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0e0ebe> 作者:江上苇 来自:天涯社区-煮酒论史</FONT></P>
<P> <FONT color=#99112c>公元1644年,甲申。明失其鹿,满清窥我。
内战英雄们或败或降,竟至不堪一战,坐使清军在大半年间底定中原,所至无有坚城。
次年,乙酉。清军兵锋南指江淮,南明督师太傅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重兵守扬州,此战虽号称惨烈,实际只守了四月二十五日大半天。
此战中史阁部的主要成果,是在四月十九日到二十四日间写了五篇文章:给弘光的一道表、给太夫人一封遗书、给少夫人的一封遗书、给叔伯父及兄弟的一封遗书——最后,居然还没忘了给攻城的多铎写一封义理完备的回信。搞完这些后,史阁部还细心地布置了砍自己脑袋的人手,并郑重指定了自己的安葬地。
家庭责任、个人名节、外交礼貌——史阁部都周全地考虑到了。
但似乎,还欠缺了些什么。毕竟,扬州城,只守了大半天。
接下来,清军渡江。
南明弘光朝公侯阁部文武臣僚二百余人,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有奇,尽降。
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
若干年后,清人赵翼感叹道:“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变殊少人。”
天下虽然纷扰,可在江阴小城里,老百姓还是一如既往地过日子。
虽然有溃兵过境,也发生了一些扰民事件,但总的来看并不严重,通过做盐生意,江阴人还狠狠地宰了过路兵们一把。
带兵的郑师长是知县林木瓜大人的同乡,五月二十五日,两个人喝了一回酒,说了些谁也听不懂的福建话,然后郑师长就带着林县长逃走了。
虽然林木瓜大人逃走了,但在老百姓看来,这也没啥两样——反正他说的话谁也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他也不明白。
五月底,县城里的军分区张司令、岸防程司令、胡副县长、教委朱主任、武装部马部长等人,不愿意为清朝服务,纷纷逃走了。
老百姓一看,呵,没官儿了,俺们的屁股以后谁来打啊?蛮有点不习惯。
父老们赶紧扒拉扒拉,幸好还有位县长助理莫士英没来得及跑掉,就你了,代理一下县长吧!
莫代县长和已经投降清朝的老关系们取得了联系,还动用公费送了辆宝马,但没能够获得转正。
六月二十四日,清朝正式委派的知县河南人方亨大人,带了二十来个家丁,大摇大摆地来赴任了,因为他是明朝的进士,所以是穿着明朝的蓝袍纱帽来的——对,没错,他是来做清朝的官儿。
他的到来,让一心想转正的的莫代县长很不高兴。有部分激进分子,暗地里准备组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但兵器粮草都不够,群众也不是很热心支持,所以尚在观望中。
方县长先接见了八位耆老,摆了一回官腔。接下来又接见了莫代县长,传达了清中央的指示。据莫代县长出来向大家通报,方县长非正式地同他个人交流了一下关于剃头的技术性问题。
于是人心惶惶。
六月二十六日,方县长正式下达了豫亲王多铎的命令:限三天内剃头!但是没有人理会他。
二十八日,方县长又一次晓谕众人,并表示要申严法令。
二十九日,一部分社会贤达人士聚集到方县长办公室,要求方县长向上级申请不剃头。但方县长拒绝,还用河南普通话骂大家。
闰六月初一,方县长到文庙烧香,代表新政府表示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有一百多名大学生、社会贤达人士和看热闹的向他请愿:俺们江阴城已经向大清投诚了,现在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方县长很不耐烦,又简单枯燥地重申了一遍剃头发的政治意义,然后撒丫子回办公室了。
部分大学生群情激奋,以许用为首的几个在明伦堂呼口号:“头可断,发绝不可剃也!”
方县长回办公室后,正巧清中央有关于剃头的正式红头文件下发,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过激指示,负责抄写的文员们把笔一扔,罢工了,说什么“就死也罢!”方县长还想维护自己的威信,要打大家屁股,结果众人一哄而散。
当日下午,北州镇一些街头混混们聚集起来,要找方县长要说法。大家还作了打群架的准备:手执各种兵器,还在腰里掖上厚厚的纸卷,身上还穿了大棉袄(俺年轻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事儿,所以一读到这个“各服纸册,蒙以棉袄”,顿觉倍感亲切)。
在他们向方县长办公室进军的过程中,一路高呼口号,一万多人参加了进来。
正巧方县长的老师派家人来贺喜他当县长,这厮不知死活,在大堂上骂:“尔这些奴才们,个个都该砍头!”结果激起了义愤,被众人打死(果然是“江阴强盗无锡贼”,这位老兄是无锡来的),还把县政府办公厅的大门拆下来焚尸。
这下可把方县长吓坏了,勉强同意向上级申请免剃,于是捣乱的混混和看热闹的闲人纷纷散去。
可是,方县长向上级投递的文书,不是申请免剃,而是向多铎要求派兵,来剿杀“乱民”。
江阴城的命运,也就被决定了。
这样的毁灭,在那个时候,是司空见惯的事。
江阴城的老百姓,可不像钱谦益有投降的资本,郑成功有割据的本钱,更不像弘光皇帝有不用一钱沽的江山,他们只有脑袋上的头发是自己的。
江山代谢,说实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因为那一切太遥远,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及到他们的生活。
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征服者企图以自身的文化来融合被征服者,但他们仅仅在形式上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即便是这种形式上的胜利,也不彻底。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以血腥的方式,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冲突。
乙酉年发生在江阴的故事,正是两种文化剧烈冲突的缩影。这古老的文明,正用她最后的一点力量,与命运作殊死的抗争。
乙酉年六月二十一日,清军围江阴。
来的并不是清军主力,而是原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部,号称有十万人。
据说这是南明的精锐部队,军史上最大的功劳是——活捉南明弘光皇帝。
刘司令向城中广播:“城里的人请注意,城里的人请注意,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再作无谓的抵抗,请赶快投降,赶快投降……”
城里也找个破纸筒:“城外的人请注意,城外的人请注意,放松一下,咱们做个智力测试先,请回答个问题——贵军到底是哪一部分的?”
(参谋长耳语:“司令,皇军还没给咱们正式番号呢……国军的番号算不算?”)
刘司令:“…………咳,嗯,这个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8226;#……总之,本府不忍杀尔等百姓,尔等皆系清朝赤子,钱粮犹小,剃发为大。”
江阴城:“有没有价钱讲?要不,俺们郑重承诺,一定向大都市看齐,如果苏、杭都剃头,俺们也剃……”
刘司令:“对不起,一口价,不打折。俺还指望着靠这桩功劳换个皇协军的正式番号呢……”
江阴城:“小刘你有脑子没?拎着十万大军跟个县级市较什么劲?啊……小妇养的,居然放箭了……俺的锅盖呢?”
(广告插播:城头上箭如雨下,守城义士纷纷抱头鼠窜,“皇明”牌锅盖自天而降,义士们人手一盖,在城头驰骋跳跃,飞身接箭。旁白:请看,除了盖锅以外,“皇明”锅盖还具有多种用途,例如……镜头再转换,广武山,项羽长箭离弦……刘邦一手抚胸,顿足道:“都怪萧何小气,没有给我军装备正品的‘皇明’牌锅盖啊……”)
七月一日那天,守卫在江阴城头的义士们,就这样一手拿锅盖,一手接箭,一天之内接得三四百枝(另一个比较浮夸的资料说是三四十万,那应该是抢了皇协军的兵工厂),估计代价是射穿了好几只手,但可惜历史上没有具体记载。
五日,鉴于敌情严重,江阴城防司令部一致决定,请前江阴城刑侦队长阎应元同志出山担任城防司令一职。
阎应元同志,有北京户口(虽然只是郊县属),进过军事院校,和孔夫子一样,还管过仓库。自崇祯辛巳年起,担任江阴县刑侦队长,享受正科级待遇。由于那时候刑警武警经警不分家,所以阎科长除了捕盗,还要兼管剿匪、打击走私什么的。在与匪徒们的长期周旋中,阎应元同志打击了不法活动,保护了人民利益,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在实际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实践了大明版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一个好干部应该具有的资历和工作成绩,阎应元同志都具备了。
甲申国变后,南明中央本拟破格提拔,调阎应元同志到军队上担任团级干部,因故未果,只平调为广东省英德县县长助理。由于治安不好,交通断绝,故阎应元同志暂时滞留江阴。
在江阴城防代司令陈明遇同志等人的请求下,阎应元同志毅然决定身入危城,与江阴共存亡。
阎应元入城后,积极推动城防物资的储备工作,整个江阴城都动员起来了。普通官绅、老百姓自不必说,连当年被阎应元狠狠打击过的走私犯兼海盗顾三麻子,也跑来帮忙,瞅空运来两船盐。
据历史资料记载,阎应元等人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积极工作卓有成效,当时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瓮,铅弹子千石,大炮百位,鸟机千张,钱千万贯, 絮帛千万端,酤千酿,果万钟,豆千斛,刍藁千万束,盐万斤,铜铁器万枚,牛千头,羊豕千只,干鱼千包,蔬千畦。
江阴城之所以能够坚守八十多天,与组织和准备的得力是分不开的。
小城江阴,与名都扬州,在城守的准备工作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不应该忘记阎应元这个名字。
谁说小人物,不能够在历史这个壮丽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呢?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0:10: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