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2|回复: 3

[转帖]我看儒家的是与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4 21: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儒家的是与非
我个人觉得儒家的最高境界在《中庸》里。尤其是开篇提纲挈领的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对这句话我个人理解为:世界本体(本源)是灵性,按自性真我真情实感而行为便是合道的行为,教化在于修道(修炼个人性灵)。这一点,与佛教的禅宗、印度教的说法,都非常接近。
道家和佛教在对世界本体的看法上有一致性,道家认为世界在呈现之前为“混沌”,是未分裂之前的圆满平衡状态,后来本体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本体世界平衡被打破,产生分裂,所以呈现了物质世界。这与佛教看法相当一致。佛教认为世界本体为“空”,空不是“无”(“无”与“有”是相对待的概念),而是“真空妙有”——比“什么都有”还要“有”,而且是“不呈现”,正因为它“不呈现”,才更“有”(妙有)。(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4 21:16: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2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把中庸说清楚,我们需要先费一些周折讲清关于世界的本体的一些基本问题。
然而前面所说的这种“空”的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非性灵(人性)的空”,在这种“非性灵的空”之上还有一种“性灵之空”,它本质上就是生命,蓄势待发地蕴涵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它也是纯粹的情感(情感非感情,情感是自发的,感情则有待于外境,乃是一种欲望)、觉性(即是空性有了自我观照、自我意识——空的状态而非分裂状态中的自我意识)。佛教称为“自性”。印度教称为“自我”或“真我”,以区别于人日常中对自我的认知(“假我”、“我执”)。而佛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区别在于,佛教的自性缺乏自我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这样的有情感、有觉性的、能动的“性灵之空性”也即一种人格的存在,称为“神”。所以说,神是世界最终极的本源。
世界除了“神”这无限大的本体,还有无数无限小的本体,称为“个体灵性”,它是终极本体自身分化出来的,自身不能再分的无限小的性灵,称为“个别性灵”,它与作为整体的神具有同一本质,他是他自身的本体。也就是说,“个别性灵”要皈依本体的话,必须首先皈依他自身。(至于“个别性灵”对与终极本体(“神”)的皈依的问题,因与主题关系不大,将在最后加以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2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reak-all">现象世界的生命是其在本体世界的圆满状态分裂之后的结果,由此个体性灵脱离本来的家园而堕入尘世,开始了悲惨的无休止的轮回的历程。所谓灵性的分裂主要是指因分别心(双昧)——人对外在产生的“好”、“坏”(“是”、“非”;“善”、“恶”等一系列相对立的概念)的判断——而产生爱、恨,好、恶(音“号”、“物”的动词)的极端化的感情,以致欲望产生而导致堕落。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堕落的比喻也讲的一个道理。我以前一直奇怪,具有了智慧又有什么不好呢?懂得了善恶怎么就成了犯罪呢?现在才明白,任何事物本身是“不好也不坏”,只是一个“事实”而已。人产生了“好”、“坏”的看法正是当事人自身心态出了问题,是他心识分别的表现,这种智慧就比混沌低了一个层次。佛教也说,“心生种种法生”(“法”指与“心”相对立的物质环境,)。佛教还说,“自性能生万法”,也说明自性之“空”蕴涵了物质世界(现象界)的一切——还要更多的多。</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21: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回到儒家的“中庸”中来。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庸”也是“平常心”的意思。“中”者,“平”也,也即“不分别”,恰倒好处;“庸”者,“常”也。
儒家认为“道”体现为“中”——既不“好”,也不“坏”;既不“此”,也不“彼”;而是这两种相对待的概念分别之前的“空”的状态,“零”的状态。是反极端的,不管是哪一种极端。当然我以为“中”也不是左右对折取其中间的机械的平衡,而是指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恰倒好处”、“到位”,就好象河南人说的“中”(音“种”)、四川人(?)说的“对头”的意思。
下面引用梅兰芳在其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中的一段话(梅兰芳被认为是剧圣,他的表演艺术被认为是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以更为方便地体会“中”的涵义。
“我记得四年前(时为1950年12月),有一天在上海贴演《宇宙锋》。正赶上嗓子不痛快,连带作工也有了一些变动。第二天令弟马上告诉我,有一位朋友对我那天唱的就有了这样的批评:‘梅先生的这出戏我最爱听,听过的次数也最多。对于他神化的演技,十分钦佩。可是昨天看的《宇宙锋》,觉得他在身段上,有点做过了头。没有往常那么中和平衡,恰到好处。希望梅先生注意到过与不及,在艺术上的偏差是相等的。’我听了这几句话,非常警惕。那天我的嗓子不好,为了掩饰我在唱的部分的弱点,就不自觉地在身段方面加强了一点。我很感谢朋友们指出了我的偏差,因为我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部分的特点来的。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作风。。。。。。”
就是“到位”。符合人物本身状态的平实朴素,而不能有任何花哨过火。如果大家对梅兰芳的剧不那么熟悉,再另举几个例子: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唐国强演的诸葛亮,《红楼梦》中陈晓旭、欧阳奋强的表演,就比鲍国安演的曹操、和邓婕的表演更符合“中”的原则,让人觉得不是在表演,而就是人物本身,没有什么夸张和表演的痕迹。再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电视剧《我爱我家》,每一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但最到位的我以为是杨立新。
“中”道,对于现实来说大概就有反对种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非友即仇等等的意义,这种极端化的思维使得现实生活充满戾气。当然我对这一点认识就很不够,因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爱走极端的偏执的人,我从前读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自称“两极”,我当时就感到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也很合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3:36 , Processed in 0.0606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