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前言
除夕,应是阖家团圆、喜庆的日子。
但长沙700多年前的一个除夕夜,却至今让人慷慨泣下———地方长官全家赴死,老少19口人无一苟活;部属官员有的手刃娇妻稚儿,而后点火o(︶︿︶)o 唉,有的阖家投水自尽;城中百姓,多举家自尽,以致“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我们长沙人的先辈,这样义无反顾地舍弃了生命?是为了大节、大义。
元朝铁骑呼啸而来,势不可挡,而长沙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挺起瘦弱的胸膛,打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沙抗元之战。这场以卵击石的战斗注定要失败。面对残破的家园,长沙人选择了慷慨赴死———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人,可以被打败,但决不能被打垮。
长沙人应以有这样的先辈为荣。
兵起
公元1206年,统一而强悍的蒙古政权建立。其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的铁蹄席卷畏兀儿、吐蕃、西夏和金国。南方的宋王朝则是其侵吞的下一个目标。
1271年,忽必烈夺得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元军加紧了灭宋的进程。
元军铁蹄势不可挡,早已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顿时一片血雨腥风。
潭州(长沙),是元军南下途中的一个障碍。拿下潭州,元军即可随即拿下整个湖南,进而直逼两广———南宋王朝的最后地盘。
而此时的潭州,壮健守军早在先前的战事中被抽调一空,城中仅余老弱病残。
1275年,数万元军兵临潭州城下。潭州,元军势在必得。
极端残暴的元军的惯例是:投降者则掠之为奴,稍有抵抗,则全城屠尽!
在潭州之前,常德府等已然降元,湘潭不降,城破后则惨遭屠城,城中老少百姓尸横遍野!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摆在潭州百姓———我们长沙人的先辈面前:面对嗜血骠悍的元军,降,还是不降?
望着外来者之铁蹄卷起的滚滚黄尘,潭州老少相持而立,泰然自若:不降!
军民相携,不令而集
领导潭州保卫战的,是衡州(今衡阳)人李芾。
李芾为官颇有政声。先前他在浙西,大力赈灾,“活数万计”;还设立书院,亲自制定学规教导学生,“学者甚盛”。在永州,“有惠政”,永州人还专门建了祠堂来感怀他的恩德。
李芾也早有威名。早前在永州为官时,有强盗作乱,李芾带人大破匪巢,并生擒匪首父子;在德清,“妖人扇民为乱……遣芾讨之,盗闻其来,众立散归。”“浙西亦多盗,群穴太湖中,芾迹得其出没按捕之,盗亦骇散。”(《宋史》)
1275年7月,李芾来到潭州,赴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之任。此时,元右丞阿里海牙率领的数万大军已经南下,元军游骑已到湘阴、益阳诸县,潭州危在旦夕,铁定是下一个险恶的战场。
李芾之赴潭州,就是走向战场。而且,这回他的对手不是为乱一方的江湖强盗,而是横扫了欧亚的蒙古精兵。更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回,李芾手中几无兵士可用,而对方,有数万兵马。
这就是说,战斗尚未开始,胜败就已经非常清楚。
但是,有些时候,胜败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精、气、神。
在赴潭州之前,李芾之爱女突然夭亡。大哭一场之后,李芾收拾好悲痛的心情,带上家眷从容上路:“我以家许国矣!”
李芾到达潭州之后,加紧进行守城的准备。他紧急召集城内尚能作战的军民约3000人,又约请湘西苗民为援军,同时储备粮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9月,元军抵达潭州城。不过,也是从这时起,元军在潭州再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同仇敌忾。
《宋史》对潭州遭大兵压境之后的反应作了如下记载说:“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好一个“不令而集”!根本不需要官方下令,潭州城老老少少主动拿起武器———或许是一把柴刀,或许是一根木棍,或许干脆就是一把扫帚,相互搀扶着,走上了保卫家园的战场!
以卵挡石,创下奇迹
10月,阿里海牙在潭州城外连环扎营,布下重兵,将潭州团团围住。
重兵围城,广西、衡州宋军因此不敢赴援。失去外援的潭州,成为一座孤城。
元水军逆水而上,击毁城西的防御设施,向着城中射去一箭。
元军一箭射来的,是招降书:这时投降,为时不晚,城中军民,或可保住一命。
但李芾,竟然不应,虽然他知道,他和他的军民注定要失败。
阿里海牙于是很愤怒,下令元军立即展开凌厉的攻势。
一路所向披靡的阿里海牙没有想到,只余老弱病残的潭州城,竟然是那样一块硬骨头———
阿里海牙命令元军掘开潭州城之护城河,竖起云梯,在投石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协助下,从已失去防御设施的城的西侧强行攻城。一时间,元军喊声震天,潭州城内外大石纷飞,炮声隆隆。
而李芾,却迎着纷飞的箭、石,走到了战斗的最前沿,亲自督战。
箭用完了,李芾令百姓将废箭磨光,配上羽毛,再射向敌军;
盐尽,则将库中盐席焚毁,取灰再熬,分给兵民食用;
粮绝,则捕雀捉鼠充饥……
有将士受伤,李芾亲自抚慰,给以医药。他又日夜巡视城池,深入兵民之中,以忠义勉励部属。元兵派人来招降,被李芾抓住,当场诛杀。
元军久久攻城不下,阿里海牙乃令军队将领冲在最前,带领士兵攻城,潭州城最终才被攻破,而阿里海牙自己则付出了身受重伤的代价。
潭州城被攻破了,但潭州军民并没有倒下,他们迅速筑起内城,又与元军展开了巷战。
就这样,凭着极其虚弱的兵力、极度匮乏的武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李芾率潭州百姓与元军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硬是将蒙古铁骑挡在城外达3个多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
慷慨赴死,天地动容
弹尽粮绝。
但元军的杀声已逼近耳边。
跪下来求生么?
这样的设问对李芾而言简直是侮辱。
他决定用最后的利器给元军最震撼地一击,这利器就是———生命。
这一天,正好是除夕。一个阖家团圆、喜庆的日子,却上演了长沙历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
潭州军民亦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尹谷,潭州学界领军人物,潭州保卫战打响后,被李芾聘为参谋。城破前夕,他积薪于家中,“正冠端笏危坐”,点火o(︶︿︶)o 唉,其家上下无论老少皆共同赴死。
岳麓书院数百文弱书生,放下书本,荷戈登城,选择了为大义而死。
执行了李芾之最后命令的沈忠,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拔剑自刎。
潭州的老百姓,大多举家自尽,几乎十室九空,以致“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每一口井中都有投井自尽的人,潭州城内到处悬挂着自缢而亡的尸体……
元军最终得到的,几乎是一座空城,满眼所见都是烧焦的房屋、沉默的尸首,那感觉,就是踏入了人间地狱。
潭州军民的选择,让嗜血骠悍的征服者失色。
硝烟散尽,寒风中,潭州城死一样沉寂,只有元军兵营里偶尔传来一两句歌声,那歌声唱道:“……潭州城是铁州城。”
连暴戾的征服者都向潭州军民表示了由衷的敬意:“潭州城是铁州城!”
(作者:刘吉芳)
(稿源:长沙晚报)
楚国始祖熊绎初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时候,长沙还是蛮荒之地.到了他的后代熊渠之时,长沙已为楚国掌控,于是古长沙得一雅号----熊湘.
宋时,现坡子街与沿江路路口处有一处露仙观.南宋年间,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腥侵略与蚕食令长沙(时称潭州)人民激起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斗志.露仙观遂被改名为熊湘阁.
公元1275年,蒙古铁骑挥军围攻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人李芾(字叔章)临危受命出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全城军民苦战半年,其间,岳麓书院数百儒生也弃书从戎,奋勇参战.1276年初,血火中的长沙终于再也坚持不住了.除夕,住在城内的衡州知州尹价谷o(︶︿︶)o 唉殉国.城破之日,李芾在熊湘阁命部将杀死自己全部家人后,o(︶︿︶)o 唉而尽.他的多数部将与城中许多百姓也纷纷自刎殉国.长沙,在血流满城中度过了她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天.
事后,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咏制置李公芾》中写道: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到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明代文人杨基也写有《经潭州哭李太守芾》:西卯科中第一人,誓将孤壁障妖尘。百年事业归儒者,万里江山泣老臣。</P>
<P>而如今,陨身见证了李芾与古长沙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熊湘阁早已不留痕迹,现在那里只是一个污水遍地,鸡鸣鸭叫,斤两算尽的菜市场.似乎,这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任何比一斤土鸡蛋更伟大的意义.
<大将军施琅>依旧在国家喉舌的黄金时间的荧幕上展示他的光辉形象,虽然与李芾相比,他只是一个万人唾弃的卖国贼,一条丧失了民族气节与尊严的异族走狗,可现实偏偏是---人们大约根本不会记起甚至知道今年是李芾殉国730周年.
那段历史,很残忍,而得不到清白的历史,更残忍.对于正踏着这片血色土地的人们来说,要民族团结,更要民族英雄.施琅甘为满犬,熊湘不做蒙奴.
在1999年9月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谈及古典诗词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时,还吟诵了儿时读过的诗篇:“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山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