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3|回复: 3

周制士玄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6 2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檔下載地址:(链接失效)
周制士玄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链接失效)

周制士玄端
周制布幅50cm,而玄端袖長當以反詘之及肘為制,則參考楚墓,用六幅布構成上衣。中間為交領之兩幅裁出斜領,與背後縫合為負繩。鄭注以爲玄端之端為用布幅之長(前後片折疊后),與布寬等,即二尺二寸。餘皆如深衣。此處著色用赤緣,蓋彖衣為士常服也。
此時袼之高下可以運肘,且正當無骨處,然而蔽體則不嚴。乃加帶下一尺,以掩腰,加衽二尺五寸,以遮裳際。
《儀禮 喪服》鄭注,衽所以掩裳際也,二尺五寸……上正一尺,燕尾二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疏曰:云“上正一尺”者,取布三尺五寸,廣一幅,留上一尺爲正。正者,正方不破之言也。一尺之下,從一畔旁入六寸,乃向下,邪向下一畔一尺五寸,去下畔亦六寸,橫斷之,留下一尺爲正。如是,則用布三尺五寸,得兩條衽,衽各二尺五寸,兩條共用布三尺五寸也。此解明儒圖示甚詳:
(明《性理大全書》《朱子家禮》喪服插圖)
對照文物:
(故宮博物院藏西周玉人,曾侯乙墓編鐘業上銅人,戰國初銅壺上射禮圖)
可見周制裳分前後,前三後四,則後裳寬與前裳,從三星堆大立人即知商周時為後裳壓前裳,則裳際當在正面兩側。是故周衽亦以遮擋正面兩側為用。
春秋至漢,下裳多繞襟,不繞襟,則衽的側面無法形成射禮圖的效果。
編鐘銅人之衽最合註疏,惜只用一側。竊以爲繞襟可選,而衽形或如註疏,或如三角皆可。
裁剪,鄭注:上正一尺,燕尾二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竊謂上正者當是接背後帶下一尺,鄭言凡用布三尺五寸,當指一衽而言,衽之燕尾加上正共三尺五寸。然則疏中裁法,則燕尾加上正共二尺五寸,三尺五寸者為交接兩衽之法。從文物來看也有長有短,莫衷一是了。今姑以賈疏作圖:
調節帶下寬度可適應胖瘦,再加寬,則繞襟。為醒目起見,畫雜裳。
玄端:
玄冠,樂記,魏文侯端冕聽樂,大戴禮武王端冕,儀禮冠禮配緇布冠,論語公西華曰端章甫,左氏劉定公曰端委治民,晏平仲端委立虎門,晉語董安端委隨人,周語晉侯端委入武宮,可知士階層當以委帽冠配玄端,或章甫冠也可。故士冠禮鄭注,玄冠,委貌也。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前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色絹爲之。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白虎通,委曲有貌也。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文官進賢冠,古委貌冠之遺像也。章甫,章,明也,甫,父也,丈夫也。士冠禮,章甫,殷道也。依儒行,章甫爲宋國之冠。古圖示從圓到方,不可爲據,而形制資料待考,唯宋陳詳道《禮書》引莊子:孔子冠枝木之冠,以之爲章甫,可當齊東野語置之~~玉藻曰: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則士之冠纓大約爲蒼灰色。但冠禮爲緇組紘,纁邊。
玄衣,用布十五升,長二尺二寸,因爲古布幅二尺二寸,則每幅皆成正方,故稱端。若士,袂寬二尺二而收口一尺二;大夫以上,袂寬三尺三,收口一尺八。雖然古代圖示上往往畫爲廣袖,但漢代畫像石多爲收口,可想其制。衣無文飾。
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前玄後黃。裳當用襞積,用七幅布,前三幅後四幅。或曰每幅作三襞積,但喪服注雲:祭服朝服襞積無數。
鞸,與裳同色。一說,士以爵韋爲鞸。爵,赤而微黑,如雀頭色。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頸大約上邊中間部分,肩是上邊兩角部分,大約用於穿革帶。天子之鞸,四角維持原樣。公侯四角出各去五寸,令角變方,上邊去掉部分各補以爵韋六寸,其中一寸爲緣邊,下邊以素(熟絹)補,以五彩(青紅黃白黑)絲帶爲邊緣。大夫下邊兩角如公侯,上兩角作成圓形。士維持原狀。玉藻上說,一命縕(赤黃色)韍(就是鞸,蔽膝)幽(黑色)衡(佩玉的上邊一塊寬的用來墜下邊玉的),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青綠色)衡。按他用“韍”當是爲玄冕爵弁服的配飾。根據周禮,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這裏一命縕韍倒是同于士玄端,大體可相見大夫玄端當赤巿,那麽其玄端也就是纁裳了。
革帶,用以佩鞸。二寸寬,見上。
大帶,天子用素熟絹,寬四寸,腰布及耳、紳皆上下緣半寸邊,上爲朱色,下綠色。大夫素熟絹,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士用白繒,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有司長二尺半,約當腰下三分之二。用組約紐,稱結,長與帶齊。鞸、紳、結三者相齊。
鞋:一說,屨舄各像其裳之色。士冠禮有玄端,黑屨,青絇(鞋頭裝飾用以穿鞋帶)、繶(飾鞋絲帶,在鞋下端)、純(邊緣,在鞋上口),純寬一寸。夏葛屨,冬皮屨。士喪禮則曰,皆緇絇、繶、純、組,綦(鞋帶)結於踵。文獻多赤舄方履,不得其詳。</P>


发表于 2006-8-7 1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关于彖。
掾者,缘其边际而陈掾也。易卦辞曰<B normal?>彖</B>,谓文王缘卦以得其义。然则<B normal?>彖</B>者,掾之假借字与。掾亦作褖,《玉篇》后衣也。《释名》褖衣,褖然黑色也。《仪礼士丧礼》褖衣。《注》黑衣裳赤缘之谓褖,褖之言缘也,所以表袍者也。《周记》作缘。
知者以其士冠礼陈三服【校】玄端皮弁爵弁。有玄端无褖衣。此士丧袭亦陈三服,与彼同。此无玄端有褖衣,故知此褖衣则玄端者也。玄端有三等裳,此丧礼质畧同玄裳而巳,但此玄端连衣裳,与妇人褖衣同。故变名褖衣。(十三经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仪礼注疏·士丧礼第十二·卷三十五)。可见,玄端时有称褖衣者,而这种暂时的变名,应该是强调连裳而不是缘边。故此,笑非兄玄端以赤缘我尚存有疑问。

2.  关于裳。
“春秋至漢,下裳多繞襟,不繞襟,則衽的側面無法形成射禮圖的效果。”笑非兄可否详解一下?另外,此射礼图指的是哪幅?应该不是礼经里的吧。

3.  关于蔽膝
鞸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颈五寸。那么是否不是端正的梯形而是弧形?“下边以素(熟绢)补,以五彩(青红黄白黑)丝带为边缘。”那么应该下面一部分是白色。并且有缘边,缘边处露出五彩丝线。

4.关于绶
既然是周制,那么绶的形态最好也是周制,至少不应该是隋唐以后的形态。后汉书舆服,“四百石 三百石 二百石黃綬 [一采] 淳黃圭 (一采) 長丈五尺 六十首 自黑綬以下 縌綬皆長三尺 與綬同采而首半之。”这么长的绶应该不会像隋唐以后那种类型,或许是后人误解。周制绶至少大约类似东汉的画像石“周公辅成王图”,这种长度的绶至少说明绶不应该是隋唐那种悬挂于后面或者两侧的那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7 13:27:2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    轩辕箫歌  于2015-8-27 11:22:21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8-7 13: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对于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外地,一些資料無法引述。以後詳談。
1、玄端燕衣也。士昏禮:夙兴,妇沐浴。纟丽笄、宵衣以俟见。知宵衣為婦人常服。疏宵衣:云“宵,读为《诗》‘素衣朱绡’之绡”者,引《诗》以为证也。云“姆亦玄衣,以绡为领,因以为名”者,此衣虽言绡衣,亦与纯衣同是衤彖衣,用绡为领,故因得名绡衣也。必知绡为领者,《诗》云“素衣朱绡”,《诗》又云“素衣朱衤暴”,《尔雅·释器》云:“黼领谓之衤暴。”衤暴既为领,明朱绡亦领可知。案上文云女衤彖衣,下文云女从者毕衤?玄,皆是衤彖衣,则此绡衣亦衤彖衣矣。女与女从衤单黼领,此姆以玄绡为领也。黼者,說文提到黑白交織,但我認爲是方格,蓋甫旁有方之形也。這樣的衣屬於繢了,而詩云朱襮者,則可見黑白為紋路,未必為色。
以上可知,宵衣為為常服。就文獻言,朱色為多。
彖衣你已經證明為赤。則可知常服(至此能説是女裝)為赤緣。
士喪禮:衤彖衣,注:黑衣裳,赤缘谓之衤彖。衤彖之言缘也,所以表袍者也。《丧大记》曰:“衣必有裳,袍必有表,不衤单,谓之一称。”古文衤彖为缘。
可知男子服亦可稱褖衣。注中正是強調緣色。
疏謂:以其士冠礼陈三服玄端皮弁爵弁。有玄端无褖衣。此士丧袭亦陈三服,与彼同。此无玄端有褖衣,故知此褖衣则玄端者也。玄端有三等裳,此丧礼质畧同玄裳而巳,但此玄端连衣裳,与妇人褖衣同。故变名褖衣。
此褖衣则玄端,那是根據三服必當有玄端,合理。但認爲因連衣裳同婦人則誤!蓋玄端必為衣裳制。
士冠禮兄弟畢袗玄,而昏禮女從者亦畢袗玄,是男女不嫌同名也。則疏以爲因連衣裳而得名,不僅駁注,亦且無理。
你的引文版本不錯,有電子版請全貼出來共享!

2、請到華夏下載word版。

3、蔽膝的形狀古人所繪皆難以憑信,出土為下頭若斧形,我本當吸取,至於緣邊裝飾,也應畫上,但一是倉促,疏忽了。抱歉,蓋日改正!

4、綬,漢綬蓋秦制。秦不用蔽膝玉佩,唯用綬別尊卑。我繪小綬,是因爲周制有結佩用綬,則組佩下應有綬。文物雖未見左右佩,但禮記言左宮商,右角徵,則左右佩可知。若後綬則唐代明確背後有紛,宋代禮圖有後綬,漢畫像石綬長且大,或即其原型,或模仿周制什麽,此處文獻、文物無攷,我為對稱,並與唐宋相接而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2:06 , Processed in 0.0762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