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3|回复: 3

[转帖]客家的经济、文化与民性-----反思客家人所谓文化高的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9 17: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5%"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p105>[转帖]客家的经济、文化与民性

客家的经济、文化与民性

作者:曾祥委
<a href="http://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php?tid=35574&amp;pid=422270&amp;page=1#p422270" target="_blank" >http://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php?tid=35574&amp;pid=422270&amp;page=1#p422270</A>


    提要:本文探讨客家族群经济落后与其文化、民性的关系。与周边族群相比,客家人在地缘、业缘、身份和文化方面都处于劣势。住山区、做农业、当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济落后。客家人经过二十余年开放改革仍然基本从事农业,一部份进入城市也缺少自主创业精神,变成“打工族”,这种身份选择的原因是客家人的文化。进入市场经济,客家人仍然守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上没动,缺少追求财富的积极主动精神,缺少自主性人格,缺少市场人格的获致性因素。应当创新文化,创新价值观,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人格转换,在市场经济中迎头赶上。

关键词:客家 经济 文化 民性




    一、客家人穷


    1996年冬,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有位学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自近代以来,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后来国共双方,一直到今天的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大批客籍政要。可以说,客家人在政治上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经济上,客家人还远远谈不上成功。与周边的族群相比,其经济实力比不上广府人、比不上福建人,也比不上潮汕人,为什么?

    时间过去十年,以今天的状况来看,广东客家人与周边族群比,还是穷!这个穷,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几乎所有的客家地区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几乎所有的客家县都是穷县。笔者不想浪费篇幅来引列那些枯燥的统计数字,例如GDP、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等等。尽管地方官员想尽了办法出数字,仍然没法掩盖一个事实: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这里面,可能还要指出一个例外:深圳的客家地区。由于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深圳有不少客家区域进入了现代化,成就骄人。但同样的,笔者也要指出,即便是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剩下的“相对贫困”地区,仍然是客家人聚居区多,“相对发展滞后”的地区,仍然是客家地区!

    二是客家人打工的多,老板少。这一点,只要到工厂的生产线上一走就能明白。珠三角大量的外来工,多是外省的,如果是本省的,多数是客家人。相比之下,潮汕人打工的比例就非常少。走到市场、菜场、水果批发场、甚至走街卖水果的小贩,一交谈,都是潮汕人。从肩挑贸易,到开店经商,生意大小,都要自己作主,从小做到大。以比例来看,潮汕人老板多,打工的少,而客家人反是。

    三是客家大老板少。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二十五年的开放改革,涌现了不少客家的经济精英。但是,在各行各业里,客家人能占居“行尊”地位的,似乎没听说过。而且,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客家人中至今尚未出现世界级的富豪!二十多年来,我们经常所说曾宪梓、姚美良等人的大名,可是论经济实力,他们排在什么位置呢?还有目下国内排得上的富翁中,究竟有几位是客家人?排上去的,凤毛麟角的,目下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即便是港、澳、台这个富翁集中的圈圈里,客家大富豪也是“珍稀动物”!

    概言之,我们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相比周边族群,客家人经济实力不如人,处在落后地位。

    这样,我们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二、客家人为什么穷?


    那位新加坡学者给出的答案是:客家人服膺儒家文化,其价值观制约着客家人的经济发展。

    这个答案当然是有道理的,但笔者觉得过于单薄了。客家的穷,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文化因素,也有非文化因素,总结大端,有如下四方面:

    (一)地缘劣势

    以广东为例,族群分布大致呈四级台地:潮汕人沿海边分布;广府人在水边分布;客家人在山边分布;畲、瑶、壮等少数民族居深山里头。

    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就算是清康熙年间迁海复界到达沿海地区的那些族姓,也大体上住于山边。展望闽、粤、赣三边客地,可以说,客家人都住在山边。

    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行话来说,叫“老、少、穷、边、山”。因为山,所以边,所以往往是老区,往往是少数民族地区——过去是畲、瑶地区,现在与畲、瑶邻居,通常也是贫困落后地区。

    山区穷,原因有几方面:

    1、物产不丰。近数十年来,由于政策的原因,此点更加突出,下文再述;
    2、交通不便,讯息闭塞。

    一个地方的富,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自身的物产丰饶,可以坐享其成;二是能集聚他处的财富。这种地方往往是交通要道,津梁都会。例如香港,当年中国大陆封闭,只留一条孔道与世界接触,一国财富,集聚到弹丸之地,怎么不是富甲一方呢?又如今日之香港,大陆全面开放,北中国的进出口不必南来,还想有当年盛景,就不太可能!第三种情况是二者并有。这种情况今日也不少,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既是制造业中心,又是交通枢纽,但这是近代的事。

    客家地区的交通不便,加上由之带来的讯息闭塞,使自身本来不丰的资源也难以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在许多地方都制约着经济发展。近年许多地方提“想要富,先修路”,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3、耕地有限

    南方山区可供开垦种植的土地相当有限。在水稻耕作对水源的要求下,尤其如此!到客家山区考察,这一点印象强烈、鲜明!梯田沿山层层而上,有几尺宽,有水源的,都被开垦完毕。客家地区常有“笠蔴坵”,“簑衣坵”的故事,说耕田的,数来数去还是少了一丘田找不到,要走的时候,拿起地上的“笠蔴”、“簑衣“,发现下面盖着一丘田!从这个流行的故事里,我们可看出饥饿煎迫下的客家人,对山区土地的利用,精细到什么程度!今年,有机会到揭西县上砂镇走了一下,看着那些延伸到山上的梯田,感慨良多!只有在那种地方,才能明白客家先人对土地的珍重、依赖,也只有在那种地方才能明白土地对客家人的价值。客家人是个农耕族群,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客家人本来就是安土重迁的,使他们迁移的原因只有土地。山区的土地,由于人口增殖,很快就开垦完毕。为了生存,客家人时刻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以下,客家的迁徒,绝大多数是土地的诱因。这里包括从江西、福建往广东的移民,包括湖广填四川,也包括迁海复界的移民。以往的客家研究,对这方面的原因,注意得实在不够!

    作为对比,广府人与潮汕人就幸运多了。珠三角地区,如南海、中山、顺德、许多地方都是宋元以后成陆的,佛山的许多地名,甚至迟至明清才出现。三江流水,给这一地区带来肥沃的泥土,使土地不断扩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见过一个资料,珠海万顷沙一带,陆地的推进达每年105米的速度。不断增殖的土地,给广府民系带来的是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还有,潮汕平原,韩江三角洲在明清时代也是举目膏腴,随处都是可以垦植的沃土,而且也随着江水来泥和海面下降而增殖。这就是为什么广府族群和潮汕族群比较起来较少迁徒的缘故!

    4、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客家人的土地在山边,无论是水作,还是旱作,比较起来,都比较容易遭受自然灾害,能够旱涝保收、自流灌溉的田地不多。开畲旱作就成为重要的补充,一些地方甚至以旱作为主。旱禾、木薯、玉米、番薯、高梁、粟子都是重要植物。大部分田地,都“望天打卦”,“靠天吃饭”。一但天时失常,往往造成饥荒。潮州、揭阳、丰顺等地1943年的旱灾,造成人口损失和比例失调,一直影响到几十年后。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影响到农业收成,使客家人挣扎于温饱线上,难于得到喘息!

    (二)业缘劣势

    今日广东的族群中,居海边的潮汕人做商业,居水边的广府人做工业,而居山边的客家人做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也可以找到渊源。潮汕人在海边讨生活,尽管也有数量不等的农民,但居海食海,航海、耕海的人亦复不少。尤其是泉州、漳州、潮州、汕头以下,一直到徐闻、海康的“黎话”(实际上也是闽南话)人群居住的地方,历史上都是通商航道,沿岸罗列良港,遍布巨埠,往来各国的富商巨贾。擅渔盐之利,收商贾之羡,一直是闽南人的传统职业。经过三十年计划经济的停顿,一旦放开,潮汕人群而经商,可说是“商业族群”。而潮汕的农民传统上也有商业生产意识,潮州柑、橄榄和其他潮州果品,还有陶瓷、潮绣等手工业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广府人中,自然也有不少农民。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广邈肥沃的珠三角,居然没有多少时候是粮食自给的,常常要从广西或其他地方运粮补充。其原因何在呢?原因在工商的发达,在市场经济导向对珠三角农业的巨大影响。在广东的历史上,最早的善于经商的族群是广府人。汉代以后,在很长的历史中,广东都是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外贸进口香药、奇珍,出口丝绸、陶瓷;内贸最大宗的货物是盐和铁,都是官营或官控的主要财源。广府人官商结合,穿一条内裤出门,赚万两黄金回家。自广州沿北江溯源至乐昌老坪石,至南雄县城,沿线最宏丽的会馆都是“广同会馆”。除了商以外还有“工”: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陶瓷业和铸铁业都是天下驰名的。今日的佛山老城下,厚厚的填着一层耐火砖,以致佛山的地下水都是不能吃的,据说还带着“火气”。从佛山这种早期的“工业污染”的程度,可想见当年的繁华。商业的发达,还影响到农业,珠三角的传统农业从来都没有“以粮为纲”。水田地区,到处是鱼塘,养的是“鱼花”。珠三角的鱼苗远销湘、赣,成为传统产业。鱼塘基,种植的是葵、甘蔗、蕉、果树。葵可制扇,蔗可榨糖,蕉果也获利。这种“三基鱼塘”是珠三角农业的传统模式。

    反观客家人,其生计就单纯多了。除了五华人“硬打硬”,打铁、打石、补锅和兴宁人做点小生意以外,剩下的就是吃饭农业,种粮食,少部分吃山,工商业高度不发达。1949年以前如此,1979年以前如此,近二十几年来也没有很大改观。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到粤东北的几个县走了一下,发现原有的工业没了,现在增加的工业很少,不少农田荒芜,连农业也在“破产”边缘,实在可叹!

    在现代社会,守住农业不动必然贫穷!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现代化的进程,在初期必然导致农业凋零。当今现代化的三项指标,居然有两项与农业的指数下降有关:一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如美国,只占总人口3%;二是农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少。比较这两项数值,中国落后于美国100年,落后于英国200多年。客家族群都是农业人口,靠农业吃饭,自然就成了“欠现代化族群”和“扶贫对象”了!

    (三)身份劣势

    客家人的生计主要是农业,是农业族群。非常不幸的是,恰巧又碰上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来看,各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一般都是以农业提取的,用广大农村的落后,来换取和形成城市的工业化,中国也不例外。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从五十年代开始,“剪刀差”政策,“统购统销”从农民身上提取了巨额的财富。在共和国开初的三十年中,农民用血汗以至生命,扛住了这个国家,在本来就拮据的生活中,节衣缩食,来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加上公有制的实行,广大农村本来就稀薄的财富更加淡白!山上有林,但森林是国家的,就算是自己的山,砍伐也要指标,运出城去,一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关卡!山里有矿,矿产也是国家的,私人开不了。集体想开,也困难重重!这几十年,矿难重重,矿斗也重重,国营矿想尽办法不让私人采,私人想尽千方百计采,利益的博奕,正未有穷期!山间有水,也是国家的,就算让你搞水电站,也需要资金!其他方面的,就说割资本主义尾巴:曾几时,连种点小菜、养几只鸡也要挨斗!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压,更使农民成了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几千万人命的代价,将来历史上淡淡的一句“一次代价重大的社会实验!”,不亲身经历,焉知其中甘苦。时至今日,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只有1/6的经济收入,1/10的文化生活,1/4的政治权利。客家问题,基本上是“三农问题!客家的贫穷,根源之一就是几十年来的制度和政策!

    随着农村的贫困和教育、就业、阶层流动的公平、正义缺位,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正在面临挑战!贫困化使孩子们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不少人才在萌芽中夭折!一个农民的孩子,即使能完成大学的学业,能否顺利就业也还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有什么用?读了又如何?漫说艰难的生活,一个农民家庭供养孩子读书本身就是沉重的负担!于是,一个个辍学流向城市,走向生产线,客家人成了打工族!当青春流逝之后,有两条路:幸运的,在城市留下来,居于贫民窟!大部分,回到农村,又周而复始地开始第二代人的故事!

    幸好,近年中央政府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让人看到了希望,富起来的城市人开始有“反哺”的想法,使人心暖!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制度的合理,让农民拥有国民、公民应有的权利,让他们有平等的身份,有行动的自主,去创造、获取自己的财富!

    (四)文化落后

    这一点,可用一句话概括:进入市场经济,文化仍停留于农耕时代!客家人最突出,最自翊的传统是“耕读传家”,在现代社会中,客家人的文化问题却产生于这个传统:

    先说“耕”。客家人居处山区,耕的方式主要是小水源水稻耕作。经常性地面临水源、耕地、山场、风水一类的争端。宗族斗争,决定胜负的因素是有效的人口群数量,因此在客家的文化中人口增殖成为最大诉求,聚族而居——大人口群聚居成为其生存的必然选择,而维持大人口群的共同生存是最大的课题。客家人的祖灵崇拜、宗族组织、价值观和伦理规则甚至民居,都为此目的而设。家族集体主义是其伦理本位,等级服从天经地义,取义而不求利也就顺理成章。这种价值观和伦理体系,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中,是其生存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但在今日自由主体平等逐利的市场经济中,这种价值观和伦理却大大有碍于客家人的经济发展!

    再说“读”。客家人世代书香、崇尚文教,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这是客家人的骄傲!但,那些圣贤之书,多是为皇帝老子和封建贵族服务的谎话!封建社会是由两个三角形构成的菱形社会。一个是人口正三角,底边是民众,上面是皇帝一人,中间是大大小小的贵族官吏,形成等级制度,层层统治。另一个是资源倒三角,处于底边的人数量多的民众拥有最少的生存资源,还不断地被要求勤劳节俭,节衣缩食,将资源交给皇帝、贵族官吏们尽情挥霍!纳贡时代的政治统治靠两手:一手是屠刀,不服从者诛尽杀绝,留下顺民加以奴役;另一手是欺骗,儒家为经,道家为纬,在文化上进行统治,编造谎言称皇帝老子君权神授,负有天命,是降临到人间的大神,天生就要奴役天下臣民,人人必须服从。道家的分工侧重于将君命神圣化,制造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儒家的分工侧重制造神权政治下的等级伦理关系,称为天经地义!客家人读如此“圣贤书”,久而久之,也就甘作皇家奴。忠、孝、节、烈是儒家推崇的标准人格,忠诚、服从、知足、本份也就成为客家的民性。

    从“耕”生成的文化,与从“读”得来的文化,其实又是一致的。家庭的放大,就是国家。家族以祖灵为中心,为尊贵;国家以炎黄作凝聚,为先祖。家族有族长为最高权威,国家有皇帝为最高权威;家族有血缘作纽带,也有改姓认同;国家以同姓分封,兼以赐姓裂土。因此,纳贡时代的中国以家为国,皇帝又以国为家。家与国的文化,从价值观到行为规范都高度一致。客家人耕读传家,两方面的需求和意志上下交征,不断重复之下,传统文化深入骨髓,传统人格也久已定型。到今天走入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的市场经济社会,难免有文化人格的障碍!

    以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看,客家人的最大缺陷有二:一是缺乏自主性的人格。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之下,客家人养成忠诚、服从、知足、本份的性格,是最好的雇员人格。但缺乏自主精神,使客人的社会角色取向定型,选择助人成事的臣仆角色。客家精英尽管拼命读书,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最后或作公务员、或作企业白领,都是这一角色选择的结果,至多能算是高级“打工仔”!而大多客家人出城成为打工族,更是顺利成章!此点与潮汕、广府族群比较,差别鲜明!

</TD></TR><!-- <tr>
          <td align="right" class="p9c">| <a href="#" target="_blank" >将推荐给好友</a>
            | <a href="#" target="_blank" >手机短信新闻订阅</a> |  </td>
        </tr> --></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9 17:38: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17: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取义而不取利的价值观。客家人读圣贤书,“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古训深入骨髓。这本来是传统的高贵品质,可是在市场经济中羞于言利,就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障碍了。羞于言利,使客家精英缺少追求财富的积极精神,讲到钱,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说不出口。既影响角色的选择,也影响行为决策,使客家人失掉了许多机会。

    另外一点,客家人崇尚文教,圣贤书读得多,养成本份服从的性格,守规矩、清高,这一点本来也是优点。二十五年来,造假糖果、假烟、假酒、假货,假发票、假钞票、走私、骗税、偷蒙拐骗,基本上都没客家人的份。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可谓“顺民”!但反过来论,也表现出安于现状,怯于冒险,缺少进取和创新精神,不善把握机会!这一点,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不太讲规矩的最近二十多年中,使客家人吃足了亏! 俗语说“老实人吃亏”,这话用到客家人身上,一点不假!


    三、客家族群的出路


    以上谈到客家人穷的四个原因,前三个是客观的,后一个是主观的,客家人自身的问题!

    客观的方面,应当通过努力改变;主观的,应该自主改变。

    居住山区,有地缘劣势,但目前正在改变。近年客家地区的交通、通讯设施有不少地方已进入现代化,情况正在改观。而且随着政策、制度的改善,山区资源的开发权利,正在交还给农民,其后继的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例如山地的长期承包,辅以造林植树之后的砍伐支配权的配套,应当也是顺理成章的。山区矿产的开发、水源的利用等等,也正在为农民带来益处。问题是,一方面人们看到了山区、农村资源的价值,正在加大投资和承包力度,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同时又在进行“城镇化”,进行新一轮的社会整合试验,用各种办法引导农民放弃土地,到城镇集中居住。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所谓“扶贫”在非洲、在美洲已有不少试验,还未有成功的案例。而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多数是形成巨大的贫民窟。在中国这个人口基数极大的国度,如果就业问题没有把握解决,城市化的进程就应当缓行、慎行。客家人与其走出家园,去做城市贫民,倒不如想法发展种植和工副业,还可保证衣食无忧。而且,随着政策的一步步放开,山区的旅游资源、水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的开发,山区仍然大有可为!

    第二个方面,做农业,而且在小水源的山区做粮食农业,只能手工操作,半机械化就算不错,算起成本,效率太低。目下许多农田荒芜,就是农民计算之下无奈的决策。然而,一些地方的农村,就在种植业上也能致富。例如粤北乐昌九峰一带,还有翁源等地的蔬菜业,发展三高农业就带来不少收益。现代科技发展,种植养殖业的产量大大增长,但品质却不断下降。正所谓“肉无肉味,菜无菜味”。客家山区山青水秀,没有工业污染,为什么不乘此机会大大发展绿色食品基地,种菜、种果、养鱼、养猪、养羊、养牛都大有可为!生态农业加上旅游服务、餐饮、特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山区农村也前景广阔。问题在于国家的政策,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客家人自己,应当有明确的意识,改变自己过于单一的农业生计,多发展工商业和其它第三产业,才能真正致富。

    第三个方面,农民的身份劣势以及制度原因,经过近年学者们的大声疾呼,已经震动“天听”,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提出,与之有关。随着改革的进展,这方面的情况当会慢慢有所好转。客家人本身,应当有更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拥有自己的利益表达渠道,争取o(︶︿︶)o 唉、法律和社会制度上平等的国民待遇。否则被动地等人恩赐,就会永远处于弱者地位!

    而第四方面,文化和民性的方面,作为客家人落后的主观原因,客家人自身至今还未能正视!客家学自诞生之日,任务就是争取客家族群的正统文化地位,消除对客家人的身份歧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学科发展水平上,选择论证客家人纯正中原血统和中原文化正统传人的路由,无可厚非!今天,形势已发生变化,客家学的任务应当更新!但还有不少客家人把宣传的、追求的当真,甚至把落后的也当宝,某种程度的“族群自大”意识也时有流露,甚至见诸媒体报端!至于美化自身,更是时下主流。不自觉中,使自己,使他人在自我欣赏中迷醉,处落后而不自知、不愿知、不敢面对!

    比较当下广东的三大族群,客家人守在传统文化上基本不动,走到哪里穷到那里;潮汕人商业品性最足,也最“远儒”,二十余年来大起大落,敢进取也冒险,敢于把握机会,但把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发展不稳,现在状况也不太好;广府人的文化,传统的有一些,现代的也有一些,二十余年来稳步发展,做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其经验值得借鉴!

    比较之下,各个族群都有长处。就客家人来说,崇文教、守规矩、重情义、好宾客、是文明程度很高的族群,以其文明素质与亲和力,如果能够坚持长处,认识弱点,努力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文化,在现代文明意识上猛进一步,理直气壮求富,挺直腰板自主,改“取义不取利;专门利人、毫不利已;讲奉献,不言索取”为“义利兼修;利已利人;既能奉献,也会索取”,改臣仆角色为现代公民,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人格转换,那么,未来就是客家人的!

    ——引自曾祥委《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
<!-- <tr>           <td align="right" class="p9c">| <a href="#" target="_blank" >将推荐给好友</a>             | <a href="#" target="_blank" >手机短信新闻订阅</a> |  </td>        </tr> -->
发表于 2005-11-9 19: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05-11-11 19: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7:30 , Processed in 0.077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