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后世婚的礼详细仪程
六礼的形制基本没有变化。
【纳采】
男方先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带上礼物转达意图,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家长则带上雁、羊、谷物等聘礼前来。雁是很早的周礼婚制中使用的贽礼,但在后世仍旧一直使用,关键在于其深刻的含义,前面有详述。
后世纳采礼的整个过程,基本沿用周礼制,但在许多细节上的要求宽松多了。
【问名】
议婚满意,过些时日就该问名了。男方宾客又一次带着雁登门女家。古时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包括在内,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现在我们一般不会去占卜,但可借此仪节双方详细了解家族情况,也是有必要的。双方“换龙凤帖”(即换庚帖)。问名以后就相当于订婚了。
【纳吉】
问名是为纳吉作准备。男方问名后,接着就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以定婚姻吉凶。若得到吉兆,并同意这门亲事,就派使者带着雁,拿着占卜吉利的结果,到女方家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定帖与草帖的交换次序相反,正帖由男方出,表示请求与对方缔结婚姻,然后女方再向男方回定帖,表示愿意之意。出定帖是决定缔结婚姻的表示,所以交换定帖是确立婚事的重要一步。近代所谓「传庚」、「定亲」、「换帖」皆属纳吉范畴。
【纳征】
双方宣告订婚后,男方宾客再次上女家来,这次将带着丰厚的聘礼。
这一礼节在周礼中,还完全只是象征意义,到后来变为取义取利兼图聘礼的行为。随着时代物质条件不同而不同,聘礼难有定数。
汉朝婚礼比较铺张的,聘礼数量与地位、财富成正比,皇帝聘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诸侯王聘金二百斤。中等阶级和民众据财力而行;到了隋唐好一些:聘礼减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宋代又严重起来——定聘之礼是婚姻确定的标志,所以必须经过下定礼、下聘礼、下财礼三个过程才算数。聘礼固无定数,但时俗追求铺张,民间多以金钊、金镯、金帔坠为常。总之,后世婚礼的铺张之风大概就从这一步开始。
以上“问名”“纳吉”“纳彩”三个仪节,在后来有时可简缩成一个。
【请期】
男方择定婚期吉日书于红纸上,派遣使者连同礼品到女方家征求婚日之期,以示谦和。女家按阳倡阴和原则,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夫家决定,于是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从定婚期到迎亲前一段时间,都算作请期的范围内。
『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
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有可能是新娘今后生活的一部分支持。穷人家往往为嫁妆发愁,但也有人家炫耀陪嫁的。嫁妆往往包括新娘用的种种衣饰、金钱财宝等有价值的东西,用箱笼装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即常常说的窖藏十八年的“女儿红”。
『铺床』
迎亲前数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由几名命好有福气的妇人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命好有福的妇人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迎亲流传到后世,墨色的马车变成了红色或彩色的花轿、喜车、彩船。更晚些时候,新娘的结婚礼服也变成了大红色,彩饰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婚礼在男家举行,新郎上门来接新娘。
周礼昏礼中,女方对新郎是非常客气的,很轻松地就把女儿送走了,到了后世,才逐渐出现了刁难新郎的习俗,这个习俗也源自胡风。
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叫作“催妆诗”。经过对新郎的一番刁难,催妆之后,新娘终于肯出来上轿。新娘由妹妹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別。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圈,然后启动。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节,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到了男方家附近,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就是“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这叫作牵巾。牵巾是地道的汉族仪节。
【正婚礼】
包括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馁馀设衽。酒宴、奏乐、闹房,汉代都已出现。据说酒宴始自王太后对田蚡婚礼的特许。我们知道的,也是《汉武大帝》中的情节——因为征地问题,灌夫和田蚡争执的事正发生在田蚡的婚宴上。
『拜堂』
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司马光《书仪》:“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双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如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后世最流行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沃盥』
指夫妇宴前在盥里洁手的一种仪式,仪同前。意在去污迎新。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便入对席,夫妻要相对而坐,不相对即不成对席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夫在西,妇在东。典故解释为:亦以阴阳交会有渐,故男西女东;合卺是指夫妇共饮合欢酒,即后世通称的交杯酒,表示夫妇原为二个个体,以又以线连柄,象征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体。透过生活中的饮食来象征夫妇在生活上合二为一的意思。
『馁馀设衽』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即洞房,男女正式成为夫妻的仪式。之前有一个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仪式,即:挑盖头,或说“却扇”。新娘子在登上迎娶的花轿前,得先把盖头罩在头上,盖住整个脸部,直到与新郎拜堂之后,要么由一个夫妻双全所谓有”全福“之喜娘一类人物,要么由新郎亲自动手,在大庭广众间用秤杆挑去盖头,露出真容;也有这样习俗:新娘在大众前不能露脸,神秘感留给观众,真容留在洞房只展示给夫君一人。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载,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亦有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掉包儿”之计所以能瞒过宝玉,就是这个习俗……一方“盖头”,把宝、黛“木石前盟”悲剧推向了高潮。
以扇遮面如同盖头,这样就有了“却扇”的仪节。同催妆一样,却扇也是一个考察新婿诗才的机会。《唐会要》卷八十三载建中元年(780)礼仪使颜真卿等上奏:“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然后,伏侍新人就寝,新娘脱服由女侍服侍,新郎脱服由男侍服侍,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至此,世俗型昏礼举礼过程结束,新人将开始崭新的婚后生活。
附:世俗型婚礼中的杂俗
在婚礼过程中,除了婚姻五礼、正婚礼、婚后礼是古代婚姻中的主要仪节之外,还有若干辅助性的仪节,除了华夏婚礼典范的周礼型理念外,还添加了“多子多孙”“消灾吉祥”的愿望。在婚礼中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我们称之为杂俗。
﹙一﹚ 撒谷豆
婚礼中,在新娘上轿前,在花轿内外遍撒谷豆,到达夫家时,新娘下轿,亦照撒。撒谷豆的风俗可能起源于汉代,到了宋代已成为士庶间流行的习俗。撒谷豆在传说上是源于压煞,但豆与谷都是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二﹚ 撒帐
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进入新房的时候,用食物和钱币撒向床上,称为撒帐,其目的在求多子多孙。撒帐的习俗源于汉代,到了宋代撒帐之物用金钱及彩果,到明代则不用钱,用果,称「撒帐果」。民间一般都是撒石榴、栗子、红枣、长生果等。石榴多子,枣子谐早子,栗子谐立子,皆是取早立贵子、吉祥如意之义。
﹙三﹚ 传代
女子出嫁,头不能露天,脚不能着地,一是预防冒犯天地神明,再则防备恶灵入侵;古人认为新娘脚与地接触会冲犯鬼神,因此,新娘上轿要由父兄背抱上轿,下轿则在所经之地铺上席子,富贵人家用红毡作垫物,一般人家用席子,来隔离脚与土地的接触。席毡长席不够,需要有人前后传递,一路转移接铺,所以称之为“转席”。后来用麻袋或布袋代替地毡和席子,袋与代谐音,取吉祥意,因此称“传代”,具有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也有人认为,不让新娘子踏地,是为表示娶进门来的新娘是一个贞洁贤德的妻子。
﹙四﹚ 盖头与障面
盖巾又称盖头,盖头习俗起于东汉,历魏晋唐宋而沿袭至今。新娘出嫁时蒙头盖的东西至少有三种,一是披头的红巾;二是凤冠,丝穗下垂;三是手帕纸扇。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据民俗学的研究,新娘蒙头盖面有遮羞的作用,亦有防邪的意义。
﹙五﹚ 闹房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即古所谓“戏妇”和“戏婿”。
明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论。”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依据之一便是《群书治要》引汉末仲长统《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总的来说,闹房的习俗是从两汉以后慢慢多见诸于史的。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的“听房”。
闹房可分为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是以文雅的方式,向新娘出谜语和种种难题,迫使她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是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具有恶作剧的性质。闹房在功能上是对新婚夫妇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则成为陋俗。
﹙六﹚ 其它
其它婚俗还有很多,例如铺房、破瓦泼水、过火、跨马鞍、喝交擘酒…等婚俗,这些婚俗常因时、因地而异。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10:43: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