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0|回复: 4

廖可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报刊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12: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width="82%"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colSpan=2><B>廖可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B></TD></TR>
<TR>
<TD class=text-Content colSpan=2><FONT color=#999999>本报记者 陈骥 本报通讯员 曹晔 整理 陶玉其 摄影 </FONT> <FONT color=#999999>2005-11-21 04:38</FONT>
<P>  我深深感到,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太深。在国外,很难想像有人要打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打倒莎士比亚。而我们呢?就不断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董仲舒、朱熹等也基本上是负面形象,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学者。我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改变。那么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传统文化的三次误解
   
    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大概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方面。
    第二次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挂上钩,但“反封建”重点还在政治、经济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比较温和。在解放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出现偏差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愈演愈烈。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最突出的现象是1988年出现的《河殇》,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像长城等,是落后、保守、封闭的象征。
   
中国文化最善于与时俱进
   
    由于不重视,所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更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误解越来越深。
    这种误解大体包括对它的形态的误解、对它的性质的误解和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误解三个层面。
    人们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裹小脚”、“范进中举”这样一些印象,其实这些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表面、枝节的东西,而不是主体、精华部分。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从横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佛、道、法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因此有所谓“儒、释、道互补”、“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等说法。
    中国文化也不仅是汉文化,而是早已吸收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
    从纵向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时俱进,不断蜕变,先后形成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等多种主导潮流。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太僵化、封闭,这大错特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有几个人是穿长袍马褂、对襟袄子的?要么穿的是夹克、要么是西装、休闲服,这些原本都是西方的服式。欧洲穿欧洲人的衣服、非洲人穿非洲人的衣服,阿拉伯世界人穿阿拉伯世界人的衣服,而中国人是最不在乎这些东西的,我们是最善变的。
   
宋明理学的核心内涵
   
    每一个时期的文化,它都包含着核心理念、基本观念和操作措施等多个层面。时代变迁,有些具体操作措施层面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它的核心内涵可能具有长远的价值。
    比方说宋明理学,近代以来痛遭讨伐。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天才的思想家为之前仆后继、为之认真思考,难道这些人都那么庸俗,那么愚蠢吗?不是这样的。
    中唐以后,特别是宋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业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多了,商业发达了,城市经济也发达了,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这就与原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冲突。
    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宗旨就是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怎样处理个人的感情与理性、个人的权益与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宋明理学家最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精神的,人应该有理性,应该用理性来判断一件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这就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理智克制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的确对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压制,这是事实。
    但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指要压制比较过分的贪欲。凡是比较清醒的理学家,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人的正常的生活要求,包括衣食住行,娶妻生子,发财致富的要求。
    而且,当时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但主要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具备追求奢侈享乐的条件。普通劳动者有多少“人欲”可以克制?
    宋明理学认为,我只要经过认真思考,如果我认为对的,即便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对,我也要认为对;如果我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而认为不对的,即便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对的,哪怕孔子认为对的,我也要认为不对。这就是理学的真精神、真命脉。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精神,坏的东西哪有它的市场?好的东西一定会大大发扬,整个社会就会朝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中庸”是最需要讲原则的
   
    一般人心目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的特点是讲“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一味柔弱。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特性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倡导“柔弱胜刚强”的一面,也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教育已经非常全面了,他以“六艺”来教人,跟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相似。而孔子本人也佩剑,他的身材很高大,应该有1米80以上,他的形象是“温而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既凛然不可侵犯,又非常温和儒雅。中国古代人的理想形象是文武双全,学以致用,做一个“弘儒”、“通儒”。
    “中庸”这个概念,后人不得要领,歪曲了它的含义。其实“中庸”的本意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遵循客观规律的意思。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谓“中庸”就是要认识客观规律,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它、实践它。因此“中庸”本来是最需要讲原则的,偏离原则一点点都不能算是“中庸”。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境界,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我们现在如果能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情都持谨慎、理智、专一的态度的话,可以少犯多少错误啊!中庸有什么不好呢?
   
杭州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有人因为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就以为中国历来落后,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大约在公元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比方说杭州,在公元11、12世纪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一百多万人口,当时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如今的纽约。
    中国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而每个帝国曾长时期地维持相对太平安宁的局面,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成为周边国家向往仰慕的国家,这在西方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有人因为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怪罪到中国传统文化上,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荣昌盛呢?
   
董仲舒学说的历史意义
   
    董仲舒的儒学也是近代以来人们重点批判的对象。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后,最早被统治者看中的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法家思想打天下行,治天下不行,最后垮掉了。
    汉代初年开始奉行道家,修养生息,无为而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运用道家,中央权力不够大,管理不够严密,国家处于松散状态,最后发生了战乱。对外也无法抵御匈奴的进攻,国家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感觉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必要性。
    当时,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只有强化这个秩序,国家才能保持一个严密整体。就是这套理论体系,为建立强大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提供了思想依据。
   
科举制度与贵族世袭
   
    科举制度也是近代以来人们深为诟病的。当西方国家仍在实行贵族世袭制时,中国从汉代起就实行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更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起更实行糊名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一方面,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所有社会成员公平竞争,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中国古代王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与这种根本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的科举制度显然优于西方的贵族世袭制,因此它总体上应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
   
产生误解的三个重要原因
   
    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并不奇怪,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压力和需要。
    一、重实用而轻视思想学术
    中国人一向重实用,而轻视思想学术本身的价值。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了,人们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用甚至有害。
    二、夸大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和责任
    由于受某些理论观念的影响,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过于强调文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因为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了,人们就怪罪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落后了。痛定思痛,近代中国人特别重视科技,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时效性,后来者的水平肯定超过前贤。与此相应,科技思维就特别注意创新,认为旧的东西已经过时,应该被超越,被否定。
    而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规律有很大不同。文化主要研究人本身,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它们的变化极其缓慢,后来者的见解也不一定比先贤高明。传统文化完全有可能并不过时,仍具有重大价值。
   
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否定掉了,我们的精神将无所依凭。丧失了自身的文化,我们将什么也不是。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是一个重要方面。强权国家往往先倾销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上打败和征服其他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可以转化。在文化上征服一个国家后,就可以开拓市场,培育消费群体,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鲁迅先生曾经批判那种靠夸耀“我老子或老子的老子比你阔多了”,来抵销自己落后于别人的屈辱感的“精神胜利法”。现在“精神胜利法”似乎有了新花样,即认为自己落后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祖宗不行,靠骂祖宗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胜利法”似乎比旧的“精神胜利法”更拙劣,当然也同样无济于事。
    中国人必须珍惜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中国文化形象,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树立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P></TD></TR></TABLE>浙江报纸《钱江晚报》05-11-21
发表于 2005-12-2 19: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支持
发表于 2005-12-3 0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P>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儒学。</P>
发表于 2005-12-5 1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太少~
发表于 2005-12-13 0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这篇文章转发几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6:41 , Processed in 0.2170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