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0|回复: 5

【 紫 禁 城 的 故 事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7 18: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登上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北京紫禁城,并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紫禁城共住過兩戶人家,一戶姓"朱",是這所宮殿的建造者,一戶姓"愛新覺羅",後來愛新覺羅家族用野蠻的手段将朱家趕出了自已的家,從而霸占了朱家的家。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才将愛新覺羅家族趕出了紫禁城。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明朝十四位,清朝十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首先是大明門,旁邊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而後是承天門,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占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玄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内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皇極、中極、建極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甯三宮及東西六宮和禦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仁壽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甯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寝”。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衆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後,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拟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僞帝愛新覺羅.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寝”部分。當時的民國政府決定,将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溥儀居宮内,一直與亡清殘餘和外國反動勢力互相勾結,圖謀複辟滿清,且以賞賜、典當、修補等名目,從宮中大量盜竊文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将溥儀趕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對宮内文物進行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并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放的第一天,人們以争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爲快,北京市内萬人空巷,交通爲之堵塞,此亦成爲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日本帝國主義鲸吞了中國東北領土,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爲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内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庫房,并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争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争勝利後,三處文物複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南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将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于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爲保管。在這場長達十餘年的慘烈的戰争期間,由于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難險阻,盡職盡責,南遷文物數量雖巨,卻沒有一件丢失和損傷,故宮人員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可又是因爲這場戰争,緻使故宮的文物分處異地。這份祖國傳統文化之珍藏應是一個整體,而尤與紫禁城建築不可分離,人們相信,終有一日,其終将得以完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複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内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築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别是改革開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别、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确之處并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着的象牙席、修複漱芳齋戲台時發現在地闆下存放的傳爲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文物七十一萬餘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餘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别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爲大宗,爲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複帖》、王珣《伯遠帖》、顧恺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迺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爲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複歸寶藏。


    爲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餘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複工廠,1980年擴建爲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複,數十年來爲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複文物達十一萬餘件。


     爲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衆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複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鍾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僞對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滿清宮廷包裝藝術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内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爲滿足廣大群衆的要求,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并應邀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曾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衆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爲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衆600-800萬人次,而且,随着旅遊事業的發展,觀衆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除了直接面向觀衆之外,故宮博物院同時組織編輯出版各種圖書畫冊和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築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圖冊有《故宮博物院藏曆代名畫集》、《故宮藏瓷選》、《國寶》、《大明皇城紫禁城》、《滿清宮廷生活》、《國寶荟萃》、《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勝其數。定期刊物有《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種。


    從1997年起,爲了适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内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内的計算機光纖網絡系統和各類管理用數據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将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遊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築和琳琅滿目的文物收藏

<IMG src="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11/oldbjmap2_x0JnG6Z5YlWy.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b>大明皇帝禦用戎裝</b></FONT></FONT></P>
<P> </P><IMG src="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11/200573015191437_SdtY35IWe0eI.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b>大明皇帝禦用戎裝及刀劍</b></FONT></FONT> </P>
<P>
</P><IMG src="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11/2005730152036435_f7KIAvmR4n9V.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b>大明皇帝禦用配劍</b></FONT></FONT></P>
<P>
</P><IMG src="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11/2005730152036580_B0wvHaAKF3c3.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b>大明皇帝禦用箭配</b></FONT></FONT></P>
<P> </P><IMG src="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11/200573015213880_xFaLpEG0KTqc.jpg" border=0>
发表于 2005-11-18 19: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如此輝煌的建築,主要設計師、工匠都沒有留下姓名,為其個人一嘆。</P><P>後面幾張圖似乎兵甲版貼過。</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9:33 , Processed in 0.0655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