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366|回复: 69

[節慶計劃文案] “大春节”复兴构想及复兴实践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1 1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版在
http://www.tianhan.com.cn/bbs/di ... 7973&page=1
http://www.tianhan.com.cn/bbs/di ... 7973&page=1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贴吧
联合设计
节日名称:大春节
节日组成:祭灶日(小年)、除夕、春节(元旦日)、立春节、人日、上元节(元宵节)等十几个大小节日共同组成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大春节”
节日时间:祭灶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上元节(农历次年正月十五),共二十余天。
今岁为西历2006.01.22---2006.02.12
●大春节复兴的要点和复兴实践方案
引言
穿汉服
复礼仪
过小节
跳歌舞
闹元宵
●其它问题
●大春节复兴的要点和复兴实践方案
引言:
    按照通常的思维和“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撰写的惯例,做为汉民族及中华民族最盛大、最复杂、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大春节”,其复兴构想和实践方案文本应该是篇幅异常巨大的。但是,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决定,对大春节复兴实践方案将不做成篇幅浩繁的庞大方案,我们将争取“以简驭繁”,不再事无巨细地罗列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俗,只抓住当今节日衰落的症结,对要害处做重点阐述。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何为“大春节”?从农历的祭灶日开始,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时段,可以称为汉民族的狂欢月。我们将这其中大大小小十几个节日视为一体,合起来统称为“大春节”。其实再往前推,这一月份甚至可以上溯到冬至日,也可以这样说,随着太阳的光影划过日晷的极点,“阴极阳生”的冬至悄悄拉开了这一月季的帷幕,腊八,是狂欢月的序曲,祭灶开始,欢乐的节奏骤然加快,随着扫尘、赶乱岁、洗浴、办年货、别岁而急剧拉升,到了除夕日的贴春联、放爆竹、年夜饭、守岁而达到欢乐的顶点,元旦日,欢乐的温度丝毫不减,再经过鸡狗羊猪牛马、人谷天地诸日的调整,中间还会跳过“立春”这个轻快的音符,到了正月十五日上元灯节,一个“闹”字再次将大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元宵的灯火繁花星散之后,汉民族的大春节狂欢就落下了帷幕。
    大春节复兴,我们认为,要义可归纳为以下15个字:
    穿汉服、复礼仪、过小节、跳歌舞、闹元宵
    展望复兴后的民族传统春节:《汉民族元日拜年礼仪图》
(图丢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2 9:27: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穿汉服”
     1 为什么穿汉服?
    提升年味的关键在于穿上民族传统服饰,如果继续不穿传统服饰的话,一切复兴节日的努力都将成为徒劳,传统春节的复兴将没有可能。-------这是我们经过长期思考和分析后做出的判断。
    为什么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算我们的春节节日生活非常丰富多彩,人们仍然会感到很不满足,总觉得缺少一些节日的味道,缺少一些年味。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节日的过法,缺少了节日本质的特点。
    ①节日必须高于生活。
    如果节日的生活样式和日常一样,那就不能成为节日。节日必须高于生活,具有日常生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过去,人们平时吃不到肉,过年时能饱餐一顿饺子和鸡鸭鱼肉,就会很满足,会体会到强烈的节日感。但是后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而节日生活样式由于文化的稳定性基本维持不变,它就无法再满足人们的节日期待。节日必须高于生活,对“食”的要求是这样,对“衣”的要求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平时穿什么节日也穿什么,这样的年能有什么味道。贫穷的年代里,人们以穿“新衣”来满足对节日“衣”的期待,现在富裕了,平时的衣服就很多,也很新,所以,也就没有人会以买“新衣”的方式来营造节日的愉悦感了。
     人们对“衣”的期待正在提升,只是很多人看不到或者不承认罢了。这种期待集中在对衣的文化内涵的追求上,对比少数民族和世界其它民族,人们都能强烈感受到,我们汉民族过年过节时衣服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特色,没有民族性,没有文化含量。看看吧,过年过节时,满大街的人们穿的是什么衣服:西装、夹克、套装、羽绒装、牛仔装、休闲装。。。。。。平时穿什么,节日也穿什么,毫无二致。
      节日必须高于生活,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同时,这种“高于生活”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准之下有不同的表现: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高于生活”首先要求的是节日里生活水准值高于平时,只满足这一点,就可以产生节日的愉悦,其它的,可以没有。比如,改革开放初,人们过年能吃肉,就可以很满足,其它的都不重要。而当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日常生活水准已经比较高的年代,节日在物质生活层面“高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必然被极大压缩甚至完全失去,靠“提升物质生活水准”来满足人们“节日必须高于生活”的期待基本丧失可能。这时候,人们必然转向追求更高的层面,也就是精神与文化的层面,这也是“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本质的层面。
    人们会去追求什么呢?那就是节日的仪式感、民族性。
   ②节日必须具有仪式感、民族性。
    饺子丢到锅里煮熟了就可以吃,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什么人们非要在过年时吃呢?其实,人们吃的不是饺子,人们吃的是仪式------过年吃饺子的仪式。所有的节日食品,都不过是节日仪式的用品而已。被吃的东西并不重要,“吃”本身才是人们在意的过程。这些东西构成了节日食俗,或者说“食的仪式”。
    与其说,人们在节日里吃着什么,不如说,人们在举行某种“节日食仪”。
    食的仪式是如此,“衣的仪式”也是这样。举目全球,几乎世界所有民族都会在节日中举行“衣的仪式”。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平时穿全球正在流行的服饰,而节日时换上本民族服饰。第二种,平时就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但节日时特别换上更漂亮的“节日盛装”。换句话说,平时穿民族的“常服”,而节日时换上“节日礼服”。
    全球二千多个民族,都会在各自的民族节日里举行“衣的仪式”,而几乎唯独汉民族不举行,也难怪我们对节日丧失的危机感格外严重。
    至于节日的民族性,这是由节日的起源、生成、演变、发展所自然带来的特性,在古代,这是节日的天然属性,而到了全球化猛烈发展的今天,这种民族性的天然属性又具有了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价值。
    综上,节日穿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已经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成为人们本能地、自发的、无法阻止的文化诉求,成为民族传统节日在时代的艰难传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随着社会各界拯救民族传统节日进程的深入,人们自然会提出穿民族服饰的强烈愿望和明确要求。
    2 大春节穿汉服的两个阶段。
    穿汉服过民族传统节日,将会出现两个阶段:
一是“只是穿上”的阶段。二是更高层次的、人们对“汉服节日盛装”追求的阶段。
>汉服虽然古老,但毕竟断代了数百年,对当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人们搞不清楚“汉服”与“汉朝服装”的区别,更搞不清汉服“常服”“公服”“祭服”“礼服”等复杂的分类。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一种衰退,世界上各民族,对本民族服饰的各种分类和用途都是如数家珍的。对民族服饰文化的重新学习和认识,将会是一个需要时间的长期的过程。在当前,穿汉服者还属凤毛麟角的情况下,公众一旦穿上汉服,新鲜感会很强烈,按照前面分析的节日的原理,“高于生活”和“仪式感”都将具备,人们的节日感将得到猛然提升,哪怕只是一套简单的深衣制常服(汉服形制的一种,适合作为燕居或最简单的礼服),人们都会非常满足。就和贫穷年代里过年吃顿肉就能让人满足一样的道理。
    而当穿汉服过节渐渐成为了流行的社会风俗,甚至许多人在日常也开始穿各种各样的汉服时,人们就必然不再满足于“穿上而已”。人们会对节日服饰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类别、样式、款式、颜色、面料甚至风格、文化品位、健康、环保等等。那将是一个呼唤更华美、更有个性、更漂亮的“汉服节日盛装”的阶段。导致这一需求的,仍然是节日必须“高于生活”这一文化原理。
   节日文化的演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它或许有起点,但只要生活继续,就没有终点。同时,只要“节日”这一文化本体继续存在,人们就必然寻找合适的内容对其进行填充,维系其“高于生活”“仪式性”“民族性”等特质,以此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3 大春节怎样穿汉服?
   我们建议,大春节穿汉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选择:
   ①不必太讲究款式、华丽、面料等,穿上一套普通的汉服常服就行。
   这主要适合于刚刚接触汉服者、汉服知识不足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学习汉服分类知识者、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等。这些同胞,完全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和讲究汉服款式,自己制作或购买一套普通的、价格合宜的普通汉服常服就行了。这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汉服穿着的第一阶段,重在“体验”,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体验。
   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避开必要的民族服饰文化禁忌。
比如,汉服的交领不可左衽;颜色禁忌中,不宜穿纯白或纯黑的汉服。请注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近黑的“玄”色,是很高贵的色彩。但玄色是黑中扬赤,并非纯黑。再如,建议不要穿完全大红大绿等轻浮庸俗的色彩,近来我们在民族特征上有一些误区,比如,红色在中国人文化中是喜庆的色彩,但是要红得有分寸,一般来说,除非嫁娶,否则尽量避免全红,张扬夺目的风格与汉文化含蓄内敛的气质不相吻合。
    其次,应避免模仿戏曲服饰和影视剧中的服饰。
戏曲服饰和影视剧中的服饰,总体来看虽然是属于汉服文化系统,但也发生了很多变异,打上了强烈的舞台和艺术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它与汉服完全划上等号。特别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影视剧,对汉服随意篡改,造型怪异、夸张、庸俗,更不应模仿。
    其三,应注意穿上汉服后的言行举止。
华夏二字,分别代表着服章和礼仪,所以,真正的华夏,有衣冠而没有礼仪是不成体统的。穿上民族服饰,就理应对民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讲究举止言行的礼仪之邦,如果穿着汉服却大呼小叫、随地吐痰、拥挤公车、出口成脏,是很不应该的。   
    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的同胞,对于汉服的各种禁忌和讲究不了解或拿不准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答案或寻求他人帮助。
    ② 适度讲究汉服的种类、款式、面料和文化品味,争取穿上体现民族服饰之美的真正的汉民族节日盛装。
    这主要适合对汉服文化比较了解的同胞。
在大春节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内,原则上,一套汉服礼服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在不同的节日中穿不同的汉服礼服。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复礼仪”
    1 为什么要复礼仪,要恢复什么样的礼仪。
    和“食的仪式”“衣的仪式”一样,节日中的礼仪是一种“举止的仪式”、“行动的仪式”。礼仪动作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动作和礼节。说到春节,应该说这是中国人在表面上最讲究礼仪的一个节日了。春节中的一些礼仪动作,甚至被人们当做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展示,无知的中国人常教外国人“学抱拳、作揖”,不明就立的外国人也傻乎乎地跟着学,以为学到了中国的民族礼仪。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和民族性的无知,作为一个所谓的“礼仪之邦”,应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民族礼仪为何物。   
    我们现在在春节期间最常见的礼仪动作是什么样子呢?一种是大人之间的所谓抱拳、作揖,两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两手相抱于胸前来回抖动,同时满面堆笑,口称“新年好啊,给您拜年啦”云云。另一种则是小孩向大人“磕头”,民族文化真的是流失和异变的不成样子,汉民族传统庄重、优美的拜礼被演绎成了直白、庸俗、丑陋的“磕头”-----扑通一声跪到在地,爬于地面,砰砰砰以脑袋猛烈撞击地面若干次。春节时主要用于小孩向大人拜年及讨要压岁钱。更有甚者,有些大人强迫小孩必须叩地发出声响,只触到地面都不算。难道这就是文明、优雅的东方文明古国吗?这就是中国人过年时的礼仪吗?这就是汉文化吗?
    真正的民族礼仪是什么样子?看一看日韩、尤其是韩国的电视剧就可以窥见一斑,东亚一些民族保留了汉文化遗存的大量信息,他们现在所保持的民族礼仪比当代中国人更接近汉文化的本来面目。
    真正的传统民族礼仪,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庄重、优美、含蓄而又得体,当然,其中的确有一些宣扬帝王崇拜思想、宣扬等级制度的劣质部分,但除去这些文化杂质,汉民族传统礼仪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宝藏。传统礼仪有很多种,如稽首礼、顿首礼、空首礼、揖礼、拜礼等,春节中常用的礼仪主要有揖礼、颔首礼、顿首礼等。春节时,人们相互揖让致礼,舒展的汉服、优雅庄重的动作,将给华夏传统节日带来一股清新优美的汉风汉韵。
    2 春节时常用的民族礼仪标准程式及行礼方法
    大春节期间,人们无论什么时候相遇,都应该相互行礼(其实平时也应该努力做到),大人、同辈之间行一般揖礼,小孩向长辈行表示尊敬的顿首礼。我们设计了完整的春节拜年行礼程序,供国民同胞参考:(注意,行礼时皆应穿汉服才能充分展现传统礼仪的优雅和敬意的真诚,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节日期间相遇时:一方主动上前问候,一方先行一般揖礼,同时另一方行颔首礼致意。然后另一方行一般揖礼,对方再行颔首礼致意。双方互致新年问候。
    拜年时,一家持礼物,着汉服礼服,举家前往亲友家拜年。亲友家应举家出门迎接,客人向主人主动行一般揖礼,同时主人行颔首礼致意。然后主人行一般揖礼,客人再行颔首礼致意。双方互致新年问候。小孩在入门时可不行礼。
    在进入厅堂之后,宾主双方再次相互行一般揖礼一次。然后可落座。此时,小孩可向亲友家的有关长辈行顿首礼一次(地面应置席,加软垫),长辈可向小孩赠压岁礼。
    名词解释:
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颔首礼: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顿首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3 关于压岁钱。
     文化研究者指出,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日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日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用纸钞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于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它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虽然赠与小孩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改变。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压岁钱也许是弊大于利。我们建议,不妨改压岁钱为压岁礼,由长辈向小孩子赠送。礼物可不拘形式,只要健康、节俭、有意义、有益于小孩的身心成长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过小节”
    所谓“过小节”,就是说,在整个大春节的过程中,除了普遍被重视的除夕、元日、上元这三个“大节”以外,还有许多被普遍忽视的“大春节中的小节”。事实上,整个大春节比较完整的过程是:
    腊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
腊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岁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春节)鸡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谷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立春节(每年立春日,一般在西历每年2月3日至5日间)
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
    人们对于大春节丧失兴趣和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小节”流失的特别严重。把这些小节重新过起来,过好,对于整个大春节节日气氛的增加很有好处。当然了,小节众多,不必要每个都过。我们建议,以祭灶日(小年)、立春节、人日、谷日、天日、地日等六个小节为主。
1 祭灶日(小年)
祭灶王爷是我国流传极广的春节民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人们对这尊“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诚惶诚恐的敬畏祈祷之辞。
灶王像:(图丢失)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祭灶日不妨这样过:
①购买灶王画像,在祭灶日张贴于厨房内。
这里,并不是要对一个虚幻的神灵偶像顶礼膜拜,而只是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灶王像同时可以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品来欣赏。
②吃糖瓜
买一些糖瓜(一种瓜状的麦芽糖)食用。
③扫尘
祭灶日作为过年扫尘的起始日,从这一天起,家庭格外重视环境卫生,勤整理、勤打扫。
④赏傩
祭灶日也是民间驱傩祈福的日子。我们建议,和腊八节一样,不妨在此日欣赏各种傩文化表演。相关具体问题,请参考: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腊八节及驱傩日

2 立春节
1 立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大春节期间不过“立春”,“春天”的感觉就少掉了一半。这是一个相当活泼灵动的节日,比元正日更能体现春的气息。立春节在每年立春日,大约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左右。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现在人大多还知道春饼、春卷,但除此以外的立春节习俗基本失传了。让我们从资料中看一看,古时的人们是怎么过这一美妙节日的:
戴春幡: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说的是古时立春节,女子剪彩纸为春幡,饰于发上。春幡又叫春幡胜,属于“胜”的一种,“胜”是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纸制较为方便。立春,冬至等节日,汉族女子有配戴各种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物的习俗,"幡胜" 是长条形,男子也可以配带.彩胜可以作为头饰,也可以缀于花枝等处以作节日装饰。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制春盘、吃春饼了。
东郊迎春、鞭春牛: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呼“春困”
立春节,儿童相互呼“春困”以解春日之乏

2 立春节复兴的构想
一个会过春天节日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而把春天的节日只演绎为了吃吃喝喝打麻将,则只能说明这个民族身上落满了沉沉暮色。好的东西都丢掉了,而坏的却留下来了,甚至“发扬光大”。轻灵活泼的立春节没有了,我们只剩下了一碗饺子和一桌麻将。其实,我们现在过的所谓“春节”倒不如说是一个“冬节”,而真正带给我们春天绿色感受的,则是立春节。
复兴立春节,其实并不很困难,很多习俗并非没有继续延续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对它们已经太过陌生,很多事情,只要愿意去做,就不难做到。我们美妙的立春节,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重新过起来,并且过好。
复兴立春节,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节日时间必须留给公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建议,立春节作为一个法定假日给公众放假一天,从更长远来说,我们建议,整个大春节,都应该给国民放假(至少从除夕日到上元日)。那将是一个国民享有更多休息时间、生活水平更高的时代。</
东郊迎春的风俗让我们很自然的想起了各种户外活动,在立春节放风筝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我们建议在立春节时,以社区为单位举行“射礼”活动,这将给大春节期间的节日生活增添富有人文色彩的一笔,射礼是一种寓教于射、寓教于礼的人文体育活动,对于邻里之间都互不相识的当今社会来说,以社区为单位在春节期间举行射礼活动,各家组成代表队参赛,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道德观念、促进人与人相互理解、尊重、谦和礼让,丰富节日文化生活都很有意义。
冬郊迎春、鞭春牛的风俗,需要政府o(︶︿︶)o 唉为公众妥善组织和安排,作为一种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民族文化传统。期待地方政府安排文艺工作者(或者从市民中选人,成为市民争相参与的节日活动)扮演“春官”和“春吏”,穿上节日盛装,为市民“报春”。地方政府官员与市民一道,赴郊野田边举行“迎春”仪式,表达百姓迎接春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民间艺人制作春牛玩具,在街上售卖,既能丰富节日市场又能增添浓浓的春日气息。
立春节应着汉服而不应穿现代的流行服饰,具体着装建议可参考前述“穿汉服”部分。

3 立春节复兴实践方案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以下方案供国民同胞参考:
①亲自动手做春饼,咬春。
春饼制作很简单,千万不要购买成品,那样节日就没有意思了。可配春柑酒等果酒。
②女孩子剪制、配带春幡。
当然,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古法,除了剪成幡状,还可以剪成其它的如燕子等动物形状、柳枝等植物形状。姑娘们穿着美丽的汉服,头上袅袅春幡,将是立春日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春幡还可以插在树枝、花朵等处做装饰。
③写春帖
借古俗之“壳”而用之,立春日家里可以写春帖,随意张贴于院落、屋内、门上、窗边等各个地方,一家人以诗词入帖,进行赋诗比赛。
④报春、东郊迎春、鞭春、放风筝
宜由地方政府为民众组织安排。时间可集中于立春日一天内举行。
报春:安排两名文艺工作者,穿汉服礼服,扮成“春官”和“春吏”,沿街高声呼唤“春来了”,为民众“报春”。也可以作为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事,由市民报名,然后通过比赛挑选出“春官”和“春吏”。注意,春官在沿街报春时,不应该随意索要路人和店铺的物品,当然,市民主动向春官馈赠时可以接受。
东郊迎春、鞭春:先行安排艺术家制作好大型泥牛模型,作为“春牛”。预先安置在郊野开阔地的田边,并置放鲜花果品草料,再组织市民代表(包括农民)、儿童等结队从城市向郊野进发(均宜穿汉服,备鼓乐队开道,各自带风筝),到达后,仪式宜有事先选好的农民代表主持,以表达公众对农业和农民的敬意。农民先向泥牛献鲜花果品和草料,象征性祭酒,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众农民将泥牛打烂入土。(当然,也可以把春牛模型以马车拖载,从城市中由市民队伍浩浩荡荡护送至郊野田边举行仪式。)
放风筝:鞭春结束后,市民可在郊野放带来的风筝,迎接春天的到来。当然,不参加鞭春仪式的公众可在立春节于各处放风筝。人们身着汉服,在立春日举家放风筝的景象,很切合节日灵动的主题。
⑤售卖春牛、贴春牛图
民间艺人和商家,在街上摆“送春”摊,售卖泥牛等节日玩具。人们可以买回家给小孩子玩耍。商家并且可以卖春牛图,市民购回于家中张贴。当然,也可以自己动手绘画春牛图张贴。
⑥以社区为单位,家庭组队,举行春日“射礼”。
有关射礼的文化内涵,详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请参考我们已经制定的“射礼”方案
汉民族传统礼仪“射礼”操作方案(附图解)

射礼除了在社区中举行外,也很适合作为东郊鞭春仪式后,政府为民众组织的一种现场活动开展。在郊野的开阔地,预先搭好棚子为堂,一边是穿汉服放风筝的人们,一边是彬彬有礼举行射礼的人们,那将是一幅文明、清新而动人的华夏节日景象。
⑦呼“春困”
立春节,儿童相互呼“春困”以解春日之乏。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3 人日节
1 人日的文化内涵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媧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节的主要习俗有:
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2 人日节复兴的构想和过节方案
人日节很好过,没有实质性的复兴障碍,传统习俗也比较健康、合理,建议直接拿来。有趣的是,人日节称体重,真的是很符合“人生日”的主题,我们建议,不妨扩大一些,加上量身高甚至干脆来个全面体检,成为一个春日里的“体检日”。大春节期间,少不了吃吃喝喝,借人日来个健康检查,何乐而不为呢?
自然,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仍然适宜穿汉服为节日礼服。
建议人日节不妨这样过:
①戴人胜
女孩子穿汉服,用巧手剪制人胜,戴于发上。并可贴于屏风、门窗等各处。
②赠花胜
亲朋好友制作各种漂亮的花胜相互馈赠
③亲手做七宝羹,全家食用
亲自采购七种节令新鲜蔬菜,按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加米粉做成羹,作为全家共享的一道节日食品。
④出游、登高
举家着漂亮的汉服礼服,出游,登山游玩。
⑤称重、量高、体检
不管男女老少,人日时都不妨好好检查一下身体,关心一下自己和别人的健康情况,发现疾病隐患,及早治疗。
3 谷日节
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称为“谷日”,这个节日习俗不多,主要有占谷和顺星: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谷日节在当今时代还有意义吗?我们认为,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整理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同胞参考:
①观谷
谷日节当日,全家着汉服,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大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
②食谷
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制作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③养谷
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亲近一次自然。建议谷日节,全家赴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市场有售,如“观赏谷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作物”。
4 天日节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我们认为,天日与冬至节在对天的崇敬意识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有关冬至节的文化内涵及冬至节复兴的构想,请参考:民族传统节日【冬至节】复兴实践方案

我们建议,把天日节作为一个感受天人合一观念和感受道教文化的节日。天日节不妨这样来过:
①着汉服礼服,前往道教文化场所,观看道观斋天仪式。
②在家中举行小型的祭天仪礼(可选,见民族传统节日【冬至节】复兴实践方案)
③亲手制作汤元,全家食用。食后饮清茶。

5 地日节
正月初十是地日,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民间主要风俗有:
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此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我们建议地日不妨这样过:
①举家着汉服,登山,赏山石。亲近自然,感受大地的开阔和博大。
②亲手雕刻各种石头工艺品,着汉服相互馈赠。也可以购买。
③绘画“老鼠嫁女图”,在家中张贴。家长带小孩画更有意思。

附:民间流传的《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丈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它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跳歌舞”
这是大春节复兴实践方案中最遗憾的一个项目。“跳歌舞”是汉民族重新找回节日感觉、提升节日质量的关键之一,汉民族的民间歌舞传统一旦得到恢复,大春节还有其它很多节日的气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发生质的变化。会跳歌舞了,就能过好节。
“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指的是汉民族老百姓人人能跳的、而非演出性、表演性、精英性的民族歌舞传统和样式。众所周知,我们汉民族是个不能歌、不善舞的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时刻,往往也是汉族最尴尬的时候,不敢跳、不会跳、不能跳,汉民族面对歌舞时,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态度。
>其实汉族真的不想跳舞吗?并非如此。学所谓的“扭秧歌”和来自西方的各种舞蹈的人中,基本上都是汉族人。人们想跳舞,也想和少数民族同胞一样,男女老少都能跳民族舞蹈,尤其是节日时,这种愿望格外强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扭秧歌”等舞蹈样式被当成汉族的舞蹈代表,是错误的,真正汉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已经基本在历史中失传了,汉族的民间歌舞传统,消失的很久很久了。但是很多历史资料证明,汉族的确有过全民族能歌善舞的时代,真正的汉族歌舞,是类似“踏歌”那样的,非常清新、优美、洋溢着汉风汉韵的歌舞样式。
想象一下,复兴后的除夕之夜,将是真正的汉族民间歌舞展现风采、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时候。人们举家涌出家门,穿着美丽的汉服节日盛装,燃放烟花爆竹,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度除夕团圆之夜。然后回家全家围坐,吃年夜饭,守岁,观看春节电视娱乐节目(如春晚),这才是完整的除夕,当今人们普遍厌烦了春晚,但是,如果节日更有味道了,气氛更浓了,人们有了美丽的节日盛装,能跳民族歌舞,那么春节o(︶︿︶)o 唉又何尝不是一道很好的节日大餐呢。
这能实现吗?
答案就在全体同胞的心中。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已经正式启动了“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的一个新的、重大的子项目------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和很多礼仪一样,我们将通过详细的资料汇集、分析、整理、设计,想方设法把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起来,我们将提出一整套详细的、可操作、可学习的汉族民间歌舞方案,并努力促进其走入社会,带动教育和实践,通过艰苦的努力,让我们重新拥有真正属于汉民族自己的、汉风纯正浓郁、清新、健康、优美的民间歌舞,让男女老少都能学,都能学会,将我们民族体内沉睡了千百年的歌舞愿望和天赋重新激发出来,使我们汉民族重新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因为计划刚刚启动,艰苦、复杂的整理、设计工作刚刚展开,所以,我们暂时还无法提供可操作的春节民族歌舞方案,因此“跳歌舞”这一部分只能暂时做“占位”和“留白”,但是我们相信,再过一年,等新的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这一部分将不再是空白。
有关问题,请关注天汉网和百度汉服吧“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全新启动的子项目:“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的进展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闹元宵”
一 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夜又称“元夜”、“元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天晚上,皓月高悬,人们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的、香甜可口的元宵,走出户外,将华夏民族的“狂欢节”推向最后的高潮。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社火、迎月、踏桥……绚丽的灯火映照着淡蓝色的寒雪,回响着一年里难得的轻松笑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它的神话传说一样,往往众说纷纭,起源问题很难寻根究底,而元宵节却是发展脉络难得清晰的一个。
西汉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汉文帝就将这天命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袭了楚文化的汉代,将太一神视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这个节日的隆重气氛。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就已经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东汉明帝时,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士庶一律挂灯——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二,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失去了礼仪风范,多了几分世俗的笑闹,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P>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这些神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赐福。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圆子。宋朱淑真的《圆子》诗,味道口感跃然纸上:“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关于元宵有一个故事:明崇祯帝传口谕买元宵,尚膳监管事的随即进呈一椀,崇祯问多少钱,回答说:“一贯钱。”崇祯做太子时就喜欢微访市井,对市价清楚得很,但他脾气倒温和,只笑着说:“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还是准许管事支领一贯钱,尚膳监管事为此惴惴不安了数日。
今天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或汤煮,或油炸,烹法很多。不管是叫“圆子”“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3. 闹花灯。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
元宵张灯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沿。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阑灯”。又十四、十五、十六日分别为神灯、人灯、鬼灯。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皇家与民同庆的节日。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敕造的巨型灯楼,广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的种类纷繁众多,古书上提到的就让人目不暇接。人物类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等;花草一类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禽虫类则有鹿、鹤、鱼、虾、走马……
花市灯如昼,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笔墨。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唐诗人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猜灯谜”是元宵节闹花灯衍生出来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开始时是大概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贴于五光十色的彩灯上。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也琳琅纷纭,大家不妨雅俗共赏吧:
其一,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其二,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姊妹,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宫女们,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4. 走百病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明 周用《走百病行》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P>
<P>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清朝。清顾禄《清嘉录 正月 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5 祭蚕神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蚕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口念祭词将粥供与蚕神。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元宵即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6 迎紫姑
民间在元夕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反映了民间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朴素情感。

三,元宵节中的女性情愫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朱淑真《生查子》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延续了热闹喜庆,不过却多了一种别样的情怀。除夕夜的爆竹元宵节的灯——爆竹的喜庆是带有几分阳刚味,而灯烛的喜庆就带有浓浓的女性情愫了。那阑珊的灯火、如流的街市、灯与花、酒与诗……古往今来沉淀了不知多少欲说还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淡淡哀愁。</P>
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这天闺秀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不谙情事的姑娘们,元宵灯会带给她们的,有的只是一段埋没心底的美好记忆,有的却是刻骨一生的难解情缘,甚至,更有那衣带渐宽、斯人憔悴的故事……那灯火阑珊的街头市角,不知演绎了多少赚人眼泪的人生剧幕。《荔镜记》里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与夫君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两心相许……还有辛弃疾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元夕的缤纷灯火、嘈杂喧嚷突然消弭,天地间唯有那人在回眸浅笑,似已静静等待千载;朱淑真那《生查子》的哀愁,将近千年依然驱之不散:“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和春节喜庆的红色相比,元宵节在宋代其实是偏雪白的色彩——这和我们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点出入。其实,古人并非我们臆想的那样,凡是喜庆一并大红到底。宋代节物尚白色——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说:“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雪柳、灯球、闹蛾等是宋代以来元宵节女子所戴的应景首饰,多以白绫或白绢做成,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俗延续到宋以后。宋代李邴的《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蛾儿、雪柳、菩提叶。”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P>
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花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夜蛾”、“蛾儿”即是“闹蛾”,亦作“闹鹅”,蛾儿的形制稍微复杂一些。通常用竹篾、绫绢等制成花朵;另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之形,将其粘于细竹篾上,并附缀在花朵周围,使用时按插在发髻之上,微风袭来,举足行步时震动着花朵,牵动了竹蔑,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就像围着花朵飞舞。和玉梅、雪柳等相比,这种饰物具有动感。</P>

四, 上元节复兴的实践构想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夕夜与除夕夜最大的不同,就是民间对公共节日欢会的参与性。除夕的主题是团圆,是要呆在家里的。而上元夜华夏人民则选择了举家外出、满城欢会。元夕之夜,是人们追求欢乐和浪漫的日子,五彩的霓裳、绚烂的灯火、白雪映月、欢歌笑语,元夕是要“闹”的,这是华夏民族心情释放地最充分的一个节日。上元时节,虽已过立春,但多数地方仍然非常寒冷,然而,越是冷的时候,人们越是能感受到欢乐带来的温度。
但是有趣的是,“闹”与“静”却在元夕发生了奇妙的碰撞与融合。元夕的喧闹往往更能带给人们心灵的宁静感与和谐感,生命是美丽而骄傲的,是深情的,上元之夜,举家逛游灯市,团圆的温馨感在家庭之间相互感染着,别家的欢乐衬托着自家的团圆,人们要的就是这种盛大聚会中情感相互传递所带来的温馨感受。而对于心思细密的女子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来说,欢闹的元夕夜沉淀在她们心中的,更是一种充满憧憬的浪漫情愫。
元宵之闹,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命欢乐的诉说。然而元夜也并不全是喧闹的色彩。正月十五正是满月挂上树梢的美丽夜晚,明月对人间丝般的牵联,又扯动着人们心中柔美清幽的动人情怀。元夕的色彩,火红但不辛辣、温暖而不刺激,灯笼真的是华夏民族一种绝世的创造,没有比元夕和中秋的灯笼更能准确表达华夏人民微妙美丽的文化心境的了。历史中的岁时节日图景已经淡去,但在查阅古文时的一大发现却足以令我们感到难以言说的美妙。如前所说,宋时元夕女子衣色尚白,那是和月亮一样清幽美丽的色彩,灯市如海、月下白衣、清雅美人,也难怪稼轩“众里寻她千百度”,大词人为美丽的元夕姑娘呆呆地站着,一站就是千年。
上元复兴,其实有着很好的基础,上元节的许多风俗,因为太美丽了,所以被人们顽强地传承到了今天。上元的传承,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安排。二是民间过节的心境。对于前者,需要公共o(︶︿︶)o 唉为民间妥善安排,极力营造节日的繁荣和气氛,将绚烂的灯会铺满都市和乡村,把灯会更好地装扮起来,把各种热闹好玩的“百戏”为民众组织起来。而后者更为关键,它需要民间真正理解上元欢会的意义,需要准备好美丽的心境,去发现、营造、感受上元节欢乐、温馨、闹中有静的美妙节日氛围。
上元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而今人们普遍感到没意思,其实就是这种特色的丧失,因此,找回上元节的节日感受,也需在“特别”之上下一番功夫。政府对上元节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主要谈一谈民间的方面:
这个节日的节俗特色应该突出两个字:“灯”和“月”

1.祈福祭祖。
宜备香案、鲜花、果品,元宵,于上元之夜月上树梢之时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礼,纪念祖先及逝去的亲人。

2.包元宵、食汤圆,全家享用上元夜宴。
千万不要购买元宵成品,而宜全家一起动手,包元宵、煮汤圆,依据各地不同的食俗,准备上元夜宴,合家团圆享用。
3 举家着汉服礼服,宴后提灯笼外出观赏灯会。女孩子可以特别佩上应景饰品装饰。
像古时候那样盛大的灯会毕竟不常见了,电灯普及后,灯笼成了稀罕,于是也发展成为一种别致的节物。我们小时候的元宵节总是伴随着灯笼。一根小木棒挑着,朦胧的红光随孩子的脚步在雪地上摇曳。灯笼要舅舅送,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风:“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的童谣也在黑暗中响起,稚嫩的童音在灯火点点的黑夜里清晰而甜暖。
服饰建议本章第五部分将专门阐述。
4 年轻的姐妹们举行“走桥”仪式。
除去传统“走百病”中的迷信成分,其实这种仪式并不是没有价值。它表现了人们渴望拥有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建议元夕夜,女孩子们穿上美丽的白色汉装,各打一盏灯笼,牵手在街道、小桥上走过,为自己、亲人和爱人做祈福。相信那将是上元夜一幅美丽的风景。
5 登高迎月。
    这一仪式,文献记载不详,似汉民族古时有之但后来逐渐流失,今天,与汉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朝鲜族等在上元节仍有此风俗。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欢乐又不失优美的适宜男女老幼参与的元夕活动。建议元夕夜,男女老幼皆穿汉服礼服,人人手提灯笼,结伴登高至山顶,迎月出,赏明月。

五,上元节的传统服饰推荐
    春节的色彩映红了天地四方、大江南北,也让人的眼睛有一丝疲惫,十五过后即是春节欢乐月季的结束,而元宵节的清新是这喜庆的完美收尾。
    在这里特别来说说元宵的服饰推荐——衣冠是节庆气氛的重要营造者嘛。花灯、元宵、明月,都多了一份柔和。参照古代的元宵尚白风尚,建议这天的服饰一改春节期间大红的特色,换上清新淡雅的浅色系衣饰,如柔和的粉色、素净的白色、雅致的浅蓝、温馨的鹅黄……当然,元宵也并不排斥热烈温暖的色彩,女孩子也可以穿暖色的汉服,男子汉服也宜体现出元宵佳节的欢乐热烈的特色。
    这天晚上,当全家一起吃完元宵,姑娘们精心装扮,换上色彩纯丽素雅的厚毛呢料汉服,或者是填以丝绵的袍服。因为交领比较低,可以在搭配一条别致的围巾,比如雪白的皮裘领配汉服就很好看。白绒簇拥着粉颊,白雪映着桃花……然后,别忘了给头上插上一枝玉梅、雪柳,或簪上一只摇曳的夜蛾,提着花灯就可以出门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5:03:1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问题
关于大节
本方案有相当的篇幅谈到的主要是"小节",小节重要,但不等于大节就不重要。大春节中最重头的节日当属除夕和元日两天。为什么我们对大节介绍得不多呢?因为整个大春节系统,是民族岁时节日体系中保存相对完整的节日。相对于其它如端午、中秋、上巳等来说,人们对除夕和春节的节日记忆相比较对完整,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公众,都比较重视,讨论的也很多,主要的习俗如贴春联、贴年画、年夜饭、放爆竹、守岁、拜年、庙会等,基本风貌仍然比较顽强地存活于民间。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春节毕竟是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即使流失了不少,但骨架尤存,不象上巳节等节日,只留下了一个陌生的名字。
同时,除夕和元日的风俗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贴春联,不应该去买市场上的春联成品,而应该买纸,一家人亲自赋句(不要抄袭现成的对联句子),亲自磨墨,亲自书写,不要怕写的不好,毕竟不是书法比赛,要的就是这份亲自动手的乐趣;年夜饭其实不适宜到饭店预定,饭店把年夜饭做得再精美,也缺少真正家的气氛。年夜饭应全家一起动手制作(不宜劳动的老人和太小的小孩子除外),男女老幼一起来做,能不用成品的都尽量不用,比如饺子和年糕,都不要去买成品,要一家人自己动手把它做出来。要的就是这份团圆和亲情,要的就是过程的乐趣,按照前面的分析,就是节日的仪式感。在春节中,就是一种亲情和团圆的仪式;至于燃放烟花爆竹,则更需要政府的配合,尊重民间的文化传统,一些地方近年来由禁放改限放,就是比较积极的动向;庙会活动,是一种能很好地丰富人们节日文化生活的民俗活动,庙会的繁荣和规范化的管理,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努力
大节的文化内涵和具体的风俗,民间延续和媒体介绍的都很多,网络上也有很多专题性的资料。建议过年前不妨关注、阅读,向年长者请教。网络上的资料可搜索下载,使节日生活有更丰富的民俗知识参考。
百度搜索_除夕

百度搜索_春节

百度搜索_庙会

把大节本身过好的同时,再结合我们前面阐述的穿汉服、复礼仪、过小节、跳歌舞、闹元宵的构想和实践方案,整个大春节必将变得多姿多彩。特别提示以下几点:
1 穿汉服,应贯穿整个大春节的节日期间,给每一个大节、小节都增添衣俗的靓丽色彩。
2 礼仪,也是如此。拜年需要礼仪,过小的节日也需要礼仪,礼仪应该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且给节日增添特别的人文色彩。
节日的未来发展问题
节日的复兴和发展,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动态的、生生不息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也不可能在复兴之后嘎然而止,时代仍将发展,风俗还会演变,今天我们期待的节日复兴样式,到了复兴之后也许就无法满足人们更高的需要,新的节日文化还会生长出来。我们现在提供的复兴实践参考方案,只是针对当前,是一个阶段性的复兴方案。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国民同胞按照这一参考方案耐心和认真地实践,大春节的节日文化生活将会给我们带来充满希望的、不一样的感受。

(节日复兴实践方案亦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激发国民同胞更多的文化灵感和节日创意,启发更深入的节日文化思考。“大春节”复兴实践方案全文完)
更多"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方案"和"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方案",请访问:
天汉民族文化网-天汉计划专版

百度贴吧-汉服吧
http://post.baidu.com/f?kw=%BA%BA%B7%FE" target="_blank"
发表于 2005-12-31 22: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P>作者公德無量~!</P><P>受在下一拜~!</P>
发表于 2006-1-2 0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P>关于那个人日!好像就是立春吧? 我发现天干地支纪年的方式是以人日为跨越点,不是春节,那么到底夏历的“过年”是春节还是人日?</P><P>如:从乙酉跨越到丙戌是人日 </P>
发表于 2006-1-2 0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看了一下去年的:天干地支的改变是以立春为界,立春时而春节前,时而春节后  
跟人日无关 今年人日和立春重合而已!</P><P>那么立春为一年开始还是春节?</P>
发表于 2006-1-2 02: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支纪法不是以立春为界,干支、节气、阴阳历,不是同一概念。干支是六十甲子一循环,用以纪年、纪月与纪日。立春属阳,太阳的黄经角度是315度(按古巴比伦的天文说法,应该在水瓶宫);春节是元正日,属阴。中国传统的节日有阴阳两种,阴日节日,如春节、中秋,在历法(夏历,或称阴历)中是固定的,而阳日节日,如冬至、立春、清明,在阴历中每年不固定,在古代需要用日咎来测量确定的——我们现在用的是西历(太阳历),所以,传统的阳日节日反而程了不变的了。年的概念以阴为基准,有一种说法叫“阴历纪月,阳历纪年”;人日是固定于正月初八,人日完全属于神话传说,不具有历法意义.。
说说二十四节气:大家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然而古人对这种运行情况无法察觉,他们所看到的是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而到了傍晚又从西边落下,因此他们误认为太阳是环绕地球运动的,并把这种运行轨道取名为“黄道”。由于黄道是一个360度的大圆周,太阳每运行15个经度正好是一个节气所经历的时间,这样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太阳就有一个固定的经度位置了,称之为黄经位置。 12这个数字不仅在中国,在西方的天文历法中都很常见,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黄道12宫的说法,每宫之间的夹角是30度。
发表于 2006-1-2 23: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长度,是一个太阳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365天;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长度,是按照月亮的朔望算的,十二朔为一年,是354天。古时的春节,是按太阳周期算的,其实我觉得比较合适,因为按太阳历比较符合节气。
      其实,唐以来,正月初一也被称为春节,但“春节”之名也并没有完全固定到这一天.“春节”一般更大程度上是泛指,并没有拘泥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将春节完全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旧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3 21: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一下</P>
发表于 2006-1-4 13: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们要注意,,,不要提起春节就是汉族自己的事,,,,,要让这个节成为异国也风行的节日,,,,,让我们的"正服"或称"通服"(有人称为"汉服"不恰当,,我们不能自己这样称谓),也在为海外各族齐着之装</P>
发表于 2006-1-4 18: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有汉服爱好者吗?我想联系你们呀!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gt;
  2. var tmenu='<table width="16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r><td><!--论坛模板和CSS风格选择部分(含7个部分) --><div class="menuitems"><a>恢复默认设置</a></div><table width="95%"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r><td>   <img src="Skins/Default/plus.gif"><a  title="您当前正在使用的模板"><font color="#FF0000">默认模板</font></a><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默认风格</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水晶紫色</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秋意盎然</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棕红预览</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紫色淡雅</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雪花飘飘</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e点小镇</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心情灰色</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青青河草</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浓浓绿意</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绿色淡雅</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蓝雅绿</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蓝色庄重</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蓝色水晶</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橘子红了</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红红夜思</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粉色回忆</a></div><div class="menuitems">      <img src="Skins/Default/minus.gif"><a title="您正在使用的Css风格"><font color="#FF0000">古典风格</font></a></div></td></tr></table></td></tr></table>'&#160;
  3. &lt;script&gt;
复制代码
发表于 2006-1-4 19: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张勇兄,为什么你认为称我们民族服饰为“汉服”不恰当,而应当称“正服”,“通服”?</P>
发表于 2006-1-4 1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有汉服爱好者吗?我想联系你们呀!
发表于 2006-1-5 2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节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
发表于 2006-1-6 18: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称为"汉服"

<P>我们应称为"正服"或"通服",,,"汉服"最多只能是别族语言中这样称谓;   而且我们还要试图让别族语言也用"正服"或"通服"这样的称谓,而成为特指,,,,,,  以昭显我们的衣裳能成为世上各国"通服",,,,我们的文化成为世上各国敬仰并遵守之文化!  </P>
<P>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7:57 , Processed in 0.182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