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5-14 1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孔孟的儒家虽然不怎么地道,但荀子做了很多法家化的改进,恩威并济,已经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到了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又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建立了一种合乎自然的儒道会通的名教,只不过到了桓灵之世,宦官外戚假名教之名行反名教之实,使名教被异化成一种无理性的暴力.于是李膺"高标自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企图以清议维护名教.党锢之祸使人们开始怀疑名教究竟是统治者用以镇压异己的工具还是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合理秩序?</P><P>从正始玄学到竹林玄学再到元康玄学,知识分子用清谈的方式企图解决儒道会通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汉初黄老道家相同的自然与名教相结合的理论体系.</P><P>当然,司马之阴、石勒之乱、八王之乱击碎了何晏郭象们的梦想,从而也只在历史上落了个清谈的名声.</P><P>我要说的是,虽然儒家误了华夏,但是清谈家们的思想还是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无心而付之天下"、"无事而不与百姓同"、"善与不善,信之百姓"、"如有所誉,必试之与民也"等等充分显示了尊重个体行为的民本思想与人文情怀;"百姓百品,万国殊风,以不治治之,乃得其极"、"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故能宜畅条达,曲成不疑而无病也"也昭示了尊重人性,满足人性的要求</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