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443|回复: 135

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初级大众版汉服介绍(天涯《八卦Orz》网络杂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 2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天风环珮\蒹葭从风\招福

天涯社区 娱乐八卦版的第三期娱乐杂志地址
(注:链接失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0:15:28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5-7-22 17: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啦好啦
整个帖子整理了一遍
光鲜鲜滴顶起!: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冠上国今仍在,礼仪之邦乘梦归
--编辑:天风环珮\蒹葭从风\招福

        说到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为什么要复兴?关于这一点,虽然口水很多,爱汉服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并不多。你如果不介意,我就慢慢从头说起,从三千多年前说起。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然而,什么是“华夏”?
  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对于“华夏”一词究竟做何解,当然还有其它的观点。然而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一个文明有了认同感就要确定出一系列标志性的东西,冠服制度就是其一。
  我们很早就在服饰上重点作文章了,所以才能叫“衣冠上国”嘛。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交领右衽:右衽被强调,谁要是左衽了会被看成是笑话的——不过,作为非华夏的南诏国公主,赵灵儿的左衽是情理之中的。


        无扣结缨: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同时还利于腹部的保暖,这要比扣子固定衣襟的发明聪明吧;据人类学家总结出的规律,处在低纬度地区的人类服饰相对较高纬度的服饰要宽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希腊和古中国。

  褒衣大袖:宽衣大袖的国度向来禀赋浪漫。随着时间的推移,袖子的大小虽反复变化,却从来都是流畅的线条,不会刻意去收勒。


        左图为归亚蕾在《汉武大帝》中的窦太后造型。右图为画家绘制的宋朝女子宫装朝服。
  
  中国文化天生即很有浪漫气质,诸位若没有精力翻《诗经》《楚辞》《山海经》等文字载体来验证的话就不妨看看祖先们曾穿过的衣服——若非褒衣大袖,又怎能演绎出“曹衣当风”“衣袂招展”“行云流水”?
  
  最初得到关于汉服的感性认识的还是从古装电视剧。只是近年来古装剧服装设计师们的思维越来越奔放,从一大堆图片中捡出几张不怎么显眼但比较规矩的剧照还真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 23:28:3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2: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形象地说明汉服,配合剧照的同时简单分类一下,按照汉服的裁制方法主要分三类:
  
  一.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此可见它的由来已久、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被重视的程度。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然而为了表示尊重祖先传统,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 先秦时代的最隆重礼服莫过于冕服了,冕服共有6种,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冕服——就是说衣裳的纹章有12种,当然,每种纹章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能像很多古装剧那样随便画的——十二章纹冕服是天子祭祀山川天地的礼服。

  十二章纹冕服大约是这样的 :上衣玄色,黑中带着红,象征着天;下裳纁色,黄中并赤,象征着地。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配饰也非常重要:12冕旒、佩玉、蔽膝、朱红色的舄(xi4,音戏,硬底的履)


  
  
        汉景帝(焦晃饰)——这身冠服算是非常严谨,十二章纹的衣裳比较合乎规范,可惜的是衣和冠不太搭调;穿这身衣服却没有戴冕旒而是一顶普通的冠……


  汉武帝(陈宝国饰),沉默而威严的玄色十二章纹冕服——文饰很严整,美中不足的是下裳理应是象征大地的纁色
  又一个汉武帝(黄晓明饰)——帅是不用说的,只是穿的不能称为冕服,只能算一种好看的龙袍吧……不过华夏服饰的三要素,那是绝对都齐全了的。


        当时男子最常用的朝服——玄端。玄端也是上衣下裳制,也用了最神圣的色彩玄纁色。玄端崇尚简朴大方,衣服上没有文饰。玄端自周代开始,直到明朝,都是很受重视的礼服。

        下图最上面2幅图片是电视剧《东周列国》的剧照。

  ※嗯?电视剧的图看不清?啊,没办法啊,能做出这么地道的玄端的电视剧寥寥哇,没有剧照,截图就这效果。。。不过这里有网友穿玄端的PP:左下方穿周制大夫玄端的男士是天汉民族文化网的管理员、百度汉服吧的吧主百里奚(子奚)同学,他在武汉笄礼上作为主人 ^_^
  身穿玄端的81岁的洪爷爷是我见到的最年长的汉服fans了。这是2006年上巳节那天,他在上海康健园为一些过节的朋友们行祓禊仪式(各位看过《汉武大帝》的对上巳节的祓禊大概有印象吧?)。

        值得一提的是,周制婚礼中新婿就穿这种礼服,新娘子穿纁色领缘的玄色深衣——这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婚礼=一片大红是很有出入的。另外,周制的婚礼非常宁静端庄,绝对不是闹哄哄一片,倒是日本继承去的传统婚礼依稀还有中华传统婚礼原型的气质。

       真正的婚礼应称为“昏礼”,因其于黄昏进行。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而不举乐,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先人们认为夫妻结发是庄严的,绝不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绝不容人嘻闹亵渎。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仪式安静优雅,代表着华夏文明对夫妻之好纯正深情的尊重,直指人心。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部古装剧规范地模拟真正的华夏婚礼原型,大概玄色系的婚礼服如今的人们都不能接受吧?于是我只好自己画出想象图来。。。




        这是古装电视剧里见过最有韵味的婚礼服了。古意盎然,颜色却要鲜艳得多,将唱主角的玄(黑中带红)色与唱配角的纁(黄中并赤)色所占比重互相换了换。于是在庄重之外更美不胜收。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襦裙之所以这么流行,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 隋唐高腰齐胸襦裙——襦裙的裙际线高低随着流行而不同。大概和身材有关,隋唐流行一种高腰襦裙,裙际线很高,甚至已经不能叫高腰、而应该叫齐胸裙了。

         ※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左边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的宋代襦裙剧照。凭心而论,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右边的mm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

        大唐盛世的大气雍容,使得那种风格成为现代汉服盛装的最佳选择:
        ※ 左图 钗钿礼衣——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 隋唐风格的汉服盛装——

        
        ※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小姐决赛中中国小姐王珊入选12人决赛圈,并荣获“最佳民族服饰小姐”称号,她那件绚烂的民族服装,就是以唐代襦裙为模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0:23:16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2: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实际上,汉服爱好者的深衣要比电视剧中的丰富多啦。。
网友深衣照

※ 最爱深衣,再来一张——暮春者,春服既成……


三.上下通裁制
  
  上下通裁,中间不再有一道接缝。这道缝的突破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古制是上下两截的啊。是大胆的隋唐盛世突破了汉服固有剪裁方法,一些新的服制开始流行。
  
  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女子的有禙子、比甲,男子的有袍衫、直身等。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 禙子:褙子是宋明男女的常用服饰,对襟、窄袖或大袖,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宋代家礼中,褙子是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 古装剧中的比甲,虽然不是很严格,但基本形态还是对的。



※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1 15:19:5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男装:阳刚与儒雅融为一体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 淇奥》
  玉的外表细腻温润,内里的质地却坚硬缜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被称为“玉文明”。在这个爱玉如痴的国度里,还有君子如玉: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品德如玉,君子坚毅如玉。这是整个华夏民族对大好男儿的最深寄望。
  如玉的男儿穿上战甲便能箭射天狼,如玉的男儿洗去征尘通晓画眉琴挑。阳刚与儒雅,桀傲与温存,尽在那挺拔的身姿与卷拂的长袖间挥扬。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爽朗刚强、欣欣向上的气质:不但重文,兼且尚武,诗人驰马疆场,始能配得佳人剑器飞扬,将军英雄能聆曲误,霸主帝王能赋篇章。



陈宝国在《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造型


赵文宣在《大明宫词》中的薛绍造型。外柔内刚的男子,配上儒雅飘逸的衣装,尽显才子风流。这也是帝王官员乃至文人百姓的常服款式。


吴奇隆在《大宋开国》中的南唐后主李煜造型。其时虽已宋初,南唐王朝皇族仍然沿袭盛唐服饰妆容。


只可惜,无论是朝服正装还是百姓常服,宋明之际的男装,手头的剧照实在缺乏,不是没有合适的,就是奔放过头,没有可供大家直观了解的,只好留一个遗憾,只能建议大家去看八十年代拍摄的《包拯》、《红楼梦》,还有最近的《大宋提刑官》了。这几部剧中的服饰制作还是相当严谨的。

五.汉服的异化   
  确切的说,“异化的汉服”指的是清代中叶以后的女服。清代开始时,汉族男子就被迫易服,已经没有服装可供异化,唯有女子依然可以着旧时衫,也就是所谓的“男从女不从”。但到了清朝中期,慢慢的,女装也逐渐发生变化,但其宽大的风格还保留着些许汉家衣冠的影子。只是失去了男子的衣冠和那衣冠所蕴含的精神,女子那被刻意弱化的身体又如何撑起完整的天空?




        这是经过时装设计大师叶锦添之手美化的汉风满装,仔细对照后才发现,汉人的行云流水、飘逸自如何时已经演化成了繁琐和细碎?

  
  再往后,中国陷于落后挨打的境地。于是国人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口中说着“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其实骨子里是完全地欣羡西方,竞相穿着西装纱裙,偏激地认为西方文明无所不好,就连中国字都恨不能改成西文字母。西方人惊叹不已的古老城墙,反被中国人自己毫无余地地纷纷推倒。就连那还依稀带着一点韵味的女装,也和完全与真正的华夏文明无关的缠足等陋习归为一类,被抛去了九霄云外。更何况在随后的岁月中,加诸传统的劫难还不止于此……此风流毒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对中华文明一知半解却又强充大头的人物,每当人们希望复兴传统节日,复兴传统礼仪,重整“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振振有辞地大喊这是糟粕,是狭隘,是落后,是腐朽……
  
  终于,在失去传统文化氛围,国人道德缺失,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同时,我们又吃到了一颗苦果:中国的五月初五只剩下了粽子,韩国却将脱胎于华夏端午节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了遗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0:20:13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3: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华夏重归
  
  岁月悠悠,时光轮回,中华传统与衣冠似乎又有逐渐找回来的意思。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自觉萌醒的先兆。经过从近代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文革这一百多年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完全否定,如今的我们终于又开始慢慢悟到是不是丢了一些东西……

       祖先给我们的,原是一匹灿烂的织锦,只是由于我们保护不力,使它在某个岁月的角落沾了些灰尘。可是本该负起罪责的后人却不愿意拂去尘埃,一心只想推诿责任,为了撇清自己甚至不惜将整匹织锦丢弃……殊不知所有的落后挨打,所有的内争自扰,原是我们对不起文化,对不起祖先,我们的祖先却从来没有对不起我们,后人将自己的固步自封不争气归罪于祖先,实在是太没有担当。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象中国的传统服饰那样美不胜收。在林林总总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叫做“花朝节”,那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也叫“花神节”“百花生日节”。在这一天,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墨客农夫,都会供奉花神。中国恐怕也是唯一一个为一年十二个月都选评了花之代表花之神的国度。十二位花神有男有女,都是历史上真切存在过的人物,他们在国人的景仰中成为花神,又在这个初春时候随着百花生日为世人吟咏。在世人心目中,花朝节对于女儿家更有格外的含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生在这个百花生日之时。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花朝节
        春赏春花,秋赏秋月。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诗意浪漫而优雅。





   如今又是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据说发源自殷商时期,屈原大夫也选在这个重要的节日跃入汩罗江。从那一天起,端午又有了特殊的意义。自此后棕叶飘香了两千三百年,龙舟也寻觅着那个高冠广袖的身影竞渡了两千三百年。
   如果不是拥有如此炽热纯真而执着的人间,如何得来那千古绝唱的《离骚》!
   说到底,中国的近代为何远去了曾有的浪漫、飘逸与典雅?原因多得很,但怨不得祖先没有给我们好基因。一个盗版的端午祭居然成了别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不令你我汗颜自己愧对祖先。

        五月榴花满晴川,端阳日里浴芳兰——端午节复兴方案<
        传统礼仪舠日文化复兴的口号几乎是紧随汉服复兴呼声而出的。我们早就熟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自称,却很少想想到底礼仪在哪里?礼仪这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信仰的文化符号,不可能是几十年、几年内上行下令就能造就的东西——除非,你本身就是个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民族。

        新近两年,一些因为种种原因被不争气的后人陌生了几十年,却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仪节日服饰,开始带着本不应有的稚嫩模样重新登场,古圣先贤谆谆教诲的声音,也随着经书典籍的重新拾起,从古老的岁月里悠悠传回……
  
  ※ 2006年1月3日,乙酉腊月初四。
        笄礼,这个我们现在的国民已经非常陌生的传统仪式在武汉东湖公园的梅园拉开序幕。一名花季的女大学生将用这个诞生于三千年前,直到二百多年前才逐渐消失的、真正的华夏传统礼仪,来纪念自己的成人。</FONT></P>

        汉民族男女成人礼——冠礼/笄礼

  
  与服制相匹配,冠笄饰物与发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非常重视头发的整齐程度,成年人披头散发是绝不可以的。中华传统中,男子成人之礼称“冠礼”,女子成人之礼称“笄礼”。这成人礼是极受重视的,被认为是“礼之始也”,称做“第一礼”。而这冠礼笄礼,正是男用冠、女用笄,将头发整束成形,并自此后脱下童年衣衫,穿戴正式的衣冠。在行礼之前,男女都还可算是孩童,自行礼后,就被看作是成人,必须负起成人的责任。
        
仪式为何如此庄重?就是要让行礼者明白,誓言不可轻许,成人与责任,有多么重要。
   只是如今,欧洲与日韩的成人礼仍然庄严肃穆古老场面宏大,礼仪之邦的冠礼笄礼却变得那般少见。
        ※ <FONT face=楷体_GB2312>我们总是陶醉徜徉于域外的浪漫节日,却忘了传统节日才有着真正无与伦比的美丽;
  国人常常为日本那个颇有风情的三月三女儿节/桃花节惊羡,又有几人知道它的前身是我们本不该忘却的记忆——上巳节?谁还记得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上巳节里,曾有一群人徜徉在会稽兰亭参加上巳修禊,在曲水流觞中吟出了三十七首好诗,书圣王羲之则在那一天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追忆上巳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这是2006年上巳节活动——三月桃花随流水,上巳甘露落衣裳。
        ※神秘的华夏“六艺”之一,射礼。
        德正己、礼乐相和——说 射礼

  射礼:射礼在传统礼仪中属于军礼,不过在周代曾算作嘉礼,天子诸侯公卿大臣,在以诗歌唱和的同时以弓箭射艺为礼。大概对孔武铁血的华夏祖先们来说,刀兵之事再平常不过,为何不可彰示亲万民之礼义?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礼、乐、射、御、书、数,古来即是士子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射”为其中之一。男孩子必须学习射箭,学习射礼,学习驾驭马车,国民普遍拥有健康的勇武精神。学与不学这些东西,对国民气质性格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在冷兵器时代,学习射箭,直接有助于国民国防观念的塑造,有助于国民开放、勇敢、大气的气质与性格的形成。
  曾经壮健中华体魄的射礼被日本人学去,改头换面后成了“弓道”至今不绝。
  然而抄袭的永远是抄袭,永远也达不到射礼的高度与胸襟。偏偏在射礼的家乡,射箭等民族体育活动却销声匿迹,绝大多数人,莫说是从事射箭比赛和运动了,甚至连真正的弓箭都没见过。现在的大中学生,普遍性格软弱、气质娇糜、粗俗无礼、疏于进取,国民缺乏健康的进取精神和勇武气质,不能不说与民族生活方式的长期劣质化演变有直接关系。复兴射礼等民族礼仪与人文体育活动,无疑有助于国民气质与性格的重塑。
  传统文明被抹黑后,世人一想起礼仪冠服、一想到传统文化,就想到弱不禁风。又有几个人能够想到汉唐雄风因何而起?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华夏的武士们黄沙千里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傲射天狼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采蘩》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开外的箭侯。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非懦夫的雄健时代。

  当世的人们,失去的仅仅只是尚武精神吗?
  终于,射礼在消失了数百年之后,再现公众视野。这是人民大学文渊社、SIFE的【风袭汉香】系列活动。(特邀石家庄明德学堂校长傅路江先生、经师吴飞先生、河北师大吉恩煦先生指导。)
        ※ 2006年5月16日,武汉市政府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新闻及更多图片链接:

        2008奥运在即,回想雅典闭幕式上那八分钟里的所谓“中国衣冠”“东方韵味”,
        又不禁使人油然而生悲哀之感。中华泱泱千年的服饰、祖先薪火相传的诗书礼乐优雅文化,竟然会被它的后人演绎成这个样子?

  雅典奥运会上,雅典人向全世界展示的雅典文明,和中国展示的“中国元素”对比。唐诗宋词在哪里?阳刚儒雅的男儿在哪里?琴棋书画的佳人在哪里?那诗礼风流又在哪里?这……就是泱泱中华文化中华服饰的最佳视觉再现吗?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大多数西方人所知道的中国就是一个挨打落后的地方,他们关注的只是清末以后西方人以强者姿态进入中国以后的中国历史,因为在这段历史里西方凌驾于中国之上。无疑地,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展现出来的所谓中国元素,正好符合西方人所希望看到的那个中国。这是在奉迎西方人的欲望,根本不是悠远的东方文明真正所有的含蓄优雅。
  
        如今旗袍被用得很多。但正如前面所说,华夏民族的服饰有三大要素,旗袍却是一条都不具备的。当然,旗袍也是挺好看的。然而严格来说它只能算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种流行服装而已。它的造型实在过于诱惑暴露,与含蓄厚重的东方文化精神、审美意趣都实在相距得太远。如今所见的旗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太短,短得和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文底蕴都没有完全的关系。尤其是当它被酒店迎宾广泛应用、袍叉越开越高之后,就更不地道。它在雅典闭幕式上的那场亮相,更是丢尽了“旗袍”的脸面。
  
        若能借2008奥运,向全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华服饰,以此为载体连起真正的东方文明,展示一个文明古国的骄傲,而不是把我们的身与心都按照西人所以为的那样改变……那该有多好。
  
        那梦中的霓裳羽衣啊,包含着古老中华悠远气息,那才是应该让世界了解的文明……
  
        看过那八分钟所展示的所谓中国元素,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民间对于2008奥运服饰设计草案:
        奥运设计原发地址:天汉民族文化网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
http://www.tianhan.com.cn/bbs/fo ... 54&fromuid=2565

        天涯上有关民间对奥运礼仪使用传统汉服的倡议和设计草案:
[百家争鸣]北京奥运会的服饰礼仪倡议书_国学论道_天涯论坛
http://bbs.tianya.cn/post-647-484-1.s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0:29:0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23: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率性不是任性,尽情不是色情。被很多人以为是开放现代的西方文明尚且固守着古老的神话质朴的传统,东方那纯净高远的故园精神,更不能让喧嚣嘈杂的物质吞噬。
  我们一直有一个心愿,让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仪表自己的文化独立于世,我们的梦想是使这个多灾多难却顽强不息的国度继续前行。
  复兴华夏文明中华传统的道路,已经走了很多年,仍然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也痛心的发现,也许别人的脚步,会走得比我们更快……
  最近有一部韩剧,居然让韩国的古人穿上了汉服。抄自中国的端午祭成为别人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下一个被申请的会是什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假如汉服因为后人不孝而被人掠去,华夏还能称其为华夏吗?!
       汉服,美丽的衣服,华夏民族的根源所系。它的内涵和历史,足够让它成为世界文化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华夏子孙可以不穿它,却怎么能够忘却它、怎么能够眼看着它离开中华?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偏偏那个以服章成名的民族没有;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偏偏人口最多的那一个民族没有……
  这是怎样的悲哀……

        尾声:华夏归来兮……归来礼仪之大,归来服章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记住华夏的含义,记住我们的祖先。
  
  无根之木何以擎天,无源之水如何奔腾?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不能因为这区区百余年、几十年的磨难中断在我们的手里。如果这样,我们如何面对祖先、如何面对儿孙?
  
  ※ 三月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全球华人祭祖大典,随着悠扬的古乐编钟,穿汉服吟唱《黄帝颂》的学生<


       ※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穿着汉服,与穿着仿自中华的和服的日本学生


古琴大师茅毅


        ※ 汉服爱好者小照






      ※改良日常汉服——汉风时装
        华夏服饰美伦美奂,华夏礼仪灿若星辰。华服,足以成为世界各民族服饰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支。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带着华服元素的日常服装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19:20:0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6-2 0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初级大众版汉服介绍(天涯《八卦Orz》网络杂志

<P></P><P>这张务必改一下,构图真不好看</P>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共,晚了</P>
发表于 2006-6-2 0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是可惜了我们周星星同学的光辉形象……
发表于 2006-6-2 0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美了~…………………………
不顶对不起自己良心~。
发表于 2006-6-2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内容介绍的真好...
发表于 2006-6-2 1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的很详细,我爱汉服[em01]
发表于 2006-6-5 14: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穿秦桑的时候没用腰封(盖从风妹妹的盈盈楚腰无人能及),是不是有点影响形象?现在已经晚了么
发表于 2006-6-5 14: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么漂亮,顶哦~~</P>
发表于 2006-6-5 16: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仰!敬仰!深深的敬仰!!!
四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6-5 16: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6-5 18: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P>非常好,介绍的很系统,</P><P>那个半裸体似的表演服饰真是给中国人丢脸  导演是老谋子吧 </P>
发表于 2006-6-5 18: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字   普及汉服不仅仅是正我衣冠 更重要的是这衣冠背后承载的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摽有梅</I>在2006-6-5 14:33:27的o(︶︿︶)o 唉:</B>
偶穿秦桑的时候没用腰封(盖从风妹妹的盈盈楚腰无人能及),是不是有点影响形象?现在已经晚了么


都怪我当时做衣服时候报的是净尺寸,在不吃饭的情况下、屏息、用力扯腰封后才能拉上
梅梅的身高和腰围是相称的,不过没有腰封是有点怪...这个文章当时出的有点着急,手头的照片没有仔细选...不好意思啊,我再发的时候选用上巳节那些照片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7:03 , Processed in 0.17514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