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1|回复: 4

[原创]金相玉质,卓绝一世——回眸屈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30 2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P>
<P align=right></P>
<P  align=center>金相玉质,卓绝一世</P>
<P  align=right>——回眸屈原</P>
<P >认识屈原,是从认识他的诗开始的。从屈原留给后人的诗中,爱国者可以看到赤子之心;异乡人可以感到别离之怨;贬谪人可以体味到失意之愤;孤独者可以领略到寂寥之哀伤。而我,则从中认识了这位“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高洁诗人,认识了这位“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的爱国诗人。</P>
<P >屈原给我最深的印象有四: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P>
<P >如果说什么作品最能表现他的忠君爱国,那么无疑就是他的晚期作品《离骚》了。“余故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灵修之故也!”多么激昂的忠诚<FONT face=宋体>!可能有人会说屈原的爱国无非是对楚王的忠诚!但这忠诚仅是对楚王么?不可否认,屈原“楚之同姓也”,但《离骚》写于晚期,这时他已被楚王疏远了,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在那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谁不愿意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谁不愿意自己能从众英才中脱颖而出,更何况是满腹经纶的屈原呢?由此可以证明屈原的爱国忠诚无关于他的贵族身份,他的忠是臣民之忠,他的怨亦是忠臣之怨。</FONT></P>
<P >当时的楚国奸佞当道,压制贤良,造谣中伤,楚国环境混乱污浊,背直追曲,是非颠倒,如此溷浊之境,又怎可指望一展壮志呢?战国时期各国兼并,疆域变化无定,人们对国家的概念比较模糊,当时的学者,士大夫如果在这国不如意,往往就投奔他国,另谋成就,尤其是楚国人,于是就有了“楚材晋用”的成语,到战国时代,更有游士们以“合纵连横”游说七雄,屈原处于这种世风之下,宁可被逐被放,长期不得复用,也依然寄望存君兴国,而始终不愿投奔别国,试问历史上有几人能做这样的忠?</P>
<P >屈原宁可失意隐退,归直返朴,也不愿出仕他国,离楚他适;宁可放弃卿相之位,灿烂前景,也不愿随波逐流,浊世得志。何也?这就是屈原精神的另一方面:独立不迁。他在早期的作品《橘颂》中写道:“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深固难徙。”屈原咏物,正是托物言志,借物寄情,颂橘即自比。他不迁而难徙,秉德而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的人格一直贯穿其生命始终。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受命不迁”,其本意是指橘树只能生长在南国,不能迁移到北方去。屈原认为成长的故乡,养育他的那种血脉相连,生殁与共的炎热情感,正是不可改变的,这或许也是其爱国为民思想的根源吧!</P>
<P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明知谗佞得宠,谄谀得志,也不屑随从流俗,与世沉浮;明知自可浑浑噩噩,得过且安,也情愿正道直行,甘冒危险。即使是偏僻遥远,即使是永无知音,即使是愁苦终穷,即使是重昏终身,也董道不豫,决不妥协。正是“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P>
<P >道不同,岂止不相为谋,简直冰炭不相容<FONT face=宋体>,小人得志,贤良遭抑,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呢?所以他再次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忧未悔!”即使忍尤攘垢,溘死流亡,也在所不惜。我敬佩屈原自处浊境而不顺从也俗,身陷险境而独立不迁的品格。</FONT></P>
<P >如果说自处逆境而不放弃追求己为不易,那么已预感到理想将灭,仍孜孜以求,沉着从容,更为我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屈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上下求索的是什么?是君政,是理想?求君,即求君信任,重新起用,因为屈原被放逐后,君门万里,欲叩无由。是理想,即求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改革法度,摒除奸佞。无论求的是什么,这种执著不懈,不屈不挠,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让人在敬佩之余,也多了几分叹惋之意。</P>
<P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志行高洁才华横溢,仍不断磨练,完善。古人云:内美天工,修能人为。如果没有后天的自我约束,博采众长,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了解的屈原。除此以外,屈原“汲汲自修”,还在于他感到人生易老,惟恐时不我待:“汨余若得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直督促,提醒着诗人不断修炼自励。</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后记:原之将死,其声也烈,其志也坚,其心也平——《涉江》、《怀沙》</P>
<P >虽然提笔之前,早已列好提纲,却还是未把我喜欢的《怀沙》溶进去,暂且以论屈原之死为名把其置于后记中吧。</P>
<P >《怀沙》为屈原投江饮恨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可算作他的“绝命诗”了。</P>
<P >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屈原却远谪南土,报国无门,不忍见家国复亡社稷倾危,无复以生。见日月皆若无光,顾山河尽成冥迷,省情验志,听响增哀,追思往日之冤屈,复伤今日之离恨,一腔热血,难以自抑,群小当政,摧折贤良,无人赏识,难觅知音,孤独处幽,此复何及!山林幽蔼,篁条森森,乡路遥遥,飘渺难度;一生志行不遇明君。伯乐已死,骏马难程,时君世主,终不能知,人生至此,生则何益?</P>
<P >故屈原以身殉志,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思考,万无所望的结果,也正是其心不惩,九死不愧的允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22:15: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30 22: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社会末期的忠君思想好象还没有那么强烈,我感觉那个时候“忠君”不过是“爱国”思想的一种寄托。秦统一天下,君本社会建立,这才有忠君思想一元独大的基础。在屈原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他顽强地守护着楚国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为利而动,不因失而昏,他不是一个“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的奴才,而是一个落魄的圣贤。与其说是对主“忠”,还不如说那是一种感情,——对民族、对楚王世家的与生俱来的感情。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日月皆若无光,顾山河尽成冥迷,省情验志,听响增哀,追思往日之冤屈,复伤今日之离恨,一腔热血,难以自抑,群小当政,摧折贤良,无人赏识,难觅知音,孤独处幽,此复何及!山林幽蔼,篁条森森,乡路遥遥,飘渺难度;一生志行不遇明君。伯乐已死,骏马难程,时君世主,终不能知,人生至此,生则何益?
发表于 2006-7-2 02: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屈原是貴族,楚國的股東,和“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的遊士做打工仔是不一樣的。</P>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忽了,楼上的大人看的好仔细,感动[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5:47 , Processed in 0.0695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