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45|回复: 9

[詩文丹青之道] [推荐][转帖][文房四宝]笔:粗中有细 柔中带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5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align=center bgColor=#dbdbdb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bgColor=#dbdbdb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

<TR>
<TD class=a2 width=738>感受文房四宝文化--笔 </TD></TR>
<TR>
<TD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

<TR>
<TD class=a6 colSpan=2></TD></TR>
<TR>
<TD class=a6 colSpan=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TD></TR>
<TR>
<TD align=right width="70%"></TD>
<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
<TR>
<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

<TR>
<TD class=a3>
<P>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1.jpg">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2.jpg"></P>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瓷管羊毫笔</FONT>              <FONT face=楷体_GB2312>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瓷管羊毫笔和笔盒</FONT></P>
<P>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P>
<P>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P>
<P>    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P>
<P>    解放后的出土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又由于长沙古属楚国,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还被称为“楚笔”。</P>
<P>    是否“战国笔”就是最早的毛笔呢?也是个问号。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P>
<P>    毛笔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时期。毛笔的别名除了上面讲到的那些以外,还有“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毛颖君”、“龙须友”、“尖头奴”等等。综上所述,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P>
<P>    我国的毛笔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宣笔”时期。据正史书籍记载,宣笔发明于汉代,魏晋时书法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毛笔工艺的不断提高,东晋时,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咏赞宣笔的诗中写道:“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说,唐太宗李世民在选纳各地贡品时,第一个就选中了宣笔等文房四宝。</P>
<P>    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从元代开始,我国的毛笔又进入第二个时期——“湖笔”。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善琏地处杭嘉湖平原,距湖州东南七十里,这里河湖纵横,桑茂竹翠,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P>
<P>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元代,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P>
<P>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宣笔和湖笔外,四川乐山市的“宋笔”值得一提。乐山,古称“嘉州”,相传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游览嘉州凌云山。当时此处新建一亭,寺僧便拿出当地制作的一支大抓笔,请苏东坡题亭名。苏东坡饱蘸浓墨,欣然题了“清音亭”三字,众人拍手叫绝。苏东坡等道,不是我的字写得好,而是这支笔好。不久,北宋另一位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也来到嘉州游览,也用大抓笔写下了“方响洞”三字。苏、黄都是大名家,在此题字以后,时人竞相效其书艺,皆习惯于沿用二公所选用之笔来写字作画。后人把嘉州的毛笔冠以“宋笔”。干年“宋笔”传到今,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37年题下了“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P>
<P>    中国毛笔传统的制笔方法有“诸葛法”与“韦诞法”两种。“诸葛法”也称为“无心散卓笔”。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佑前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原来“诸葛法”是宣笔时期的制笔工艺的结晶,其源于王羲之的“笔经”,也包括了宣州诸葛姓的笔工的贡献,如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新、诸葛丰等。欧阳修曾称颂道:“宜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傅长毫,三付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P>
<P>    “韦诞法”是韦诞发明的。韦诞,三国魏人,字仲将,有文才,工书,善制笔墨,著有《笔方》一书。其法是用两种不同的兽毫来制作,强者为柱;柔者为被,这种制笔法一直沿用至今。</P>
<P>    毛笔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但历史上有不少皇室贵族,喜欢把毛笔作为显示自己权贵的象征,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用金、银做笔杆,即使用竹杆,也要选上等的斑竹,并镶嵌上象牙、玉、香水等珍贵的装饰,以示炫耀。直至清代乾隆年间,金银玉雕的豪华笔杆才逐渐消失。</P>
<P>    制笔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么兔毛、山兔毛、獭毛、猪毛、鹿毛、马鬃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制笔。据《岭表录异》里记述:岭南无免,某郡守把一块免皮给笔匠做笔。笔匠吃醉酒,将兔皮弄丢了,他怕受罚,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做笔。谁知做出来的笔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笔匠无奈,只好道出实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作捐税。另外还有用婴儿的胎发来制笔的:“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这是唐朝一位待人赞美胎发笔的诗句。</P></TD></TR></TABLE></TD></TR></TABLE></TD></TR>
<TR>
<TD colSpan=2 height=24><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5 13:06: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笔之种类及制作技术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b><U>种  类</U></b></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1.jpg">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P><P>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P><P>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P><P>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P><P>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P><P><b><U>制  作</U></b></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3.jpg">     我国自隋,唐以来制笔工艺就有很高水平,到了明清制笔技术更有提高,是我国制笔工业的鼎盛期。制笔工艺大致要经过浸,拨,并,配等70多道工序。笔是由笔尖和笔杆两个部分组成的。</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一、笔尖</b></FONT></P><P>    制作毛笔笔尖的材料主要是兽毛禽羽,即动物纤维,少量也有用植物纤维的。“笔之所贵者在毫”,毫的使用对于笔来说是十分关键的。选毫不同,决定了笔的长短,粗细的不同特点。</P><P>    羊毫:用羊毛做成。古代以浙江嘉兴,硖石生产的羊毫为第一,秀水等县次之,多以青羊毛为之。羊毛其质柔,于黑夜择光取之,谓之宿羊毫(此毫能受墨,但不易使用)。取之乳际者,谓之乳羊毫(其质柔和,惟毛短不能作大字)。取诸小羊者,谓之子羊毫。保存日久者,谓之陈羊毫(陈毫柔中有刚)。</P><P>    紫毫:用紫色兔毛制成。亦名“紫毫笔”,“紫霜毫”。兔毫有紫和花白之分,紫毫取自兔脊及尾。纯用紫毫,软而圆健,若兼花白,则坚强劲利。唐白居易有“紫毫笔”诗。</P><P>    狼毫:用狼毛制成。狼毫其力介乎羊毫,紫毫之间。质较脆,不耐磨擦。南方通体狼毫,佳者用狼尾,用水发开全毫,用之最宜;北笔内用狼放,中实以麻,外覆免羊毫,发透全笔,实用梢差。</P><P>    兼毫: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毫制成。一般以狼毫或紫毫与羊毫合制而成。有直称兼毫者如紫兼毫,有表明配合成分多寡者,如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各种。紫,狼兼者曰紫狼毫,狼,羊兼者曰狼羊毫,鸡,狼兼者曰鸡狼毫,鹿,狼兼者曰鹿狼毫。紫兼花白者仍曰紫毫,以同用兔毫也。兼毫制法:以一种毫为芯柱,他种毫覆也。也有搀杂为之者如作大字用之鬃笔,即搀杂羊毫。</P><P>    兔毫:用兔毛制成。古代出宣州(今宣城)溧水县中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制笔精妙,见《元和郡县志》载《右军笔经》:“中山兔肥毫长故可用。”《初学记》引王羲之《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免毫无优劣,管有巧拙。”卫夫人《笔阵图》有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P><P>    鹿毛:鹿之细毛所制笔。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笔,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段公路《北户录》云:“鹿毛笔,晋张华尝用之,不下兔毫。”是知在古代鹿毛常被用以制笔,其效能和兔毫相仿,然总不及兔毫普遍。</P><P>    貂毫:即紫貂之毛。又分黑貂,林貂,形似黄 ,体色暗褐,其尾末端毫较长,宜于作为毛笔原料,所作笔较圆劲丰满。</P><P>    马毫:取于马身各部位之毛。有马尾毛,较长,劲健,宜做特大笔;有马鬃毛,毫粗壮直圆,硬度较猪鬃弱,宜做匾牌大笔之毫。</P><P>    猪鬃:以猪劲部的长毛为毫料,多制排笔和漆笔,或兼掺其它毫用,也可作抓笔毫。</P><P>    胎毛发:用婴儿第一次理发时剪下的头发作毛笔原料。发质细柔,锋颖尖,可聚而成笔尖。</P><P>    至于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笔尖,首推白沙茅龙笔,又称茅笔。此笔以茅草捶细,取其草茎扎束而成。传为明代陈献章所创作。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山居,广东新会人,所居村曰白沙,世称白沙先生。黄佐《广州人物传》载,献章“尝束茅代笔,人争效之,谓之茅笔字”。白沙茅龙笔今广东尚有制造,有大小数种。 其它用植物,动物纤维制成的笔尖还有藤笔,竹笔,锂毫笔, 须笔,人须笔, 毛笔,鸡毛笔等等,它们在历代制笔史中也都有过记载。</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二、笔杆</b></FONT></P><P>    笔杆也称笔管,是用手执笔的部分。笔管的材料以竹制的较普遍,竹取材较易,轻便实用,物美价廉。</P><P>    竹管有:白竹管,方竹管,紫竹管,棕竹管,斑竹管,湘妃竹管和马鞭竹管等。</P><P>    白竹管:指的是一般的白竹,盛产于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白竹管截取竹茎中细,结,坚,直的部分,并以在冬天取材为宜,因冬天竹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其竹不易蛀,变形和燥裂。</P><P>    方竹管:方竹产于浙江杭州,绍兴一带,竹杆方形,不粗,连长约1-2.5厘米,正方形,白色,较稀有。除方形之外与一般白竹无异。</P><P>    紫竹管:紫竹产于浙江普陀山,浙江杭,嘉,湖等地也有。竹色紫红,由竹皮至竹芯一色,竹杆细小,宜作笔管。</P><P>    棕竹管:棕竹色紫黑,有直形的纹,平细而坚韧,产于东南沿海,为常年绿的灌木形竹,宜制扇骨和笔管。</P><P>    斑竹管:产于广西和浙江,福建等地的细竹,也称梅芦竹,茎匀杆直,有灰褐色和灰紫色的圆斑纹,制成笔管能增添自然美的风韵。</P><P>    湘妃管:产于湖南等地,竹表皮白色而带有紫褐色的圈状圆形斑纹,非常美丽。传说舜有二妃女皇,娥英,闻舜死于湖南九嶷山,大恸,泪干血出,滴竹成斑。明清之湘妃竹制品价高昂,有仿品,谓之“烫妃”,即在白竹上用烙铁烫出斑痕。</P><P>    马鞭竹管:竹矮小,节短,曲而老,以作马鞭而名。以马鞭竹为笔管,形态奇特,古意盎然。产于湖北,湖南,四川等地。</P><P>    玉管:古代的玉笔管都以产自o(︶︿︶)o 唉天山的和阗玉制成,分成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品种,色美,质细,可供珍藏和赏珍,亦实用。</P><P>    玳瑁管,以一种稀有昂贵的材料制成,即用海鳖甲壳中黑及黄色透明的元甲制成。</P><P>    雕漆管,剔漆管,填漆管,黑漆描金管,彩漆描金管等,均为漆管。在漆管上以雕,填,剔,描手法绘图案,美观华丽。</P><P>    象牙管,以象牙制成的笔杆,质地坚硬,洁白,细腻,较为珍贵。</P><P>    瓷管,以烧瓷土而成的笔杆,施釉后,经1300 以上高温烧炼而成。质地坚硬,不实用,但有艺术价值。</P><P>    木管,有硬木,乌木,楠木,檀香木,鸡 木等制成的笔杆。多产于我国广东,四川,云南地区,大多木质坚硬,花纹美丽,个别是木质有特殊的香味,均为上等笔杆材料。</P><P>    珐琅管,以铜通顺景泰蓝施釉烧制而成,笔杆较重,华丽美观,多为赏玩笔,或用以别种笔管做斗的材料应用。</P><P>    犀牛管,即犀牛角制作的毛笔杆,较为稀少,故珍贵。</P><P>    历代制笔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注重笔杆的用料及装饰,通过在质料上的镶嵌,雕刻,描金,施釉烧制等不同艺术手法达到雕镂精致,色彩艳丽。笔杆装饰图案有双龙,双凤,龙凤戏珠,八仙,云凤,云蝠,古钱纹,人物山水,诗词等,以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等内容居多。</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笔的“四德”以及保养方法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b><U>毛笔的选用方法</U></b></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b></FONT></P><P><TABLE 98px; HEIGHT: 467px" borderColor=#000000 height=467 width=98 align=left bgColor=#ffffff border=1><TR><TD vAlign=center borderColor=#ffffff width="100%" height=116><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4.jpg">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尖</FONT></P></TD></TR><TR><TD vAlign=center borderColor=#ffffff width="100%" height=116><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5.jpg">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齐</FONT></P></TD></TR><TR><TD vAlign=center borderColor=#ffffff width="100%" height=116><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6.jpg">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圆</FONT></P></TD></TR><TR><TD vAlign=center borderColor=#ffffff width="100%" height=110><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7.jpg">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健</FONT></P></TD></TR></TABLE>    <b>尖</b>: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P><P>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P><P>  <b>齐</b>: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P><P>  <b>圆</b>: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P><P>  <b>健</b>: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P><P>  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P><P>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P><P>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P><P><b><U>
毛笔的保养方法</U></b></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8.jpg">    有了好笔之后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乾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P><P>  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乾,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乾为止。所谓“乾”,并非完全乾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乾,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P><P>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乾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P><P>  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乾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乾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乾,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乾燥为尚。</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毛笔的鉴赏与辨别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9.jpg">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7/bi10.jpg">
               <FONT face=楷体_GB2312>竹杆毛笔(南宋)</FONT>                                 <FONT face=楷体_GB2312>五彩毛笔(清代)</FONT></P><P>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的、内容丰富的笔管上。</P><P>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P><P>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毛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去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沫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兴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P><P>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话说笔的断代史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由于唐笔的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P><P>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P><P>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P><P>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P><P>    1、黄晖。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P><P>    2、宣州陈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P><P>    3、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P><P>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P><P>  由于唐笔的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P><P>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笔世家。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为其传人。</P><P>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吕道人,歙州人。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程奕。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张遇,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 墨,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P><P>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莲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晓园(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名“退笔冢”。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冯应科,元初湖州著名笔工。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与当时书法家赵孟 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一并誉为“吴兴三绝”。《湖州府志》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张进中,元代湖州笔工,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制成 笔,为皇宫中所用。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竹杆,毫用 ,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洒食。”周伯温,元代笔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继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赞美。陆文宝,元末明初制笔家。浙江吴兴人,声名出众,制笔技艺传至其子陆继翁后,大有继往开来之势。明书法家曾 《赠笔工陆继翁诗》称:“吴兴笔工陆文宝,制笔不与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举世称良工。”陆文宝制作的笔还曾入贡为御用笔。</P><P>  同时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地向外辐射,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制作。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色变化颇为美观。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当时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乌木、鸡翅木)、珐琅管等多种质料。装饰题材丰富,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有双龙戏珠,龙凤,八仙,云凤,云蝠,古钱,人物山水等。</P><P>    明清二代的著名笔工有:</P><P>    陆继翁,明代笔工,陆文宝之子。施文用,明代笔工。浙江吴兴人。精制笔翰,多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弘历皇帝鄙弃其名,改为“施文用”。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张文贵,明代笔工。杭州人。长于制画笔,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周虎臣,清初著名笔工,江西临川人。制笔规模较小,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清康熙三十三年(694)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店”,专门制作经营毛笔;后于1862年扩展到上海开设分店,而后总店也迁至上海,成为拥有100多名笔工的作坊。子继父业,连续七代。周虎臣制笔选料,做工,以精美实用而闻名。王永清,清代笔工。江苏吴县大郎桥人。善制笔,不传徒不设肆,治笔于家,制笔做工精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记有王永清语:“吾之治笔也,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偏之甚者,胶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净,换管再扎,又择去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虽净,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上齐则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黍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说明王永清制笔相当讲究而能耐用。王兴源,清代笔工。浙江归安善琏镇(今属浙江省吴兴县)人。在扬州设肆卖笔,是湖笔名师之一。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道光时人。精于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笔,尖,齐,圆,健四德皆备。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书家文人所赞颂。</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align=center bgColor=#dbdbdb border=0><TR><TD vAlign=top bgColor=#dbdbdb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称为一大魏宝的湖笔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安静秀美的善琏今天是湖州的一个小镇,在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小镇为湖州赢得了“湖笔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明清两代,小小的善涟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一个中心。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涟村。”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8/hubi1.jpg">    提起中国的文房四宝,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笔墨纸砚,实际上文房四宝还有另外一个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湖笔、徽墨、宣纸和瑞砚,其中湖笔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湖州的毛笔。湖笔自古有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曾凭借它妙笔生花,或著就千古奇文,或留下丹青墨宝,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湖笔作出了一份重要的贡献。而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将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丰富多彩的湖笔文化。</P><P>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通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公元13世纪一位诗人在湖州留下的诗句。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自古就是太湖流域一个重要的渔米之乡。
  
    湖州的美丽和富庶巴足以让人羡慕,而这片富庶之地,偏偏又贡献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魏宝----湖笔。
  
    安静秀美的善琏今天是湖州的一个小镇,在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小镇为湖州赢得了“湖笔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明清两代,小小的善涟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一个中心。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涟村。”
  
    今天的善涟人仍然延续着制笔的传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不少人家是几代制笔的世家。实际上,这种小型的家庭作坊在过去一直就是善涟笔业传统的生产方式。
    
    千百年来,善涟笔业就是通过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下来的,而在过去,和其它传统行业一样,善涟笔业的师徒传承也有着严格的规矩,师傅收徒并不局限在自己的家里,但必须是善涟本地人,直到民国的时候,善滚笔业发展到各地,这个限制才被打破。
  
  善涟是一个水乡小镇,当年的善涟人摇着一条小船,就可以直接把湖笔运到不少地方。 一条小船,一般路上去,两天时间到苏州,用个摇摇船摇去的,然后从苏州到上海就比较方便了,那么就从苏州再转到上海,假如我们到湖州去呢,就有一支湖州班,两天时间一班,一日去一日来,到湖州就卖给王一品了。
    
  王一品就是湖州市一家专营湖笔的百年老店——王一品笔庄,这家笔庄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8世纪中时前后,一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王一品笔庄一直是湖笔对外销售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也是目前中国毛笔行业中历史最久的一家笔庄,要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乾隆年间,善谜有一位姓王的笔工,每逢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的年份都要带上一批精制的毛笔,随着进京应试的考生到北京卖笔。有一年,一位考生买了他的一枝羊毫笔,应试的时候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考中了状元,一时轰动京城,考生们便纷纷争购这位善链笔工的毛笔,称他的毛笔是“一品笔”,而把他称为“王一品”。这位笔工回到湖州,开了一家笔店,店名就叫“王一品”。
  
  今天的王一品笔庄依然是湖州市一家有名的毛笔店,每天都有人走进这里,选几支称心如意的毛笔,其中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8/hubi2.jpg">  置身于这样一家百年老店,听着店员用一口吴依软语把每一种笔的妙处娓娓道来,不能不让人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悠远绵长。
  
  王一品笔庄保持着当年前店后坊的格局,楼下是笔店,楼上就是制笔的作坊。王一品笔庄世代相传,历经了沧桑变迁,但是2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秉承了湖笔的传统工艺,直到今天,王一品笔庄制作和经营的毛笔仍然是中国笔业中的精品,是许多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案头的珍爱之物。
  
  作为湖笔业的代表,多年来王一品笔庄以他的信誉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不少书画名家、作家、学者曾到这里参观访问,并且纷纷留下墨宝,表达他们对湖笔由衷的喜爱和赞誉。
   
  在许多中国古代的史书中都有关于蒙恬制笔的记载,《史记》中就曾提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但一些考古发现已经显示,中国毛笔的起源应该更早。
    
  根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至少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毛笔就己经出现了,只是那时的毛笔与后来的毛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用兔毛做成的笔头是被包扎在笔杆的外面,而且那时的毛笔在各地还有各自不同的叫法。
  
    在蒙恬制笔以前,改造笔以前,在北方的燕地,叫弗。在南方的楚地,叫幸,就是天津的津三点没有。在吴地、东吴,叫不律,律法的律,不律。在蒙恬以前,这个笔它是一个木制的,都是树枝做的,把这个毛捆绑在这个木杆的周围,因此它中间是空的。写的时候,好像太柔软,不容易掌握。传说蒙恬到了我们湖州,湖州有很多竹,有丰富的羊毛、兔毛,都有的,那么他把这个毫呢,毛根捆起来,扎在竹竿子的里面,也就是纳毫于管,把空心的笔变成实心的笔,所以这种改良是一个飞跃性的,一个成就。
  
  实际上,我们已很难判定蒙括造笔的故事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但或许可以推测,也许就是在秦代,随着中国文字的统一,中国的毛笔也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并且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样一个形态。一支毛笔看上去非常简单,但要做出一支好笔并不容易。湖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细说起来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一个学徒苦学三年,才能基本掌握,其中的复杂细致可想而知。
  
  在湖州的湖笔博物馆,可以见到了善涟湖笔业一些传统的工艺用具。
  
    这些传统工具看上去是这样的简单,而就是凭借这些工具,一代一代的善胜笔工制作出了中国最优秀的毛笔,其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今天仍在使用。
  
    在长期的制笔实践中,湖笔业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工艺特色。其中最能体现其工艺特色的就是它的传统品种——羊毫笔。
  
    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而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很少损伤,可以保留完整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一支好的毛笔,主要看锋颖的长度,锋颖越长,这个毛的质量越好。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那些锋颖最好,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这样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笔,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这样细。动地挑选,“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蜂颖的讲究是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笔锋,这也是中国毛笔和世界上其它软笔最根本的区别,中国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神韵。</P><P>  笔锋是中国毛笔的精髓,正是因为笔锋的作用,中国毛笔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种种的变化。
      
    文房四宝里头,有宣纸,有瑞砚,有湖笔,有徽墨,这四种东西里头,每一个都有代表,每一个都有发源地,笔这种东西的代表,就是湖笔。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毛笔,中国的文化将会是怎样的一个面貌,正是毛笔忠实记录下了多少流芳千古的文字。也正是毛笔,在中国的艺术家们的手中创造了一个伟大灿烂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处都渗透着毛笔速溶龙蛇走过的足迹。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8/hubi3.jpg">  千百年来,任何一个初学书法或是绘画的中国人,最先学习的一定就是用笔。可以说一支小小的毛笔,蕴藏着中国书画艺术最隐秘的精髓和奥妙。
  
  作为中国毛笔的优秀代表,湖笔无疑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代又一代的湖笔笔工,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辛劳和智慧,铸就了湖笔的光荣。
  
  时代在变,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在不断改变,今天,毛笔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但中国毛笔特有的神韵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我们相信 以湖笔为代表的中国毛笔,仍然会是未来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继承下去。</P></TD></TR></TAB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24><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
发表于 2005-10-16 18: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P>领教领教!!</P><P>难怪我的毛笔换了又换,老是容易断毛./</P><P>呵呵,谢谢楼主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7 1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嘻嘻……</P>
<P>不客气!不客气!</P>[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7 13:32:0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7 2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解我几载愁!
发表于 2007-12-12 0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em01][em01][em01][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1:48 , Processed in 0.1403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