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0|回复: 14

评倚天屠龙记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0 23: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宋体> 对水浒传有研究的朋友一定知道,水浒传中的宋江这一角色出场的目的之一
是因为《宣和遗事》里有36个英雄的数目,而传说中有108位英雄,水浒传的作
者为了凑足108将的数目,让宋江频繁出场,作为串起108将的一根链子。

  读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金庸说《倚天》一书的主旨是宣扬兄弟之
情,如太极兄弟的手足之情等等,而作者本人并不喜欢张无忌!难道张无忌仅仅
是为了烘托兄弟之情的陪角?看过《倚天》的读者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前半部分
很精彩,后半部分张无忌很窝囊,读得不解气。《倚天》没有象《天龙八部》一
样让倪旷写歪了,是金庸亲笔,为什么写成这样呢?不妨从整个《射雕》三部曲
来看,这三部作品均为报纸连载。〈射雕〉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巨作,第二部取名
〈神雕狭侣〉,无论作者当初是否已经决定〈神雕〉的主人公是杨过和小龙女,
但无疑作者是用“雕”字作为卖点,让关心郭靖黄容后事的读者耐心读下去。也
就是说,观众要求的狭侣本应该是郭靖和黄容。作者由于采用连载体裁,创作上
有重大的随意性。至少前两部结构较为合理。但作为终结篇的〈倚天〉则在结构
和内容安排上有重大失误。

  〈神雕〉的结尾处理为在新的华山论剑中出现了九阳真经。那本“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的九阴真经已经贯穿了两部书,现
在作者为了第三部事先抛出了一个引子-九阳真经。于是〈倚天〉围绕九阳真经开
场了。

  先是少林寺打闹一场,然后张三丰修成正果。接着故事跳跃几十年,又开始
围绕屠龙刀展开,注意:主人公的爸爸妈妈才出场。然后是兵火岛,主人公哇哇
落地。故事已经讲了1/4。这有点象雨果的〈九三年〉的主人公出场安排。以上是
情节安排的无序。

  张无忌的描写有声有色,痛苦的童年,早亡的双亲,奇特的遭遇等等。直到
常遇春的出场,故事开始进入高潮。(金庸善于化历史为武侠,所以我读到常出
场一段,感觉金庸已经找到了感觉)然后张无忌排难解纷当六强,成为明教的教
主,故事的中心也转移到民族抗争的主题上来。但张无忌一下光明顶,就象变成
了另外一个人,沉溺于儿女私情,唯唯诺诺,为天下英雄玩于股掌。最后黯然退
出江湖,连表妹都不识张郎是张郎了。以上是人物性格描写的无序。

  作者对主人公的安排可以说是“不好入场,不好收场”。不好入场是说作者
一直没有确定谁是主人公。写张三丰还是郭襄,金庸比较偏爱郭襄,让郭襄在〈
神雕〉里和作者心爱的杨过进行俳拉图式的感情交往,又安排她在〈倚天〉里出
现,但越写越不行,也不能让她嫁给张三丰,只好叹口气让她退场。张三丰的故
事和传说很多,但张三丰每天呆在武当山,有什么可写?最终,作者选择了元末
革命的大体裁,于是让故事跳跃几十年,主人公的第三侯选人张翠山出场了。注
意:作者开始提到明教。要写元末革命,非提明教不可。但作者在〈神雕〉和〈
倚天〉的开头都没有提到明教,明教在宋朝有过辉煌的历史,作者作为大学问家
,应该知道。没什么不事先铺垫明教呢?因为作者现在才决定写明教。作者最终
选择了张无忌为主人公,同时以民族革命为主线,以明教的存亡为副线展开情节
,故事开始好看了。但也开始面临第二个问题-“不好收场”。稍微有历史常识的
人都知道,元末革命是明教徒彭萤玉,刘福通、韩山童等人发起并领导的,最终
朱元璋得到了政权。作者在写张无忌的英雄事迹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张的退场问
题,因为毕竟不能篡改历史。但张无忌在排难解纷当六强,并且号令天下后,越
来越难以收场。只好让张无忌的性格越来越懦弱,最后瞎编个读者难以理解的理
由让张无忌黯然退出。

  如果说〈天龙〉是让倪旷写歪了,那么〈倚天〉可以说是让金庸自己写歪了
。(其实我偏偏最喜欢这两部书)不能否定〈倚天〉是一本好书,但如果故事从
开始就写张无忌,合理安排张无忌的退场(作者可能比较讨厌朱元璋,不然可以
安排为张无忌自己指定朱元璋作为其继承人然后退出江湖),把张无忌成为明教
教主以后的故事在写得轰轰烈烈一点,这部书应该更好看。

  作为连载小说,整体结构的缺憾是在所难免也是无法补救的。〈倚天〉结构
的失败也是如此。这就难怪金庸先生在后记中以不喜欢张无忌,政客太坏,小说
主要描写的是兄弟之情等等来掩饰其小说的不足了。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23: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论情节,倚天是最好的,我只钟爱张无忌。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2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慈悲无为的张无忌</FONT></P><P><FONT face=宋体>紧接着&lt;连城诀&gt;之後,金庸又创作了小说&lt;倚天屠龙记&gt;.这也是一部佛光普照
的作品,主人公张无忌天生一副慈悲心肠.

  &lt;倚天屠龙记&gt;是"射  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然而它的写作,在&lt;神  侠侣&gt;的五
年之後,中间隔了四部作品,金庸的思想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因而这部小说的主人
公与三部曲的前两部已经大不相同.

  在&lt;倚天屠龙记&gt;的"後记"中,作者也说"这三部书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
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
,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主
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的很稳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
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在爱情上,杨过对小龙女之死靡
他,视社会规范如无物;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於道德价值,在
爱情上决不犹疑;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作者的这种分析,当然是很中肯的.
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这三位主人公的个性如此不同,乃是因为他们的人格类型不
同,是作者赋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不同.

  郭靖的世界关与人生观基本上属於传统正宗的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杨过的独
立与反叛的个性,则出於他的道家之侠的人格力量.那麽张无忌呢?张无忌白叫了这
个名字,他为人处事,绝没有半点百无禁忌的任性与主动,从事业到爱情,他都是被
动於环境,人际关系而无法解脱.不是受骗,就是受激,不如改名叫做"张无奈"更加
贴切.

  表面看来,张无忌是"有为"的.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多少人梦寐已求的天下第一
大教明教的教主,进而又成了天下武林盟主,成了天下百姓反元抗蒙的最高统帅.

  另一方面,他的爱情生活也十分幸运,先後爱上他的姑娘有四位之多.

  然而,进一步看,张无忌又是"无为"的,甚至是无奈的.----他武功虽强,性格其
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处,雅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
舍己从人.他练"九阳真经"完全是无意中得之,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
;当武林盟主,执掌屠龙刀,既是少林武当的高人的盛情难却,也是迫於军情紧急;与
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受赵敏所迫....至於张无忌一生受
骗上当的故事,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了.

  张无忌的这种"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但骨子里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
他之当明教教主,武林盟主固不是出於以天下为己任的主见,而是出於慈悲心;而他
谢任归隐虽与他缺少领袖之才有些关系,更与他缺乏领袖的雄心有关,看似无为而
求清静.实则是识透了权力对人的腐蚀.不然他不会在将"武穆遗书"

  交给徐达那时那样厉言厉色的说"若有人一但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
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麽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
雄兵之人纵然权重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徐大哥.这番话请你记下了.
"这一段话显示的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是佛家的慈悲心.

  张无忌的慈悲心.在小说中写得相当透彻明白.最典型的是下面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作者让张无忌久病成良医.在蝴蝶谷中跟"蝶谷医仙"胡青牛学习
医道.日後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医道精深.医者慈悲心.这是人人皆知的.被张无忌治
好的人也不知有多少.让小说的主人公兼职行医.这在武侠小说中极为少见.胡青牛
号为"蝶谷医仙".但他还有一个绰号"见死不救".因而算不上真正的仙佛中人.而张
无忌则堪称"江湖医佛".

  第二件事.是张无忌遇殷离(那时殷离化名蛛儿.张无忌化名曾阿牛).殷离临危
之际.来看断了腿的张无忌一眼.要张无忌说他爱她.愿意娶她.这本是一个荒唐的
想法和建议.但张无忌竟然真的答应了她.而且答应的斩钉截铁.张无忌此时一不知
对方是自己的表妹.二来也不爱她.三来对方不仅因练"千蛛万毒手"

  而相颜丑陋且性格古怪.非但不可爱.甚至相当的可厌.张无忌之所以答应要爱
护她甚而娶她为妻.此无他.是慈悲之心大动.可怜殷离的缘故.

  第三件事.六大派围剿明教的光明顶.张无忌适逢其会.先是见灭绝师太对明教
锐金旗下教众大开杀戒.正派人士固是因为正邪不两立而不闻不问.而明教的支流
天鹰教竟也袖手旁观.张无忌作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一个毫无见识.

  更无声名的小伙子.居然强行出头.奉劝灭绝师太不要再杀.他宁愿挨她三掌.
佛门中人灭绝师太毫不慈悲.而张无忌道是地道的佛家心肠.继而.张无忌在练了"
乾坤大挪移"武功心法之後.明教已危在旦夕.张无忌再次强行出头.劝各派与明教
止息干戈.惹得天下英雄哈哈大笑.因为他要做的事与他的身份天差地远的不合.然
而身份虽不合.慈悲之心却迫得张无忌非如此不可.他的劝解.既不是要帮着明教"
邪魔"与正派武林对敌.更不是因为他有什麽个人野心.而是纯粹出於天性的慈悲心
肠.

  以上三件事足以说明张无忌的慈悲心肠.说明他不枉"佛家之侠".这与狄云的
碌碌无为大不相同.一来可能是作者觉得武侠小说写狄云这样的碌碌无为的可怜人
物实在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在这部书中改弦更张.给张无忌更多的表现他的
侠气的机会.二来是因为射  系列的基本体制.是要写大事件.大场景.因而要写"大
人物".大英雄.三来则是作者的思想意识的进化.无为亦可为侠.慈悲更可济世救人
.从而使这部小说又回到了武侠小说英雄传奇的正轨.

  可是.张无忌这位侠义英雄.又毕竟与郭靖.杨过他们完全不同了.他甚至算不
上是一位----人格与性格上的----英雄.他只是一位极特殊的"佛家之侠".
</P></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昨日复习倚天,忽发奇想∶张三丰何以保持百年童男之身而不娶?细细考
证,得出结论∶其梦中情人为郭襄。

  张郭仅有两次会面,一在神雕之尾,一在倚天之首,着墨不多,以致被人忽
略。初次相遇,郭年方十六,正值如花妙龄;张亦只十三,应该情窦初开。书中
虽未点明,但在与杨过分手之际有这样一段∶“郭襄回过头来,见张君宝头上伤
口中兀自    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
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 张自幼居于少林,极少
接触女子,若说毫未动情,恐怕不大可能。

  二次相遇是在少林,郭与无色交手後下山,“......回首一看,只见张君宝
远远在後跟着,却不敢走近。郭襄笑道∶‘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吗?'张君
宝脸上一红,应了一声∶‘是!'......”  张为何脸红?值得推敲。

  觉远死後,郭赠与张一只金丝镯为信物,叫他去投郭靖,张不愿去受郭芙的
气(也可能因郭襄钟情于杨过,自知无望),遂自立门户,此後二人再未见面。

  後文“太极初传柔克刚”一章中,“张三丰从身边摸出一对铁罗汉来,交给
俞岱岩.....”历经百年,铁罗汉仍藏身边,不知那只金丝镯何在?得出结论∶张
三丰在暗恋郭襄。</FONT></P>
<P><FONT face=宋体>看倚天时我就在想,张三丰年轻时慷慨豪迈,人虽邋遢一点也是一条好汉
啊,为啥就没一个女生喜欢呢?当时的印象模模糊糊,现在看一次倚天,神雕我
的印象就加深一次,张三丰老人家八成是暗恋郭襄了.按金庸小说惯例,男女相
恋大多是一见钟情,同经患难,张三丰年少时和郭襄一路打出少林寺应该是同经
患难了吧.一见钟情不好说,但有一两个事实倒颇有说服力,张三丰大约是中年
三十上下出家为道,郭襄是四十岁大彻大悟出家为尼,考虑到两者年龄差距,可
推知两者出家时间相近.而且在倚天中,张三丰刚出关,惊闻少林惨祸,顺手就
从怀中掏出了那对铁罗汉,注意,从怀中耶,那不证明张三丰一百年不就一直贴
身收藏吗.说老实话张三丰初出少林和郭靖初出大漠景况颇为接近,同样的不通
世务,质朴而又淳朴;但郭襄和黄蓉性格虽接近,但景况就差太远了.黄蓉单亲
家庭,只有一个像朋友多过父亲的黄药师;郭襄有严父慈母,家庭美满,还有一
个对她关怀备至的"大哥哥",张三丰无论如何也只是郭襄眼中的小兄弟,永远
也成不了那个"大哥哥".不知道倚天里张三丰拿出铁罗汉时的心情和Titanic
里老罗丝把海洋之心扔进海里的心情有何不同,可能都会感到像古希腊人所说的
被爱神之箭射中时那种甜蜜的苦痛吧.
</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0:01: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版倚天结局摘录:
周芷若刷的一声,从腰间抽出半截倚天剑,左手握住自己头上一把青丝,回剑一掠,
万缕柔丝竟是一剑割断。众人都吃了一惊,齐道:「你……你……」周芷若道:「我罪孽
深重,早有落发出家之意,张教主,我问你,你曾答应过我,我有一事求你,你务须做到
,是也不是?」张无忌点头道:「不错,不过……」周芷若抢着道:「不过此事须得不违
侠义之道,既于光复大业有利,也不得有损明教的声名,是也不是?」无忌道:「是。若
是如此,但有所命,自当遵从。」周芷若道:「大丈夫千金一诺,当着你太师父与众位师
叔伯之前,可不能言而无信。」无忌见她割断了头发,神色坚毅,心下不胜伤感,寻思:
「她真有什么为难之事,我自当尽力替她办到。」便道:「你……你吩咐下来便是了。」

周芷若道:「张真人,须借宝殿一用。」解开背上包袱,取出两块灵牌来,一块写着
「峨嵋派创派祖师郭女侠襄之灵位」,另一块写着「峨嵋派第三代掌门恩师灭绝师太之灵
位」,恭恭敬敬的供在殿中方桌之上。张三丰与宋远桥张无忌等一见,一齐躬身下拜。周
芷若与本门弟子也拜过了,除下手上的铁指环,转身说道:「张无忌张教主,峨嵋第四代
掌门人周芷若,谨将掌门之位,传授于你。」众人一听,都是惊得呆了,只听她继续说道
:「你仍兼任明教教主,盼你光大本门,兴旺明教,率领中原豪杰,驱逐o(︶︿︶)o 唉,自今而后
,峨嵋派门下弟子,尽皆听你号令。」

无忌双手卜齐摇,道:「这……这……这如何可以?」周芷若道:「峨嵋派乃郭女侠
手创,请你出任掌门,那也不辱没了你。」无忌眼望张三丰,眼光中露出乞援之色。张三
丰一怔之下,突然哈哈大笑,声震屋瓦,说道:「周姑娘,真有你的。单凭你这一手,便
不枉了灭绝师太的托付之重。峨嵋派交在无忌手中,发扬光大,那是的-了。」周芷若从
怀中取出一本黄纸薄本,连着两截倚天剑的断剑,交给无忌,说道:「这是郭女侠手书的
本门武学,剑掌精义,尽在其中。」

此事虽是大出意料之外,但无忌并不属于任何门派,接掌峨嵋,并非违了江湖规矩,
而此事确与光复大业有利,也不损明教声威,祇听张三丰又道:「无忌孩儿,你不是答应
过周姑娘,说过的话可不能不算数。」无忌无奈,祇得将峨嵋派武学秘本和两截断剑接了
过来,戴上指环,重新向两座灵位跪倒。周芷若率同众门人,一一参见第五代掌门人。张
三丰、宋远桥等依次道贺。峨嵋群弟子均知张无忌武功卓绝,威望极隆,于本门将有莫大
好处,虽有数人心怀不服,却也不敢公然反对。

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
前的事了。

周芷若削发为尼,不问世事,自此一盏青灯,长伴古佛。

张无忌率领峨嵋弟子偕同赵明,拜别张三丰、宋远桥等,回归峨嵋山,他到得山上,
写了一封长信,将明教教主之位让与杨逍。

赵明见无忌写完给杨逍的书信,手中毛笔尚未放下,神色间颇是不乐,便道:「无忌
哥哥,你曾答应我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替我借屠龙刀,第二件不许与周姑娘成婚,这两件
事你都做了。还有第三件事,你可不能言而无信。」无忌微微一惊,道:「你……你……
你又有什么古灵精怪的事要我做?」赵明嫣然一笑,道:「我的眉毛太淡,你替我画一画
。这可不违反武林中侠义贤达吧?」无忌提起笔来,笑道:「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联版的倚天,最後一幕落在張無忌與嬌豔女郡主趙敏,正在梳妝台前上演畫眉之樂,濃情蜜意時,偏生柔情似水周芷若又突然出現阻撓......周芷若說:「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
最新版的小說,終於把周芷若的女人心事,或者說是金老爺子的愛情觀,又刻劃得更細膩了。<FONT color=#ff0f00>
周芷若在新版中對張無忌說的話是『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裏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FONT>

遠流金庸茶館主編李佳穎認為,這樣的心思,其實有一點神似張愛玲筆下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味道。男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若換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都會作家王文華的小說名稱《倒數第2個女朋友》,不也有近似的況味?

而金庸在2005年新版倚天的後記中,特別也註記了為何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因為「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所以,世事主要是人為的,而張無忌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這四個姑娘,個個曾對他銘心刻骨的相愛,他只記得別人的好處,別人的缺點過失他全都忘記了。周芷若最後對張無忌說的那一番話,金庸認為,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所以金庸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小說。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B>胡侃倚天屠龙记之结局</B> [<a href="http://www.cchere.com/uid/3570" target="_blank" ><B>西门胡侃</B></A>]
    在倚天屠龙记的最后一个章回《不是张郎是张郎》中,金大侠可能急于收笔,使全书正好四十章回,匆促之间留下了不少让人遐想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胡侃这么没知识没文化下流不倜傥的人自然少不了龌龊的念头,现说出来,以供大家批判。

    周芷若心中的愿望地球人都知道,嫁给张无忌。问题是人家周芷若是黄花大姑娘,脸皮薄,面子紧,不好意思直接和张无忌明侃,而且此时不比从前,当年她和张无忌的婚姻得到了明教众人和正派武林的大力支持,但后来由于这个周姑娘在少林寺屠狮大会的神勇表现,得罪了正派武林和明教,尤其是和武当派结了梁子,间接的害死了人家第三代领导核心,而张无忌和武当的渊源极深,此时即便周芷若为了追求爱情鼓起勇气向张无忌求婚,张无忌即便心里一万个同意,他也不敢贸然答应。从公而言,武当派和明教的意见张无忌不能不考虑,其实这一点还可以有商量的余地,武当老道张三丰豁达豪爽,张无忌是他最疼爱的徒孙,他既然能原谅赵敏,自然也能原谅周芷若。大师伯宋远桥而言即便心里不快,却也无法表达,一方面是自己儿子理亏,偷窥人家峨嵋派女生宿舍,被自己的七师弟抓一个现行,结果宋青书慌张之下错下重手杀害师书,罪无可赦。

    每当看到这里,胡侃心里总是很感慨:宋青书冤枉啊。即便大好青年宋青书偷看了峨嵋派的女生宿舍,难道他师叔就可以倚老卖老,不依不饶的么?唉,多大个事儿啊,像当年我们军训的时候,每次训练归来,冲回宿舍,一身戎装操起望远镜,观察女生宿舍是否有敌特出现。以己度人,我想是不是宋青书也一样跑到峨嵋派的女生宿舍去观察是不是有魔教中人出现,毕竟峨嵋派和魔教渊源极深,灭绝师太和范遥;纪晓芙和杨逍都是现成的例子。作为武林正派新一代领袖,自然有责任去关怀峨嵋派姐妹们的安全,谁知被鲁莽的七师叔给找到了,还要门规处理,这就反映了莫声谷做人的不成熟,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师侄虽然你的用心很好,但这么做是不妥当的,如果让不了解你的人知道了还以为你是色情狂呢,这对武当和你的名誉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啊?师叔理解你,作为武当派新一代掌门人,武林新一代领袖有压力是很正常的,关心同道也是对的,但不能太辛苦,走,师叔领你去怡红院放松放松。一场风波化于无形,名师出高徒,这也是为什么诸葛先生的弟子们比宋青书幸运的地方,当年诸葛小花没事就领着这帮子弟子去妓院玩耍,给弟子打预防针,提高免疫力。可怜宋青书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扼杀在摇篮里,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兜一圈,还要扯回来,武当派这边对张周婚姻看似有阻力,其实问题不大;对于一位挽明教于即倒的前任教主迎娶周芷若,明教上下应该问题也不会太大。问题的关键在于赵敏,所以说金大侠许给周芷若一个愿望,应该是让周芷若对赵敏提出,而不是张无忌。想到这里,不由又对金大侠很有意见,对待婚姻问题,金大侠应该多学学人家陈青云陈大侠、卧龙生卧大侠等等,这些大侠对武林后起之秀提携起来绝对不遗余力,先给宝物涨功力,然后再赏少则两三个,多则四五个绝色女子作为妻妾。从这一点而言,陈大侠们的确要豪爽的多,金大侠则太小气了,估计张无忌心理还在抱怨怎们陈大侠们看不上我,让金大侠把我给捉去了,给我安排了四个女子,到最后也不知道哪一个嫁给我,这不是作弄人么?

    在殷离、小昭、赵敏和周芷若这四个姑娘中,张无忌对待后三位女子的感情可以解为男女之情,所以他娶她们三个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合情合理。小昭远赴波斯,剩下周赵二位,手心手背都是肉,娶了任何一个都要伤害另外一个,这也是张无忌为什么在给赵敏灯下画眉的时看到周芷若的出现,心理又喜又忧,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的原因,其实他是知道他该说什么,冰雪聪明的赵敏和周芷若也是知道的:“周姑娘没有什么亲人,从此就留下来,我们三个好好的过日子。”可是这话他不能说,赵敏不想说,周芷若不好意思说,这时候大家很尴尬。于是金大侠给了周姑娘一个愿望,让张无忌做一件不违侠义之道,不碍光复大业,也于明教及张无忌的名声无损的事儿。
    这件事是什么呢?胡侃觉得周姑娘不会直接了当的对张无忌说你不能娶赵姑娘。如果这样一来,就把周姑娘的智力水平等同于不戒他老婆的水平;其次赵敏这关也过不去,赵敏为了张无忌背叛自己的朝廷,背叛封建家庭,离开父兄,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正因为这样,周姑娘若直接提出张无忌不能迎娶赵敏,这对张无忌的名声是有负面影响的,这也不符合当时的约定。我觉得最可能的事儿就是周芷若会找赵敏到外面谈一谈,这件事不违侠义之道,不碍光复大业,也于明教及张无忌的名声无损的事儿。关键的是这两位女子要谈什么?

周芷若会和赵敏说:“无忌为什么突然辞去教主职位啊?”
赵敏:“因为朱元璋及其常遇春、徐达等人的背叛。”
周芷若会说:“竟然有这等事儿?”
赵敏就把当日的情形重复一遍。

    周芷若听罢,微微一笑,说道:“以赵姑娘之聪明能干,怎么能看不出其中的破绽呢。第一,徐常二人和无忌肝胆相照,朱元璋诡计多端,其中必有蹊跷,无忌心肠软,遇事考虑不周,妹子你小小年纪就已经统领江湖群豪把六大门派一网打尽,何等谋略,何等气魄!即便朱徐常三人背叛教主,无忌一走了之,也是对教中众弟兄的极端不义,想这三人对无忌尚且如此,日后势力更加壮大以后,对教中兄弟会如何呢?所以芷若觉得有必要和无忌哥哥谈一下,劝无忌当面向朱元璋问个清楚,以无忌武功之卓越,威望之崇高,料想不会有什么不测?
    赵敏心里最怕的就是这件事儿,当时无忌和他一说,她就知道了其中必有蹊跷,如果她点破,张无忌必然找朱元璋理论,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朱元璋被教规处死,反元大业依然会蓬勃发展,元朝大厦将倾,明教势力天下无人可以抗衡,张无忌必然会登上皇位,成为开国之君。对别人而言,夫婿如此,实乃天大喜事,但对赵敏来说,恰恰相反,虽然她背弃了朝廷,背弃了父兄,但心底下是不希望元朝失败的,更不希望自己的夫婿踏着自己族人的鲜血登上皇位,所以她虽然识破了朱元璋这拙劣的诡计,却也装作不知。以朱元璋之雄才,又怎能不料到赵敏会识破,但他也料到了赵敏即便识破却也不会说破。

    周芷若当着赵敏的面,把这件事情提出来,就是揭发朱元璋,意在张无忌。赵敏又如何不知,可是她如何回答呢?

    如果她对周芷若说,咱俩一个做娥皇,一个做女英?不知周姑娘意下如何?可是这话又不像是金大侠笔下女子的形象。
    最可能的情形就是张无忌及时现身,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赵周二女,龌龊不断,一言不合,拳脚相加。所以二女一走,张无忌心理就不安生了,如果二女武功在伯仲之间,那还好办,双方打得半死不活的,以张无忌之回春妙手,没有医不好的,即便破了相也没关系,一通还我漂漂拳,肯定也能让二女美上加美。可是周芷若的武功远胜赵敏,这一生气,打死了怎么办?所以他不放心,偷偷地跟着。听到周芷若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他不得不出来表个态了。

    张无忌:“芷若,你说得对。你能想到,敏妹也能想到,朱元璋也能想到你们会想到,其实朱元璋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也知道这个计谋瞒不了我,他非常清楚我的心意,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在一个没有兵戈的地方隐居,而不是做叱咤风云的领袖。二位妹妹冰雪聪明,但还不如朱元璋这种一代枭雄,这个计谋虽然简单,却是好计。一方面朱元璋可以去掉了夺取大权的最大障碍,另外一方面又给了我一个隐居的极好借口。这件事情,目前也只有我们三人加上朱元璋知道。我早就厌倦了江湖上的打杀,所以我在给杨左使的信中只字不提,就怕杨左使识破朱元璋的诡计,这样我就不能退出江湖,只能率领群豪与元军作战,这不仅违了我的本心,也对敏妹不住。芷若,你无亲无故,目前天下大乱,你一个女子虽然武功高强机智过人,但终究凶险万分,你若有三长两短,我心里会难受得很,就像前日里敏妹不见了一样。芷若,与其一个人在江湖上漂泊,不如与我和敏妹一起到蝴蝶谷隐居如何?
    周芷若等的就是这句话,当然无异。赵敏听到情郎如此体贴自己,不爱江山爱美人,又如何能不答应?

    话说三人回到了蝴蝶谷,一晚,赵敏嫣然一笑,对张无忌说道:“我的眉毛太淡,周姐姐的眉毛也太淡,上次你没有画完,这次你给我俩画一画。这可不违反武林侠义之道罢?”张无忌提起笔来,笑道:“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俩画眉,前代大侠郭靖双手互搏降龙十八掌,我张无忌双手互搏画眉十八式。”

    忽听得窗外有人格格怪笑,说道:“教主好兴致,这有教主一封来自波斯总坛的信件,请教主收下。韦一笑不敢打扰教主好兴致,后会有期。”窗子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儿,一封信递了进来。周芷若拆开信件,在烛光之下轻轻念道:“波斯总坛教主已找到合适人选托付,小昭不日返回中土,愿侍奉公子一生。 小昭。西西河二年五月十八日。”

    张无忌听了以后,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知是惊是喜,手一颤,两枝笔掉在了桌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0:16: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b>人性上的大侠---张无忌</b>
<FONT size=4>张无忌可以说是金老笔墨用的最多的一个人物了。从他的师祖及他的父母写起,介绍了他的矛盾家庭背景/纯洁的幼年/悲惨的童年/学医学武的少年/无敌的青年(江湖和情场)/超脱的壮年。

   为何这么出色?关键就是“仁者无敌”,他就是雷峰的化身,什么时候都是考虑别人,从不为自己着想,为了解救明教他可以不报父母之仇,为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可以身受重伤而毫不记恨,为了不伤几个少女的心他宁愿自己的爱情受委屈,为了师伯的病而宁愿自己受赵敏的牵制,为了亲情和明教众人的期望而违心当教主。

   小说中对不起他的人太多了,而他对此都是一笑而过,没恨过任何人(包括小说中罪恶的源头---圆真),这是怎么样的心胸啊。只能说他本性太善良太伟大了,而他又觉得这是很自然的,没有丝毫可以夸口的地方,我看这是对出世而又入世的最好注解吧,也可以说这就是侠之大者,名利对他来说远不如看到别人的微笑重要;且看他返毫州准备成婚帮众列队欢迎时,同行的女主角之一周女是心头窃喜,觉得有点北京皇上游街的味道,小说中周至若也算是杰出的了,光从这点看境界就和张无忌差一截。

    张无忌一手把即将灭亡的明教改变为一统江湖和国家的教会,功成名就之际又悄然隐去;小说中说他是不适合当领导,这里我认为这是金老的隐语,嘿嘿,其实他这样的仁者最得人心,最能服众,自然也是最合适的领袖了。他的离去只能说是当时社会及体制的局限。他和马克思一样超越那个社会和时代了。不信的话我们且看我们以后的评价,反正金老的小说又不会消亡。

    可以说书中从头到尾都是描写他怎么帮人怎么救人,描写他为自己而为的场面极少,印象中只有在大都饭后散步他潜意识踱到了和赵敏相会的酒店,而赵敏因为想念他而天天在酒店空等他,两人这才相遇;此幕读来真是感人啊,绝对是先大家后小家的楷模。

    结局是说他难免有点心情不好,那正是他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惋惜和遗憾;其实这才是他幸福的开始,因为他可以好好为自己而活了,可以和自己的最爱享受甜蜜的生活了。而社会的领导权也按规律地由俗世的代表---朱元璋所窃取了。</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2>部曲”中的第三部“倚天屠龙记”,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射雕”与“神雕”的故事情节联系很紧密,“射雕”中的人物关系网大致上仍然在“神雕”中存在。而郭靖与杨过二人的性格对比也很明显,一者为“正”,一者为“反”。主题上的联系也很清楚,一者是“儒道合一”,一者是“儒道冲突”。但“倚天”呢?“倚天”与前两部的关系是什么?它在“三部曲”中的地位是什么?若说情节上有联系,这种联系是很微弱的。在金庸的其它小说中,两部小说之间在情节上有这样微弱联系的并不止“倚天”与“两雕”。如“碧血剑”中的阿九就是“鹿鼎记”中的九难,这个人物在两部小说中地位都不弱,但这两部小说显然没有任何主题或人物上的联系,连这个人物的性格在两书中都有很大的不同,从阿九到九难可以说是“人到中年,性情大变”。又如红花会在“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中都出现过,但反而是后者成为“雪山飞狐”的“外传”而不是“书剑恩仇录”的别传。还有,独孤救败在“神雕”和“笑傲江湖”中都是一个令人向往、幻想不已的“隐形人物”,两书却也并不相干。所以,以情节来作为勾连“倚天”与“两雕”的线索,那是远远不够的。

  陈墨也曾为此问题论辩过一番,最终的结论是认为因为三者的主题都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即都是行侠仗义,所以联结而成“三部曲”。这一说法显然也影响了“天人五衰——《天龙八部》的碎片”一文的作者,因此文中一开头就这样比较“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正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经历着‘侠之立,侠之变,侠之疑,侠之反’,金庸写郭靖是侠者之立,杨过是侠者之变,萧峰是侠者之疑,韦小宝是侠者之反。无论仁爱义烈,还是武功绝伦,那些天神般的英雄高士在《天龙八部》逃不过恐怖和惨伤,这是对《射雕》三部曲里侠义至上的怀疑……”。

  然而,从前面对“射雕”的主题的深入分析中已经可以明白,陈墨对于“射雕”的主题的把握是失之浅薄的。行侠仗义的主题只是“射雕”一书的大主题中的一个形而下的层面,而不是全部。而在“神雕”之中就更没有这个主题的份。前已述及,杨过虽然也兴之所及、适逢其会地参加了一次襄阳保卫战,但那为的是反映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有匡正的一面。至于说到“倚天”中的张无忌,他当然也有行侠仗义之举,但金庸小说中哪一部没有这样的行为?“飞狐外传”中的胡斐的行侠仗义难道不比张无忌的更彻底?“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会众英雄的所作所为,难道就不算行侠仗义了吗?因此,这样的理由太薄弱,不足为据。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到“射雕”和“神雕”的主题特征,“倚天”的主题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既然前两书的主题都是演绎中国本土产生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倚天”作为“射雕三部曲”之一,当然也不出这个框架之内。那么,“倚天”的主题是什么呢?其实这从三部小说的主角的不同性格特征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金庸在“倚天”的“后记”中已经画龙点睛地一带而过了。三部小说的主角的性格特征如果都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显然郭靖是“正”,杨过是“反”,张无忌就是“合”了。“倚天”所反映的主题,其实是儒家与道家的再次融合,但这一融合并不是“射雕”中的那种融合,而是在另一侧面的融合。

  审视张无忌的性格,同样是儒家和道家的综合。例如,他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不忍”,这显然是来自儒家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思想。张无忌劝阻灭绝师太不要杀魔教的人(灭绝其实是郭靖性格的极端化,而又没有杨过的道家思想来o(︶︿︶)o 唉、消毒的情况下的表现),其原因是他想到自己孤儿的身世,不忍心看到这些人的孩子也受这样的苦。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身上其实也有着墨家那种推己及人的“兼爱”思想。事实上,墨家不但是儒道两家之外中国本土产生的思想流派中的第三大家,而且其推己及人的“兼爱”思想,与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的,因而很容易与儒家融合。

  除了这“不忍”之外,张无忌性格特征中最明显的儒家思想就是“有容乃大”(宽容),这与郭靖的“无欲则刚”本来就是一对的。这在他的武功中也就表现为既修练了“九阳真经”等道家正宗,也学习了“乾坤大挪移”、“圣火令武功”等外来的所谓邪派功夫。这种中外并蓄、正邪兼修,本身就是对其性格包容性的一面的象征。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张无忌学的“九阳真经”也好,“太极拳”、“太极剑”也好,都是典型的道家武功。他身上也有着随遇而安这非常典型的道家气质的性格。

  总而言之,“倚天”中对张无忌的描写,也是选取了儒家和道家中比较人性、柔和的一面来融合的。跟“射雕”中选取儒家和道家中比较正气凛然的一面来融合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射雕”还是“神雕”,儒道两家无论是“合一”还是“冲突”,这两书所反映的都可以说是这两家思想中阳刚的一面。郭靖的“正气”乃至“顽固”,杨过的“激越”乃至“偏激”,风格都是高昂激烈的。而张无忌的性格却可以用“阴柔”来形容之。而当儒道两家如此“阴柔”地融合后,竟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有效抑止了两家在阳刚一面走向极端。如前所述,“倚天”中的灭绝师太的形象反映的是郭靖性格极端化而又无杨过式的道家思想消毒时的可怕情景,而张无忌有效地阻止了她的作恶。另一方面,被人称为“魔教”的明教,其教中的人物的性格又都与杨过非常相似。(尤其是杨逍,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竟也是姓杨的。而纪晓芙的“不悔”不正是没有受道德约束、自由地舒展自我的穆念慈吗?)在没有张无忌主持大局时,教内诸人互相不服气,弄得一个曾经强盛一时的明教四分五裂,几乎亡教。但张无忌出任教主后,明教不但是日益兴盛,更与武林其它名门大派走向和解,可谓从“旁门”重纳“正道”,从“边缘”回归“主流”。

  这些的情节设计,都不是随便编造出来的,而是无不指向小说的主题——儒道在阴柔的层面上再次实现融合。如果说“神雕”中的儒道在激烈冲突后还谈不上融合,只是互相默认了对方存在的权利,不再争夺你统治我、还是我压制你,实现了和平共处;那么在“倚天”中,儒道两家是真正地再次走向了融合。而且,如果说“神雕”中儒道的互补更多是一种互相约束,以一方好的一面制约另一方走了极端时坏的一面的话;那么“倚天”中则通过两家的融合而完全消除了其中一方走向极端的可能性。

  这才是“倚天”真正的主题,从而也就响应了“三部曲”的宏大主题——金庸一直在这三部小说中探讨着儒道这两大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思想流派如何冲突,如何互相制约,如何和平共存,最终又如何融为一体。“三部曲”按着“正—反—合”的逻辑顺序,梳理、反省、从而演绎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彼此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这三部小说自身的主题,无不服从于这一宏大的主题。

  虽然“三部曲”是三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因此其结构之松散,即使比之以松散著称的“天龙八部”还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如果从主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三本小说之所以能结合而成“三部曲”的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同一般的。所谓以主题来稳定结构,这里又是一次精彩之极的示范。   这里还要补充一下,为什么陈墨会在探究“倚天”的主题上犯下大错。原因在于他先入为主地把张无忌定性为所谓的“佛之侠”。陈墨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说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变化。他把郭靖定性为“儒之侠”,杨过为“道之侠”,张无忌于是顺理成章就成了“佛之侠”。但是,如果说前面对郭靖和杨过的定性虽然有失之偏颇(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郭靖还是杨过,虽然有“以儒为主”或“以道为主”的区别,但并不是那样纯粹地只有“儒”或只有“道”),但若只抓主体不及其余的话,还不能算是错的。然而,把“佛之侠”的名头派到张无忌身上,可就是“谬以千里”了。虽然佛家的思想在小说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有所抬头(表现为谢逊听到张无忌使用“圣火令武功”到精微入妙之处时有走火入魔之象,急念佛经化解其魔性),但基本上对这本小说没有多大的影响。

  诚然,金庸在写“倚天”的后期开始信仰佛家,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深知一部小说写到最后,是到了大局已定的时候,不能轻易地改动主题,以致动摇根本。他在“射雕”中明白杨康的形象深受主题之压抑,却也能有意识地回避过份抬高杨康的地位而破坏小说中早已构建好的框架,更何况“倚天”中的主题设定同时还要受到“三部曲”的宏大主题的统辖,根本就不可能有表现佛家思想的余地。因此,金庸写完“倚天”之后,意犹未尽,赶快又写了部比较短的“侠客行”,其用心恐怕就跟他写完“射雕”后又来一部“神雕”是差相仿佛的吧。也就是为着要了结一下不能在前一部小说中一舒畅快的主题“心病”。

  “射雕”中“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只是一个小主题,它依托于一个统辖全书的更大的主题。而这个全书的更大的主题,又进一步依托于一个统辖“射雕三部曲”的更宏大的主题。这样的层层依托,使“射雕”的主题的深刻性大为拓深,有了相当大的回旋空间。单就“射雕”一本小说而论,它也许仍然不免显得单薄。但由于它依托于整个“射雕三部曲”,是这“三部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就不再显得单薄了。

  正是金庸作品的主题具有如此的宏大、深刻而又多样性,才能出身通俗而最终侪身经典。这些,都是其它武侠小说所不可能比拟的。古龙在武侠小说的领域内无疑是精品,但在更广阔的文学领域中加以审视,就显出小家子气来了。黄易的作品更是尚欠时间的考验,其流行地位虽然得以确立,但它能否与古龙之作比肩,不再过十年都仍属未知之数,更谈不上挑战金庸。打个比方吧。金庸是大山,古龙是孤峰,黄易呢?现在盖棺定论还早就哩。等它变成化石了,再来判断它是钻石还是煤炭吧。所谓“大浪淘沙”,经典是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得到公认的。</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0:22: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
张无忌的政绩魔教张无忌发布于金庸茶馆[jycg.com.cn],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张无忌,金庸先生认为:像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因为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这个判断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由此人们对张无忌在明教教主任内的政绩也普遍看轻,如施爱东君编著的《点评金庸》一书中说:“张无忌(在明教教主任上)几乎什么大事也没干,整天就为一些个人的恩恩怨怨劳碌奔波,他的主要工作几乎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恋爱问题,一个是亲友问题。”

  果真如此吗?我总觉得上述对张无忌政绩的评价有些人云亦云、简单武断。不具备政治领袖的条件,并不一定妨碍张无忌成为优秀的事业型干部。张无忌在光明顶即教主位,固属一时的风云际会,但他就任后的表现,实在不能说是平庸。明教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二,一是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二是与武林黑白两道势成水火,生存发展的环境非常恶劣。张无忌恰恰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两大问题,造成了明教武林盟主和抗元领袖的地位。

  明教人心涣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主之位空悬,实乃缺乏共同理想使然。杨逍、殷天正等难以登上教主宝座,并非才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不能为本教确定共同奋斗目标,难以得到教众广泛拥护。难能可贵的是,张无忌对天下大势的把握相当准确,很恰当地提出抗元兴汉的总体目标,并通过蝴蝶谷大会使其成为明教最高纲领。抗元兴汉这一纲领抓住了当时社会最根本、最激烈的矛盾,使明教超越了江湖帮会的层次,简直初具现代政党的雏形。张无忌在组织上采取的措施无疑也是明智的:以杨逍主理日常政务,以殷天正及五行旗使节制武装力量,以五散人之首的冷谦执掌监察纠劾,既充分照顾了原有的权力格局,又使高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经此理论和组织上的整理,明教复兴已经初见端倪,实在非大手笔莫办。

  明教自前任教主阳顶天暴毙以来,高层长期扰攘于权力之争,无心理事,基层教众品流日杂,恣行妄为,招致江湖黑白两道公愤,终于酿成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之役。明教可谓失道寡助,挣扎求存已属不易,遑论发展壮大。光明顶一役,明教伤亡惨重,几至全军覆没。明教群雄拥立张无忌为教主后,最迫切的愿望恐怕就是大规模寻仇报复。张无忌敢于顶住全教上下的强大压力,提出同各大门派修好,可谓眼光深远。和解不仅是出于张无忌个人的善良愿望,而且是明教求生存图发展的必然选择。光明顶之役已经证明,明教无力与整个武林为敌,抗元兴汉的路线也不允许明教继续与整个武林为敌。一旦得不到武林同道的有力支持,抗元大业就难成气候。发展受挫必将反过来影响明教士气和内部团结,再一次分崩离析也并非危言耸听。万安寺营救六大门派一战,充分显示出张无忌打造统一战线的决心和魄力。明教之所以能“号令到处,无不凛遵,成为中原群雄之首”,张无忌力主团结的坚定态度起了关键作用。

  整顿教务,团结武林,起兵抗元,张无忌抓的哪一件不是一等一的大事?说他“几乎什么大事也没干”,实不知根据何在。当然,张无忌所做工作中很多牵涉到了他的亲友和恋人,比如谢逊、张三丰、赵敏、周芷若。但用不着仔细分析就知道,这些人无论是敌是友,都是武林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关乎明教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物,张无忌与他们的交往,也始终没有离开促进明教发展的背景。相反张无忌对于自己最急迫的私人事务——报父母之仇,倒是处理得相当慎重,一切都以不影响明教事业为前提,为此他甚至暂时放弃了向参与逼死父母一事之各派首脑寻仇的计划。张无忌于公私之中始终以公事为重,于大小之中始终以大事为重,显示出良好的大局意识,可谓“吕端大事不糊涂”。

  张无忌自行离开教主位置时,明教声势之盛,几达立教中土以来之顶峰。以他的卓异政绩,完全可以提拔为总教副教主。只是这样一来,张无忌就成了小昭教主的副手。小昭含情脉脉的蓝眼睛看着张公子侍坐下位,应该会很不自在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TR><TD 9pt; LINE-HEIGHT: 12pt" width="100%"><img src="http://www.jinyong.net.cn/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6.gif"> <B></B>

再补一转帖,争取把这帖搞成张无忌的专帖,希望各位同道继续补充,无论原创还是转萜,都是真心欢迎啊.:

讨论][原创]不得不想说的一些话——关于无忌月城雪兔发布于金庸茶馆[jycg.com.cn],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书的,每次说到无忌,好像永远只记得他在四女之间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其实我个人认为原书中这些没大家说得那么夸张)。却永远忘记了他善良、守诺、勇敢等所有的估点。倚天的书我目前还只看过一次,可是一直无法忘记他的济世为怀,他质问灭绝时的勇敢;不分敌我,只为救人的情义;为守只见过一面是人的诺,不畏千辛万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年少的时单纯执着,成年后的善良正直。还有他那句“我不要报仇!我不要报仇!我要爹爹妈妈活转来 。二伯,咱们饶了那许多坏人,大家想法子救活爹爹妈妈。”
    所以在看到很多说无忌不是的话之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和爱情有关),始终还是很欣赏他,喜欢他!
   
    一直不明白,大家连宋青书这样以上犯上的人都能宽恕,只因为他是真的爱芷若,却不能原谅这样一位善良的好青年。甚至还用及尽所能的恶毒语言来骂他如何如何对爱情不忠什么的。可笑,倚天又不是言情戏,无忌那么多好大家都忘了,只记得他与几位女子的情情爱爱。 不过正因为无忌有那么多优点,所以这些女孩才倾慕于他吧。而且在我看来,这些情情爱爱在书中占的着墨的地方还不至于多到让这本武侠小说成了言情小说的地步吧,那为什么大家都看不到别的地方呢。

    到茶馆也有一阵时间了,包括看过的其它一些论坛。看到大家说各大作品时,每每谈到倚天,是多的还是书里的爱情,偶尔谈到无忌其它的优点,还非要把他对某某姑娘的事扯上,然后将他所有的发一棍打翻。实在纳闷的很。
   
    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是书中两位女主角很吸引人,赵敏和芷若。所以两女的迷们就一直只抓住他在两女之间的犹豫来定死无忌的不是。不过既然大家是两女的迷,为什么不能想想她们为什么会喜欢上无忌,然后想到无忌的优点呢。
    可能因为我对这两女的好感觉仅止于一般,对小昭更是没什么好感的缘故,所以不会被那些情情爱爱所迷吧!倚天中,我最喜欢的两个女子分别是殷离和不悔。而殷离喜欢无忌的地方也正是我所欣赏他的其中一部分,虽然我也想过如果他们能在一起该多好,不过却并不认为不能在一起的错全是无忌,无忌始终是很挂念他这个可怜的表妹的。
    二的原因说来真让人指气愤,一句话:全是电视(电影)惹得祸。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在看书之前,倚天的电视我还真是几乎没看全过任何一部,台版倚天时,刚好看的是杨逍与不悔父女相认及冰火岛的部分,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片段,主要是芷若和赵敏的(对马演的男主角实在没什么印象了)。而电影倒是看全了,就是李连杰主演的那部。对那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好感,而且因为看得比较早,所以看书时,完全没把这部电影和书扯上关系,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拍倚天的。
    电视至今还是没看齐,不过从大家经常讨论的贴子中看来,也都是几个女主角如何如何,几人的爱情如何如何,大概也能猜到电视主要拍了些什么了(现在武侠篇的通病,爱情戏越来越重),所以N角恋爱的倚天更是情情爱爱满天飞,它原来的主线倒成次线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容乃大,随遇而安”,我觉得是对张无忌性格的很好诠释。
人的性格怎样形成的?应该是先天和后天的综合影响。而后天生长环境影响会更大一些。
张无忌的遗传因子,既有他父亲的侠义正直,又有他母亲的不拘世俗。
后天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在冰火岛上长大,影响他童年的最多的是充满叛逆精神,却又知礼义、有慧根、惊才绝艳的谢逊;其次才是侠义正直又迂腐的父亲和不拘世俗的母亲。到中原后,受到张三丰洒脱出尘又热心济世的耳濡目染甚深。护送杨不悔万里寻父、在蝴蝶谷和朱武连环庄等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种种险诈和种种悲苦。在昆仑山谷中的几年应该是他最快乐的几年,仿佛回到了与世无争的冰火岛,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在这种环境和经历下,他的个性和九阳的经文更加契合,互相渗透。佛家、道家、儒家的各种思想以及谢逊和殷素素的自由思想都在他身上发生了作用,所以,无忌表现出来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性格特点。
此后,无论从性格上、行为上还是武功上,有容乃大都成为张无忌的最大特点。

张无忌的这些经历,如果让古龙来写,恐怕就是另一个傅红雪;如果让陈青云等来写,恐怕就是一个杀人魔王;但是金庸就是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多的仇恨,如此多的折磨,如此多的险死还生,不但没有令无忌“变质”,反而让他的包容性变得更加纯粹。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仁者无敌”的精髓。

精髓何在呢?我觉得在张无忌身上得到很大的体现。请注意,张无忌并不是有意为之,有容乃大,随遇而安,舍己为人,悲天悯人,这些东西是溶在他骨子里的,所以,张无忌做的这些事情是如此自然,全无刻意雕琢之处。“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山岗”,古人强调做人先修身,但如无忌这般,历经各种磨难,在不修身中已修身,在不经意中集各家思想的精华于一身,这种纯乎自然的东西,才让无忌能够如此感人,能够如此服众,能够真正的“仁者无敌”。

对无忌这个人,大家争议很多。很多人觉得他缺少个性,爱憎不够分明。确实,无忌不如杨过那样个性强烈、爱憎分明;不如郭靖那样正气凛然、为国为民;不如萧峰那样神威凛凛、刚烈英勇;不如令狐冲那样潇洒不羁、飞扬跳脱。无忌的身上有着很深的中国人的烙印,中庸的感觉也比较明显。但即便如此,无忌决不逊色于上述几位。无忌是平凡人中的英雄,无忌的包容性和古人之风是他人不及的。如果说上述几人是偶像,无忌则更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别的不说,不拘小节、在大事上又能决断,能做到这两点的,已经很让人心折了。

无忌又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经历,注定了他不适合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红尘,冰火岛、昆仑仙境这样的世外桃源才是他理想的栖身之所。

在充满污浊的社会中,清水芙蓉般清新自然的人已经找不到了,很小的小孩子可能就已经开始学会各种心机了。真性情,少伪装的人尚且难找,象无忌这般包容万象,把仁爱、平等溶入自然真性情的人更只能是传说了。
所以,即便是无忌,在现实社会中也只能是一个神话,他又有什么理由不退出这份纷扰扰的红尘俗世呢?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张无忌有三个特点:1、胸怀博大,无所不容。2、随和谦冲,舍己从人。3、平平常常,凡中成圣。</P><P>儒家讲恕道,佛家讲慈悲,道家讲生生之大德,张无忌连仇敌都能宽恕,真正达到无敌的境界。无敌的意思并不是把敌人全部打败,而是没有敌人,无博大之心胸与悲悯苍生之仁心,决难做到。</P><P>张无忌无名利心,无野心,性格又似乎太过于优柔寡断,然仍不失为英雄。看起来张无忌没有自己的原则,其实他的原则就是救助生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存明教于将亡之时,立明教于衰微之际,存亡继绝,古来圣王之业也。张无忌不仅拯救了明教,也化解了明教与六大门派的宿怨,而在此过程中不惜牺牲自己,类似于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郭靖襄阳抗敌,杨过诛杀国贼,乔锋不愿辽宋军民战乱而求一己之富贵,性格不同而为国为民为武林之心一也。张无忌不愿意做明教教主但还是做了,因为他不愿杀戮重起。西方哲人言:何谓圣人?就是不愿做的事都做了。为什么不愿做的事都做了?为了他人而自我牺牲故也。</P><P>先哲往圣对圣人之理解并不只是超凡才能入圣,而是凡圣平等。凡人行即圣人行,因为一切众生本性平等。张无忌就是一个凡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凡人,真实的凡人。圣人的境界也无非就是真实,张无忌凡中成圣,当之无愧。</P>
发表于 2005-10-11 12: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张三丰?郭襄?汗水,咣当...................
发表于 2005-10-13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为了明天</I>在2005-10-11 12:14:31的o(︶︿︶)o 唉:</B>
我倒!!张三丰?郭襄?汗水,咣当...................</DIV>
<P>嘻嘻……
<P>俺看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P>[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8:36 , Processed in 0.0733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