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教子
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冷酷、过分?非也。正如郑板桥给其弟弟信中所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郑板桥的教子方法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这就是:做家长的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学会“动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立,这是培养孩子优良品格的一个有效方法。
回头看看我们有些家长,在他们那里孩子俨然成了“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飞了”,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生怕孩子受到半点委屈。有些家长为了显示对孩子的关心,连削铅笔、装书包、穿衣服、铺床叠被等等小事都统统承包下来,以致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还要喂饭;升到小学二三年级了,还要家长帮他穿衣;进入初中了,还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不是有报道说北京很多小学生分不清韭菜与小麦,有的还冲小马驹叫“大狗”,中学生上街不晓得回家吗?还有些年轻的家长,或因自己工作忙,或因怕伤神、图省事,将孩子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其父母更甚。长此下去,孩子必将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八旗子弟。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立、有用的人,就要像郑板桥那样,从小开始,从教育孩子学会“动手”入手,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做一些家务,对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要让他们增强“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意识,克服依赖思想;3--4岁时,可让他们自已吃饭、洗脸漱口、穿衣服,锻炼动手能力;5--6岁时,可训练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的床铺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劳动内容,如洗碗、提煤、拖、做简单的饭菜等。孩子做家务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即使做错了,也不乱加批评,可以从旁给予一些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培养其做家务的兴趣。孩子在参与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其主人公的意识,还可以锻炼其生活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走出去才能很快地适应现实社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2:53: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