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8|回复: 2

关山月 陇头水, 行云悠悠不见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0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行人见月唱边歌——关陇文思</b>
  
  随着迁客骚人们在岁月中不懈的雕琢累积,以诗文辞赋见长的中国文学越发越绮丽动人,蔚成一番气象,就连本身质胜于文的边塞诗词也概莫能外。从思无邪的诗三百到率真动人的乐府,到旖旎磅礴的唐诗,到婉约错落的宋词;从“我徂东山,滔滔不归”到“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诗词,怎一个思字了得?秦时明月汉时秋,青山朱颜终不休,千年边关思悠悠……然而征人思家,思妇怀远,终是离不了这“关”和“月”两字。
  
  一爿明月,几重关山。
  
  边塞诗文往往充溢苍凉,重气势而轻辞藻,重意境而轻雕琢。现代人叹道:战争与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其实古人早已心知肚明,不过要含蓄多了,且看那些“关山陇水”又何尝说尽道完过?悠悠岁月,千秋诗文。行人见月唱边歌,此情此景,乐府里有着最生动的剪影。
  
  关陇诗是边塞诗词中颇有积累的一脉气象,关陇诗的名目清晰于乐府。郭茂倩主编《乐府诗集》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等12大类。其中的“横吹曲辞”,它在汉武帝时由西域传入,它以鼓角为伴奏,在马上横吹,于行军时使用,后来发展成为边塞行军曲词。横吹曲辞一类正式提出了“关山月”之辞名。关山诗篇多以关山月、关山雪、陇头水、陇上行等为主题。《乐府解题》有:“关山月,伤离别也。” 宋代时,关山诗篇的文学地位已经成型。关山、陇水、秋月、促织……从此化为千载积淀、触而伤怀的心结。
  
  文化的碰撞,权力的消长,兵家必争,政客巡幸……如今那些破残落败的古道关隘里不知上演过多少轰烈或平淡。消弭的刀枪,残缺的诗文,易容的山川风物,遗忘的关陇幽思,几重轮回?最终糅杂在一片凝固的天地间。总之,远去了烽火离别、久戍不归的伤感和思怨,我也曾在一片物非人非的自然风光里绞尽脑汁寻觅一番面目不清的久远情怀,伤感一番,聊以打发作祟的愁肠。
  
  拈几首关陇诗怀之:
  
  “关山雪,关山雪,远接洮西千里白。试登陇首瞰八荒,表里高低都一色。”
  “明月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如远近,乡渡半书间。”
  “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关山秋来雨雪多,行人见月唱边歌。”
  “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亦自赋“长相思 关山月”一阙,附庸风雅、腆颜凑趣。
  
  关山月,陇头水,长河悠悠不见尾。沙白雪千堆。
  西风咽,北风残,迢迢河汉过千船。风长何堪眠。</P>
<P><b>长河悠悠不见尾——关山岁月</b>
  
  多少年过去了,陇州的草原依旧绿到天边。
  
  全国各地名为关山的地名不计其数,而与陇水相联系的关山怕只有这里最名副其实。陕甘交界的陇县,为古陇州之地。《明史 地理志》中的记述:“陇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也叫大震关、故关,设有故关大寨巡检司。”陇山西面的“小陇山”,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关山”。“关山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汧水,即今天的千河,一路奔流向东,至汧县折而向南,在陈仓东四十余里处汇入渭河。关山南北延伸成屏障之势,故又称“陇坂”——“从军出陇坂,骑马度关山”,悠悠几千年,“关山”一词成为文学语言中泛指边疆、关口、隘道的代名词。
  
  陇州有关的文书记载,始于先秦,盛于唐宋,延至近代。这块僻处陕甘交界的古老大地,纵观横览,呈现出一派季节性的流变。荒凉与喧嚣不知厌烦地交替流转着。
  
  要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这里也算悠久了,陇县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57处,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华夏先祖从苦寒的河湟走出,向着梦中的东方不断跋涉,陆陆续续在这里歇脚。黄土和绿草下面埋藏了他们的红陶、尸骨和故事的残片。
  
  在商汤王目界所不及的地方,他的王后妇好端立于战车挥斥着沉重的斧钺,战车如雷……
  
  小邦周克大邑商,周人不知从这里搬了多少人马。戎狄氐羌部族的凯旋之舞也曾写进了隆重庄严西周礼乐,草原的奔放o(︶︿︶)o 唉有条不紊地化成了华夏严整雅正的黄钟大吕、朱干玉戚。
  
  而后便是中国历史上激烈的大争之世……周天子的诸侯们在中原一团火热的时候,这里也从不寂寞。除了诸多风一样的戎狄,霸西戎、扫六合,秦人东扩的漫长历史中,其原点正是汧陇山区。
  
  非子为周孝王牧马于此。“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括地志》引《帝王世纪》)。到了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率700兵卒东猎,第二年至“汧渭之会”,卜居而营之,开始了立足关中问鼎天下的新历程。公元前770年秦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得封于此,汧邑就成为秦第一个都城,长达14年。秦人从游牧民族到农业民族,从陇山山地到汧河平原,从汧河平原到关中平原,从关中地区进而到整个中国……秦一统后,函谷扼着东大门,而陇山汧水则为西之门户,秦为华夏边缘,这里便是夷夏之间的藩篱屏障,而这里却没有“咽喉呼吸之关,锁钥关键之固”的关东地势,漫漫长风连着广袤无际的中亚草原和草原的西域民族——即便非要要说这里是藩篱,那便是秦人的血肉之躯了。
  
  汉代时这里牧养的战马曾达30多万匹;当年20多岁的霍去病第一次率万余精骑出击匈奴,过关山出陇西,沿祁连直趋西北,长途奔袭,大破匈奴凯旋而归。
  ??
  盛唐之时牧马业更为发达,朝廷设立了陇右牧马监,王侯将相多在此私牧放养马匹。当年这里也曾是车水马龙、兵家必争,一半是兵戈剑戟,一半是人声喧嚷。吐蕃与唐在赤岭、陇州等处互市,马匹、茶叶、绢帛,源源不断地踏上悠悠古道,走向远方。
  
  宋代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修炼于此,创立龙门派,后成为宋元时期道教的主流。
  
  陇州在明代为巩昌府,虽然这里依然是道教繁盛的圣地,但兵血之灾并未见少。崇祯七年壬寅,李自成围贺人龙于陇州……
  
  清朝的民族政策一向严苛,汉回之乱便是这种政策的产物。对于那段血雨腥风实在无从说起,只是有时会怔怔地想象,白彦虎的人马怎么从西安的西城门走出,蹒跚在着青葱和殷红的陇州草原上。后面是左宗棠无尽的追兵,前面是迷茫的方向……多少年过去了,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重新跨过汪洋般的陇州草原,将手掌拊在西安的西城门上时,感慨瞬间跨越了时空。
  
  解放后,关山牧场被接管为中国人民o(︶︿︶)o 唉8145部队军马场。我的父亲曾是骑兵,不过不在这里,不过,每次站在一望无际的关山草原,我总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那自传加自吹的故事。军马场后来废弃是因为骑兵建制的撤销。从此,这些军马也立即“就地转业”,如今这里旅游观光的马匹就是他们的后代。那眼里的飒飒傲气,和别处的旅游乘骑是绝然不同的。</P>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8: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P><b>远接洮西千里白——陇州风貌</b></P><P>关山山脉蜿蜒在陇西草原上,向北边的六盘山脉无穷无尽地延伸。关山草原是陇县最著名的代表风景,有“小天山”之誉。幽涧水泽,水草肥美,牧马成群——这三个词组是我从资料上看的,当即浑身一颤,虽然只是一瞬,却突然想到了非子当年为周王牧马的情景。关山草原属于高山草甸,气候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冬春无界,夏秋相连,亦即诗词中所描述的“关山六月寒凝霜”。</P><P>关山草原风景区位于陇县西南部关山乡境内,地处关山山脉南端,距陇县县城53km,距宝鸡市约140km,距西安市约300km,距甘肃天水市260km。陇马公路(又称宝天公路)斜贯景区,但路面等级差,砂石路面,车辆通过率低。交通运输线路成辐射状,未形成回路网络,龙门洞景区距县城35km,需绕道新集川。</P><P>这里水体资源丰富,关山陇水中最有名的就是千河水系了,这里就作为陇水的代表来书一笔吧。千河,古名汧水,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源头区,于陕西省宝鸡陈仓区底店汇入渭河;千河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37条。千河奔流在巍巍关山之间。</P><P>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促成了独特的地理风貌,这里一度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央政权与民族地方政权的分界带和过渡带。也许正是过渡线,这里似乎总是驿站一般过客匆匆,青山朱颜数易其容。</P><P>今天的陇县什么样呢?从自然条件来看,该县多山地,海拔高,年平均气温5.4℃,夏季月平均气温17℃,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大多数粮食作物生长,只适合一些经济作物如大麻、豌豆、烤烟等,限制了种植业发展的规模。陇县地处陕西省西部,与甘肃接壤。现有人口237364人(1997年年底统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等各方面因素,该县经济落后。1997年生产总值为50600万元,其中53.28%来自第一产业,工业较为落后,属省级贫困县。</P><P>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地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畜牧业仍旧处于古老的模式,萎缩成了历史的化石。目前农业仍为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该县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P><P>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则是,在寻求最大程度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破坏降至最小,在诸多产业中,旅游业的生态“副作用”无疑是最小的。所幸该县却有着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经过多方调查及评估,陇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丰富,而且风格独特,特别是关山草原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产业开发可成为带动陇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切入点,并完全有可能发展为该县的支柱产业。</P><P>发展旅游业,对于陕西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涉及到优势。对于任一项服务性行业,早期发展中如何争取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很关键。陕西在旅游业上的声誉资源已经相当客观,且泽被全省不成问题。西安市、宝鸡市陇县旅游业直接提供良好的客源市场。在陕西旅游业的大背景下,加之西部开发的一些惠利政策和发展机遇,以及本身优越的旅游资源,陇县发展旅游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而有之。</P><P>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如此顺利。陇县虽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加大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但由于社会观念、行政结构、资金落实等诸多因素,其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指导,当地旅游业发展还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不论是从自然风貌上,还是从人文资源上,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有的甚至是倒行逆施。关山草原近十几年来被开发成了旅游度假的风情草原。我最近一次去过那里是3年前。大四的暑假,当时肩负完成暑假社会调研的重任。那时感觉还好,芳草碧连天。而最近看到消息,草场因保护不善造成植被破坏,具体如何未亲眼所见不好说,但当地对人文资源的破坏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文资源不比自然环境资源的直观性,它的破坏更可怕,好比温水煮青蛙。</P><P>关陇地区畜牧业(尤其是牧马业)的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先秦。后来此地交通不便,也多以马代步。军马场撤销后,现今马匹养殖依然不衰,成为旅游观光的乘骑。关山牧区的民俗风情本身很有汉族畜牧文化的独特性。这里曾培养出具有汉唐风格的优良牧马——关中輓马。从根本上说,关山的牧马业真正保留了我国历史上汉族畜牧业的文化特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文化截然不同,与内地汉族发达的家养畜牧业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关山草原畜牧文化特征不仅在我国旅游资源中是极为罕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P><P>也许是当地文教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当地人文资源开发的误区。我们知道,汉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但陇州却有着汉族游牧文化的孑遗。这本身是多么难得且珍贵的人文资源!但当地旅游开发领导们却热情而自信地大搞自身理解的“草原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关山草原上矗立起一朵朵洁白的蒙古包,环境气氛出来了,蒙古族歌手也来了,很快关山草原的晚上就飘起那悠长的蒙古长调。此情此景,游人啃着羊腿、正陶醉在少数民族风情中,谁会想起那远去的关山月、陇头水、沙似雪、月如霜?</P><P>当时少年青衫薄,手持学校的介绍信就冒失地闯进了陇县县委,还搞得煞有介事。当地的衣冠父母们见是省城来的愣头大学生倒也好脾气,取出皱巴巴的一次性塑料杯,很客气地请我们喝茶,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我们(现在看来)颇为幼稚的提问,大概人家看我们如此认真而不忍拂拭兴致,但自己又觉得实在没意思,就直接搬出落满灰尘的陇县县志和调查文件给我们看。文件多数是2年前的,而且文风保持了20年前的口吻。当然也不乏许多颇有见地的文件。可怜当时我们这些傻孩子们心思单纯,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暑假作业,加上经年养成的见了故纸堆就想钻的怀习惯,如同见了宝藏一般投向这些本本片片。觉得足够写一篇优质的调研论文后立刻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P><P>后来一直后悔莫及,发现真正忽略的问题何其多也。举个简单的例子。调查到当地行政机构颇为庞大,几乎每个细微的部门都有一个领导,但当时写文章时却没有怎么分析这个现象。身躯庞大,行动自然不便,很多建设和计划行动迟缓久久不得落实,在开发资源上也难免出现职能冲撞——县级林业、畜产等几个部门,乡镇政府,旅游集团公司,甚至宗教界之间常出现矛盾冲突。比如资金问题各方互相推委,以至整体规划迟迟无法落实。瓜分争抢和互踢皮球的局面也并不少见。
  
陇县属省级贫困县,且各景点所在的乡镇多是贫困地区,大部分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可能靠县财政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渠道,像目前陕西大多数旅游资源一样,陇县的旅游景点在陕西旅游集团的经营下,但在未看到明显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商家是不会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的。这些本该属于国有经济的成分,真要交给商家,后果还真难说……
</P>
发表于 2006-6-12 2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关山陇水,悠然神往</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3:32 , Processed in 0.0942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