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2|回复: 3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5 0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最近翻出家中书架上的一册旧书,虽是旧书,却一直没有好好读过,所以干脆
取出,一边翻阅,一边与诸君分享,里面的内容还算丰富,将一本书键入电脑
的工程太大了,随意抽取几篇看吧,先看一篇关于庄子的:</P>
<P><b>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选自:《古乐的沉浮》 修海林)</b></P>
<P>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本于老子。《庄子》一书文笔生动,哲理性强。
其哲学思维上的相对论与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决定了他的音乐美学思
想特点。</P>
<P>(一) 庄子的音乐美:天乐</P>
<P>庄子曾谈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与老子的“大音希声”相似。所谓“大
美”之“不言”,“大音”之“希声”,都具有“道”的属性而不能为人的感
官所把握。对于美的事物的特征,庄子还提出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的看法,这是相对于人世社会的贪图私欲,繁饰礼乐而言,而这些正是庄子要
给予否定的。在庄子看来,“同乎无欲,是谓朴素”。这些认识皆与其音乐思
想有关。在庄子那里,美的音乐正是一种与“道”的属性相应的,具朴素之美
的无声无形之乐,也就是所谓“天乐”。</P>
<P>《庄子.天运篇》记有黄帝与北门成谈《咸池》之乐的一段对话,集中而系统
的阐发了庄子的天乐观:</P>
<P>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
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P>
<P>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
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
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
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P>
<P>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
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
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
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P>
<P>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
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
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
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
故惑也。</P>
<P>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
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P>
<P><b>【译文】</b></P>
<P>北门成向黄帝问道:你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我起初听起来感到惊惧,
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下来,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
竟而不知所措。</P>
<P>黄帝说:你恐怕会有那样的感觉吧!我因循人情来演奏乐曲,取法自然的规律,
用礼义加以推进,用天道来确立。最美妙最高贵的乐曲,总是用人情来顺应,
用天理来因循,用五德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然后方才调理于四季的序列,
跟天地万物同和。乐声犹如四季更迭而起,万物都遵循这一变化而栖息生长;
忽而繁茂忽而衰败,春季的生机和秋季的肃杀都在有条不紊地更迭;忽而清新
忽而浊重,阴阳相互调配交和,流布光辉和与之相应的声响;犹如解除冬眠的
虫豸开始活动,我用雷霆使它们惊起。乐声的终结寻不到结尾,乐声的开始寻
不到起头;一会儿消逝一会儿兴起,一会儿偃息一会儿亢进;变化的方式无穷
无尽,全不可以有所期待。因此你会感到惊恐不安。</P>
<P>我又用阴阳的交和来演奏,用日月的光辉来照临整个乐曲。于是乐声能短能长,
能柔能刚,变化虽然遵循着一定的条理,却并不拘泥于故态和常规;流播于山
谷山谷满盈,流播于坑凹坑凹充实;堵塞心灵的孔隙而使精神宁寂持守,一切
用外物来度量。乐声悠扬广远,可以称作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因此连鬼神也
能持守幽暗,日月星辰也能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我时而把乐声停留在一定的
境界里,而乐声的寓意却流播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中。我想思考它却不能知晓,
我观望它却不能看见,我追赶它却总不能赶上;只得无心地伫立在通达四方而
无涯际的衢道上,依着几案吟咏。目光和智慧困窘于一心想要见到的事物,力
气竭尽于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我早已经赶不上了啊!形体充盈却又好像不复
存在,方才能够随应变化。你随应变化,因此惊恐不安的情绪慢慢平息下来。</P>
<P>我又演奏起忘情忘我的乐声,并且用自然的节奏来加以调协。因而乐声象是混
同驰逐相辅相生,犹如风吹丛林自然成乐却又无有形迹;传播和振动均无外力
引曳,幽幽暗暗又好象没有了一点儿声响。乐声启奏于不可探测的地方,滞留
于深远幽暗的境界;有时候可以说它消逝,有时候又可以说它兴起;有时候可
以说它实在,有时候又可说它虚华;演进流播飘散游徙,绝不固守一调。世人
往往迷惑不解,向圣人问询查考。所谓圣,就是通达事理而顺应于自然。自然
的枢机没有启张而五官俱全,这就可以称之为出自本然的乐声,犹如没有说话
却心里喜悦。所以有焱氏为它颂扬说:用耳听听不到声音,用眼看看不见形迹,
充满于大地,包容了六极。你想听却无法衔接连贯,所以你到最后终于迷惑不
解。</P>
<P>这样的乐章,初听时从惶惶不安的境态开始,因为恐惧而认为是祸患;我接着
又演奏了使人心境松缓的乐曲,因为松缓而渐渐消除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不
解中终结,因为迷惑不解而无知无识似的;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就接近大道,
接近大道就可以借此而与大道融合相通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这段对话中,黄帝之臣北门成首先谈了听《咸池》之乐相继而得的三种不同
感受,“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黄帝认为这样的感受是对的,
因为这种感受正与黄帝奏《咸池》之乐过程中,乐的三种不同层次,结构有关。
大致说来,黄帝所谈“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此
为第一个层次,是讲音乐顺应自然,勾通天人关系。所谓“礼义”在庄子为人
平和恬淡的本性,“太清”为清静无为的天道。其乐曲发展的变化如四时更替,
夏盛冬衰,春文秋武。其声音的清浊高低,阴阳律吕,盈溢于天地之间。音乐
的变化像惊蛰时节的雷霆时起时伏,这一切所以会使北门成感到恐惧了。</P><P>黄帝谈到“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此为其奏乐的第二个层
次。这时的音乐已超然于人事天理的和顺以及四时万物之上,他展现为阴阳之
气的调和,与日月齐其明。因而其乐声无处不在,无所不致。这时的音乐,犹
若“道”之无在无不在,你想思索它却不是心智能理解的;你想瞻望它却是视
之不见的;你想追随它却不具形质而不能逮。这时,“心穷乎所欲知,目穷乎
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想要靠心智,耳目,心力去把握这样的音乐,已经
无能为力了,这也便使得北门成原来的惊惧之心转为顺万境而无心的怠息之境。</P><P>黄帝谈到“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此为其奏乐的第三个层
次。此时所奏的“无怠之声”,是真正具有“道”的属性的“天乐”。这时的
音乐使一切的心意全都平息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一切春生冬死,秋实夏荣,
云行雨散,水流风从,皆顺乎自然而然的天道之理。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乐
声播散振扬而不留曳,正所谓“幽昏而无声”不可闻焉。对“天乐”审美,亦
是无言而心说,五官具备而无所用,口虽不言而内心愉悦,这就达到了对“天
乐”的审美。</P><P>《庄子.天道》又有称:</P><P>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
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P><P>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P><P>如此看来,只有达到了“天乐”的境界,也才算达到了“道”的境界。或者说
北门成到了“欲听之无接焉,而故惑也”的境界,才算真正达到“天乐”的境
界。这时的“天乐”可以认为是“道可载”之乐,也就是具有“道”的属性的,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美”音乐。
</P>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个月从一位师长那里听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位国外的音乐家,听说受了道
家思想,老子“大音稀声”的影响,表演了一个奇怪的节目。说是观众掌声响
起,准备观看下一个节目,然后看见音乐家从幕后走出,到了台上,坐下,不
说话,不奏乐,没有任何动作行为,过了一会儿就下台了。大家说这合乎“道”
,“大音希声”的真义吗?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1:11:5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5 12: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  当然不是啊  洋人的思维方式比较概念 比较严谨 所以又比较刻板 不知道变通  </P>
<P>中国文化是写意的 是变通的 是意会的    没有答案    其中奥妙因天而异 因地而异 因人而异  不在乎推理 在乎感受  听家看客得各自斟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12:05:3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6:54 , Processed in 0.0645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