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4|回复: 8

中西服饰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9 12: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中西服饰比较!看看中西服饰的同异~~~~</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4-19 13: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没有详细说明与评论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4-19 1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帖一文:</P>
<P>中西服装比较 </P>
<P>  在中国,目前人们穿着的服装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这两类服装不论从造型、结构、材料、工艺以及穿着观念,穿用目的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式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中西服装的形成,是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受着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P>
<P>  穿着观念的比较 </P>
<P>  所谓观念就是看法和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穿着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P>
<P>  <FONT color=#ff0033>一, 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FONT> </P>
<P>  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直到今天,人们的穿着观念虽有所改变,但封建等级意识的残余,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P>
<P>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众所周知,西洋文化的历史渊源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并受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和审美观的影响很大。又因为地中海沿岸温暖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人们的服装不必紧裹人体,而显得衣单适体线条流畅。在这些古代西方民族的眼里,人体是最纯洁、最优美、最雄伟的形象。他们觉得男体刚劲雄健,充满勇士的气魄;女体温柔纤细,富有典雅的迷人魅力。因此就要求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穿着能够充分地、完美的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并认为这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穿着衣服的最直接的缘由和动机。但是,西方这种崇尚显露人体美的穿着观念,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也曾受到严酷禁锢。广大虔诚的基督教徒们轻视现实生活,提倡禁欲主义,忽视人,忽视人体美,用修道院的万丈高墙,阻止人性的呼唤。基督教戈蒂克雕刻中的人体和服装都是封闭型的,修女们的服装更为典型,她们被罩在黑色宽大的统袍里,用白色的硬领束缚颈部,脸上还蒙着只露眼睛、口、鼻的纱质面罩,以防止视野的扩大,并披着黑色齐肩的披风,衣袖的长度必须把手也罩住,把人体的肌肤完完全全、坚坚实实地包裹起来。这种可悲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5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从古希腊找到了反对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思想禁锢的武器,突破了封闭的拘谨的中世纪服装,要求从古典简洁、开朗、谐和的造型中再次显示出人体的美,恢复人的尊严。西方的服装式样,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9世纪50年代,基本上是一百年一个大变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开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审美情趣也就不断变化,服装式样变换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不过,无论节奏如何加快,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围绕着对人体美的重视而旋转。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适身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的比例更符合黄金律的分割等等,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P>
<P>   <FONT color=#ff0033>二, 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FONT> </P>
<P>  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一向以"自尊"、"自爱"为主,心理的定向是"内省型"的,对服装的穿着行为不在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甚至直到现今,对服装穿着观念上的认识,还是以为自己身上的服装是"为别人"而穿的,瞻前顾后,免招别人非议的心理负担极重。正因为是在这显得保守的穿着观念影响之下,在服装穿着方面存在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的思想基础,盲目地模仿别人穿着。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万世一系,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思想统治之下,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直到清朝,才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也仅仅是在民族压迫之下,以这一民族的服装代替或改造另一民族的服装,从其思想上看仍然是封建的和保守的。清朝的服装式样曾延续三百年之久,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这种长期形成的穿着观念在近来年一部分青年人中,虽有较大的改变,但这种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却是很难在短时期里得到改变的。 与中国人的服装穿着观念恰恰相反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心理定向是"外倾型"的。他们穿着服装是为自己而穿,所以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不是服装的式样不同,就是色彩不同,或是衣料的纹样不同。他们认为,服装穿着必须讲究个性,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流浪汉式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有些人为了追新求异,故意作种种破坏性的"创新",这些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仿效。 </P>
<P>  <FONT color=#ff0033>三, 中国人对服装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的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重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的对比 </FONT></P>
<P>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在于直接地显示人体的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的美来代替和掩盖人体的美,并有着想通过服装的穿着,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的强烈倾向和愿望。因此,中国人对服装美的理解,并不是着重式样造型或结构组合方面,而是非常注意在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早在商周时期的深衣制时,我们的祖先就在冕服上用彩绘或绣制的形式,施以日、月、星、火、龙、山、华虫等十二章花纹,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而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这种只重装饰的观念,不仅反映在服装上,而且在绘画、建筑等领域也是如此。绘画不讲究o(︶︿︶)o 唉和质感,建筑只重视群体的平面展开和雕梁画栋的细部装饰。同时,中国人又历来信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一种"共生"的美学观。服装的穿着也讲究顺从和适应环境的需要,使之只求和谐统一,不要求对比跳跃。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和变更。</P>
<P>  西方人则认为服装的造型必须为显示人体美而服务,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 他们所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在西方服装造型同样是受到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影响,西方哥特时期的建筑、洛可可时期的艺术等对西式服装构成的立体造型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欧洲中世纪的民族大迁移,又融合了日尔曼文化,日尔曼民族讲求服装的实用方便,奠定了欧洲近代服装造型的基础。在西洋服装史上,从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20世纪以来,在巴林夏卡、仙奴、圣·洛朗等一大批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推动之下,西方现代服装的造型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和"征服",这也是和中国人服装穿着观念上显著不同的表征之一。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9 13:22: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9 1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型结构的比较
<P>  服装,一般是由材料、色彩、造型并通过工艺制作而构成的。其中材料是构成服装的 基础,色彩虽然都附着在材料上,但它却另有诱人的魅力,而造型则是区别于其它类服装的主要表征形式。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要求服装式样也就各不相同。事实上,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各有特点。具体比较如下: </P>
<P>  <FONT color=#ff0033>一,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宽松;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适身合体</FONT> </P>
<P>  中式、西式服装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选取人体的姿态不同,故形成服装的结构也就不同。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穿着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如图12-1所示,中式服装的结构特征为,上肩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甚至连衣袖也是从衣身中连出,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罩袖,所以在中式上衣中没有袖长这一名词,袖长是由"出手"替代,"出手"是从人体正中开始量向手掌部位的尺寸。按照西式服装的测量方法,"出手"的尺码,包括人体的半肩宽与上肢长两个部位的数据。</P>
<P>  正因如此, 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前片、后片、左右衣袖都是连在幅衣料上裁成。它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如图12-2所示,只要将衣料一折成四,将掖下和上腰部位多余的衣料剪去,成一十字形的衣片,然后在前面的衣身中间剪开,作为开襟,并修剪出一个桃形的领圈即成。同时,中式服装衣片结构是以直线为主,很少弧线和曲线,缝纫时只要沿着袖底缝和两侧摆缝,将前后衣身对叠缝合即成,所以它又是一种直线状、平面型的服装。在部位结构方面,它不像西式服装那样有胸围、腰围、臀围之分,一般的中式上衣腰部均不作收拢,胸、腰、臀的三围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并略有一点斜势,下摆部位略大。我国传统的中式裤、裙的结构也和上衣的结构一样,是属整片式、直线状、平面型的。中式的裤子根本没有侧缝(即俗称腿缝),也是前后裤片相连,不分前后,可以轮番穿着,裤子的腰部是宽腰式的,穿着时腰口要折叠以后再系裤带,裤片的腰部和臀部(中式裤这一部位称横裆)几乎是同样大小,整条裤子是由两块裤片组成。如图12-3所示,裁剪时也是一折成四,以直线或斜线为主构成。中式裙子的结构更为简易,如图12-4所示,只是将一幅长方形的衣料,在腰口折裥为主构成。围在身上即成。由于这类折裥裙的折裥很多,所以在民间就俗称它为"百裥裙"。 如图12-5所示、西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自然垂臂或半垂臂,并足站立的姿势进行设计的。</P>
<P>  由于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从长度上看裤筒长、袖子短、领子更短。如图12-6所示,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体型的服装,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的,就上衣来讲,它是胸围部位宽松,腰围部位收拢,臀围部位放出,肩部有斜度。整件服装的造型富有曲线变化,并且是高低起伏的立体型结构,完全与人体的体型相符合。如图12-7所示,西式裤子的结构与中式的也完全不同,西式裤子是紧腰式,穿着时要在裤的前、后面或侧旁开襟,否则是穿不进去的。裤子的裤片分前后左右四片,裤的两侧缝有腿缝,腿缝沿边的外形轮廓完全按照人体臀部和大腿的形状设计的,上段较大而又圆顺,下段较窄而略直。裤的后片大,前片小,剪裁合身的西式长裤(如现今流行的牛仔裤等),其合身的程度几乎是在人体外面紧裹着一层衣料,真是曲线毕露。由于造型结构的非常合身,所以西式的裤子就不可前后轮番穿着。</P>
<P>  西式服装、中式服装的结构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结构设计的依据却是一致的,都是以穿着者的人体为依据的。由于中式服装的衣片是整块相连的居多,所以穿着在身上后,腋下和胸围下段等部位折皱较多,并显得空荡;西式服装的衣片是分割散开的,是靠衣片与衣片的相互缝合配置而成的服装,所以穿着在身上后,显得非常适身合体,衣服与人体的空隙部位较少,这样服装折皱也就少了。图12-8所示是中式与西式上衣结构之比较,图12-9是中式与西式长裤结构之比较。图中的外形轮廓是中式服装,里面的图形是西式服装,图中的斜线部分即是中式服装穿着后所起的折皱部位。 </P>
<P>  <FONT color=#ff0033>二,中式服装的造型封闭、含蓄;西式服装的造型开放、显露</FONT> </P>
<P>  服装的造型有人也称它为服装的式样或款式,实际上造型和式样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讲造型是指服装的外形轮廓,是从大处着眼,如目前流行宽松式的H型或紧身式的X型等等;式样还指服装内部的衣缝分割和组合,是一种细部修饰,应该讲,式样是从属于造型的。目前,在我国往往是将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式样混为一谈,它既是指服装的外形设计,又包括服装内部的衣缝组合和细部装饰。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显得极为封闭、保守、呆板,几千年来不是上下分离的"衣裳制",就是上下相连的"深衣制",也不论是男子穿着的袍服,或是女子穿着的儒裙,总是腿裹行藤,衣长曳地,并且里外衣服重叠,俗称"三重衣"或"五重衣"。 </P>
<P>  由于西方社会的穿着观念崇尚显露人体之美,注重自我表现,是为炫耀自身之美和为自己而穿服装。因此,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显得开放,显露而很有变化。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轻盈飘逸,玲珑剔透,犹如轻纱裹身,美妙迷人。按照西方美学家的说法,服装造型上的显露,是服装造型美最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是他们的裹身与中式服装的裹身性质不同。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能充分显露人体的体型之美。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几乎都有这种功能。这些服装的造型虽然是裹身式的,但同样能给人以诱人的美感,给人留下的印象同样是充满青春活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遮掩有时比袒露更有吸引力,遮掩可以说既是遮盖、又是刺激,掩遮阻碍会产生奇妙莫测的心理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造型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P>
<P>  <FONT color=#ff0033>三,中式服装色彩偏重伦理,要求能维系社会秩序;西式服装色彩偏重感情,重视对人心理的调节 </FONT></P>
<P>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式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一向较为重视。我国古代把服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它为间色,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诗经》说:"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上身穿绿,下身穿黄,绿与黄为邻近色,穿起来和谐响亮。对服装色彩的重视,还可以从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的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色彩的服装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刻被视为卑贱的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建国以后,也曾多次出现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穿着、蓝、黑、灰、白等少数几种色彩的单调局面,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看来这也与我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是偏重伦理这一穿着观念分不开的。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观念才有改变。现今,人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偏重个性,偏重穿着需要,从而显得丰富多了。</P>
<P>  西方人士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他们偏重的是色彩的感情。西方人士认为色彩是最富有感情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红色以后,就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血和生命,会给人有一种热情、浪漫和强烈的感情,在西方会使人想起圣诞节和情人节等等。所以能使人产生这些联想,就是色彩的感情作用。又如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能激起活力,能使人联想起落日余晖的暖感,是最活泼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对西方人士来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在一般情况之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白色更是纯洁、神圣的象征,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黑色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寂静和严肃,是一种坚实的表现,被认为是最容易和和其它色彩搭配的颜色。但有时在西方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正因为各种色彩有以上种种的不同性格,能给人产生各种感情变化和象征,所以西方人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非常重视与穿着者的年龄、肤色、体型、身材的密切配合,与穿着用途、穿着环境的相互协调。他们往往会按照自身的各项具体特点,不拘一格地选择服装色彩。所以,反映在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上,就显得很有个性,很有见地,很少有一窝峰现象或盲目跟从的模仿现象,人们的穿着就显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9 13:23: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9 13: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工艺的比较
<P>  <FONT color=#ff0033>一,中式服装材料以丝绸为主;西方服装材料以毛呢为主</FONT> </P>
<P>  中国曾经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所以裁制传统的中式服装匀以丝绸为主。利用丝绸裁制服装,柔软滑爽、通气性好,夏季穿着凉快舒适,冬季穿着轻盈保暖。按照不同的穿着用途,丝绸有着多种多样的品种,既有薄如蝉衣般的纱类织物和纺类织物;也有厚实硬挺的缎类织物和锦类织物。有平似镜面的纺类织物和绸类织物,也有布面高低起伏的趋类织物和棱类织物;有布面排孔的纱罗组织,也有表面毛茸的起绒织物。同时丝绸衣料色彩鲜艳,纹样图案精致细腻。选用丝绸衣料裁制服装,富有民族特色,并可缀以镶、嵌、滚、绣等各项工艺装饰,穿着以后给人以雍容高贵,窈窕妩媚的感觉。 </P>
<P>  西方国家,在过去大都是以狩猎为主并以游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就懂得用兽毛皮来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和装饰。中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毛纺和毛织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毛纺工艺更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着日趋普遍。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男子服饰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制的,所以他们毛呢织物的品种也很繁多,常用的如细薄柔软的"凡立丁",粗厚保暖的"麦尔登",织纹精致的"海立蒙",以及色彩艳丽的"火姆司本"等等。我国目前穿着的各类毛织衣料如花呢、马裤呢、华达呢、大衣呢等也大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毛呢衣料的特点之一是坚实、挺括,可塑性强,所以用毛料裁制成的服装,通过热塑变型和热塑定型(即俗称推、归、拔工艺)处理,可使服装外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穿着后适身合体,给人以端庄、整齐、风度翩翩,充满朝气和活力感觉。</P>
<P>   <FONT color=#ff0033>二,中式服装裁制时注意工艺装饰;西式服装裁制时讲究立体塑型</FONT> </P>
<P>  中式服装是一种平面型的服装,结构简洁,以直线为主,在造型上较少变化,所以很注意工艺装饰。绚丽多姿、精细秀雅的各类工艺装饰是构成中式服装富有特色和充满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成整个中国服装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12-10所示。在中式服装上最常用的工艺装饰形式有:镶(色)、滚(边)、嵌(线)、盘(花)、刺(绣)等五类,主要被应用于服装的襟、领、袖、摆等边沿部位,有的是一滚二嵌或双滚三嵌,到了清朝晚期,在衣裙的边沿缀用最多的竟有十八滚嵌(道)。刺绣大都被用于衣裙的正面或背面,采用的图案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纹样为主。既有抽象的,又有写实的,到了明清时期,服装上的装饰纹样注重于写实手法。一簇花朵,一群蝴蝶,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手绘、蜡染和钉珠片等多种手法。</P>
<P>   西式服装是一种立体型的服装,非常讲究衣片组合后和立体塑型。立体塑型工艺就是传统服装缝制工艺所称的归、拔、推。归,就是使织物收拢(即缩短);拔,就是使织物拉宽(即伸长);归、拔工艺时,归、拔部位必须喷水,一手握住熨斗,一手拉住衣片的边缘,用力将熨斗向被拔宽的方向推去。现今先进的归拔工艺,已不用熨斗操作,而用专门的蒸汽热塑定型机,定型衣片放在中间,机器开动后,通过蒸汽的热能作用,使衣片一次成型,变型和定型同时解决。在西式服装中,归、拔、推工艺最多应用于上衣胸的推门、背部上端的归拢以及裤子臀部的拔裆和裤脚部位的拔脚等。 </P>
<P>  <FONT color=#ff0033>三,中式服装的制作是静态的;西式服装的制作是动态的</FONT> </P>
<P>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对衣缝线条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在衣片中间也不作任何收省或分割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盖贴的形式贴缝上去的。衣片缝合时也只是两块衣片上下对叠后,沿边缝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试样或修正的过程,所以讲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象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P>
<P>  西式服装的裁制非常讲究动态效果。早在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衣片的衣缝以曲线、弧线为 ,并有收省、折皱做波浪等各类工艺。裁制西式服装的匠师或艺人在裁制服装时,都要把服装试缝后,套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试样、观察、观看动态效果。一些高档服装,还要求穿着者来试样,作一次或多次的修改,直至符合穿着者的体型要求和动态要求为止。图12-12所示为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示意。西式服装的裁制是动态的,服装造型追求有体积感、动律感,所以在成衣后的要求是,穿着适身合体,衣缝线条自然、流畅,造型饱满、圆顺,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振奋、潇洒、舒展、飘逸,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态之美。 纵观上述中、西方服装的种种不同和区别,归纳起来就是中西服装文化的不同。由于各自的历史源渊,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的差异,导致并形成了各自穿着观念、服装的造型结构和材料裁制工艺的不同。对中、西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和短处,这样,为发展我国的服装事业,开拓服装的营销业务,使中国的服装走向世界,都是非常有益的。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9 13:24: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9 1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除了唐朝宫廷服饰外,其他汉服与西式服装基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呵呵,个人意见,轻点砸。
发表于 2006-4-19 1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只是这种角度看起来有点象,样式,做法,穿法都相去甚远.</P><P>左边的是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的巴赛尔样式的罗布,大家都看过&lt;乱世佳人&gt;吧?郝思嘉在战前穿的是伞一样的蓬蓬裙,那种是新洛可可样式的罗布,战后就变成这种样式了.</P><P>右边那张是王美芳,赵国经的&lt;元春&gt;.里面穿了小立领,百褶裙,有蔽膝,外面是件大袖衫,披帛---------很漂亮,但让人说不准是哪个朝代的样式.也不合通常概念上元春的明代皇妃装束的样式.</P>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4-19 1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4-20 1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篇文章明显重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9 08:05 , Processed in 0.1472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