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9|回复: 0

[國醫膳食之道] 饮食具在古代礼制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中国素被称为"礼仪之邦",所谓的礼,指的就是约束全社会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其中有的是习惯法,有的则是明载典籍的条文法,这便是古代中国的礼制系统。商周和秦汉是中国古代礼制确立和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几千年来,奴隶制与封建王朝迭兴迭废,但礼制的核心内容却代代承继,至今仍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P>
<P>    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而饮食活动首先要通过饮食具来进行,因此饮食具在礼制系统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种重要性集中表现为青铜饮食具在夏商周时期同时作为重要的礼器而存在,鼎也由此演变成国家政权的象征。 </P>
<P>    青铜饮食具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场合,而祭祀在古代一直是国之要政,《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认为国之政以祭祀与战争最为重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祭祀一直是"有谨而不敢怠",祭祀也因此成为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而且祭祀者本身身份的不同也必须在祭品和祭仪上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祭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通过一定的仪式来演示一番。 </P>
<P>    对神灵的祭祀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神的虔诚和畏惧,主要通过三叩九拜的动作和动听悦耳的语言来表达;二是对神的讨好与祈求,主要通过向神供奉上好的食品和珍宝来显示。这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取得与神沟通的渠道。说穿了,这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以钱财行贿活动的翻版,不过是更加明目张胆而已。 </P>
<P>    祭神所用物品叫牺牲玉帛。牺牲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三牲具全称为大牢或太牢,用于供奉大祀诸神;有羊、豕而无牛称为少牢,供奉中祀、小祀诸神。只有贵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礼,诸侯、大夫及其以下人等,只能使用少牢,否则就是越礼。至于平民百姓之祭,以碗、盘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配上一碗大肉,足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了。 </P>
<P>    这种神、人的等级主要是通过礼器即饮食具来具体体现的,先将牺牲洗净陈于俎案,然后用刀匕将牺牲切割放入镬鼎中烹煮,煮熟后取出放入升鼎中调和五味并加温,调好后又取出置于俎上,切割成更加细小的块,最后把可以食用的小块肉食盛放在豆、簋中呈上神位。天子祭祀时,要陈列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则严禁用鼎,否则被视为"非礼"。史载孔子少有大志,未成年时就演习摆设鼎、豆类礼器祭祀,却被贵族讥笑。而孔子周游列国时看到有些诸侯使用九鼎之礼,有的大夫使用七鼎之礼时,便哀叹"礼崩乐坏"了。可见,以礼器多寡为标识的祭祀制度在春秋末年已逐渐被冲破了。 </P>
<P>    新石器时代祭祀即已发生,但我们对当时的祭祀已难述其详了。想来以陶鼎、陶盘、陶豆向神供上猎物食品的做法在当时应是普遍的,这在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习俗中仍能见到某些痕迹,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祭祀中,饮食具并无等级的意义。以饮食具作为祭祀礼器的现象在夏商周时期最为昌盛,且社会各阶层的日常饮食活动也严格遵从以饮食具的多寡来标示身价的规定,这也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周礼"的核心内容。秦汉以降,青铜礼器的作用渐趋式微,人们再也不用考虑日常饮食、宴请宾客时是否使用或使用多少鼎豆之类的问题了,但对神灵祖先的祭祀中依然保留了太牢、少牢之礼,并一直延续到清代。</P>
<P>    资料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2:51 , Processed in 0.0683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