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76|回复: 13

[詩文丹青之道] [推荐][转帖][文房四宝]纸:纯洁生命的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5 13: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align=center bgColor=#dbdbdb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bgColor=#dbdbdb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

<TR>
<TD class=a2 width=738>感受文房四宝文化--纸 </TD></TR>
<TR>
<TD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

<TR>
<TD class=a6 colSpan=2></TD></TR>
<TR>
<TD class=a6 colSpan=2>    纸的发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更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术最早的国家,这是一项对世界科学文化最大的贡献。 </TD></TR>
<TR>
<TD align=right width="70%"></TD>
<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
<TR>
<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

<TR>
<TD class=a3>
<P>
<TABLE borderColor=#e3e3e3 width="54%" align=center bgColor=#e3e3e3 border=1>

<TR>
<TD width="50%">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jpg"></P></TD>
<TD width="50%">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2.jpg"></P></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width="50%" bgColor=#ffffff>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金绘云龙宫绢(清晚期)</FONT></P></TD>
<TD borderColor=#ffffff width="50%" bgColor=#ffffff>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侧理纸(南宋)</FONT></P></TD></TR>
<TR>
<TD width="50%">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1.jpg"></P></TD>
<TD width="50%">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3.jpg"></P></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width="50%" bgColor=#ffffff>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金绘云龙淳化轩御制笺(乾隆)</FONT></P></TD>
<TD borderColor=#ffffff width="50%" bgColor=#ffffff>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金绘云龙宫纸(清晚期)</FONT></P></TD></TR></TABLE></P>
<P>    当今世界,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离开的日用品,人均纸张消费量,更成为衡量某国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然而,纸的问世,却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P>
<P>??近二千年来,每个炎黄子孙在孩提时代,便知道蔡伦造纸的故事。这故事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它记载在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他利用担任尚方今的机会,于元兴元年(105),最早发明了纸,献给朝廷。《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记载说明,蔡伦当年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从此,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同东汉蔡伦的名字紧紧连接在一起了。</P>
<P>??蔡伦造纸固然史有定论,然而,近几十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却对造纸术的发明权提出了强烈挑战。据报道: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o(︶︿︶)o 唉罗布淖尔地下,掘到一片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至少是公元前49年以前的纸,比“蔡侯纸”早150年;1975年5月,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叠古纸残片,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旋被命名为“灞桥纸”;1973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又发现了两片西汉麻纸,也早于“蔡侯纸”将近200年;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又发现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这些考古新发现,以实物资料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而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发明又向前推进了整整两个世纪。</P>
<P>??尽管学术界对这些新发现的古纸是否称得上真正的纸尚有争论,但其中的“灞桥纸”经反复检验,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科学认定。据悉,19 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的建筑工地上,人们从地下挖掘出铜镜、铜剑和半两钱以及其他一些西汉初年文物,经调查测定,该处是一座西汉墓葬。人们整理这批文物时,又在铜镜正面发现有布纹,并有残布数片,布下有类似丝质纤维制成的纸片,纸片上也有明显布纹。这些残纸片,长宽各约10厘米,厚度为0.139毫米。比普通新闻纸略厚,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质纤维,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后来,有的学者根据“灞桥纸”的纸面粗糙。厚薄悬殊,纤维束较长,切断程度较差。认为其不是真正的纸,更像由自然纤维堆积而成的片状物。但是,有关科技人员对“灞桥纸”碎片反复作了分析化验,结果证明它确实是真正的纸,但不是丝纸,而是麻类的植物纤维纸;又经过一系列研究,最终认定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比“蔡侯纸”早了200 多年的“漏桥纸”。如今,这一珍贵义物已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供中外人士观瞻。</P>
<P>??其实,中华民族早于“蔡侯纸”就发明了造纸术,不仅有出土文物为凭,还有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公元二世纪应劭的《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迁都洛阳时“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这里的所谓“纸经”,应是用纸写成的经书,那时(即公元25年),蔡伦尚未出世;应劭同时代的刘珍等撰写的《东观汉记·贾逵传》也写道:公元76年,汉章帝命博士贾逵给学生讲《春秋左氏传》,曾赐予用竹简及纸写经传各一部;晋人袁宏的《后汉纪·和帝纪》也载有;邓贵妃于公元102年即皇后位后。曾命各地每年贡献纸、墨,以供书写之用,这些记载同样可以证实,早在“蔡侯纸”问世之前,已有了纸和用纸写成的书本了。</P>
<P>??“灞桥纸”的发现,固然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否定“蔡侯纸”的重大贡献。至少,“蔡侯纸”的问世,反映了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改进与发展。古代最初的造纸方法是摹仿缫丝业的漂絮法而形成的。我们祖先制作丝绵,先把蚕茧煮熟,然后浸泡在水中,再放在席子上反复捶打,将蚕茧捣碎,使蚕丝逐渐散开而成为丝绵,这称之为漂絮法。人们在生产丝绵的过程中,见到漂絮捶打后,总有一些残存丝絮留在席子上,晾干后便形成薄薄的丝绵片。由此受到启迪,使学会将丝絮用漂絮法制成丝绵纸,供人们书写之用,这就是《蔡伦传》中所说:“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但是,“缣帛”——丝绵纸的原料毕竟有限,而且成本过于昂贵,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更不易着墨书写,因此,很难取代竹简而成为主要书写原料,只有像邓贵妃之类的权责们方能享用。于是,我们祖先按照漂絮法的原理,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用价格低廉的麻纤维取代丝绵作主要原料的造纸新工艺。</P>
<P>    从此,中国造纸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三到六世纪,纸已大体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造纸术开始外传到邻近的越南、朝鲜;公元七世纪,造纸术又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公元八世纪中叶,我国造纸术传入中亚细亚的阿拉伯地区,不久,又经过阿拉伯流传到欧洲,十二世纪,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和法国最先设立”了造纸厂;到十六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文房四宝中的纸,用于书画的最好的纸是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用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法。</P></TD></TR></TABLE></TD></TR></TABLE></TD></TR>
<TR>
<TD colSpan=2 height=24><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两大纸类中的细分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纸,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P><P>  <b>弱吸墨纸类</b>: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P><P>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P><P>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P><P>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P><P>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P><P>  <b>强吸墨纸类</b>: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P><P>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P><P>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P><P>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P><P>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纸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纸,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b>    <U>纸的选择方法</U></b></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质地柔韧厚密</b></FONT>:选择纸张的时候质地是最重要的,质地不佳的纸既容易损笔,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纸,莫不以品质见称,如澄心堂纸“密如玺”,玉板宣“柔韧、耐久”。纸质坚韧紧密是最好的,选择时以目测就可以知晓。</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色彩洁白</b></FONT>:纸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质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纸。洁白无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为原料,蜀牋则“以浣花潭水造纸”,都是实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纯洁白,才是本性佳之纸,但染色之纸不易传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后能放在故宫博物院,还是避免使用的好。洁白不洁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表面光涩适中</b></FONT>:纸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涩之分;光滑固易行笔,但若过滑而笔轻拂而过,便无笔力可言,若粗涩则与之相反,易得笔力,但过涩则难于施笔,易损笔锋,所谓“细而不涩”也。这个可凭视觉与触觉分辨,就不多谈了。</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吸墨适度</b></FONT>:纸须能入墨,否则墨浮纸表,易于脱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纸类吸墨较强,牋纸则反之。吸墨太强,若运笔稍慢,则点画俱成墨团。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纸,亦非所宜。故择纸时要考虑到书体及个人运笔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纸但不成“团”为佳,选购时若店家允许,仅管用墨去试,一试便知。</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据碑帖择纸</b></FONT>:临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仅要注意到笔,纸也是条件之一。择纸先辨其吸墨性,视真迹的入纸程度而定,入纸多则选用强吸墨纸,反之便选较弱者。若无法窥知入墨实况,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风俗辨之,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依个性择纸</b></FONT>:当然,个人的喜好也是该考虑的,否则若买回不爱用的纸,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运笔急者,宜选强吸墨纸,其墨方能入纸,行笔迟缓者,则可选弱吸墨纸,不然墨团跃然纸上,可不大妙啊。</P><P><b>    <U>纸的使用方法</U></b></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宜平</b></FONT>: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惟有人写古篆隶时,故意将纸揉皱,以求斑驳之致与古意。</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洁净</b></FONT>: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这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分格</b></FONT>: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据说唐人重“法”,丝毫不苟,看留下来的名家诸法,其法度之谨严,空前绝后,故有九宫创于唐人之说。</P><P>  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固定</b></FONT>: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垫吸水布</b></FONT>: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持画面整齐。</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待乾收纸</b></FONT>:墨汁未乾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的将作品“盼乾”,或是想用卫生纸吸乾,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b>藏诸乾凉处</b></FONT>:纸受潮易腐朽,过度乾燥又会破裂,因此若想使贵大作能长长久久,就保存在乾燥阴凉的地方。其他如虫蛀也需注意。 </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古纸的鉴赏及鉴别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纸,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6.jpg">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zhi7.jpg"></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二龙戏珠透花纸(乾隆)</FONT>                 <FONT face=楷体_GB2312>金绘九龙宫绢(清晚期)</FONT></P><P>    明清以来,生产了大量高档艺术加工纸。这些纸张原料讲究,制作工艺精良,花色品种繁多,大部分是御用专用纸。这些形式装饰美,有极高的艺术的纸随着明清赏玩珍藏之风的高涨也被文人墨客们所鉴赏收藏而不用之。</P><P>    鉴别古代各种纸笺的水平,首先要熟悉掌握各个时代纸质和各种纸的制法特点、形式、装饰图案等情况,再利用现代专门的分析仪器,进行测定。我们要从实践中掌握鉴别真、伪古纸,传世的真品古纸,其特点是颜色显得淡旧,而且比较光滑匀净,无杂渍。表面看纸显旧色,但内里必须是新的;凡是厚型的古纸,一般情况很脆,容易破裂,破碎后呈小块,多有斜纹。</P><P>    而伪造古纸则相反,颜色无自然退化的旧色,如有旧色也是利用染色法染成,颜色呈显鼠灰或麦黄色,气色鲜活不沉重,表里染成一体。伪古纸薄的性脆,易碎裂;而厚型的不易碎裂。如有破裂状是块较大,是直纹特性。</P><P>    对古纸的鉴别方法掌握后,利用这些知识对鉴别古代书画作品和古代版本书籍的时代、真伪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我国许多珍藏千年的书画墨迹,均为用宣纸制作的而能保存至今,所以在鉴别古纸的同时,我们要对书法绘画的时代、风格特点,名家名画的区别的知识进行学习、鉴赏、鉴别,这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3: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0 border=0><TR><TD class=a2 width=738>特别欣赏:在宣纸上跳舞 </TD></TR><TR><TD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7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gColor=#999999><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6 colSpan=2></TD></TR><TR><TD class=a6 colSpan=2>    在宣纸上跳舞,又是一片天地,把我多年来创作的舞蹈作品和头脑里累积的舞蹈幻象,在宣纸上进行再创造别有一番情趣,追求动与静的结合,不仅是在璀灿的舞台上,也可在神秘莫测的宣纸上,绘画已经成为我艺术追求的新篇章……。 </TD></TR><TR><TD align=right width="70%"></TD><TD align=middle></TD></TR></TABLE></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5><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TD></TR><TR><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border=0><TR><TD class=a3><P>  这是一桩很狭意的尝试,在我舞蹈创作和教学之余的闲暇时间里,画舞蹈人物的国画便是我探索绘画世界的一大乐趣。</P><P>  我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是深有体会:舞蹈讲究空间、节奏、力度、造型、流动、对比、协调、比例、结构等等,绘画依然如此,这便使我领悟到舞蹈与绘画之间在美学思想上是直通直跨、一脉相承,毫无障碍。因此当我在学习国画时已经有了舞蹈审美的经历,正是它们奠定了我绘画思维的美学法则。而选择绘画题材,表达某种内涵就更离不开舞蹈:原来本难以在舞台上实现的构想或已经上演过的舞蹈节目,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或取其意景,或取其流动中的一瞬间,或以实化虚再造某一幻想,再或举一反三,也就成了我国画笔下静中求动的宣纸之舞了。至于舞笔弄墨的手上功夫全都仰仗着我的许多老师,它们都姓〞书〝—书中自有黄金物,此话在我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我真有切身体会。是许许多多的绘画书籍给了我真金,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在跟著书老师们一步一驱,逐渐成长,学众家之长,融众家之精华,创自家之风格是我学习国画的缩求。</P><P>  如今我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虽未到达理想之彼岸,但学习过程的快感和与他人共同分享画中激发的各种美感常使我乐此不疲,也就不断地常有新构思跃跃欲试……。在此我所发表的几张习作便作为我投石问路的小品,希望读者从宣纸上能看到朦动中的舞蹈,欣赏一种超越舞台时空的宣纸之舞,同时还有几幅花鸟画习作都敬请读者多多给予指教,点拨,这也是我学习成长的好途径。下面介绍几幅舞蹈国画的创作历程。</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wu1.jpg">    <b>《披毯之舞》</b>
  
  此画选材于我曾创编的彝族舞蹈《欢乐的火把节》。在四川省的彝族地区,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家人的盛大节日,人们点燃松木或麻杆等易燃支条制成的火把,成群结队漫游在田间小道或走乡串户,最后再聚集在各村寨集会的地方,点燃高达丈余的大火把迎来了o(︶︿︶)o 唉狂欢的火把节之夜。人们相信火可以驱鬼除邪,给庄稼带来好收成。如今火把节的含意已在传统的意义上扩大到体育的赛马、摔跤,民俗的歌舞娱乐和商贸交易为一体的节日活动,尤其是青年男女们更希望在这些活动中以火把为媒在节日之夜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无论过火把节将对每一个彝家人有什么特殊意义,但他们都视火把节为最吉祥、幸福和快乐的节日。因此妇女们在节日里会身着节日的盛装,披着“察尔瓦”(披毯之意)三五成群地打着火把去过节。我编排的舞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一群彝族姑娘正欢歌漫舞在火把与红披毯相互辉映的热腾场面中,庆祝自己的盛大节日。舞蹈中的红披毯已把生活中的“察尔瓦”进行了夸张和美化,在红披毯的飞舞中,希望它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不再是生活中的普通御寒物品,而是象征一团炽热的火,一片天边的红云,一颗跳动着的热情的心屏……。
  </P><P>  再回到我绘制的这幅国画《披毯之舞》的画面上来,我采集到的幻象正是舞蹈中红披毯飞舞在空中的一瞬间。这位漂亮的彝族姑娘头顶上的红披毯它也已经不是舞蹈中真实的道具了,我希望观赏者从这红色的大写意中去想象那就是一团炽热的火,一片天边的红云,一颗跳动着的热情的心屏。我将舞蹈的内涵移情到这国画的写意中来,乃致读者还可从这红韵中品味出无穷的更美,更让人着迷的意景……。这就是我编排舞蹈《欢乐的火把节》后,挥笔国画《披毯之舞》的用心创意。</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wu3.jpg">     <b>《苗女踏青》</b></P><P>  当我走进苗族地区常听人说苗有“百苗”百其实苗族的支系以四大方言区来讲有五十多个支系,而他们的服饰却有一百多种,所谓“百苗”听人细说后你才会恍然大悟是指花样繁多、绚丽多彩的服饰。相传苗族在西迁时代都是一样的服饰打扮,当迁徙来到“条溪”的地方时,由于人多地窄,不便集中在一起生活,族人便商定分支去找寻生路,十三年后再来条溪聚会,理宗认主。十三年后各路族人都子孙回来聚会杀牛吃团聚饭、相叙别后情景,十分融洽。但意外之事发生了,在各支系认主归宗时为争夺子孙,祖辈发生了争执,并付出了人命的代价。为此族人坐下来商议,为辨别各支系后代以服饰为区别。由此苗人的服饰便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由于世代的繁衍生息,居住地域的分散,苗族服饰便越来越多种多样,“百苗”之说也就情理之中了。</P><P>  国画中的苗女服饰是“百苗”中我最青睐的贵州省雷山地区的苗族服装。由于服饰的古朴与豪华兼蓄,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我便有心把它描绘下来,并用舞蹈服装的既保留原有的总体风格印象,又大胆取舍而便于舞蹈的思维,对该地区的苗女服装进行了舞蹈化的再创造。不过相传这般漂亮的服装与头饰最早的雏形尤其那头上所戴的银角,模仿的是水牯牛角,因为水牯牛壮实魁伟是男性威武雄壮的象征,这是“雄衣”最“雄”的标志。我们知道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姑娘不需出嫁,出嫁的是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母系社会进入了夫权社会,但苗族这一嫁装的式样仍保持不变,然而穿戴它的不再是男人而变成了女人。如今女人婚嫁或过节时便穿戴上这种具有传奇色彩的盛装,它又打扮出了女性的雍容与富丽。</P><P>  画中呈现的苗女已不是生活中在婚嫁时或过节时身材过于富态臃肿的形象,而是一位在踏青时节翩迁起舞的苗条苗女的英姿。尤其是她那带有写意味道的裙摆,我是将它的原形缩短虚化,绑腿也只为了点缀,头上的银角变小变轻,舞蹈起来不累赘还具飘逸感。为了描绘出她踏青的主题,她手中不但持有迎春花传达春的信息,脚下的踏花更有意浓墨喧染踏青的意韵,而且这些用泼墨大写意夸张了的花朵又吸取了苗族蜡染的风格,如果您了解苖族那颇有名气的蜡染工艺的话,我希望这幅国画也能让您领略到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蜡染风格。</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wu2.jpg">    <b>《蝴蝶泉边》</b></P><P>    《蝴蝶泉边》这幅国画的素材形象来源于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过的一个充满自然美的傣族舞蹈。那色彩简洁明快的傣族小上衣与裹裙打扮着一位身材修长、情感含蓄温柔的傣族少女,她那取水路上的轻盈舞步与蜿蜓妩媚的舞姿造型透露出的祥和与甜美,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对这种傣族少女特有的幽雅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着将她跃然于宣纸上。

    傣族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地区。孔雀、彩蝶、竹楼、炊烟、芭蕉、芒果、参天榕树、小桥流水、……一幅幅宁静秀丽的田园风光是对这一片南国山水不过份的描述,我的思绪从舞台走进了印象中的傣乡。如此多的美的感受真想通盘托出,传达给观众,然而全景式的写实性描写未必让人能得到至善至美的感受,国画讲究的是虚实相生,似与不似之间的空灵将启迪人们更多的联想、给人带来想象的愉悦。因此我便采用了写意与特写的剪裁手法,两圈淡墨勾出水韵,三片大轮廓的蕉叶作背景,涉水姑娘脱水而出的蜿蜓身姿在一种虚实相生的空灵中犹如出水芙蓉冉冉升立、净洁超然。在这一片恬静中,富有动感的还有那夸张了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围绕着姑娘飞舞,时而停在她的脚上,时而落在她细嫩的手臂上,彷佛在朝姑娘身上扑香,嬉戏于她……。在用色上姑娘衣裙上的花边和蝴蝶的色彩便是在灰墨色为主调气氛中的亮点朱砂色调。想必这种在静中见蒙动,在暗中见明亮的互衬会给人予一种深谷幽兰般回荡着的清新,令人神往。运墨之风韵是作者有意,如若观者也有感的话就不枉然我这一片傣乡情怀,即便如此也还望观者多多指点。

<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wu4.jpg">    <b>《汉宫飞燕》
</b>
  中国汉代三国之“蜀国”在我的家乡四川,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世界瞩目。如今三国文化热的升温,不少中外学者云集四川考察研究,身为“蜀”中舞蹈工作者的我也为之画下了几笔。其中的一笔是创作大型舞蹈《蜀宫乐舞》。这部乐舞升平,气势宏大的汉代舞蹈在隆重的中国国际电视节文艺o(︶︿︶)o 唉上进行了公演,并在电视屏幕上进行了宣传报导,各国朋友通过这生动的舞蹈表演,对蜀汉文化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并给予了热情的赞赏。这是对我们继承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工作的充分肯定,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便有心为讴歌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再画一笔。于是这位名为《汉宫飞燕》的画中舞人,便从《蜀宫乐舞》的庞大舞台上脱颖而出,飞到这幅国画的宣纸上来了。

  画中的这位舞人又是汉宫中的什么人呢?她便是汉成帝的宠后,艺人出身的舞女赵飞燕。因为她舞蹈时身轻如燕,舞艺出众,故得“赵飞燕”之美名,并深得成帝的宠爱。如今在舞台上所表现的赵飞燕便是在一派乐舞升平的宫庭舞中如众星捧月般在辉煌的乐音中大驾出场,她被四个假面舞者托在空中的莲花盘上,手持彩绸居高临下地环颐四周,一种特有的骄丽与妩媚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地位。随之音乐一转,她便在莲花盘上空中起舞,这更突显出她身轻如燕与高超舞艺的不同一般。一对从双手延伸至十来公尺长的彩绸要如古诗所描写的绸舞凌空时“飞如回雪”般飘洒自如,我并将飞燕掌中之舞的传说处理在空中的莲盘上来舞蹈,这对我们的舞者来说真是极大的挑战,然而我们的舞蹈演员经过刻苦练习,终于把这技压群芳的飞燕形象展现在舞台上了。这是一次苦战的成功,一次用当代人审美思维去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更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舞蹈创作历程。演出完毕许多天过去,那飞燕在空中漫舞的风采仍时时浮现在我的脑际,于是我欣然提笔,宣泄那意未尽情未灭的创作o(︶︿︶)o 唉,一幅汉宫飞燕凌空而舞的舞蹈形象便跳到了宣纸上。画中那汉风舞姿前倾挑腰三道弯的造型美,那定格了的长长彩绸〞飞如回雪〝般的一瞬间,那脚下空凌虚化了的腾空飞舞,都着意在行云流水般的笔韵中呈现出来,如果您得知了前面舞台情景的描述,您便更不难理解这宣纸上飞燕的创意了。但愿汉成帝的在天之灵看见了这画中之宠后神舞,会对她的悲惨之死再挥洒一把热泪吧!</P><P><img src="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29/wu5.jpg">    <b>《紫气东来》
</b>
  飞天壁画是中国古代敦煌艺术的代表作,人们以飞天为题材,用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形式去再现敦煌艺术的辉煌。我则选择了一种古老的“活动壁画”形式即皮影艺术来编排了一部皮影舞蹈《飞天》。通过实践,我发现皮影的飞天之舞颇能将静态的壁画妙趣横生地变为动态的壁画,而且舞之意韵栩栩如生,横空漫游,浪漫之极。皮影艺术是表现飞天壁画的一种既不失古老壁画的风采,又能大大升华仙女们腾空飞舞之意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仙女们祝福路人西行平安之主题的极佳艺术形式。这种崭新的影、画、舞三结合的表演形式在许多国家的演出中受到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赏,演出盛况经久不衰。</P><P>  为了记载我这一次将古老壁画移植在皮影中去舞蹈的有趣的创作之旅,我特地再绘制了这幅《紫气东来》的国画。这是我选择了皮影舞蹈众多飞天形象中的撒花仙女,借用了老子西出韩谷关带着一股祥瑞之气从东而来的典故成语“紫气东来”作为题目,去描写大漠荒凉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空,仍有为路人祈福的飞天仙女显灵,这位撒花仙女正是在天际撒花,给路人带来祥瑞之气,祝福天下人在大漠途中能排除千难万险,一路平安吉利。因为是舞蹈的飞天,所以这位仙女的身材变得苗条纤细,舞姿更为委婉、飘逸。也因为是作国画,宣纸的特殊质地,让这股紫气能大写意地一笔勾画在仙女身旁,且色泽的自然浸润和渐层虚化彷佛让她躺在这蒸蒸气化了的紫色祥云之上。这便是我幻想中的天上菩萨的飞翔之美,舞蹈之美,但愿这幅国画也能给观者带来祥瑞之气,带来祝福与幸运……。</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作者介绍:张瑜冰女士系台南女子技术学院特邀大陆赴台在该学院舞蹈科系讲学的舞蹈家。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科和编导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四川舞蹈家协会理事,成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壹级舞蹈编导。业余兴趣喜好画国画,擅画舞蹈人物。由于有舞蹈生涯之专业背景,故国画题材多与舞蹈结缘,在宣纸上跳舞追求静中求动,动中求舞,舞中求韵,简洁流畅,虚实相生,寓意于作画见舞的笔韵与色调之中。所画国画为许多舞蹈爱好者及台湾、美国、法国友人收藏。</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发表于 2005-10-15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5 14:25: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16 0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贴</P><P>楼主对于书画应该相当精通了,日后还请多多指教</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7 13: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狂汗,偶只是帮大家转点资料而已![em04]
发表于 2005-10-17 16: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P>哦,呵呵,楼主辛苦了:)</P>
发表于 2006-1-21 2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P>辛苦了~谢谢分享^________^</P><P>又增长了些知识!</P>
发表于 2006-5-30 2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没耐心看,友情UP下
发表于 2007-2-25 01: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贴:</P><P><b>做旧的方法</b>,这种方法绝不是为造假,只为增加效果。
1、先将作品托于一较厚的纸张上,待半干时用棕刷用力刷,使字口出现少量墨痕。
2、用黄柏、皂角煮水刷作品多遍。可以洗掉浮墨,作品变的黄中带黑,黄柏可以防止虫蛀。
3、将作品揭掉,再重新托于一张新纸上。
4、用普洱茶末泡水刷作品多遍。
5、最后把茶末连水倒在作品上,过夜,除去杂物。
6、用清水多淋刷作品几遍,干后揭重新接、托。
7、用白芨水刷作品,可以提高亮度,使作品有既老又新的感觉。
8、裱于第二次的负被纸上,完成。

也可以用旧报纸、红茶、树皮、板栗壳等煮水做旧的,也有用砂纸打磨的,但不论如何,最后一定要用白芨水刷一下,否则,墨色出不来。


作品多经过几次水刷后,干了一下就接开了,很容易的。
一天刷1——2次就可以了,不是很麻烦。
试验过后,才知道怎么做,如果您抽烟,趁着有水再弹几下烟灰,效果更好。</P><P><b>古人加工纸的方法</b>,先说老祖宗二王时期的涂布!

<B><U>涂布</U></B>,顾名思义,就是在纸张上刷东西。刷的是什么?古人太聪明了,他们知道宣纸洇的厉害(其实比现在的宣纸要熟的多),就在上面涂点东西,原来很简单,就是把宣纸的缝、孔给糊住了,让水不太扩散。光这样不行,涂的东西多了就疙疙瘩瘩的,不利行笔,怎么办,很简单,用光滑的石头在纸张上压、擦,纸张就光滑了,要解决的问题就那么点。可现在人为了省事,喜欢厂肆的破烂玩意,不论好坏,还洋洋得意的炫耀——写书法就都用宣纸,孰不知,那破玩意就是起老祖宗于地下,把全国的宣纸都献上,他们也不敢动笔啊。

那个时期用的涂布材料很简单,就是面粉、滑石粉、H2O的混合物。

圣人书时,闻尝手持纸张。用上面的方法把比较粗的麻纸或高丽纸加工一下,你也可以这样牛一把!不信可以试试,决不是传说。

下面将逐步介绍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的对纸张加工的方法,特别将隆重推出<B><U>两大高手(米、董)的独门绝技</U></B>,</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周密在《癸辛杂识前集》中说:右军少年多用紫纸,中年多用麻纸,又用张永义制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依此断定,当时人书写多用的是光洁流利的纸,这样行笔便飘洒。而今天的人多用发毛的粗毛边来书写,还美其名曰练笔力,而右军却避之,其手下真无力呼?真的不知道今人练的是哪门子的笔力。

唐人多用白麻纸,皆先砑光,而后浆硾,若先涂布再砑光,效果就更好了。现在留下来的唐摩本,多是用这样的方法先加工,而后响榻的。记得前几年看过一为日本学者的论著,他说用高倍数的放大镜看那些原件,在墨迹的裂缝中能隐隐看到发白的东西,应不是虚说。还说到古人有折纸而书的习惯,因纸经过加工后变的硬了,所以在折处留下线条短痕,后被我国一位著名理论家引用,盗版用来说二王、书谱中的折痕如何如何,结果国人就认为是他的发现,他也自得其说,实在可笑。


唐人摹二王真迹,多用硬黄纸,涂蜡使其半透明,也有宋人摹本,多用竹纸涂蜡。同今天的蜡笺差不多。
唐人薛涛制笺多用芙蓉花汁、鸡冠花汁,色若桃花,亦有猩红小笺,大家可以试一下。

现在流行的水纹纸最早出现在唐,但没有实物,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就是李建中大名鼎鼎《同年帖》。

谢公笺为宋谢景初所制,颜色繁多,比薛涛笺单一的红色有了大的发展,有“十样蛮笺”之说。这应算是现在厂肆色纸的鼻祖了。

其实现在我们常用的纸,在古代都有,但古人有的我们却没有,为什么?失传了!为什么失传?技术发展了!难道技术发展了就叛经被道?没错!有钱就是娘,现在要娘不要老祖的大有人在,假如我开纸厂,我也会这样。想超过古人,妄想吧你!不要说那些氛围啊、环境啊、学养啊虚头巴脑的东西,单就说材料我们就输了一大截。有了良田才会有饭吃,而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咱们这个圈里还是不少滴,典水就是一个例子!

说纸,除了硬黄之外,不能不说“澄心堂纸”、“宣德纸”,要说纸张加工,那还是明人厉害!今天太晚,明天再说!就看您跟不跟帖了!


<B><U>澄心堂</U></B>,后主李煜读书、办公的地方,因才子皇帝一心书画诗词。某日,一时兴起,遂令群臣集体下岗在家待业,又找几个造纸能工埴起大锅于大殿上,干起了抄纸的生意,昔日贵胄评议国家大事的地方就成了一个造纸作坊,注册商标就叫澄心堂牌书画纸。当然,这只是传说,但由此可以看出此纸张的珍贵,那可是皇帝老儿拿江山社稷换来的啊!史载,此纸是后主设官局监制的,专门为皇帝所用,高兴了可以分赐一些听话的大臣,厂肆根本就没有。后来宋灭了南唐,宫人太监等偷了一些到外面去卖,那价格应该是相当高的。975年,南唐灭时,内府墙角堆存有数千张,后来就失踪了,按公安的说法简直就是人间蒸发啦。后来,一个叫刘敞的人以重金得100枚,赠给欧阳修10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2张,那就不得了了。后来梅又在别人那受贿了100张,找人在歙县依样开始仿制,那人回赠了300张。说的有点乱,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也不知道有用没有,也许大家在一起吹牛时,可以说说玩。说这纸好,那不是咱老李忽悠,相当的高级啊,其实我也没有见过,就是乾隆皇帝也没有这个眼福。什么“百金一幅”、“滑若铺玉”、“滑如春冰”等等,看着就晕。这种纸尺幅为33*<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cm" SourceValue="40"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40CM</st1:chmetcnv>,比现在的纸要厚,和人民币差不多(千万不要用人民币去写,老婆吗您,后果自负)。必须冬天抄,皇帝提供小火炉,半干揭下涂布复烘,再采用两面砑光技术,所以光洁如冰,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人的尺牍手札多是用这种纸写的,不过,是仿制品。

砑光??——就是拿石头蹭
浆硾??——就是在涂布纸上棰打
榛子??——你没吃过,超市有卖
黄柏——实为黄檗,拼音打起来不容易,就凑合了。中药店5毛一两
皂角——中药店有,更便宜
白芨水——就是用白芨炮的水,不能用泡

牛皮纸写字很多人都试过,但太干了,墨都浮在面上,效果不是一般的差。澄心堂纸假如这么简单,那后主亏的可就大发了。

不渗水不能算牛,虽然它一直姓牛,关键是要吃墨又不能洇。您见过用羊毫饱蘸墨和水放在加工过的生宣上的效果吗?豆大的水珠就是不散开,当书写时线条立即干掉,没想到吧!其实当初我也没想到!!

宋人的书画用纸比前代要大些。
就高度说:晋多为<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厘米" SourceValue="24"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24厘米</st1:chmetcnv>,唐、五代25、6、7厘米,宋30—<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厘米" SourceValue="35"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35厘米</st1:chmetcnv>,长度也明显增大。种类也大大增多。

宋人加工纸的方法和前代在手法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材料有了进步。如:今士大夫多糨而后用,既光且坚,以梅天水淋,晾令稍干,反复捶之,使浮葺去尽,是谓春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
又:有彩色粉笺,其色光滑,东坡、山谷多用之作画、写字。

说了这么多,我只关注“光滑”二字。

老米所言向来含糊,其论多雾里看花,不好琢磨。向“刷子”、“八面出锋”等等,典水认为都是他在欺骗后人,凭他的那点劣根性,他会说实话?以前我也这样说过,但大家不信,认为只有刷才是正道,就此典水不再多说。

涉及到加工纸,他也没有留下什么话来,向《海岳名言》一样,都是后人说的。就几个字:多用植物粉汁浸后捶打,这就是宋人的“浆硾纸”。至于用的是什么原料,不清楚。

说到现在,大家以为如何?似乎开始进入主题了,老米不告诉我们,咱不怕,因为加工纸的顶峰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高峰在明朝!

有几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
1、董其昌用淡墨在生宣上写字为什么和现在我们用生宣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2、现在人写字线条为什么一抹黑,两线重叠为什么是个死疙瘩,也没有筋呢?
3、宣纸究竟是薄的好还是厚的好?是光的好还是毛的好?

很想写一本<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孙">向孙</st1:PersonName>先生《书法有法》一样的书!但没钱啊!真的不想烂在肚子里,即使没有一点用,那也是心血啊!

依照上面的方法加工,画山水、花鸟效果更好!那才叫润,水能流下来的感觉!
但也要有好墨。

我选纸不论贵贱,重在实用,一般高级的书画店是掏不到的。
还要先试后买。(-“光且坚“,-吸墨而不洇)

先贤在制作精良的上等绢上进行书画,极品就那几个,不好把握。若能得到蜀素这种顶级的原料,没有千百金是拿不下来的。同样拿董在纸和绢创作的作品相比,差别就一下分开了。

现在绢和加工纸在施墨后效果是没法比的,主要是用的糨太重,墨都浮在表面上,很炸的。猛的一看还可以,但不能细察。
其实在古代用来写字的宣纸价格也是很贵的,并且都和生活用纸分开来卖。


集加工技术于一体的一代明纸——<B><U>宣德纸</U></B><B><U>
</U></B>前面说过宋元有仿澄心堂作坊,到了明朝,这一技术重新得到恢复,并比前代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更加精湛、品种更加繁多。

永乐、宣德盛世,国家经济实力提高,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宣纸的加工技术已经超过前代,人们称这个时期的纸为“宣纸”(当然和安徽宣纸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与“宣德炉”、“宣德瓷”齐名。那时的宣纸主要产于江西,多供内府使用。

由于世面上这种纸很少见到,有些文人认为这种纸不宜用来书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纸太名贵了,怎么能用来写字呢,得到的人只会在字画装潢的引首用上一小条,根本就不忍心在上面写字。

宣德纸至薄能坚,极其精细,厚者可揭3、4张,白笺坚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
顺便说一下泾县宣纸,这是古人说的,典水引用,以备与“宣德纸”作比较。

乾隆时期一位大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说:"泾县所进仿宣纸,以供内廷诸臣所用。匠人略加矾,若矾多,则涩滞难用......"。这里说的是清出安徽所仿的“宣纸”,是供在朝诸臣使用的,相比“宣德纸”只供应内府,确实差了不少。



明加工纸种类繁多,不再赘述,若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再说,下面我想重点说的是纸张加工方面的技术知识。这些只是散见于古代典籍中,我于2000年前后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现根据记录整理如下。

说到明清加工纸,有一个人是必须介绍的,他就是明江南风流才子——屠隆。屠隆(1542—1605)字长卿,号赤水,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授颍上县令,调青浦知县,寻迁吏部主事,后以事忤上被罢官赶回老家,清贫,已卖文为生。其人有奇才,下笔千言立就,有诗文杂著行世。其为人放旷,极尽风流,整日醉卧青楼,拥香抱玉,比前朝天天抱着歌妓游花船的杨维桢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风流成性,得了杨梅疮,惨遭暴死。

虽然屠隆有万万不是,但他关于明代加工纸技术的记载,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他的著述《考槃馀事》中有详尽的叙述,选其中几处,于大家共同学习。

大揭秘笈——<B>造捶白纸法</B>
法取黄蜀葵根捣汁,水一大碗,放汁1、2匙搅匀用,如根汁用的多了,反粘不好用。用纸10幅,将上一幅刷湿。再在上面加10幅干纸,以次相加。用厚石板压一夜,第二天揭开晾干,再压一夜,第三天再晾干。用打纸搥打千余下,揭开晾干。如此反复几次,就可以了。
最理想的效果:发光、润如玉、坚且滑,发墨效果层次分明 。
典水曾用此法加工过,效果近香光墨韵。
这就是“浆硾”,董用的就是这种纸,老米用此法加工纸张,只不过他用的是植物淀粉,相比老董,自然就差了 很多。

大揭秘笈——<B><U>涂布纸加工法</U></B><B><U>
</U></B>取石灰或滑石粉碾成细粉,用水搅拌,除去杂物,放淀粉共煮,不停搅拌,一柱香时间,用排笔蘸混合液一张一张刷纸,注意均匀。
干后砑光,可除去刷痕,纸表面遂紧密光滑。可用。
效果:发墨层次分明,淡墨可看到筋。

现在市面上多出售仿古色宣,书写时发墨效果很差,厂家是不会考虑这些的,明天将介绍这方面的加工方法,大家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半生熟纸的。



<B><U>葵笺</U></B>
五、六月,戎葵叶和露摘下,捣烂取汁。用孩儿白、面鹿坚厚者裁段。葵汁内稍投云母细粉,明矾些少和匀,盛大盆中。用纸托染挂干,或用以砑光,或就素用。其色绿可人......

1、戎葵:蜀葵
2、孩儿白、面鹿:纸张名称

<B><U>染宋笺色法</U></B><B><U>
</U></B>黄檗一斤捶碎,用水<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升" SourceValue="4"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3" TCSC="1">四升</st1:chmetcnv>浸一伏时,煎至<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升" SourceValue="2"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3" TCSC="1">二升</st1:chmetcnv>止,听用。栎豆子<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升" SourceValue="1"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3" TCSC="1">一升</st1:chmetcnv>,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檗汁拖过一次,复以。栎豆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

1、黄檗:中药
2、栎豆子:栎的果实
3、观音帘:纸名
4、拖过一次:把纸平铺桌子上刷一次

今人做熟纸所用无怪乎胶矾,半熟纸亦然,用这样的纸书写绘画,笔墨死、干,毫无生气。古人的方法是把皂角捣碎了,用清水浸泡1天,再用砂罐煮一柱香时间,滤净,刷纸。再在烫中放少量明矾,再刷1次,放干后就可以使用。如果放上2、3个月效果就更好了。

民间还有很多的方法,

皂角中包含有皂角素和明矾混合远没有胶和明矾的混合物火气大,现在人多用胶和明矾来做!这种纸保持了生指的特性,但生中带熟。我曾经试验过,效果很好。若用来画画更佳。

染:太厚的不好!面料、扎花最好,不过扎花太薄,不好整。单净皮也可以。
涂布:越厚越好!<p></p></P>
发表于 2007-4-5 21: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粑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9-13 0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1:35 , Processed in 0.2238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