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7|回复: 5

[國醫膳食之道] 关中小吃(转自天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4 2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FONT size=4>作者:西北狼w</FONT></b></P>

<P>??搅 团
   顾名思义,搅团就是搅成的面团子。面是玉米面,乡人称之“粗粮”,区别于小麦“细粮”面粉。玉米本来极粗,跟高粱一样,只作饲料。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紧张,而关中又盛产玉米。细粮带粗粮,玉米也就成了乡下人的主要口粮。
   玉米面虽富含淀粉,但却容易消化。吃得少,肚子一会儿就饥,但若吃得多,肚子起胀,肠胃发酸。面粉又粗,口感不好。玉米面蒸馍,黏而甜,关中人谓之“玉面粑粑”,但也有称作“窝窝头”的,其色黄亮,给人金玉其外的感觉。慈禧太后西窜,肚子饿极,向一老妪讨吃食,老妪以窝窝头呈。慈禧太后吃后连连称好,问老妪此吃食为何物,旁边太监赶忙撒谎说:“此物名叫‘万寿黄金塔’”。慈禧太后龙颜大悦。其实窝窝头并不好吃,只是那老佛爷饥肠辘辘,顾不得讲究罢了。
  关中人把作搅团叫做“打搅团”,一口“黑牢锅”里盛半锅水,硬木柴大火烧开水,再改用玉米叶子或者麦草烧。打搅团必须用黑牢锅,腹深而上下几乎大小一样,生铁铸就,厚而结实。关中人善煮而不善炒,这样皮实的生铁锅,煮饭打搅团,锅深而不容易外溢,又稳当又结实耐用,实在适合不过。打搅团须两三个人协作,一个人烧火,一个人往开水锅里不住撒玉米面,一个人双手攥紧丫字形木杈使尽全身力气不停地在锅里搅动,黏糊糊的面就在锅里噗噗噗响。往锅里撒玉米面得掌握好一个度,撒得少了,搅团太稀;撒得多了,搅团太稠。搅动需要耐心和气力,搅得慢,打出的搅团有疙瘩。搅得快,上气不接下气。劲要匀匀地使,气要慢慢地出。搅动的时间越长,打出来的搅团越光越筋越好吃。打好一锅搅团到底需要搅动多少回,没有定数,但是人常说至少得搅九九八十一下,仅此可见打搅团的不容易。就连最简单的烧火,也很讲究,不能用硬柴,更不能使用煤。火太大太硬,搅团就糊了,锅底便粘锅,一股浓浓的烟臭味窜进搅团,吃起来一股烟味。柴需麦草一类烂柴火,火要慢要文。烧过两三竹篮麦草,搅过九九八十一下,搅团也就基本打好了。
  木马勺从锅里将搅团舀出来摊在案板上,等冰凉了,刀子切成麻将块大小,辣子汁浇上去,筷子夹起来有如吃凉粉,乡人戏称“小鬼搬砖”;热搅团舀在碗里,浇上辣子汁,黏糊糊的,乡亲叫作“黏窝搅团”,筷子夹起来蘸汁吃,此谓“水漫金山”;水盆子上边支一个“漏鱼子”,搅团从漏鱼子上面漏下去,一个个“河马鱼子”就在水盆子里游动。“河马鱼子”捞进碗里浇上辣子汁调着凉吃,也可以调上臊子汤热吃,此为吃“河马咕嘟”。
  搅团宜凉吃,也宜加汤热吃,更宜炒着吃。清油锅里放进去生姜末子和花椒,再放一把韭菜或者一把大葱,一小块一小块的“金砖”倒进热锅里,加上盐巴,浇上陈醋,几翻几搅,香喷喷,油鲁鲁,极好吃。
  彼时,关中人几乎每家都是隔三岔五甚至天天吃搅团,搅团并不算“小吃”,而是“大吃”,吃得人看见搅团就害怕。现在是不管城里还是乡下,都几乎不吃搅团了,白米细面,鱿鱼海参吃得肠胃发腻。于是大家又想起了搅团,城里人为吃搅团,大老远跑到乡下去,找朋友找熟人,求婆婆告奶奶,请人打搅团吃。有脑瓜灵活的乡下人便进城里来,租了门面,租了摊位专门打搅团卖。搅团真正成了小吃,吸引着一批批饕餮之徒,就连陕西大城市里的豪华饭店里,搅团都摆在席面的重要位置,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
  有朋友从闹市来,吆喝着要吃搅团。领到一个民俗村去,雅座里坐定,主人端上来荠荠菜、苜蓿、香椿、炒韭菜,油辣子汁。“小鬼搬砖”,“水漫金山”,“河马鱼子”,凉的热的摆了一席面,真可谓搅团大全,吃得大家汗流浃背,唏嘘再三。主人问:“咋样?”朋友喜形于色,竖起大拇指说:“特——”
  搅团受宠若此,真是我们这些乡下人想不到的。
  
  凉粉
  关中地方产豌豆、冰豆、红薯、土豆,也产荞麦。荞麦、冰豆和豌豆磨成粉,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就制成了粉面。粉面除过调汤和炒菜“挂件”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作凉粉。
  作凉粉,关中土语叫作“汊凉粉”。“汊”是纯粹的方言,能够准确地表达凉粉的制作过程。“汊”应该与火有关系,这个字究竟应该怎样写,字典里找不出来,暂且用“汊”字替代,虽能表音,但已无法正确地表意。“汊”既不是一般的煮,也不是熬或者煎,但是肯定有煮和熬煎的一部分意思在里边。
  冰豆粉面汊”的凉粉透明发亮,洁白如雪,光、筋、白、亮,既不容易烂,又细腻,吃起来口感极好,是凉粉中的上品。关中人常说:“门盆棍,冰豆粉,油泼辣子香得很”,对冰豆粉十分偏爱。但是冰豆只在薄地种植,产量极低,现在几乎没有种植,想吃真正的冰豆粉已经太难了。
  荞麦可以作饸饹,陕北有“荞麦饸饹羊腥汤”的名吃,惹得游陕北的人听见就流口水。关中人喜用荞麦作凉粉。荞麦凉粉色黑红,硬,粗,口感略涩。但是,荞麦含糖少,久食可治糖尿病,荞麦凉粉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就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豌豆属攀缘植物,依附性强,不能单独种植,须与小麦混种,产量也低,但是在农村还可以见到种植。豌豆粉汊的凉粉明亮,色白中稍发青,半透明,筋,光,细腻滑润,强似红薯和土豆粉作的凉粉。现在能吃到豌豆凉粉,也是不错的口福。
  小时候,见母亲用红薯干汊凉粉,色青而透明发亮,筋如皮冻,亦极好吃,然近年鲜见有人作红薯凉粉,很想吃一回,但市面没有卖的。
  凉粉可切成块和片状,也可以用特制的漏勺搂成粉丝,浇上蒜泥盐醋汁,加进油泼辣子,凉调着吃,清凉爽快。脾胃不好,不能凉吃的,可以炒着或者调上臊子汤热吃。
  俗语说:“猪八戒卖凉粉,什么人样什么汤道啊。”可见凉粉既要好,味道也要可口,人样也得对得起食客才行。常常去小吃城吃饭,见一美貌少妇坐着卖凉粉,也不见吆喝,吃者甚众。尝了一回,味道真是不错。那吃凉粉的一边吃,一边跟少妇闲谝,很是惬意,使我不免多瞭少妇那么几眼,心里也有一种满足的感觉,对“秀色可餐”一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浆水面
  关中人吃醋不吃酱,饮食之中,什么都可以少,就是不能少了醋和辣椒,吃饭调汤,突出一个酸辣。
  好醋都是粮食酿造,工序复杂而时间又长。口粮紧张的时候,少了酿醋而多了“窝”浆水。浆水亦酸,可以替代醋来调汤。
  乡下人称作浆水叫“窝”浆水,象陕南人和四川人泡菜一样。窝浆水不用粮食,只用青菜。初夏的芹菜、苦菜,秋天的油菜苗、蔓青菜都是窝浆水的好菜蔬。清水淘净青菜,一口瓦缸里放了,抓一把花椒撒进去,再放进去一些桃仁杏仁,煮完面条的热面汤倾进瓦缸,一根竹棍搅动均匀,锅盖盖严了瓦缸,浆水就这么窝着了。浆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窝好,至少需要十天半月的工夫。每隔那么三两天,得揭开瓦缸的盖子,用竹棍搅动一回。直到竹棍从瓦缸里提起来,水珠在竹棍上黏黏的掉线,水面上一层白花花的象是肥皂泡一样的水花,闻着酸、臭,浆水就窝好了,可以当醋调汤。
  浆水白中泛青,黏糊糊的,一点也不清澈。浆水调汤,微酸而苦涩,实在不是好调料,远不及醋好吃。但是浆水清淡,有清热解暑之功效,常见乡人于暑夏炎热之际,端一碗浆水美孜孜地喝,样子犹如城里人喝饮料一样幸福。
  窝过浆水的青菜亦可食。青菜从瓦缸中捞出来,清水淘了,切碎凉调,酸酸的,既清淡又爽口,是吃搅团、吃玉米畛子的好菜蔬。
  用浆水替代醋,是困难时期农民没有办法的办法。常常听见城里人嘲笑乡下人说:“搅团肚子浆水嘴。”让人觉得那年月就象是远古的洪荒时代。
  浆水宜夏天吃。现在,饭店里为了迎合食客的口味,夏天用浆水调面条,清清的淡淡的汤中,除过面条,还有西红柿炒韭菜之类菜蔬,谓之“浆水面”。每见那些西装革履、脑门放光的“洋人”模样的城市人吆喝着要吃浆水面的时候,不免也要用他们当年嘲笑乡下人的“搅团肚子浆水嘴”来调侃一下。
  
</P>
发表于 2006-3-25 0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P>每次逛到这个版,就忍不住流口水,已经不是一两次了……</P>[em26][em25]
发表于 2006-3-25 03: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P>怎么可以少了凉皮呢。</P>
发表于 2006-3-25 16: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凉皮、面皮、凉面、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肉夹馍……
发表于 2006-3-27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吃不惯羊肉泡馍,特喜欢回民街的灌汤包……
发表于 2006-3-27 1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东东包</I>在2006-3-27 17:53:32的o(︶︿︶)o 唉:</B>
就是吃不惯羊肉泡馍,特喜欢回民街的灌汤包……</DIV>

呵呵,那你怎么叫东东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3:15 , Processed in 0.0778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