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24|回复: 23

[節慶計劃文案] 民族传统节日【冬至节】复兴实践方案 今年冬至节在2005.12.22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0 23: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传统节日【冬至节】复兴实践方案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贴吧
联合设计

节日名称:冬至节
节日别名:冬节、亚岁、如正、新正、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亚岁、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冬至日 今岁为西历2005.12.22日
第一部分:冬至节的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传统冬至节主要习俗
第三部分:冬至节复兴的构想
第四部分:冬至节过节实践方案
=================================================================

第一部分:冬至节的文化内涵
1 冬至的由来与意义
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节日。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的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的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的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P>
<P>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2 冬至的历史沿革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冬至为年。
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冬至大如年。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冬至大如年”,人们还将冬至前夜称为“冬至夜”,过去的常武地区风俗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习惯。家宴菜肴必备“胡葱煮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随着时代的变革,“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但是,人们至今仍常以是日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另外,世代相传的“冬至大如年”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比较年长的中国人脑海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22:37: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23: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传统冬至节主要习俗
传统冬至节主要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俗、食俗、礼俗和娱俗。
1 祭俗
冬至是汉民族祭天的日子。对天与地的崇拜是汉民族最庄重、最神圣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对天的祭拜,从天子至庶民都可以进行,其中尤以天子为重。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皇帝以“天子”自栩,对天的祭祀自然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礼。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
在民间,出于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种对天的祭祀仪式。
>冬至时还有一种“迎日”的风俗,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羣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 食俗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冬至日正值隆冬,节日食俗以“进补”为主题。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节日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传统冬至节,各地的主要食俗有(举例):
①冬至饺子: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热豆腐: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另有民间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 礼俗
冬至节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另有资料认为,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但我们觉得,此说可能是对舅姑一词望文生义而致,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

4 娱俗
冬至节,民间娱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
①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歌(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九九歌(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九九歌(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②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

另外,冬至节,有些地方的儿童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23: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冬至节复兴的构想
冬至节的节日文化,细加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组关键词:
祭---和谐天人、敬畏自然
食---人和康泰、保健养生
礼---祝福长寿、感怀成长
娱---体味节令、迎冬盼春
我们考虑,复兴冬至的节日文化,大致就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 祭---和谐天人、敬畏自然
冬至日的祭天是古代祭礼中的保留节目,隆重而庄严,不过在当时是天子的特权,随着皇权的没落一起消失,但毕竟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大量珍贵信息,值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版画”来展示——冬至节观赏古代皇家祭天礼仪表演,可以成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周代商后,“天”的崇拜取代了殷商时的“帝”,有别于宗教文化中的偶像,反应了华夏文化特有天人思想:天人合一、敬畏自然。西方文化里恰恰缺少这种天人和谐的意识,当今世界,人与环境的冲突相当普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东方哲学体系中汲取“人与自然”的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天人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今时代,弘扬这种意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祭天”史称“郊祀”,形式多样,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魏晋以后的祭天其实都是按照周制进行。
因为祭天被视为天子的特权,民间若要行此礼则被视为谮越和谋逆。当然,在人人平等的当代社会,对自然表达敬意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因此,原则上,民间的祭天也值得作为一种有意义的节日文化活动加以适度的弘扬。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流失已久,国民普遍缺乏庄重的礼仪观念,此时,即使有可操作的民间祭天仪式,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本方案中,将不提供家庭祭天的参考仪式程序。确有敬畏自然诚意的国人同胞,可自行举行小型的家庭祭天仪式。其方法,基本与常规的祭礼大同小异,备供品、祭器,以庄重的态度对天祭拜即可,心至尤胜于礼至。
冬至节也是祭拜先祖的日子,其仪式与常规的祭祖基本相同。
“迎日”则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具有深意的祭天方式。日晷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古代计时器,冬至日的确切日期就是根据其日影方位及长短的变化而确定的。设计思想简洁巧妙,其造型如图:

简单的日晷可以买到,也可以制作,网络上很容易找到有关的制作教程。
  冬至日前后每日观察日影的变化,直到冬至那天,在古乐声中隆重地讲日晷摆放在太阳下,看着所观察的日影达到最长,也可以看作一样别有特色的仪式。
2 食---人和康泰、保健养生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征,适于安身静体。“食”是冬至节在“祭”之外最大的特色和主题。华夏各地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冬日保健养生之道。“补”是冬至节“食“的主题。所食之物与进补方法,颇符中医“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值得很好地继承。
当今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冬至节日食品也不必拘泥于地域之限,各地的各种冬日食俗,全国感兴趣的家庭都可以直接拿来。
既是作为传统节日的食品,家庭手工制作的比市面上采买的成品自是多了一分不同的风味。节日,吃的不仅是味道啊——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一家人一起动手,其乐融融,有时还会唤起父母辈的回忆,也许他们会娓娓道来,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一家人合家团圆一起动手做节日食品的场景。融融的亲情不正是在这动手的当儿悄悄渗入的吗?这是买来商业成品煮了就吃所体会不到的。在制作过程中,完全不必苛求味道的完美、制作的专业,事实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把过节食品做的歪歪扭扭、弄出来的东西或咸或淡,家人相互戏谑玩笑,这本身就是节日的乐趣所在。

3 礼---祝福长寿、感怀成长
从传统看,冬至日虽有欢乐庆贺的历史,但总体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安身静体的节日,故而,送鞋袜的古俗显得很有意义。冬至日古俗送鞋袜献给尊长,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说:“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韈”一作“袜”)。沈约《宋书》也说了这一习俗:“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韈。”
汉民族的文化涵盖面果然很全,不仅有成人礼中的“首服”情节,其实“上下”都有重视。这一习俗,在这样一个安静隆重的节日里显得很温馨。送我们可以不仅限于媳妇孝敬公婆,而发扬成该节日里普遍的尊老活动。
冬至拜师和赠鞋,都有感怀成长、祝福长寿、祝福成长的含义。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复兴过程中可以直接继承并发扬。

4 娱---体味节令、迎冬盼春
九九歌和消寒图等冬至娱俗,多蕴涵了迎接冬天盼望春日的意义,先民以饶有趣味的方式表达着对季节变幻的感受,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九九歌作为一种口头的、非歌唱性的歌谣,本身的娱乐性和仪式性不强,了解和传承即可,当然,有兴趣的同胞也可以在歌谣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开发出适当的小游戏等可操作的新习俗。
画消寒图是一种值得继承的民间习俗活动,如前面提到的,消寒图虽简单,但趣味性很强,只要用心,完全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消寒图绘画模式。“晓妆染梅”等特别的绘画方法,更是充满想象力和生活的韵味与情调。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23: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冬至节过节实践方案
一 冬至节所穿汉服—华丽隆重,寓意阳生
随着民族服装的复兴,我们在传统节日里对传统衣装的要求也应运而至。然而,冬至节的风俗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主要以食俗、娱俗为主,而有关衣俗的记载要相对少得多,或寥寥数语,或语焉不详。
周代冬至日就是元旦,故而非常隆重。南宋有人记述,人们在冬至穿上华丽衣服,张灯结彩,布置贺冬车马,并停市庆祝。称“做节”,与过年相似。江南至今仍流传“冬至大如年”的俗语等,这种心态和习俗大都是周俗的遗响。
虽然周代讲究行止合乎礼,衣冠服制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冬至服饰也不可考,但我们可以取其庆贺的意思,冬至日的服装大概也不亚于过年隆重。
魏晋六朝以前的华夏民族似乎比后世更见沉静、哲思。虔诚的“礼”的意识始终超过了欢庆气氛。昏礼、祭礼等,处处可见意味深长的天人思想。崇尚的颜色也是凝重而神奇的玄色、黑色、纁色等。关于冬至的服色,在完整记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中可见一斑:“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其器铩,其畜彘。” 先秦到汉代,服饰中五行思想还是非常深重,按照四个季节,分别有青、黄、白、黑四色为尚色——“冬至天子服黑而絻黑。” 前面我们提到了祭俗,那么服饰可以参考汉代的服制,黑色衣裳制的汉服礼服,大概比较合适。</P><P>汉朝后,服色渐渐开始突破原先的“尚色”,《后汉书·礼仪志》曰:“冬至前后,听事之日,百官皆衣绛。”颜色反应心理状态,看看,喜庆的味道开始渗入冬至节日。</P><P>唐代是个人文大盛的时代,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重大影响。唐代洛阳贺冬至的衣俗,冯贽《云仙散录》云:“洛阳人家每遇冬至,煎饧绿珠戴一阳巾。”煎饧,即用麦芽或谷芽煮饴糖。绿珠,是以小纸幡与珠饰做成头饰戴在头上。戴一阳巾则取“冬至一阳生”之义——冬至时阴气盛极而衰,一阳始生。后来宋人庆冬至吃馄饨(云吞),大约也有阳气萌、混沌开的寓意...
明朝制冬至节,赐百官始仪貂裘帽,万历初犹然。 
综上,给冬至日的汉服搭配提一点建议:男女身着节庆隆重的冬季汉服,如我们已经习惯的绛色袍服;祭礼时则为黑色的祭服;男子头戴一阳巾,女子戴小纸幡与绿珠做的头饰;大家围坐吃饺子或馄饨的时候,儿孙们向长辈赠送鞋袜,长辈同时给孩子们回赠饴糖……
窗外白雪飘飘,窗内温情溶溶……

二 过节参考方案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国民同胞选择:
一 祭的活动
① 观赏古代祭天表演
我们呼吁,天坛等古代祭天文化场所,尽量恢复真正的汉民族祭天仪式表演,就象曲阜孔庙顺应民间呼声,不再采用清制而改用明制作为规范的祭孔礼仪程式一样。节日中,人们可以穿着庄重华美的汉服礼服,前往欣赏,感受汉民族祭天文化的博大和久远。
除了天坛,全国各地也有其它祭天古迹和场所,国民同胞可于冬至日前往参加节日活动。

② 在家中举行小型的祭天仪礼(详见前述,可选)

③ 举行“迎日”活动
建议在冬至节当天,在户外及庭院中摆放日晷,亲朋好友皆穿汉服坐于席上,弹奏或播放古乐,观察日影的移动,感受天节的变化,吟诵或现场赋作冬至的诗词、文章,并可做风调雨顺、家和康泰等美好的祈福。可与小型的祭天仪礼同时进行。

④ 祭拜祖先或扫墓
建议冬至日设几案,备酒水果品,放置节日食品为供(宜采用冬至饺、冬至团等),焚香祭酒,祭拜祖先及逝去的亲人。

二 食的活动
合家团圆,一起动手制作前面介绍的各种冬至食品(举例,各地还有其它食俗)。在冬至前夜设“冬至亚岁宴”,全家围坐、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节日食品,感受冬天的气息和浓浓的亲情。

三 礼的活动
1 向亲朋好友赠送节日食品,分享节日快乐
穿汉服礼服,以盘、篮等物装上自家亲手制作的冬至节食品,至亲朋好友家中赠送,相互致以节日祝福。礼物不求贵重、不求美味,追求的是一份情意。
2 拜访师长,表达敬意
穿庄重的礼服,准备冬至食品,赴老师家中拜访。
3 向老人们敬献鞋袜,表达尊老祝福之意。
凡是长者,均可向其敬献。不拘时机,不拘仪节,只要心诚意真即可。还可以与探望敬老院等尊老活动结合,并可同时赠送节日食品等。当然,也可以向孩童赠送鞋袜以祝福成长。

>四 娱的活动
绘画九九消寒图,娱悦身心,感受四时之变化。
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绘画九九消寒图。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使这一简单的节日风俗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冬日里一件令人牵挂的物事。我们特别建议女孩子们用巧手慧心好好设计,比如“晓妆染梅”等。画九九消寒图本来就是一件需要细腻心思的活动,特别适合天真烂漫的孩童和女孩子们。

(节日复兴实践方案亦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激发国民同胞更多的文化灵感和节日创意,启发更深入的节日文化思考。冬至节复兴实践方案全文完)
发表于 2005-11-11 11: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又多知道一个节除了吃还能怎样过了~谢谢版主的整理工作![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11-15 2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P>“冬至大如年”,人们还将冬至前夜称为“冬至夜”,过去的常武地区风俗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习惯。家宴菜肴必备“胡葱煮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P><P>现在这边还是差不多这样,冬至一般会家人之间聚聚,胡葱笃豆腐是一定要吃的,祭祖宗城市里要少些了,在乡下这个习惯还是保留着的,不过吃汤圆和印糕到是没听老一辈人提起。</P>
发表于 2005-11-15 21: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5-11-21 1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P>
发表于 2005-12-8 02: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P>当然要过咯~~</P>
<P>另外想要了解一下消寒图:</P>
<P>“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是什么画法....讲起来好复杂哦=___=</P>
<P>另外晓妆又是什么内....那个,娃娃我才疏学浅T_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P>
<P>衣装上,<FONT color=#ff0000>小纸幡 </FONT><FONT color=#000000>是啥?一阳巾呢?=[]=不明白丫</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8 2:24: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4 1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P>资料好全啊!楼主辛苦了[em17]</P><P>保存下来慢慢研究</P>
发表于 2005-12-14 15: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P>补加:画九九消寒图</P><IMG src="http://www.ccnt.com.cn/culture/beijing/fengsu/lijie/image/image-jiujiuge.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15:42:5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4 15: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b>“铜钱式”消寒图示意图</b></P>
<P><b>**************************************************************</b></P>
<P></P>
<P><b>“铜钱”的填法</b></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15:51: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7: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8000 size=4>冬至快到,大家来设计九九消寒图吧</FONT></b></P><P><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8930&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size=4>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8930&amp;page=1</FONT></A></P>
发表于 2005-12-22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P>大家今晚好歹要包次饺子,至少吃点饺子哦~不然当心耳朵的说</P>
发表于 2005-12-22 2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饺子节就要吃饺子,不然就没耳朵!
发表于 2007-1-1 21: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呀</P>[em02][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15-8-5 23: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整理个天风的老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5:13 , Processed in 0.0733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