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1|回复: 11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17: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班若川</P>
<P>正午的阳光下,天津大学校园内,树木葱茏。宁静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落在一栋高大的深灰色建筑楼里。推开三楼他办公室虚掩着的门,高大魁伟的冯骥才站起身来: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鬓角虽已发白,但目光炯炯有神。谈话间,声音平缓,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P>
<P>【像医生一样,在抢救民间文化】</P>
<P>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P>
<P>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甚至充满着灵气。南乡三十六村、内丘神马、拜灯山、打树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P>
<P>  河北的武强、天津的杨柳青、河南的朱仙镇等都是年画产地。“以前一张年画卖一两块、两三块钱,现在一些艺人的画已卖到几百元钱一张了。还建起了博物馆,出版了整套的书”,冯骥才欣慰地说。</P>
<P>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冯骥才说,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有几十万个村庄。相对地说,特色比较鲜明、保留比较完好、历史的记忆比较深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村落至少有几千个。由于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很多古村落人去楼空。加之开发商对古镇、乡村的不合理开发,“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P>
<P>  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冯骥才跑遍了山东、山西、江西、安徽等7省的几十个村庄。他直接和镇长、村长“谈判”,在一系列的乡村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看法。“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古村落的现状和出路的文章。明年5月份,在江南的嘉兴召开全国古村落高峰论坛,请全国古村落负责人到那里去研讨。”</P>
<P>  “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冯骥才说。</P>
<P>  【写小说,还是到民间,心的选择】</P>
<P>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位画家。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即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拿他的话说,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如今,诸如中国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等等,以及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都已展开。</P>
<P>  “我的这种转换是非常自然的。”他毫不迟疑地说。</P>
<P>  冯骥才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一位法国女子在贵阳市租了一套商品房,花钱雇人到各村寨专门收集古老的服装与饰物,每过一阵子,就打包装箱运回法国,一干就是6年。“别人视为宝贝和值钱货,我们自己竟轻易地放弃。这是轻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P>
<P>  对于老城,冯骥才有着特别的感情:1994年,他拿着稿费赶在天津老城拆迁之前记录下完整的老街;在他的奔走下,估衣街得以保留;天津总商会遗址被拆时,刚从法国回来的冯骥才站在废墟上落泪了,他哭“原汁原味的‘五四运动’的遗址”没有了……</P>
<P>  “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无疑问地守望我们的文化。”说到这里,冯骥才有些激动:“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散文,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他提高了嗓音:“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心,而不是太费劲的选择。”</P>
<P>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P>
<P>  冯骥才两次通过卖画筹集资金,成立基金会支持云南甲马、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等调查。今年底,基金会还将与中国民协合作,评选中国首届“民间守望者”奖。</P>
<P>  “经费非常少,普查抢救民间文化非常艰苦,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许多文化工作者在第一线默默地工作着,一些很有名的老专家住着最普通的旅店,甚至住在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抢救,非常令人感动。”</P>
<P>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但是,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P>
<P>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我曾经说过这句话:民间文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P>
<P>  “坦率地说,我有时候也非常悲观。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天津的很多老街区还是拆掉了。但是你还是要拼力去做。为了一种精神吧。”谈到这里,冯骥才深情地说:“我跟爱人都是画画、搞艺术的,她对我的想法很了解。她支持我,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P>
<P>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P>
<P>  【冯骥才小传】</P>
<P>  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全国政协o(︶︿︶)o 唉。其作品《啊》、《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等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P>
发表于 2006-7-27 1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冯骥才这些年来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做了不少事情。是条汉子,顶一个</P>[em17]
发表于 2006-7-30 12: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顶
发表于 2006-7-31 0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P>冯骥才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P><P>这种人很少,</P><P>真正的文化人,并不能够左右国家的文化政策</P><P>就如同真正保护环境的人,并不能够左右国家的环保政策</P><P>这个是很糟糕的事情</P><P>军阀是混帐的,但他们知道把北京大学交给蔡元培来搞</P><P>蒋介石是混帐的,但他知道文化的事情要交给文化人来搞</P><P>现在呢……</P>
发表于 2006-7-31 0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冯老!</P>
发表于 2006-7-31 0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支持作用有限,要想办法在现实生活中让冯公感到很多人在支持着他。
发表于 2006-8-1 03: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6-8-4 02: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b>人士国宝</b>
发表于 2006-9-3 2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刃木草因</I>在2006-7-31 0:49:54的o(︶︿︶)o 唉:</B>

<P>顶冯老!</P></DIV>

同上
发表于 2006-9-3 23: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刃木草因</I>在2006-7-31 0:49:54的o(︶︿︶)o 唉:</B>

<P>顶冯老!</P></DIV>

同上
发表于 2006-9-3 23: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服务器啊 又玩我
发表于 2006-10-28 0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P>冯骥才,好样的</P><P>真正的文化属于群众,不属于精英,精英只是集成者;</P><P>真正的历史属于人民,不属于帝王,帝王只是点拨者/</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8:20 , Processed in 0.2278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