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3|回复: 4

古老璀璨的龟兹乐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2 12: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这里引用一篇介绍龟兹古乐的文章。
  〈古老璀璨的龟兹乐舞〉
  龟兹乐理: 龟兹乐理的传播者,首推苏抵婆。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一书以苏抵婆当琵琶王曹妙达,何昌林《苏抵婆其人》认为苏抵婆即白智通,颇有道理。〈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揭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这位随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而来的白智通就是龟兹王族苏抵婆。《隋书·音乐志》记载郑译转述苏抵婆的“五旦”、“七调”、“七声”理论。“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抵婆,从突原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其若合符。一曰‘婆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 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微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微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候利篷’,华言斜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且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 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 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五旦”的“旦”,即“均”,“均”即“韵”,故“五旦”,即“五律”。“七调”,即宫、商、角、微、羽、医微、变宫七调,这可理解为是八度之内的七个阶名(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所构成的=组“同音列七调”或“同宫七调”或“横均七调”“理作七调”就是“七调的编排或换转方式,主要是以同主音”关系为其主要特色。“五旦”逐个建立同主音七调,便构成苏抵婆“五且三十五调”理论,据专家考证,北朝黄钟音高相当于G苏抵婆的“五旦三十五调”应该是:  
  
   黄钟旦:七调G宫、G商、g角、
  
   太簇旦:七调A宫、A商、a角
  
   林钟旦:七调D宫、D商、d角
  
   南吕旦:七调E宫、E商、e角
  
   姑洗旦:七调B宫、B商、b角
  
   在演奏时,龟兹音乐以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中间经常有转宫转调,即同一龟兹大曲,往往会在多种宫调中出现。《隋书·音乐志》又载:龟兹乐“一宫七声、三声并皮”。周吉《龟兹乐艺术特色初探》一文解释:苏抵婆七声,如将“鸡识”当作调首,“沙腊”就成了W级音,当时它又被称作“应和声”或‘小食”、“小石”,意即“在调式音阶中仅次于鸡识而居于重要地位”。因“鸡识为调首,与其对应者为商音,此处m级和w级音分别是“沙侯加滥”和“候利筐”它们在调式音阶中的位置,决不相同于变微和变宫,也不相同于清角和闰,乃是两个“乖应”的音。在龟兹乐中,调式主音的 ,首要支持者不是V级音而是W级音。这种和一般音乐不相同的特殊情况有可能是由于V级音有时要作游移的特殊因素所决定的。在直接的听觉上,第三个“乖应”可能即是指V级音。
    
  龟兹乐曲:龟兹乐的音乐结构由散曲和大曲两类组成。乐曲包括歌曲、解曲、舞曲三种,其内部曲式结构尚不清楚。歌曲是歌者与配奏者的声乐曲,独立成段即为散曲。解曲主要用于器乐演奏,即器乐曲,多用作歌曲结束时的问奏,也可独立成曲。它是当时西域音乐中的特殊结构,尤以龟兹乐为常用。“舞曲”,即用于舞蹈伴奏的乐曲。大曲 组成方法当与史籍所载隋唐大曲的结构一致。龟兹大曲由散序、中序、破三大段组成,由慢渐快,由抒情到欢快、热烈。《隋书》卷十五中记载,场帝令乐工龟兹音乐家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舀》、《玉女行筋》、《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入《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抑摧藏,哀音继绝。唐初,裴神符创作《胜蛮奴》、《火风》、《倾杯乐》三曲,声度清美。其中《火风》又有《真火风》、《急火凤》、《舞鹤盐》三别名,与白明达创作的《春驾瞄》在中原极为流行,是龟兹乐风靡中原的代表作品。故元慎《法曲》诗中有:“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茸喂黑长萧索”句。 南卓《羯鼓录》中记载的《耶婆色鸡》是龟兹乐中一首著名的羯鼓曲。据宋代赞宁所撰《裔;僧传》和悟空译的《十力经序》里所载,龟兹耶婆色鸡山中有水“滴沼成音”,当地人“采缀其声:以成曲调”。中唐时流行的羯鼓曲就有92首之多。龟兹乐曲还有许多可考,如《苏幕遮》、《太平乐》、《北庭子》、《伊州》、《醉浑脱》、《亢利死让乐》、《远服》、《金华洞真》、《万宇清》、《感皇思》、《摩多楼子》、《舍利弗入《圣明乐》、《胡涓州》、《穆护砂》、—6三台》、《于闻采花》、《昆仑子》、《拓枝》、《轮台》、《突原三台》、《达磨支》、《舞马》等等</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龟兹乐器:  
  龟兹乐器的种类,史书有所记载,大致相同,稍有差别。《隋书·音乐志》和〈旧唐书·音乐志》中载有:竖望模、琵琶、五弦、空、横笛、萧、军第、毛员鼓、都县鼓、答腊鼓、腰鼓、揭鼓、鸡娄鼓、铜钱、贝等15种。《新唐书·礼乐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侯提鼓、齐鼓;榴鼓、弹拿4 种,共19种乐器。这些只是反映龟兹乐传入中原的乐器情况,以石窟壁画及出土文物订正,实际龟兹地区的音乐中先后使用的乐器不下28。种,其主要乐器介绍如下:
  
  竖萤径 源于古埃及,由波斯传入西域。形制有三种弓形琴杆,琴弦直接的;长形半梨状共鸣箱前斜挂琴弦的;弓形琴杆插入囊状共鸣箱,琴弦直式斜挂其上的。唐宋时期的龟兹箜篌是一种10根或14根弦的小型竖箜篌。演奏时竖抱于怀,双手同时拨弦发声。
  
   曲颈琵琶 简称琵琶。源于西亚,后传入西域。形制很不相同,大小不等。有近似现代琵琶的,也有与波斯—阿拉伯乐器乌特式曼特林相似的。共同特点是:木制,共鸣箱呈长圆形半梨状且与琴杆浑为一体;曲颈,四个弦珍分于顶端左右两列。演奏姿势和技法均与五弦相同。
  
   五弦 产于龟兹,亦称五弦琵琶;史书中又别称“胡琵琶”、“龟兹琵琶”。形制大小不等,·木制,共鸣箱呈长半梨状且与琴杆浑为一体,直颈,琴头呈梯形,五个弦轻分于顶端左右两列。共鸣箱面上有两个月牙形音孔分置琴弦两侧。琴杆上有四至五个品柱或无品柱。演奏者横抱于杯中,右手执拨于琴腹拨弦发声,左手按弦改变音位。
  
   笙 汉代起就很通用,其形制、使用情况与中原地区相同。
  
   笛 又称横笛,起源于古代羌人居住区,故常被称为羌笛。龟兹乐中固有乐器之一。其形制与演奏方法与现代相同。
  
   排萧 亦称筋,多为竹制,由10一23支管按长短次序并排成方形或梯形。龟兹乐中使用的是小萧,多为10管、14管。·演奏时双手持萧吹奏。 ·
  
   筚篥 又称“悲第”,是古龟兹语的音译,汉文意译称呼为“苇管”、“筋管”、“头管”“管色”、“管子”等。是龟兹乐固有乐器。龟兹使用的军第以芦苇制,开音孔7个,顶端有倒梯形上宽下窄的哨片。演奏时双手竖执,按音孔改变音高,口吹哨片发音。
  
   阮咸 木制,共鸣箱呈扁圆形,有较大弓形共鸣音孔分列琴弦两侧,琴杆细长与共鸣箱为一体,琴头为梯形,直颈或曲颈;演奏技法与五弦、曲颈琵琶相同。史籍所载龟兹乐器中末提及,但在龟兹石窟壁画中都有形象的描绘。
   腰鼓 大的用陶制,小的用木制。鼓中间细,两头宽,演奏时用手击。
  
   都昙鼓 似腰鼓而小,演奏时以小检槐击。
  
   毛员鼓 似都县鼓而稍大。
  
   羯鼓 亦称两杖鼓,龟兹乐中的代表乐器。源于古41月氏人,南北朝时小月氏人被称为
  
  羯人,故此鼓称“羯鼓”。形状如漆桶,两面蒙皮,放在木座上。演奏时,用两个鼓杖分击鼓的两面,其声焦杀鸣烈。唐玄宗好羯鼓,称其为“八音之领袖”。羯鼓在乐队中起指挥作用。
  
   答腊鼓 龟兹的固有乐器。其形制从羯鼓演变而来,比羯鼓粗;短。奏时用手指揩抹,声音很震,类似现在的手鼓。
  
   鼗 由中原传入西域,成为龟兹乐中的一种乐器。形制如鼓而小,有手柄侧耳。奏时持柄摇动,侧耳击鼓面而发音。
  
   鸡娄鼓 形状接近圆球形,只是两端击处略平。在演奏时,鸡娄鼓常与援一起配合使用,演奏者左手摇援,同时左腋下夹着鸡娄鼓,右手持槌敲鼓。  
  
   上述乐器中除出自龟兹本地以外,有源于中原的,有采自西亚、印度的,有出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但它们在形制演奏技法各方面又和原发源地的原物有所不同。可见,龟兹乐善于吸收借鉴各地音乐艺术,并加以发展、创新,使之融于本地音乐艺术之中,进而奠定了其“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龟兹舞:“抹额、排袄、白裤努,乌皮靴”的记载。杜佑《通典》中还记载龟兹舞蹈的基本语汇及节奏,“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脐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忭,击其节也,手忭足蹈,忭者因其声以节舞。龟兹伎人弹指为歌舞之节,亦忭之意也。”这些在石窟壁画中有形象描绘。如克孜尔38窟的“伎乐图”是双人对舞,其中有一组一人打击手鼓,一个舞弄缨络,互相侧身依偎;另一人一组振臂击掌,一个舞缨络。文献中记载的龟兹用4人表演可看成是这种双人舞的扩大。克孜尔80窟有忭(拍手)的舞姿;第189窟的壁画有许多弹指动作;第69窟中绘有一女子,边舞边双目斜视弄目传情的情景。  
  
   龟兹舞中普遍使用道具,使用最多的是披帛彩带,其次是缨络花绳。有些带有杂技表演性质的舞蹈,还使用盘子、碗等道具。面具在龟兹舞中使用也很普遍,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句,正是龟兹“狮子舞”中使用面具情况的描述。 唐代龟兹舞大致分为健舞、软舞、歌舞戏、习俗舞、模拟舞、执具舞、宗教舞等类。其主要代表如下:
  
   胡旋舞 属健舞类。森姆塞木石窟52窟绘有一菩萨左手叉腰,右手擎起,敷身彩带飘逸,两脚半足尖交叉,裙摆旋为弧形,正是对此舞瞬间姿态的描绘。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子上,其妙如此也。”白居易《胡旋女》一诗中“回雪飘飘转篷舞”、“奔车轮缓旋风退”等句是对此舞高超的旋转技巧的赞誉。
  
   春莺啭 属软舞类,由龟兹人白明达所创,为单人舞蹈。舞时,舞伎一人立于地毡上,进退不离此毡。其舞蹈结构有序一,枫踏二,入破四,鸟声二,急节二,各16拍。“序”即大曲中的曲首,多为散板,“讽踏即中序,“入破”为快板,“急节”为乐舞高潮。此舞是一种多层次的抒情软舞。  
   鸟舞 文献又称《鸟歌万岁乐》,属模拟舞。《隋书.音乐志》中记载龟兹人白明达作有《万岁乐》、《教坊记》、《春莺啭》等,其中《春莺啭》中有鸟声。看来《鸟歌万岁乐》是出自白明达之作。舞蹈为3人,头戴鸟形画冠,模拟鸟的各种动作翩翩起舞。克孜尔石窟17窟中绘有一女子裸上身着裙,两手舞动飘带模拟鸟飞翔的动作,当是对此舞的形象描绘。
  
  碗舞 又称悖孥儿舞。舞者双手各用两三个手指尖托一个碗,作着各种舞姿。克孜尔石窟196窟中有一裸上身,手臂系飘带,左手作托碗状的舞者形象。现在库车流行的《沙玛瓦尔舞》应是由此舞演变而来。
    
  龟兹戏曲:晋太元九年(384)吕光攻入龟兹城,第二年东返时,以驼2000余头,驮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干有余品,骏马万余匹而还。·所言少异戏”,应是龟兹戏剧。《隋书;音乐志》说:“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统称为龟兹伎,属歌舞剧。
  
  《合生》属歌舞戏,舞时一生一旦,双人歌舞,且有念白。克孜尔石窟第14窟有其壁画形象。画面中左边一人头戴尖帽,身着紧身上衣,腰扎带,为男子形象,右方一男扮女装模样,正作女子动作。两人表演绘声绘色。
  
  《苏幕遮》 属习俗舞剧,也叫“浑脱”、“气寒舞”。“苏幕遮”与“浑脱”都是一种毡帽的名称。舞时先由乐舞伎人作表演,舞者头戴鬼神飞禽、兽面和武士等形象的面具,舞到高潮时取皮囊盛水向四周观众泼洒,并用因素套钩行人共舞70群众情绪沸腾,甚至不分昼夜地欢舞下去。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及希鳞《读一切经音义》记载:“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方视幕遮”。此戏本出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酉阳杂咀》中记载:“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象及透索为戏。”任丰塘在《弹戏弄》中说,“苏幕遮“其曲调演变,与技艺配合情形,均甚复杂,非他戏所有。而所演故事,则比较模糊,乃歌舞演变为歌舞戏之初期状态。《狮子舞剧》 也叫《太平乐》、《五方狮子》,属模拟舞。肘日唐书·音乐志)3才此舞有较详描述甘舞伎身披线缀的毛皮扮成狮子,被人用绳牵着,还以拂子来耍,舞蹈伴奏用《太平乐》曲。《乐府杂录》也记载说:《五方狮子》有一丈高,身上各披不同颜色的画皮,耍狮子的叫狮子郎,有12个人,戴红抹额,穿彩画衣。白居易《新乐府·西凉伎》一诗对狮子舞剧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它具备剧情、说白、表演场景、音乐、道具等戏剧的基本因素 。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2: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钵头》 又名《拔头》,“以歌舞演故事”属歌舞戏。主要反映“昔有人父为虎所伤”,“其子求兽杀之”。舞蹈中出现一个“胡人”和猛兽,用各种舞姿来表现为父报仇这个主题。此舞在克孜尔石窟163窟壁画中有反映。
  
  《舍利兽》 是有名的百戏剧目。
  
  《弥勒会见记》 曾在龟兹流行。其回鹊文剧本在哈密地方发现。
    
  龟兹乐在国外的传布:在隋唐时期,龟兹乐的乐器、乐曲和舞蹈也传到朝鲜、缅甸、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国.
  
  据《隋书·音乐志》载,高丽乐的乐器有“弹筝、卧望模、竖笆模、琵琶、五弦、笛、签、策、竖军第、gb皮革第、腰鼓、齐鼓、榴鼓、贝等十四种为一部,十八人。”高丽乐中所使用的弹筝、签、革第等无疑是中国传去的,草案则是古代龟兹人所创造发明的。在朝鲜至今军策仍然是 ,一种广泛流行的乐器,在朝鲜流行达干多年。在宋朝时发现越南人演奏的乐曲中有黄帝盐,黄帝盐为o(︶︿︶)o 唉乐曲。据《梦溪笔谈》考证黄帝炎(盐)是羯鼓曲,当时是与羯鼓一道传入越南的。又据《隋书·林邑传》说:“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中国与越南自古为邻邦,历史上经济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是很密切的。.
  
  中国和日本在隋唐时代音乐文化的交流就很密切。我国的革第、筝等早就传入了日本。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中说:“唐代大乐,中国久已失传,而日本曾传唐乐,尚有可考,大曲有《破阵乐》、《团乱旋》、《春驾瞬》、《苏合香》;中曲有《庭乐》、《回波乐》、《兰陵王》《凉州入》《皇漳入》《夜半乐》打球乐入《还京乐》《感皇恩》、《苏幕遮》;小曲有《甘州》、《拔头》之属,其贴数拍数备具。”上述乐曲中《春茸瞬》、《感皇思〉《苏幕遮》都是龟兹乐曲。
  
   中国和印度也是邻邦,古代印度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曲颈琵琶、拔、贝等乐器都是由印度传到我国的。但我国音乐对印度音乐也是有影响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记载:边摩缕波国的拘摩罕王对玄类说:“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河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秦王破阵乐》中就包括着龟兹乐的成分。据《旧唐书·医音乐志》载:“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龟兹乐还传到缅甸。据《新唐书·骡自传》载:“凡乐三十、二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龟图矿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革第、矿拍板等皆八,长短萧、横笛、双响、大铜钱、贝等皆四。”
  
  排萧是龟兹乐中常用的乐器,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后来又传到南美洲,现在排萧在队罗马尼亚、匈亚利和南美洲是流行的民间乐器,而在中国这种乐器早已消失了。
    
  龟兹乐在中原王朝: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龟兹乐
  
   东晋太元十年(385),前秦大将吕光破龟兹后,携带大批龟兹乐舞艺人东归。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吕光据凉州,称洒泉公,建立后凉政权。东来的龟兹乐在此兼收并蓄,融汇中原音乐及其它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发展形成龟兹乐的变声西凉乐。后凉时称之为《秦汉伎》,到北魏、北周时称“国伎”。
  
   北魏太延五年(439),拓跋寿平定河西,将吕光死后一度分散的龟兹乐舞收集起来带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龟兹乐进一步向东传播。龟兹还不断向北魏“遣使朝献”,其内容之一就是乐舞艺伎,致龟兹乐影响日益扩大,与中原艺术相互影响、渗透、交融。永熙年间
  
  (532—534)北魏制定宫廷“雅乐”时,采用以龟兹乐为主要代表的西域音乐与中原旧有音乐相混合的“戎华兼采”的乐曲,以后这种乐曲又称作“洛阳旧乐”。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齐、北周的相继建立,龟兹乐的地位又有所上升。北齐高氏政权,世代君主都是耽于享乐之人,齐文宣帝非常喜爱龟兹乐,经常在演奏龟兹乐时,亲自击鼓和之。到齐成武帝和齐后主时,玩尝西域音乐舞蹈的风气达到高潮。在宫廷内,把《西凉乐》、《清乐》、《龟兹乐》列为经常演出的节目。河清元年(562)后,吹笛、弹琵琶、弹五弦以及歌舞之风更盛。齐后主将龟兹与西域优秀的乐工舞伎封王开府,宠以o(︶︿︶)o 唉的不计其数。有记载的如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2: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齐盛行龟兹乐,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中看到。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一只黄釉瓷扁壶上,刻绘一组乐舞图象,乐舞者均为西域平民的形象,中间一位男舞者,立于莲花座上,左肩稍耸,右臂抬举,足部在踏节应舞。伴奏者有4人,分别在弹五弦、吹笛、击钹和拍手,这正是龟兹乐的缩影。河北响堂山北齐时代的石刻造像上有一位弹五弦琵琶的伎人形象,其五弦琵琶的形制与龟兹石窟壁画完全相符。
  
   在北周,龟兹乐为国伎。公元568年,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劂阿史那公主为后,突獗征西域各国音乐舞蹈作为陪嫁东来,这次东来的西域艺术,是以龟兹乐为代表的,龟兹著名音乐家苏祗婆就是这次来到中原的;郑译向他学习琵琶演奏技艺,进而研究龟兹的“五旦七声”。
  
   周武帝很喜西域音乐,并从龟兹音乐家那里学会弹五弦琵琶。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于庆典会上亲自操五弦琵琶,被俘的北齐后主高纬在他的伴奏下跳起“达摩支”舞蹈。同时,前来祝贺的北周附庸国后梁宣帝萧岿也跟着起舞。
  
   (二)隋朝时期的龟兹乐  
  
   隋朝(581)建立后,龟兹乐仍不断涌入中原,《隋书》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西国龟兹”指阿史那公主于公元568年带到中原的龟兹乐。“齐朝龟兹”是指北齐时盛行过的龟兹乐、“土龟兹”是杨坚建隋后从西域吸收更具西域特色的龟兹乐。这3种龟兹乐带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们的并存,使隋朝音乐“妙绝弦管,新声奇变”。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喜好龟兹乐。隋开皇初(585年左右),颁新律、置七部乐,“龟兹伎”为其中一乐。大业中,“龟兹乐”又为九部乐之一。长安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龟兹乐的表演。诗人薛道衡写道:“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可见龟兹乐在隋初之盛况。
  
   隋场帝时(606),把周、齐、梁、陈遗留的乐家子弟,编为乐户,还把六品以下的官吏和擅长乐舞的庶民集于洛阳,大兴乐舞。场帝本人还写了大量的歌词,命宫廷乐正白明达配曲,白明达创新曲《万岁乐》、《泛龙舟》等14首。
  
   从《隋书》所记龟兹乐器来看,隋代音乐主要用龟兹乐器来演奏。
  
   (三)唐朝五代时的龟兹乐
  
   初唐音乐基本上是沿用隋制。贞观十六年(642)十一月,制定了“二部伎”,即“坐部伎”和“立部伎”,《通典》载:“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在唐初:十部伎”上发展而来,按新旧《唐书》所载,“立部伎”包括八部乐,除《安乐》、《太平安》外,《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gt;&gt;《光圣乐》等六部均用龟兹音乐。《太平乐》实际上也用龟兹音乐。《太平乐》即《五方狮子舞》,伴奏曲乃是龟兹乐曲。“坐部伎”包括六部乐,计《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gt;&gt;《龙池乐》、《小破阵乐》,除《燕乐外都用龟兹音乐&gt;&gt;。
  
   唐初,原在隋代充任过宫廷乐正的龟兹音乐家白明达仍受唐朝重用,高宗时任为内廷供奉并总管宫内乐舞事宜。一次唐高宗因听到微风中飘出莺鸣甚是婉转,便命白明达用莺声造曲,于是白明达创作出《春莺唠》这首名曲。
  
   在龟兹乐器的使用方面,仅《新唐书》就载有19种。如龟兹创造的筚篥,龟兹乐中打击乐的主帅——羯鼓,在唐代朝由均甚流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羯鼓,绎常亲自表演,并创作羯鼓曲,当时仅羯鼓曲就有92首。其它主奏和配奏乐器,诸如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排萧、横笛、筚篥、笙、铜钹、腰鼓、弹筝、贝等,使用亦是很普遍的。
  
   在曲式上,玄宗时期完善“大曲”的形式,如《霓裳羽衣舞》就属于龟兹音乐的大曲形式人中有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又如龟兹音乐家白明达创作的大曲《泛龙舟》、《同心结》等,结构谨严,在初唐音乐史上颇有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7 09:21 , Processed in 0.0678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