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60|回复: 1

[转帖]孔子论“雅乐与郑声”——以乐成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7 22: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FONT size=3>来源: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王波<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先秦诸子中,孔子是最早重视文艺及其社会作用的。孔子的文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孔子建立的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学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中,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乐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人们对其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雅乐与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思想,至今仍有不同理解。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全面认识孔子的文艺思想,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予以分析探讨。</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孔子重视雅乐,排斥郑卫之音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孔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论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阳货》)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论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卫灵公》),表现了他文艺思想中的保守复古倾向。有学者提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作悖礼违义的事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实际是指当时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新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所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指过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要禁绝之。他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雅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比做正人君子,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看做谗佞小人。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并认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P38 </FONT>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怎样认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究竟是一种什么音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思想的真正价值。</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现在一般都认为,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中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为美。他对《诗经》的总评论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思无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无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思无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还有表示思想纯正的意思。孔子认为文艺的形式在于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也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辞达而已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论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卫灵公》)。《论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雍也》篇也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说明孔子重视文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种以中和为美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美学观点,也就使得孔子更注重雅乐在陶冶人们道德情操,促进人们性格完善上的作用。以致于这种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有论者指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孔子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经长时期历史沉淀,已成为我们民族审美情趣的一个特色。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农民,一般说来,多愿欣赏正剧中的大团圆,欣赏和谐的节奏,不喜欢过度的紧张和强烈的刺激。悲剧在中国的发展便不如希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P246 </FONT>但这种以中和为美审美观的倾向性不足以说明孔子文艺思想的保守性。</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分析孔子的文艺思想,还应了解其艺术实践活动。很多资料表明,孔子不仅限于对文艺的评价,他本人还是一位有修养的音乐家,既有一定的音乐演奏本领,还是第一位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的老师。六艺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其弟子们的必修课。《史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孔子世家》记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孔子学鼓琴师襄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的弟子子游受孔子乐教的教诲,为武城宰时,实行以礼乐化民,把音乐普及到民间,到处有弦歌之声。弟子中以刚勇著称的子路也会弹瑟。孔子与鲁国的音乐大师讨论过音乐演奏的全过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子语鲁大师乐;曰:其乐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译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演奏开始时,众音汇合给人以变动之感,接着,演奏开始了,音乐趋于和谐,然后进入高潮,节奏特别明朗,最后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演奏便完成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P224 </FONT>孔子在欣赏雅乐时,常能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引起共鸣。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时,受到很大震撼,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惊叹音乐的感染力如此强烈。这也使孔子的乐教思想具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不流于空谈。除了音乐教学之外,孔子还从事正乐的工作,他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以上所举例子,说明孔子对音乐的理解是深刻的,具有很高的审美鉴赏水平。因此,孔子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雅乐与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就不单纯是个人对音乐的爱好和欣赏习惯问题,而是具有美学的理论思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那么,怎样看待孔子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恶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放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呢?是否由于郑声是民间音乐或是当时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新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就不被孔子理解欣赏而遭排斥呢?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民间音乐。孔子编选的《诗经》以十五国民歌作为教材,其种类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他赞扬描写民间爱情题材的《关睢》;把《代檀》《硕鼠》这些反映下层群众情感的诗歌也编入诗经。一次郊游中,在同子路、曾皙等弟子谈各自志向时,曾皙的理想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其中的歌与舞自然也是民间音乐,孔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谓然叹曰,吾与点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也说明孔子并不反对民间音乐。尽管诗经中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多是涉及男女恋情的民歌,但是孔子并不排斥,那么,为什么反对根据郑风这些民歌谱写的曲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呢?孔子自己的说明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见孔子所排斥的是那些不符合他的美学原则,也就是不能以乐成人、塑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心理结构、而腐蚀人性的音乐。</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当时的郑声,现已不得而闻,但根据文献资料,能够知其大概。郑声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是指过分,不节制,不合中和之美,二是指郑声有黄色音乐,引人入邪的意思。《乐记》中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其特点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怨以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自然不符合孔子的欣赏爱好。但这还不是孔子反对郑音的主要原因。孔子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采取的是兼收并容的态度,对风格不同的《韶》和《武》乐,均称为尽美。孔子反对郑声,乃是因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恶郑声之乱雅乐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因为它与雅乐似是而实非,似真而非真,故能迷惑一些人,引起混乱。孔子所看重的是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如果音乐对人性起腐蚀作用,他便要极力反对了。司马迁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卫之曲动而心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史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乐书》),子夏也批评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音好滥淫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淫于色而害于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礼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乐记》)o(︶︿︶)o 唉之音,是郑音的一大特点,这种轻飘飘的靡靡之音,其声调与宽缓舒徐的雅乐似是而非,特别具有诱惑力,因此负作用也就极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P248 </FONT>而当时郑声又恰恰迎合了一部分统治者追求奢侈享乐的需要,如魏文侯就对子夏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清代胡寅《明明子论语集解义疏》中也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春秋时列国皆好郑音,至以歌伎视为赂遣之物,襄公十一年郑赂晋以师悝、师触、师伐,襄公十五年郑赂宋以师蠲、师慧。魏文侯好听郑卫之音,赵烈侯独爱郑之歌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说明郑卫之音在当时已十分流行,是一种带有色情、引人入邪的o(︶︿︶)o 唉之音,所以孔子才反对郑声。因此本文不能同意将孔子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放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看成是文艺思想保守,看不起民间新文艺的观点。</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一个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作为那一时代的思想家,孔子思想中反映了变革时代复杂的矛盾,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孔子一生所追求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仁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思想在封建社会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他追求理想的精神却可以给当代的精神文化建设以深刻启示。</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批判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期更具有现实意义。孔子的文艺思想中有着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力图以乐教来建构完美和谐人性结构的思想,以乐成人的观点确实又有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因素,可资我们利用。</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而人们面对文化的转型却有不少困惑。消费文化消解了人文精神,物欲横流,理想破灭,信仰危机,价值观念错位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人文学科边缘化,作家艺术家也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不断分化。诸如痞子文学、身体写作层出不穷。鉴古知今,我们更能理解孔子当年为什么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放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评判文艺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文艺如何体现对人的关怀?这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8</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发表宣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如果人类要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00</FONT>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这是对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深刻启示。人类要在地球上诗意地栖居,就必须要有美的心灵。因此,优秀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心灵塑造、滋养作用是不可少的,而对类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郑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腐蚀人性的垃圾文化则应排斥。</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注释:</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99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月</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3][4] </FONT>王滋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论语新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黑龙江人民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991</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月</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5] </FONT>李锁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人民日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6-30 </FONT></FONT></P>
发表于 2006-11-24 19: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郑声”一个清白</P><P>当郑国在子产的改革派领导下早于林肯2000多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废除奴隶制度社会,让每一个郑国人都有公民权,土地和服兵役的权力时。孔子带着其弟子以乐成人?</P><P>==============================================================</P><P>〈郑风〉文化意涵
文化的镜子是历史,不仅映照出各种不同的主体,还造就著各种不同的主体.〈郑风〉的情感多热情奔放,有异於其他国风,便是在正统历史下,所呈现出的另一样貌的主体,而在这些恋歌的背後,富含了深刻的文化意涵,在当代的文化地位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为文化史上的一大进展,对於後代的文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女性自我的提升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是人所独具的特质,自我意识是也社会的产物,就如同文化经验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先决条件,文化经验也是构成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自我意识将随著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王朝拥有绝对的权威,封建体制下的各诸侯国也多遵从王室的安排,因此这时的「自我」并没有独立自在的意义和价值;此一意识形态也反映在称谓的使用上,在汉语中,一般都不以第一人称来称呼自己,而是以说话人与对方关系的方式代替「我」字,尤其是对上的尊称,又辅以对自身的卑称,臣子对天子自称为「臣」,仆人谓自己为「奴才」,藉以不断提醒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注26].以第三人称自称的习俗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削弱个体自我的独立性,相对也表示自我更倾向於有意义的他人,而不是倾向於个人,因此,「自我」始终存在於同别人?以求得认同,在关系结构之外,独立的自我乃是所剩无几.
但西周崩溃後,封建联系瓦解,王室宗畿大削,王命不行於天下,政治中心移转到诸侯列国,因此各诸侯国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各国开始重视本国历史的整理,并正视,纪录和保存本国习俗,显然是在此一历史倾向下,诸侯地位渐重,自我意识增强的结果[注27],而春秋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表现了与西周很大的不同,在如此的时代潮流下,也扩大了个体的自觉自我意识领域,人们对独立自由的要求趋於自觉,当主体一旦有了自由意志,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并在自己本身寻求肯定及自主,如此角色地位?及其个体的心理特徵---性格,爱好和动机也都有了意义.在《诗经 国风》中,以乐歌相语,自由恋爱择偶的篇章,即是对这一风尚的反映.
在〈郑风〉中,由於东,西周交替之际文化的变迁大势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再加上郑国原本就较为开放的民情相互交融下,除了一般人的自我意识提高,尤可以看到女子自我意识的高度显现.周代的社会多存在著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统女性必须谨守著三从四德的道德本份,本身并无自主性,自我形象低卑,甚至可说是空白,〈卫风〉的〈氓〉即呈现了一位弃妇的自我告白,尤其是中间三章,女子总结出沈痛的教训,也勾勤出女性低下的自我形象: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於嗟鸠兮,无食桑葚.於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此三章女子以回忆的笔法来叙述这出婚恋悲剧,在男女不平等的时代,造就著不幸的女子,薄幸的男人,因此婚变的女子,自是特别痛心,但在面临如此的巨变下,竟还得不到兄弟的谅解与安慰,反而还加以讪笑,女子也只能独自垂泪,悔恨交加,以过来人的口吻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自省,对负心男子的卑鄙行径提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谴责,却不能做出任何反击,这就是当时许多妇女?
但在〈郑风〉中,女性有较独立自主的一面,推算〈郑风〉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诗篇本占多数,凡二十一篇有十五[注28],占了一半以上,比之於古人常相提并论的〈卫风〉,十篇中只有〈氓〉,〈芄兰〉,〈伯兮〉,〈有狐〉四篇,在其他国风中,出现较多女主人公诗篇的〈邶风〉,在十九篇中也只占了九篇,〈王风〉十篇中凡五篇,可知〈郑风〉中的女性对自我的强调;而在这些篇章中,又多以第一人称的代言为主轴,即使在诗篇中未出现「我」这个主语,个体生命的主体意识也都是这些作品的中?B ?细看〈郑风〉中所呈现出的女性样貌,〈蘀兮〉中的女子突破了周代女子小家碧玉的性格,大方的向青年男女邀唱「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丰〉中的女主人公也抛去了传统社会的矜持,狂热对情人呼喊「叔兮伯兮!驾予与归.」这些在当时的社会都是不容许的,表面看来,是女子在向对方说话,但实际上,却都带有微妙的自我肯定的色彩.
〈郑风〉中「谑词」的大量使用,尤其突显了女子对自我的肯定,不再甘心依附於男子,做个唯唯诺诺的小女人,而是在较大程度的自由上进行互动,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以反话来强化自我的地位,〈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中的调笑之辞或是詈骂之语,就是对於自我有相当的认知後,才会加以发话,其中又以〈褰裳〉表现得最为突出: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在一章短短的五句话中,就有三句是谑词,足见女子的粗犷泼辣,而话中之意表现出对男子「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态度,也正反衬著女子对自我的看重,故言辞之中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因此谑词所表达的率直大胆的内涵正是女子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透过生命的希求,显现出本质性的心灵力量,追求性灵的完整,而此种态度也正与现今所提倡的女性主义宗旨不谋而合.
如果每个人仅以个性化的个人来行动,那麼社会就不成其社会,因此礼教的约束有其必要性,在规范的制约下,社会秩序井然,条理分明,但不可置否的,过度的控制也使得自我在某个层面上失去了真实的一面.〈郑风〉的内涵回归到完全的自我,去除文明的矫饰,从既有的结构中超拔出来,并走出去,给予了良好的启示,提醒人们应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在当下,尽情投入生命中的演出,享受生命中的每秒,如此生命才会更具自主性,每个个体的独特生命本质也才得以呈现,此外.现代女权主义的极力提倡,女子的自我意识大幅提升,不仅摆脱了过去的形象,展现出自信的一面,发挥自己的能力,诚如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直接听见女人的声音,首先必须让女人有自我表达的方式:那就是,姿态,说话,写作.」[注29](Georges Duby and Michelle Perrot, in A History of Woman in the West,edited by Pauline, Harvard Unversity Press,1992,p·xiii),现代的新时代女性,正继承著〈郑风〉中的女子形象,勇於表达自己,追求男女自由平等的地位,更力求表现,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加以规划,朝著自我实现的理想迈进.
历史精神变迁
大体上,历史精神是依当代历史政治,文化所呈现出的一个时代样貌,随著朝代的更迭,王朝地位与文化改变,历史精神也随之变迁,而赋予不同的意义.
周朝的宗法社会,一切均以礼制及礼法为依归,〈周南〉,〈召南〉中的婚恋诗篇,代表的正是一种在周礼规约下的正统社会生活,是为「教化」的结果;古人总将〈关雎〉一类的诗解释为「后妃之德」,是「文王之化」的精神结果,在解释上或许有些偏颇,但在某一层面上,却道出了周礼在其王畿之地深入生活的历史事实.
周代礼制对女子德行有所规定,而「德」需要透过「行」来要表现,〈葛覃〉便描述了女子的妇功: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於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毛传〉云:「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诗中可看到女子纺纱织布,亲制嫁衣,其意义不在於劳动的实际性,而是重德行的培养.因此「妇人之行尚柔顺」便成了周礼对女性要求的精神本质,而〈汝坟〉中的女子「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待丈夫归来後,却又要再行离去,妻子虽然满心渴望丈夫能留下,但却未因此大吵大闹,只是委婉的劝说,以「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为挽留藉口,其温柔含蓄性格正是周代女子的最佳典型.
但在东西周交替之际,王朝首都从西向东迁移,其历史表像的背後,是文化重心的转变,也是历史精神的迁移,因此西周的崩溃与王朝的东移,正从二个方向刺激著人民生命情调的复苏.这种精神的演变首先反映在表现形式上,〈周南〉,〈召南〉多数的诗歌都与礼乐分不开,〈樛木〉,〈螽斯〉,〈桃夭〉,〈麟之趾〉,〈鹊巢〉是对婚礼祝贺的喜歌,〈采蘩〉,〈采苹〉则言祭祀之事,但在大部份的野性婚恋诗中却是属於诗人对「相悦」事件的表现,在〈郑风〉中,就有不少诗篇是以此议题为歌诵背景,〈女曰鸡鸣〉,〈山有扶苏〉,〈野有蔓草〉,〈溱洧〉表述了男女的相互锺情,歌唱著彼此之间蕴酿的情爱,以〈女曰鸡鸣〉为例,诗的一开始便以小俩口的软言温语写成: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翺将翔,弋凫与雁.
黎明的睡意正浓,但对於劳动者来说,却又是「一日之计在於晨」,因此妻子待雄雉一啼,即低声催促酣睡中的丈夫,男子睡眼惺忪,咕哝的回答离天亮尚早,依然留恋於床第,但女子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责备丈夫起迟了,只说起来看看夜色,不警言群星消失,只说启明星已东升,言辞中含蕴无限爱怜之意,最後男子在妻子的温存中起床,朝气十足的正式展开一天的劳动,夫妻间深厚的爱情表露无遗.〈郑风〉在表达形式与内容题材上的转变,融注於文学中的意识关注,正是一种新的历史精神动向的结果,故概括来说,歌唱著周礼的婚恋诗篇,其问世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过程的结果,而野性婚恋诗篇的大量出现,则表明了一种历史迁动的开端.
这样的历史精神也影响了周代贵族人物在婚姻关系中的道德败坏,〈邶风 新台〉讽刺卫宣公劫娶儿子的聘妻齐女宣姜的丑行,〈鄘风 墙有茨〉则接续的对卫宣公庶长子公子顽和宣姜之间的私通多所著墨,〈鄘风 君子偕老〉以宣姜华美的服饰面容反讽卫夫人的淫乱,失事君子之道,而〈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所表现的事实是鲁桓公的妻子文姜,未嫁之前就与其兄齐公有暧昧关系,既嫁之後,依然幽会不断,最终招致鲁桓公的丧命.这些败德行为,从内在的原因上说,是贵族人物忘却了婚姻的基本意义与设限,因此败道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礼制的叛离,此一现象尤其集中在几个国风中,更表现了此一历史趋向的深度,从外在的方面说,贵族的堕落也明了受到东方野性婚恋习俗侵染的结果,而进行一种消极意义的反叛,其背後的真正意义,则是要试图克服固有的礼制.
过分的文化会使生命枯涩,原始生命力的汲取,则使人生机勃勃.与东周王朝建立同时继起?B ?表徵了一种与「正统价值」迥然异趣的「生命色彩」的重新崛起,这些表现著爱情的诗篇,其内容不再受周礼约束的生命活动,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向度,显示了文化历史精神的新动向,与人民在此时代精神变迁中所获得的生活深度,其中〈郑风〉的男女以单纯的心情看待世间的一切,放肆的哭,放声的笑,没有任何矫作的心情,其自然的风格,无疑是最真的表现,抒发了真实的情感,是为一种诗经生命精神的复兴.
第六章 结 语
自古六经之一的《诗经》,强调教育意义与社会作用,因此异於其他国风的〈郑风〉便被评为「淫」.但事实上,孔子的「郑声淫」之说是在诗乐区分的理论下提出,不等同於「郑风淫」;而朱熹的「郑风淫」,在许多的解释上都有很大的矛盾,也不足为信.
进一步探究郑国的地域背景,便可发现郑国受到殷习的影响,民情本较开放,呈现与周礼大异情趣的生活情调,又因地处中原,自古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故社会风尚开通,对传统礼教,婚姻制度的束缚也较少,此外,由器物来分析,郑国不仅继承了西周晚期的文化,还融入了楚文化的因素,而此特色表现在莲鹤方壶上尤其明显,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样貌,更富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此背景的影响下,〈郑风〉的情感自然也就较为大胆而率直.青年男女们在上巳节或是农闲时,透过歌舞欢会彼此交流,气氛活泼热闹;女子以反话反说的谑词表情达意,话中的语气与娇嗔模样,极其生动传神;此外,姑娘热切的向情人呼告,形象鲜明,情意更显深长,而男女之间的称誉赠答,也同样表现了对待爱情纯真健康的态度.这些情感内容表面看来或许有些无礼,甚至泼辣,但正因其情感的其实流露,毫不矫饰,反倒突显了深厚的情意,格外具有感染力.
此种情感表现在文化意涵上,女主人公多以第一人称的称谓来肯定自己,正代表著女性自我的提升,而〈郑风〉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在历史精神的变迁下,展现全新的生活向度,是为诗经生命精神的复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09 , Processed in 0.1543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