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服复兴到传统文化复兴
一、两个易混淆的名词的说明
在本文中出现的“汉族”和“华夏民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惟侧重点不同,“华夏民族”侧重文化、精神方面;“汉族”侧重政治方面,更偏向于物质实体、更接近于当今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民族方面。
“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9年文章。
二、题外的话
“汉服运动”肇始于三年前互联网上几位热血青年汉服上街的行动,到三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上十家与汉服、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网站,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传统文化、汉服爱好者自发地在活动。观“汉服运动”,特点有三,其一:所有参加支持这一活动者,不论其身份、年龄以及最终价值取向如何,都对传统文化有一情结在,此是最大公约数;其二:这是一次完全民间的、自发的、松散的活动,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组织;其三:这是一次主要以互联网为沟通载体的行动,固定的互联网站为其思想交流的策源点,各分散自发形成的地域性群为活动的策源点,此二者界线有时候并不明确,但大体如此。
姑且不论“汉服复兴”行动的意义,只是汉服行动这一事件就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学界研究互联网对中国人生活影响的一个不错的研究课题,然而很遗憾,我还没注意到有这方面的资料。对汉服复兴这一行动本身的意义也未见国内的学界作出任何有力的回应,即便有,也是一些服装专业人士作出的可能并不那么专业,有时甚至小白的回应。让我又一次为中国社会科学学界的现实感和问题感的迟钝感到悲哀。当然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原因,但这也不是作为学界的局外人所能妄言的时候。
撇开这些不谈,还是先回到汉服复兴本身及本文的主题上来吧。
三、双重十字架,以及十字架间的不协和音
自“汉服运动”第一件汉服诞生起,汉服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了,她身上天然地背负了两重十字架。第一重:传统文化的复兴;第二重:汉民族的认同。
汉服同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这里先略谈一下,后面再详谈。比如《庄子》一书里就有“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则衣冠之于文化意义大矣。
而汉服同汉民族的关系,只要看看名字就可以知道。按照目前汉服爱好者的主流定义,汉服即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形制、风格主要是清以前华夏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和风格。汉服爱好者进行汉服宣传时通常最为有力的一个理由是:您看国内各少数民族,包括世界上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我们汉民族却没有。从这里起,汉民族和汉服就牢牢地扭接起来了。
汉服、传统文化、汉民族三者纠缠在一起直接导致了“汉服运动”的两种最终价值取向。
其一:以传统文化复兴为最终价值取向的“汉服运动”;
其二:以汉民族认同、民族主义为最终价值取向的“汉服运动”。
后者并不反对传统文化复兴,相反对传统文化复兴持支持态度,但反对不经过汉民族认同,汉民族主义的传统文化复兴。后者中的激进分子,对以传统文化复兴为最终价值取向、不介入民族主义、甚至反对激进民族主义者呼之以“伪中华”,认为其分散了,误导了后者的力量,是“修正主义:)”。在此两者间还有一广大的中间群,摇摆于两者的主张间。
坦白说,作为一个“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我是倾向于以传统文化复兴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对民族主义我持审慎的态度。民族主义主要以利益认同为基础,更注重一时一地的物质利益,在当今民族国家的格局里,民族主义用于同世界各国利益的纵横捭阖则可,用之于国民内部,在很多时候就未免同华夏民族传统里主流的重义轻利的理念不那么和谐了,义可为千年之治,利则为一时之法,过于注重利益则可能因小失大,因眼前而失去将来。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团结激励民众,也很容易过激,演变成族际争端,酿成泼天大祸。
以下即是我于某天凌晨同一位以汉民族认同、民族主义为最终价值取向的网友在QQ上的交流,由此可以窥见两种取向的根本不同。
以下为两人的部分谈话(由于两人电脑上时间设定有差别,所以时间上似乎有差距,但实际上是一问一答,互相承接的):
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最终价值取向)00:28:33
说实话,我自己的看法是大家对汉服这个服装上寄予了太多的东西。汉服运动是背着两重十字架在前行。一重是民族的,一重是传统文化的。
我自己并不讳言我的观点,我自己更看重传统文化这一端,也许你们会说是伪中华。
民(以民族认同,民族主义为最终价值取向) 00:32:21<
文化是誰的文化?
文00:29:55<
文化最终是人类的文化,不是那个民族自己封闭的文化。
民 00:34:21
在最终的发展结果也许是全人类的,但是就某个历史时期来说,就是民族的
民00:59:08
你谈论的是国家服装,而我要的是民族服装
文00:55:45
也就是说那是你观点,我不会去干涉你怎样弄。汉服这个东西并不是你专有的,你个人也无权代表那个群体说你对这个占有专有权。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民00:59:39
那请以后把你所有的汉服该(改)成中华传统服装
文00:56:28
同样,我说你无权来要求
民01:00:29
既然你以国家为核心理念。
文 00:57:29
我不去管以那个为核心理念(那也只是你以为的核心理念)。
民01:01:02
你回避问题
文 00:57:54
我只是说你无权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别人怎样。
……
文01:03:48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你是正解。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你这个解法完全错误。这不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数学问题。中间有种种可能性。我只是持更审慎的看法。
民 01:07:40
所谓审慎就是不去解答
民 01:07:56
这个是我对你的解读
民 01:08:34
也是对你的回复的解读
文 01:05:11
我只是不愿意贸然的试图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去回答。用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去回答
民01:08:54
世界确实不是黑白分明
民 01:09:04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民 01:09:29
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就是黑白,在局外看,无所谓黑白
民 01:10:00<
我绝对不会为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而感到什么。因为巴勒斯坦和我没有关系<
文01:06:40
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真是一种很好的看法。所以不要用一种立场去要求所有的立场。
民 01:10:22
但是你和我有一个立场是一样的
民 01:11:05
你是汉族,你是汉服推广者
文 01:07:47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东问题很复杂,但我同样认为以色列的行为是值得谴责的。这中间有一个最基本的人类理性在。
民 01:11:17
这个你难道要否认吗?
文 01:08:35
我是汉族,我是汉服推广者。但我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
民 01:12:01
我觉得,为自己民族的生存,屠杀是很正常的,现在奴才不正在歌颂屠夫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吗?
文01:09:46
历史不仅仅是弱肉强食。要不然那些儒家坚持的是什么
民 01:12:20
文化是谁的?
民 01:12:40
你从文化来看,那么是哪个民族的文化?
四、民族文化,民族DNA
“文化是谁的?”“你从文化来看,那么是哪个民族的文化?”——言下之意是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是汉民族的文化,所以复兴传统文化,落脚点应该放在汉民族本身上,即所谓的“汉本位”。按此逻辑:即为“汉服——汉民族”或者“汉服——汉民族传统文化——汉民族”。不管是复兴汉服,还是复兴传统文化都必须以现时现刻的汉民族为根本出发点。这就是汉民族主义者在对待汉服复兴、民族文化复兴上的根本立场。
姑且不谈现时现刻的汉民族与历史上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华夏民族这一称号在整体与历史上的联系与区别;姑且不谈祖辈创造的精神财富,就应该绝对的归现时的某代子孙占有支配,而不应该是斯时斯世地球上所有人类的财富,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也不谈我们华夏民族海纳百川,吸收别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事实,以及华夏文化传至日本、韩国以及整个东亚,甚至对欧洲的影响。
我只是想紧承其后问一句:“汉民族是谁的民族?”
如果回答是汉人的民族,那我只能很遗憾的回答,此答案是同意反复,等于没有回答。
或者我该换个角度来问:是什么使得汉民族之所以为汉民族,同其他的民族区分开来呢?
是人种吗?华夏民族向来不是种族主义者,“希特勒灭犹”这样的事情在华夏民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所谓“华夷之辨”,主要是从文化上、生活方式上来讲的。在讲汉服的重要意义时大家通常都会提到孔夫子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华夏传统着装为右衽,为束发;夷狄为左衽,为披发,这就是从文化,从生活方式来说的。同样,《论语》里还写道: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翻成白话:孔子想到未开化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落后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住,还会落后吗?
华夏,夷狄之辨,实质上是开化与未开化,早拥有华夏文化与晚拥有华夏文化的差别。虽然有点文化优越论的嫌疑,但却是清楚地表明了华夏与夷狄是从文化来区分的。尽管以前不是华夏,是夷狄,但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认同华夏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被华夏民族接受,吸纳。如南北朝时候的五胡乱华至唐的华夏一统,实质上是一个五胡的消亡过程,但五胡之消亡并不是五胡人种之消亡,而是文化上自觉、不自觉接受华夏文化,认同华夏生活方式,最终被并入华夏民族的过程。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是原属夷狄的北魏拓跋族的华夏化,由拓跋氏的北魏到宇文氏的北周,再到隋,到唐,由夷狄而至华夏正统。
不可否认,华夏传统文化是华夏先民海纳百川创造的,但汉民族与华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却绝对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笔糊涂关系,而是,借用一个生物学的比喻,是民族与民族DNA的关系。正如同猴子之成为猴子,并不在于某代猴子有多出色,而是在于从一代代猴子身上传下来的DNA。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猴子的DNA就是一成不变的,猴子也在生物的物竞天择的大自然规律中,将猴子适于生存的东西代代相传下来,而且每一代猴子的经验,都可能以某种方式进入了遗传DNA,但这些相对于整个DNA来说,毕竟是微调。
如果可以调查DNA的话,今天的埃及人中一定尚存有大量古埃及人的后裔,然而古埃及的金字塔成了今天的世界奇迹与疑团,而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成了今天除极少数专家认识外的死文字。古埃及人的后裔即使在生物学意义上还在,又如何呢?一个丢掉了民族DNA的民族,即使躯壳还在,作为一个民族,却已经彻底的死去了。
自然界有一条根本的法则,不管是那个种族,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一切努力,争取种族能够生存、繁衍、繁荣下去,说得更白点,就是传承DNA。对民族而言,传承民族文化,也就是传承民族DNA;光大民族文化,也就是增强和改进民族DN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横渠先生认为儒者当如是安身立命的四句话,“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传承民族DN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0:03:22编辑过]
[此贴子被轩辕箫歌于2015-7-23 03:25:41 整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