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2|回复: 1

[詩文丹青之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之晏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07: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FONT face=宋体>曾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然”。意思大概是少儿时出众的人,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地位成就。这似乎也确实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过早的成名容易使神童们和家长们忘乎所以,或者拔苗助长,形成令人扼腕的恶果。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宋朝的方仲永。他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谁知他摊上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父亲,“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结果是当方仲永成人后,就“泯然众人矣”!北宋名臣王安石叹息之余,写下了《伤仲永》一文。另一种典型则是自幼才华出众,结果自视过高、恃才傲物、为所欲为,反而一生困顿,“初唐四杰”就是代表。<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使人很容易相信,神童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只要引导得好,神童的命运也一样能够划出圆满的轨迹。《伤仲永》作者王安石的同乡兼前辈人物晏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生于公元</FONT>991<FONT face=宋体>年,字同叔,是抚州临川文港人(今江西抚州进贤县),他七岁就能作文,名闻江南。在幼年成名之后,晏殊仍然不懈求学,机会就这样悄然来临。<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FONT>1005<FONT face=宋体>),命运为晏殊引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位“贵人”:北宋名相张知白。这一年,张知白巡视江南,有人向他称赞晏殊,张知白立即召来面试,果然名不虚传,欢喜之下,张知白将晏殊带到了宋都开封,推荐给了皇帝。<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宋真宗可算是晏殊人生的第二位“贵人”。刚开始,他想试验一下这个十四岁孩童的胆量和才学,就命他直接与千余名进士同场参加廷试。结果,晏殊毫不怯场,“神气不慑,援笔立成”,而且文章出众,甚至超过了那些久经考阵的老士子。宋真宗大喜,立即要破格授予他“同进士”出身。就在这个时候,对江南人有成见的宰相寇准反对这份特殊待遇,说:“晏殊是江外人,不宜提拔。”宋真宗老大不高兴地转头看看寇准,说:“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外人?!”寇准顿时哑口无言。<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两天后是复试诗赋策论的日子,题目发下去之后,所有的人都开始奋笔疾书,晏殊却起身说:“这个题目我曾经做过,请换个题目试我,这才公平。”宋真宗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情,对这个毫无功利欲念的老实孩子顿时另眼相看,当晏殊的试卷交上之后,他认真看了又看,口中赞了又赞。由于晏殊年龄实在太小,真宗命他先去秘书省,做个小小闲职。这个小闲职并不是真宗的目的,真宗的真实目的,是要让这个少年进入秘书省的秘阁,尽读秘阁藏书,进一步增进学识。真宗并没有就此将晏殊丢在脑后。此后他暗中派直史馆官员陈彭年对晏殊多加关注,观察他平日的交游情况,看他都交些怎样的朋友。结果是晏殊虽然身处灯红酒绿的京城,却仍然象在家乡一样好学严谨,从未有冶游放荡之事,是个老实可靠的孩子,由此也可见他在廷试时主动承认曾做过考题绝非蓄意表现。真宗对这个回报非常满意,第二年便正式授予官职给晏殊。对暗访蒙在鼓里的晏殊就这样踏入了仕途,成了十五岁的太常寺奉礼郎,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后来的升迁表明,这个官职只是一个开始。对这位小神童印象极佳的宋真宗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了晏殊迅速的提拔。大中祥符元年</FONT>(1008<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后,又晋升晏殊为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FONT>1014<FONT face=宋体>年,晏殊丧父。按规矩他要辞官归乡守丧三年。回乡没有多久,真宗就将晏殊召回,非要把他跟着自己一起去朝拜鹿邑太清宫不可,而且还下诏令晏殊“修宝训”,升为太常礼院同判。开了这个头,真宗的“夺服”之举就刹不住车,他似乎并不想让晏殊的仕途出现任何变故,晏殊丧母后请求真宗让自己守足三年孝,真宗也没同意,又将他升为太常寺丞、左正言、直史馆学士、升王府记室参军。没过多久,又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知制诰、集贤院通判。在通判这个位置上,晏殊干的时间终于比前头要稍微长一点,不过也没几年,就升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了。<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宋真宗对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晏殊非常重视,达到了“事无巨细,皆咨访之”的程度。晏殊也没有愧对这位如此“知己”的皇帝。他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做为公务员的义务,不但从不恃宠而骄,而且凡事还思虑细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诸多事务的考验,真宗对晏殊也越来越看重。<p></p></FONT></P>
<P >1022<FONT face=宋体>年,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升迁晏殊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给事中。不久,晏殊主修《真宗实录》,进为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三十出头就成了三品以上大员。<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然而晏殊“刚简”的典型江西人性格并不因官场历练而改变,不久他就上书反对张耆任枢密使,逆了刘太后的意志,被寻了个岔子发落出京“知宣州”,又知“应天府”。晏殊并不因挫折就失志,他在地方上仍然做出了许多成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学”。<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自五代战乱以来,天下学校废毁于乱。在应天府为官的晏殊大力兴学,并请范仲淹授课。史书认为“兴学自殊始”。晏殊所兴的官学成就卓然,达到了四方学者齐集、名士o(︶︿︶)o 唉多出于此的程度。晏殊不但兴学,而且终其一生都十分好学,真正贯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他得知刘恕才学出众,就率领自己的部属一齐去听刘恕讲《春秋》,毫不在乎自己年长官高。在晏殊的大力倡导下,宋代育才渐渐蔚为风尚。而且他不但育才,而且还大力提拔人材,从不在意新人是否会取代自己的官职。后来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等,都出自晏殊的门下。正是晏殊培养发掘的这些人材,使北宋达到了鼎盛之巅。当然,晏殊的识人之明也同时表现在他的治家有方上。名士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刘太后气头过后,又将晏殊召入京城,先后任御史中丞、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又为三司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礼部尚书。<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刘太后去世,在朝局变更中,晏殊又一次被外放为“知亳州”。但由于他的名望,不久又起复为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中,又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成为北宋王朝执政首相。<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的胆气也再一次体现,全不似世人想象中的那样文质彬彬。据记载,西夏寇边之时,晏殊要求罢免太监监军、皇帝遥控军队的陋习,将指挥的权力完全下放给阵前的将领。还“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所有的这些主张,都得到了实施。<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文治武卫,为官也以清俭名闻遐迩。他做宰相并兼枢密使,谁知皇帝又任命他的女婿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提出辞去自己的兼职,皇帝却不同意,认为晏殊绝不会因私废公。这就足以证明晏殊的名誉之盛。<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在理政治军的同时,晏殊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极高的地位,史书称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晏殊的文字温婉柔和,风流蕴籍,却又不失清健风骨,一如他坦荡的仕途和胸怀。晏殊的小令闲词以及他的地位,对此后宋朝填词成风有相当的推进引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他“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影响并促成了中国文苑“宋词”的形成。<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由于晏殊的成就和为人,他极受世人推崇敬重。范仲淹后来成为北宋名相,并且建立了千秋功业,却仍然终身对晏殊敬以师礼,在他的面前坚持自称“门生”。著名文人宋痒、宋祁虽然文名卓著官爵显贵,仍然将晏殊的词句题写在自己的书斋上,而且每写文章都要抄寄晏殊,恳请他予以批改。直到晏殊去世后,年过六旬的太子少师韩维仍然自愿在晏殊之子晏几道面前谦称自己为“门下老吏。”<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FONT>1055<FONT face=宋体>),晏殊患病。听说他重病的消息,宋仁宗立即就要亲自前往看望。晏殊不愿受皇帝这样的破格礼遇,半路上派人去奏报:“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仁宗只得打道回宫。<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然而这一次晏殊的“老疾”终于没能象从前那样痊愈。</FONT>64<FONT face=宋体>岁的北宋首相、词坛领袖就此离开了人世。<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死后,宋仁宗为自己没有如愿看望病中的晏殊而耿耿于怀,不但亲临丧事,还特为罢朝二日。<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因此我们也称晏殊为晏元献)。<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晏殊词作传世三卷,名《珠玉词》,共计</FONT>131<FONT face=宋体>首,历代文人将他的词集列在宋词名家之首集。<p></p></FONT></P>
<P ><p> </p></P>
<P ><p> </p></P>
<P ><p> </p></P>
<P ><FONT face=宋体>附晏殊词三首<p></p></FONT></P>
<P ><p> </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采桑子</FONT>

<FONT face=宋体>春风不负<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东">东</st1:PersonName>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FONT>

<FONT face=宋体>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FONT>

<FONT face=宋体>破阵子</FONT>

<FONT face=宋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FONT>

<FONT face=宋体>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p></p></FONT></P>
<P  align=center><p><FONT face=宋体> </FONT></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浣溪纱</FONT>
<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p></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p></FONT></P>
发表于 2005-12-2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嘿嘿~临川老乡~~唉~可惜啊~几时能再出一个晏元献呢?唔唔~~向晏先祖行礼~</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3:39 , Processed in 0.0714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