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五大节日之一,又名“雏祭”或“桃花节”。这一天举目尽是身着和服的妇女。象一朵朵桃花开在街头,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经来临。神社里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也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
很明显,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古代的日本人不仅在这一天和中国人一样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晋人一样设“曲水之宴 ”。前面提到的《续齐谐记》o(︶︿︶)o 唉本有直接的影响,束皙的周公洛邑说,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续本朝文粹》载大江匡房《羽觞随波赋》,称:“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东洛,建我西周。开翠罇于岸上,滥羽觞于波头……原夫豫游择地,欢宴传风。其说闻于束氏,其义起自周公”。日本以三月三为女儿节,大概正是因为挚虞所主张的“徐肇传说”与女儿有关吧?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进,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那么回顾自己,我们的上巳又怎样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缘由:
1. 节日合并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非常接近,习俗又有相通,在历史的整合中,寒食与上巳逐渐萎缩,部分习俗残余,被和并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习惯,正是上巳三大节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习俗,也源自上巳,出现于唐代,据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2. 与宗教心理的淡化有关
三大节俗之二便是祓禊。沐浴对于上古之人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对后世人则是生活习惯,宗教情结也逐渐淡去。于固定时间、场合的沐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祓禊之俗在唐代已开始式微。
3. 与国运衰落、中原民族遭异族侵扰有关
三大节俗之三便是流觞。流觞多是文人墨客、金玉人家的风雅行为,而唐后国运衰减,繁华散尽,人们宴游欢乐心思自然颓减。不过,上巳节俗于宋代亦然多见于史籍,为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到了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的记载了,因为流觞活动对文学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元代游牧性生发出的文化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劫难,同时也和这个节日的最后消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4. 与历史风尚的流变有关
明代恢复了华夏正朔以及一系列仪礼制度,然这个节日却没能新兴。明朝是个相对现实和理性的朝代,浪漫情愫的减少也反映在文学中:诗辞歌赋地位的下降和话本小说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女子们身上的束缚也越来越多。深院重楼锁断目光,“三月三,芳草碧连天……”只留下这女红时漫不经心的小曲儿。
从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看出文化的流变特征。中国作为华夏文化的本土,有着文化进化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千秋的华夏并非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异域四方的濡染或侵扰,使得文化的变异难以预料,不比岛国文化流传中的保守性。然而,无论如何,面对优美文化消失这样一个事实,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肃清,只有长喟一声。
四.上巳节诗文赏析
上巳日的渊源和节俗天然就带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熏染包绕,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节日。从先秦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庞大的传统文学宝库中,有大量描写上巳节日的诗文歌赋,遍及宫廷和民间……
那么就来欣赏这幅纷繁壮阔的上巳诗文图卷吧——〖诗经 郑风 溱洧〗
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诗,《溱洧》屡为后世争议,同时又屡为后世取材。“方涣涣兮”“浏其清矣”两句尤为生动——冰河解冻、春水荡漾的生机画面跳脱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少男少女些许羞涩而又淳朴勇敢的爱情,如同岸边的野芍药,曾经生动而认真地开放在那片已经消失的清朗天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祓禊曲三首〗 乐府诗集
《西京杂记》曰“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以后因循,至唐传以为曲。
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
〖兰亭序〗 王羲之
后人常谓右军书法雄秀而叹为观止,而其文亦行云流水;暮春嘉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陈子昂 《全唐诗》 第84卷56首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 申。
〖丽人行〗 『唐』杜甫
杜子美那厚重犀利的讽刺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上巳、长安和大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乱后曲江中〗 『唐』羊士谔
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直到最后天下再次的分崩离析。曲江、上巳曾经的繁华随着大唐颠峰、中华辉煌的衰落而清冷——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静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
〖新荷叶〗 『宋』辛弃疾
(上巳日,子似谓古今无此词,索赋)
论文思的细腻,谁抵得过宋人?初看以为要写春情,笔一转,又说到了别处。结尾竟拿了后辈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没有了唐的繁丽,但对于是日春思的刻画,却是独到见解。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墙头马上 第一折〗 『元』白朴
元代,上巳风情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戏剧里……
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4:40: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