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4|回复: 19

[转帖]中华文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3 18: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P><IMG src="http://www.xuanyi.com/bbs/UploadFile/2005-5/200552114178156.jpg" border=0>《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14.1cm、口径29cm。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P><IMG src="http://www.xuanyi.com/bbs/UploadFile/2005-5/200552114178139.jpg" border=0></P>
<P>《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9:22: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8: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彩陶钵绘鸟纹》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画 器高12cm 口径32cm。出土于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钵图案于夸张变形中,极富装饰趣味,用笔简括生动。</P><P></P><P>《旋涡纹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彩陶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几何纹饰,最常见的有十余种纹样,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8: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岩画
原始社会绘画遗存的还有古代岩画,上限主要始自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壁上刻下他们的信仰和种种生活印迹:狩猎、游牧、战争、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怪异的人头像、手印、蹄迹……</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P></P><P>《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新石器时代</P><P></P><P>《黑山岩画狩猎图》春秋至西汉</P><P></P><P>《花山石画祭神舞蹈图》战国至汉</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器纹饰
商周时代的绘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宫殿壁画)早已湮灭,但其题材和表现样式、手法我们还有机会从具有一定绘画性的青铜纹饰上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兽面纹》殷墟晚期 青铜纹饰
这幅兽面纹,选自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它是正面描绘头部的兽面纹,巨睛直视,显示一种威力,在商周青铜纹饰中最为普遍,宋代以来,人们把这种兽面纹称做饕餮纹,是一种被神化的、幻想出来的、具有某种威严的神秘意义的形象。它和原始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在这幅兽面纹的左右下角各配置一小凤鸟纹饰,形态生动有力。</P>
<P></P>
<P>&lt;&lt;水陆攻战纹》
战国时代,青铜工艺出现了新创造:青铜画像,而且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宴饮、会射、采桑、弋射、狩猎…… </P>
<P></P>
<P>《龙凤仕女图》</P>
<P>战国楚墓帛画,绢本 墨绘 纵31.2cm 横23.2cm。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P>
<P>
</P>
<P>《御龙图》 战国楚墓帛画 绢本 墨绘 淡设色 纵37.5cm 横28cm。《御龙图》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中部分还偶用了金白粉彩,它为我们了解那些金碧辉煌的楚国壁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是迄今为止发现使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9:05: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P></P><P>《轪侯妻墓帛画》</P><P>西汉、绢本 设色、纵205cm、上横92cm、下横47.7cm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P><P></P><P>《軑侯子墓帛画》</P><P>西汉 、绢本 设色、 纵233cm、上横141cm、下横50cm。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内容基本同于一号墓帛画</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P></P><P>《铜管错金银攻猎图》</P><P>西汉、铜质错金银、器纵26cm、径3.6cm。1965年出土于河北定县122号西汉墓中,器由四段内容丰富的攻猎图组成,形象写实而略带夸张,生动而多变化。以山峦云气为纽带,在风流云动的气氛中,描写瑞兽奇禽与狩猎景象。此器不仅是罕见的古代工艺精品,也是难得的绘画佳作。</P><P>
</P><P></P><P>《展开图》</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P></P><P>汉、河北望都汉墓壁画。
汉代人把獐子视为多子的象征,绘于墓室壁上,以求子孙兴旺,家族繁昌。獐子的用笔简略疏畅,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画的颇为潇洒自如。尤为别致的是从头后部至尾端的一根粗墨线条,产生了有如浮雕般的光影和立体感觉。这是望都壁画独具匠心之处。</P><P>
</P><P></P><P>《带剑人物图》</P><P>汉、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图中带剑人物,大概属管谷仓的官吏,他身着红袍,腰挂长剑,正在不慌不忙的巡视。在表现技法上人物不是以线勾画,而是以色为主表现形体。用线简练、准确,色、线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成功的、完整的人物肖像画。</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单骑图》</P><P></P><P>《荆轲刺秦王图》</P><P></P><P>洹子孟姜壶
春秋时期
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
铜壶颈部内壁有铭文142字,是齐侯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铭文记述田洹子之父死后,齐侯请命于周王,为死者举行多种典礼。田洹子(桓子)即田(陈)无宇,娶齐侯之女孟姜为妻。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内部发生纷争,逐渐失却霸主地位。至齐景公之世,政权下移于卿大夫,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斗争中,田(陈)无宇先后消灭栾氏、高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前481年,田(陈)常杀齐简公,从此田(陈)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P><P></P><P>素命]鎛
春秋时期
1870年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出土
高66厘米、口长44厘米、口宽34.8厘米
此器上有铭文l73字,记述[素命]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赐予[素命]封邑与人民,[素命]以此勉励自己,并铸此鎛祭祀其亡母仲姜。齐为周初姜尚的封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都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一带)。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数年间使齐国富强。齐桓公北却戎狄,救燕、救邢、存卫,南拒强楚,公元前651年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首霸中原。[素命]是齐国贵族鲍叔的孙子,管仲即是由鲍叔推荐给齐桓公的</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嵌赤铜鸟兽纹铜壶
春秋时期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P><P>
</P><P></P><P>铜方壶
春秋时期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P><P>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此后历经调查、勘探,发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遗址。在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东南,有祭祀、盟誓遗址。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省曲沃县天文曲村)。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P><P>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632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又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200多年的晋国都城。</P><P></P><P>王子午鼎
春秋时期
1979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P><P>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P><P></P><P>秦公簋
春秋时期
传1924年甘肃省天水县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
器内共有铭文123字,是用一个个单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铸出来的。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国是西周末年发展起来的嬴姓小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穆公时,秦成为西方强国,开始图霸中原,曾多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公元前627年,秦兵偷袭郑国未遂,转攻晋国边邑,当秦兵路过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天险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由于东向道路为晋所阻,秦穆公晚年决计向西发展,成为雄据西方的大国。</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吴王光鉴
春秋时期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P><P></P><P>吴王夫差剑
春秋时期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P><P></P><P>吴王夫差鉴
春秋时期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P><P>此鉴内壁有铭文12字,为吴王夫差自作御鉴。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P><P></P><P>铜剑
春秋时期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P><P>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而二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P><P>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兵马俑坑出土
通长69厘米、重0.8千克</P><P>剑是近战刺杀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时的铜剑较短,主要用于防身。战国至秦,剑身加长,成为步兵、骑兵普遍使用的武器</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圉人陶俑
秦朝时期
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出土
高68厘米</P><P>近年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两处真马陪葬坑,出土有陶俑、陶罐、陶盆等器物。陶罐和陶盆上刻有"宫厩"、"中厩"、"大厩"、"左厩"、"三厩"等5个厩苑名。从其名称看,这些马厩坑象征着秦王朝的厩苑,马是宫廷的苑马,陶俑象征苑内的养马人一"圉人"。</P><P>
</P><P></P><P>秦始皇、秦二世双诏版
秦朝时期
残高11.5厘米、宽13.4厘米</P><P>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状、王绾把秦国所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在这件青铜诏版上,以小篆体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补刻的诏书。有的诏版直接镶嵌在铜、铁权上,有的四角或边缘带孔,以钉在木制量器上。</P><P>
</P><P></P><P>阳陵虎符
秦朝时期
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
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P><P>
</P><P></P><P>咸阳宫银盘
秦朝时期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器物坑出土
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
银盘遍饰鎏金龙纹图案,具有战国时代的特点,当是战国时的六国之器,后来被秦国所得,就在其口沿背面补刻了"卅三年"等秦篆铭文,用于咸阳宫。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后,此盘即归入西汉宫廷,又被赏赐给封在临淄的齐王,故最后在齐王墓中出土</P><P></P><P>小篆体十二字砖
秦朝时期
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
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故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秦半两钱及钱范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以铜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下币,通行全国。同时废禁六国旧币。秦半两钱直径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阳文“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这种圆形方孔币的形状一直延用至20世纪初。钱范为铸造“半两”钱的模具</P>


<P></P>
<P>椭圆形的长30.2厘米,长方形的长24.3厘米
为便于国家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的计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决定把秦国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两件铜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均为当年秦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P>
<P></P>
<P>陶量
秦朝时期
1963年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秦代量器的质体有铜质、陶质和木质3种。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P>
<P></P>
<P>八斤铜权
秦朝时期
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53.5克
权即砝码,秦权有铜质和铁质两种。此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并铸有阳文“八斤”2字,实测后推算.当时每斤合现今257.925克。</P>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9:27:1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23 22: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坐上沙发等待.</P>
发表于 2006-2-24 18: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6-2-26 23: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好东东 我发现上古时期的器物都很大气 有一种后代无法摹仿的古拙之美 狂放之美[em03]
发表于 2006-2-28 17: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董是宝!!!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网络不好,等修好了在续
发表于 2006-3-12 1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4><b>好!辛苦了。</b></FONT>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1:03 , Processed in 0.1281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