县等地方官。 </P><P>2.陆叶:陆叶氏主要分布在安徽。 </P><P>据《安徽(潜山)陆叶氏宗谱》载:“陆叶氏者,祖籍隶江西鄱水,宦游寄皖北潜山,元末自潜迁桐。”“明初以陆赘叶”,按此谱所述,陆氏自元代正一公始,叶自明代文宗公始,至明代陆叶始为合姓。元代陆氏始祖正一公,名陆正一,生三子:陆朝一、陆朝二、陆朝三。陆朝一生三子:陆荣一、陆荣二、陆荣三。陆荣一又生四子:陆恩一、陆恩二、陆恩三、陆恩四。明代叶氏始祖文宗公名叶文宗,女一招赘陆恩三,遂以恩三为嗣。其后历代传衍。对于合姓缘由,这在卷首的谱序内有明确的记述。因“以陆为受姓之始,其倦而不忍忘者,仁也;叶为受恩之始,亦恋恋而不肯忘者,义也,合仁与义以成族”。 </P><P>陆叶氏的后代中似乎没有什么显宦达士,较陆费合姓者少。 </P><P>3.陆范:陆范为复姓中新出,其来源于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和他亲生儿子悲欢离合的故事。</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19: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P>陆姓迁徙史 </P><P>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P><P>《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生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戴,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 </P><P>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颖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 </P><P>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 </P><P>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 </P><P>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 </P><P>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P><P>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1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P>陆姓家谱文献目录 </P>
<P>1.江苏地区 </P><P>(江阴)《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现存17册,陆炜纂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上图) </P><P>(无锡)《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陆熊祥纂修;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仰贤堂铅印本,正编90卷首 l卷,后编5卷,陆绍云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126卷,首1卷,陆瑞星等修。(上图) </P><P>(无锡)《陆氏宗谱》,卷数不详,l册,陆耀明纂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P><P>(无锡)《陆氏世谱》,90卷,首1卷,92册,陆大镌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P><P>(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5册,陆熊祥录,民国20年 (公元1931年)抄本。(历史所) </P><P>(太仓)《平原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刻本。(上图) </P><P>(吴江)《汾湖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编修者不详,近代传抄本。(上图) </P><P>(吴江)《汾湖陆氏世系》不分卷,l册,陆焯辑,清咸丰间抄写本。(上图) </P><P>(吴江)《陆氏先德录》l卷,陆乃普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羲经堂刻本。(亡图) </P><P>(吴江)《先德录续刻》,1卷,陆鼎奎辑,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刻本。(上图) </P><P>(吴江)《平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l卷,陆乃普纂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刻本。(上图)、(历史所)、(吉林大学) </P><P>(吴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1卷,末l卷,4册,陆维钰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抄本。(北图) </P><P>(吴江)《陆氏世略》l卷,民国8年(公元1919年)柳弃疾钞本。(上图) </P><P>(武进)《陆氏宗谱》,18卷,陆华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永言堂木活字本。(上图) </P><P>(武进)《陆庄陆氏世谱》,29卷,末l卷,编修者不详,民国8年(公元1919年)怀忠堂活字本。(上图) </P><P>(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8卷,8册,陆南昌纂修,清同治国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忠堂活字本。(历史所) </P><P>(武进)《樟村陆氏宗谱》16卷,陆德秉等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辽宁图);此外有民国9年(公元 192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陆兰亭等修。(江苏常州市图) </P><P>(武进)《晋陵陆氏宗谱》12卷,12册,陆世法等修,民国9年 (公元1920年)本刻本。(河北大学) </P><P>(常州)《白云湾支陆氏汇修宗谱》1卷,陆尔隽纂辑,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怀忠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 </P><P>(常州)《下浦陆氏本支浦》16卷,首l卷,陆鼎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善庆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宣统元年 (公元1909年)善庆堂木活字本,17卷,首1卷,陆钟英等修。(上图) </P><P>(宜兴)《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仁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P><P>(宜兴)《陆氏宗谱》,2l卷,首l卷,总编3卷,24册,陆慰望等编,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南京图) </P><P>(昆山)《水东陆氏谱系》,7卷,首l卷,16册,陆宏钟等修,传抄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修本。(上图)、(吉林大学) </P><P>(昆山)《槎溪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陆娣纂修,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嘉荫堂刻本。(上图) </P><P>(溧阳)《阳羡溪西陆氏宗谱》21卷,首l卷,陆景宣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仁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P><P>(苏州)《陆氏葑门支谱》,17卷,首l卷,陆锦娘等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丰裕义庄刻本。(上图)、(历史所)、(南开大学)、(吉林大学) </P><P>(苏州)《陆氏六支家谱》l卷,陆启呆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01年)抄本。(上图) </P><P>(苏州)《平原陆氏支谱》,不分卷,陆庄浩等修,民国2年(公元1913年)石印本。(上图) </P><P>(苏州)《陆氏世谱》,不分卷,l册,申时行等修,明抄本。(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图) </P><P>(苏州)《陆氏宗谱》,4卷,4册,杨壬林钞本,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本。(哈尔滨师大) </P><P>(苏州)《吴郡陆氏族谱》16卷,首1卷,存卷1、3—7,陆嵩纂修,清咸丰间抄本(江苏苏州市图) </P><P>(苏州)《平原陆氏宗谱》20卷,首1卷,6册,陆增炜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刻本。(北图)、(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常州市图) </P><P>(苏州)《平原陆氏续修谱略》,不分卷,陆街重录,清末摘抄本。(吉林大学) </P><P>(苏州)《包山后埠支陆费氏支谱》,不分卷,l册,陆费荣等编,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刻本。(南京大学) </P><P>(江苏)《陆氏世谱》,卷数不详,存卷9'—11,44上,46;47; 62;67,编修者不详,清同治间仰贤堂活字本;此外有民国仰贤堂铅印本,卷数不详,存卷9、38、51、58、73、74;陆凤韶等编(江苏苏州市图) </P><P>(江苏)《陆氏世谱》126卷,首1卷,存卷首,卷1—6,57,陆佐运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华中师大) </P><P>(盐城)《陆氏宗谱》7卷,陆心斋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景忠堂木活字本。(上图) </P><P>(淮安)《山阳陆氏族谱》,8卷,陆求可等修,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陆氏思过堂刻本。(北图) </P><P>(泰县)《海陵陆氏族谱》,14卷,首1卷,陆恩荣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德堂活字本。(历史所) </P><p><P>2.浙江地区 </P><P>(平湖)《陆氏家史》,5卷,陆鸣銮纂修,清抄本。(上图) </P><P>(上虞)《上虞雁埠陆氏宗谱》,6卷,陆荣泰纂修,民国15年 (公元1926年)兄弟印刷所铅印本。(上图) </P><P>(吴兴)《陆氏支谱》,6卷,陆积昌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木活字本。(上图) </P><P>(吴兴)《陆氏支谱》,不分卷,2册,陆维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刻本。(历史所) </P><P>(吴兴)《月河陆氏支谱》,不分卷,陆树堂等修,民国25年 (公元1936年)铅印本。(上图)、(人民大学)、(辽宁图)、(南京图) </P><P>(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明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陆应记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兆台等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文焕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中华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庆培纂修。(上图) </P><P>(金华)《东阳陆氏宗谱续编》,卷数不详,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8—1906年)木活字本。(上图) </P><P>(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前编》,卷数不详,民国王8年(公元 1929年)木活字本。(上图) </P><P>(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首2卷,20册,陆振之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刻本。(上图) </P><P>(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24册,陆鹤翔等修,民国 3年(公元1914年)希贤祠刻本。(北图)、(浙江嘉兴市图) </P><P>(绍兴)《陆氏族谱》,不分卷,陆曾纂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世德堂刻本。(上图) </P><P>(绍兴)《两溪陆氏家乘》,4卷,4册,陆岳阳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刻本。(人民大学) </P><P>(绍兴)《山阴梅湖陆氏宗谱》,6卷,陆遵修纂修,民国6年 (公元1917年)中正堂活字本。(北图)、(吉林大学) </P><P>(嘉兴)《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不分卷,陆祖谷纂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北图)、(江苏苏州市图)、(浙江嘉兴市图) </P><P>(宁波)《四明月湖陆氏宗谱》12卷,首2卷,末2卷,陆本豫等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绳武堂木活字本。(历史所)、天一阁) </P><P>(余姚)《剡湖陆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8册,陆富祥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P><P>(余姚)《孝义陆氏宗谱》7卷,首3卷,10册,陆今修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咸秩堂木刻本。(河北大学) </P><P>(鄞县)《四明月湖陆氏重修宗谱》12卷,首4卷,末l卷,陆本豫纂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绳武堂木活字本。(上图) </P><P>(鄞县)《韩岭陆氏宗谱》,2卷,2册,陆洪才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永福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永福堂木活字本,2卷,2册,陆益广等修;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永福堂木活字本,2卷,2册,陆衍聚等修。(天一阁) </P><P>(鄞县)《清源陆氏宗谱》5卷,首1卷,1册,陆根土等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天一阁) </P><P>(鄞县)《万龄陆氏宗谱》10卷,首1卷,存卷首,卷1—4,陈运鹏纂修,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继志堂木活字本。(天一阁) </P><P>(鄞县)《虹麓陆氏宗谱》8卷,张虬公重修,民国27年(公元 1938年)木刻本。(浙江鄞县文管) </P><P>(长兴)《陆氏家乘》,卷数不详,1册,陆连勋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P><P>(兰溪)《陆氏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木刻本。(浙江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P><P>(当湖)《陆氏羲门家谱》,不分卷,1册,陆祖光修,陆元勋续修,清同治间抄本。(浙江图) </P><p><P>3.上海地区 </P><P>(上海)《陆氏宗谱》,不分卷,陆位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写本。(上图) </P><P>(上海)《云间陆氏家乘》4卷,首1卷,陆昌耀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本。(松江抄家物资办公室) </P><P>(上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4册,陆修先等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人大),此外有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上图) </P><P>(上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陆咏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 (公元1899年)稿本。(嘉定县博) </P><P>(崇明)《陆氏世谱》不分卷,陆坤元等修,清嘉庆四年(公元 1799年)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陆坤元等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刻本,不分卷,陆志铨等修。(上图);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陆菊亭纂修,40册。(上图)、(历史所) </P><P>(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运涛等修,清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4年(公元1915年)务本堂刻本,卷数不详,陆志铨等修。(上图) </P><P>(崇明)《陆氏世谱》,清刻本,纂修者不详,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道光间。(上图) </P><p><P>4.安徽地区 </P><P>(太湖)《太湖陆氏宗谱》,卷数不详,陆钰山等修,光绪七年 (公元1881年)怀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怀橘堂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邦彦等修。(上图) </P><P>(历阳)《陆氏宗谱》,2卷,2册,陆天锡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双璧堂木活字本。(上图) </P><P>(潜山)《陆叶氏宗谱》,19卷,首1卷,24册,陆济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活字本。(人民大学) </P><P>(歙县)《陆氏家谱》,卷数不详,民国26年(公元1937年)许承尧校抄本。(安徽博) </P><p><P>5.南方其他地区 </P><P>(湘阴)《罗湘陆氏支谱》,陆传薪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堂木活字本。(上图) </P><P>(广东)《陆氏世德记》,陆师彦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95年)木活字本。(上图) </P><P>(广西邕宁)《陆氏族谱》,1卷,陆仰阶纂,1949年抄本。(广西档)、(广西邕宁县档) </P><p><P>6.北方地区 </P><P>(通城)《陆氏宗谱》,6卷,首1卷,陆彝典等修,清同治四年 (公元1865年)以文堂木活字本。(上图) </P><p><P>二、台湾所存家谱略述 </P><P>在我国台湾也有不少关于陆姓的家谱。由于缺少资料,惜难以作系统和完善的综述。1983年由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出版《中国族谱序例选刊》(盛清沂主编),内有关于陆姓之部的十余部族谱,可资与国内其他地区族谱作对照和参考: </P><P>《陆氏世谱》24册,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陆浩如等修。(江苏吴兴) </P><P>《东溪陆氏支谱》4册,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陆徵君专修。(浙江杭县) </P><P>《云阳陆氏族谱》18册,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陆恒泰修。(江苏丹阳) </P><P>《陆氏世谱》4册,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陆行贞续修。(江苏吴县) </P><P>《开越陆氏世德记》6卷4册,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陆师彦等辑。(广东) </P><P>《包山后阜支陆费支谱》2册,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陆文灏等修。(江苏吴县) </P><P>《南渡陆氏家谱墓图》2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陆凤翔修。(浙江杭县) </P><P>《陆氏葑门支谱》18卷12册,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陆锦灏重修。(江苏吴县) </P><P>《陆庄陆氏世谱》28卷28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毛羽丰等序。(江苏武进) </P><P>《陆氏平原宗谱》21卷8册,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陆增炜等修。(江苏吴县) </P><P>《无锡观前陆氏世谱》4卷4册,民国11年(公元1922年)陆凤周等修。(江苏无锡) </P><P>《珠溪陆氏谱牒》11卷4册,民国13年(公元1924年)本。(江苏松江) </P><P>《陆庄陆氏世谱》30卷32册,民国18年(公元1929年)陆鹤舟等重修。(江苏武进) </P><P>《武进下浦陆氏本支谱》26卷13册,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陆耀科等修。(江苏武进)</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10 , Processed in 0.0727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