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8|回复: 1

[建築審美之道] [转帖]生命的建筑(风行水上录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2 1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B>生命的建筑</B><B></B>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今天的建筑界与业主及社会大众的沟通不良,完全是学院派的教育使建筑工作者拥有专业的傲慢,不肯去了解民族的价值观所致。</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汉宝德</FONT></P>
<P><FONT size=3>今天建筑界的诸般现象,也是我们处于一个迷茫的时代的象征。</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风行水上</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
<P><FONT size=3>在中国文化里,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FONT></P>
<P><FONT size=3>中国人是很重视风水的。风水的理论与实务都很复杂,但其主要作用是一种求生的机制,其目的不过是接纳生气,排除煞气而已,建筑在此几乎成为求生的工具。即使是墓地的选择,也是为活着的人之幸福而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子女为争先人余骸而兴讼。没有建筑,没有先人余骸,即使是第一等的风水福地也发挥不了作用的。</FONT></P>
<P><FONT size=3>由于建筑没有客观的存在,所以建筑的造型不必求其独特,也不必求其永恒,所以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石头建筑。建筑与人生一样是有其寿命的,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有生命的意义。</FONT></P>
<P><FONT size=3>中国人并不是不会使用石材建屋,而是有意地选择了木材。由于中国的木材是大型建材,所以需要山上的大树,故每有建屋,就要耗费国家的财力。秦代建阿房宫,蜀山为之伐空;后代开发过甚,华北主要地区均无木材可用,甚至要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伐木北运。耗费之大,每每引起经济问题,故修宫室必为大臣所谏阻。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甚至挪用了海军军费而亡国。这些事实说明了中国人选择木材不是为了省钱,不是因为技术上的落后,只是代表一种价值观。</FONT></P>
<P><FONT size=3>过去从来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人讨论就是肯定。我们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因此墓室是用石材砌成,它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汉代以后盛行的五行说中,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FONT></P>
<P><FONT size=3>古建筑技术中,即使砌墙也不用石或砖,而用夯土,所以称建筑为土木。在五行中,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它与木相配合,是相辅相成的。而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事实上,木材的建筑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之感,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FONT></P>
<P><FONT size=3>前文说,建筑随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诚然,中国古建筑除建于山上的大庙可以历代相传外,对一般的人民,建筑的功用是蔽体,与衣服类似。它有兴建、完成、倾塌的生命现象,大家不以为怪。新建筑是因主人发迹而开始的,因主人事业飞黄腾达,而有富丽堂皇的景象,车水马龙的活动,因主人的衰退或失败而归于沉寂,终因岁月之磨蚀,无人照料而破败。所以中国人的纪念性是子孙的繁衍与发迹,而不在建筑的永固上。如果后代争气,自然可以对建筑善加照顾,按时修缮。如有子孙在功名上超过先代,则必再建为更大、更豪富之住宅,以“光大门楣”,而无须保存老宅。</FONT></P>
<P><FONT size=3>中国自古以来,民间就没有长子继承的制度,而采取遗产由儿子均分的、合乎人性的办法。可是这种制度对建筑的保存最为不利。如长子继承,则前代的事业与财富可以保存,建筑就成为家族的象征;英国人就是如此,他们的古堡可以代代相传。由儿子们均分,则建屋的一代去世,建筑就必须瓜分,而失去其原有的功能。两三代后如无人再度发迹,就成为大杂院了。台北板桥与台中雾峰的两座林宅,就是这种情形。</FONT></P>
<P><FONT size=3>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起永恒还要重要。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气,在材料的使用执着于木材之外,造型的生气尤其重要。</FONT></P>
<P><FONT size=3>在绘画理论上,从六朝开始就有“气韵生动”之说;后世尤其把气韵生动视为最高准则。只是何谓气韵?如何才能生动?是极不容易下定论的。在造型艺术的表现上,我认为就是飘逸的、流动的感觉。汉代留下来的壁画,使用毛笔勾画的轮廓,发挥了轻快、飘然的趣味。画家的修为就是用毛笔迅速移动,表现出人物的仙风道骨;衣物与飘带,看上去像飞起来一样。</FONT></P>
<P><FONT size=3>近年来,内地出土了很多汉代以前的器物。随葬品中有女孩子的陶俑,大多身材细长,衣袖与下摆飘然,身体的姿态轻盈可观。汉代出土的马非常多,大多腿与脚非常细,几乎无法站立。其实他们相信最好的马是飞马,几乎脚不着地的;有一个著名的铜雕塑:马踏飞燕,飞马踩在燕子上,可见其毫无重量。</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样的造型文化观必然反映在建筑上。汉代不用石砌建筑,实在因为石头太重,没有飘逸感。唯有木材,而且采用木柱支撑系统,才可能建造出当时的主流文化需要的感觉。因此在我看来,在六朝时期,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就是一种气韵生动的表现。建筑不及绘画、雕塑容易自由表达,它必须使用结构的方法建造出某种感觉。因此地面用短柱支撑,屋顶以曲线起翘,可说是很聪明的、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的手法。如果有一组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筑,都有屋角起翘,确可予人生动的感觉。</FONT></P>
<P><FONT color=#f70968 size=3>在过去,西方与中国的建筑史家,以结构功能的观点去解释屋檐的曲线,基本上都是多余的,因为它是气韵文化的必然产物。因此我认为曲线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特色,并不是有些建筑家认为的附属的性质。中国现代建筑师常常只重视传统的结构与空间,忽视曲线文化的意义,他们新建的“中国”建筑,虽然使用了传统的语汇,只是无法使我们产生中国的感觉。</FONT></P>
<P><FONT size=3>气韵文化在古代的中国是与神仙说相关联的,羽化成仙的故事等于一种流行的信仰。神仙说一方面促生了道教,希望通过服食仙丹而升仙;另一方面,则使大家相信,死后也是要升天的。神仙说在建筑上的影响比较显著的是园林艺术。</FONT></P>
<P><FONT size=3>中国的园林中,石是重要的材料,但不是厚重、坚实又自然的山石,而是合乎“瘦、漏、透、皱”原则的怪石。在今天有些人看来,中国人喜爱的石景,是不健康的石头,看上去没有重量的伪石头。开始时,这样的石的造型是与仙山又渊源的(比如“移石动云根”的诗句,就是认为山石是云的根,再比如江南四大名石,有三块就与云有关: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西湖皱云峰、苏州瑞云峰,除了上海豫园玉玲珑——风行水上注);到后来,文人们对这种弱不禁风得怪石,产生了直接的感情,不但成为画家笔下的宠爱,一般文人的案头也少不了它了。</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文字节选自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FONT></P>
<P><FONT size=3>PS:本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欢迎转载。不管有没有人有意向,不过先声明一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3 12:33: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13 0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好东西~~</P><P>以前老师将园林建筑的时候只是说里面蕴涵了很多中国人的思想~~</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4:05 , Processed in 0.0624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