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4|回复: 10

不要盲目崇拜《四库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9 1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南方周末    
  □王学泰
  
  伴着电视上“皇帝戏”的火爆,《四库全书》就要隆重出场了(两者表现不同,病根则一),不仅文渊阁本的《四库》由鹭江出版社重印,而且,文津阁本也由商务印书馆以精装和线装两种形式影印出版。真是不知道这是出版界的盛事,还是学术界的悲哀。
</P>
<P>  《新京报》近日以“学者解析影印《四库》三大问题”为题,发了专题报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四库全书》是否有价值?”1930年代,鲁迅先生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病后杂谈之余》)这本来是极平实的论断,学术界中如果不是对“我大清”抱有特殊感情的,谁都同意。现在却有人说,过去的政治评价多“从现代的政治观、民族观来要求,这是以今律古,今天我们应该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等方面来研究和看待《四库全书》”,“为《四库全书》正名”。这真是奇谈怪论,匪夷所思。清统治者的“变乱旧式,删改原文”是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误导,难道指出这一点就是“以古律今”?是不是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方面来看这种“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就特别正确了呢?
</P>
<P>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明代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篡改。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如大家都熟悉的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一个半个挽雕弓”。最让人奇怪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被做惯了奴才的《四库》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才的态度!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难道如此分析就是“以古律今”吗?如果我们要按照《四库》馆臣的改本去了解和认识宋词不正是会得到鲁迅所说的结果吗?我想面对着如此乱改的古书,读者是懂得应该如何对待它和如何评价它的价值的。(对于编纂《四库全书》的全面评价有兴趣的还可看看陈四益先生的《四库四记》——收在他的《丁酉四记》集中)。
</P>
<P>  再说一下印《四库全书》。1980年代中叶,上海古籍出版社打算重印《四库全书》,到北京来征求意见,在文学所开过一个小会。我参加了,表示赞同,但建议他们不要再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已经印过的文渊阁本,印文津阁本较好,因为两个本子有差别,文津阁本平时也难得一见。文津阁本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能嫌麻烦,又急于出书,结果是影的文渊阁本。应该说出版《四库全书》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经过“文革”浩劫,古旧书损失极大。改革开放后又办了许多高校,很多文科科系缺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古籍。《四库全书》把三千多种古籍按照经史子集编排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上海此举也有临时救渴之意。至今已20余年,也已售罄多时,但上海古籍之所以迟迟不再版,我想可能是考虑到出版《四库》作为救急的权宜之计还可以,长久地把它当作一件学术工程去做恐怕会贻笑学术界的。何况20多年来各种古籍出版了多少新的整理本、校点本、笺注本,可以说是成百上千。上海古籍、中华、岳麓、齐鲁等专出古籍的自不必说,就连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六辑所收的经过校点整理的古籍就有一百六七十种。那些影印的各种类型古籍丛书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其所用多是足本、善本或新的整理本,远远超过《四库》的成就。可是由于没有被媒体注意的卖点,人们很少知道罢了。
</P>
<P>  现在人们又在影印文津阁本。前面说过此本是与文渊阁本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作为抄本两书可互校。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除了库本以外再无其他版本了(这样的不多,不超过百分之十),哪一位研究者也不会把库本当作一个重要的版本,所以版本学家认为根本没有版本价值。1930年代当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珍本丛书》时就是官商主张要按照原式原样印“钦定”本,而学界的蔡元培(当时的北京图书馆馆长,相当于今之国家图书馆)、傅增湘、李盛铎、陈垣、刘复(半农)等主张用“善本”替代。这就是从版本角度看问题的。而且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也只是小异,根本不是像“中国图书信息网”上有人著文宣传的那样“据专家研究,各阁本收录内容、所据版本不尽相同,以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为例,两者差别达50%以上”。还据“专家”,不知是据哪位专家?按照现行出版条例,两书相差30%就可以视为一种新著了。文津阁本竟与文渊阁本相差50%以上,那岂不是另外一部丛书了?而且还说什么根据《高宗实录》(这又是一部可以唬人的著作)这个本子是乾隆皇帝亲校(够他校一辈子的),纪晓岚亲自三校。这除了给出版界、学术界增添些笑料还能说什么呢?
</P>
<P>  前些年杨讷先生带领一些学者就文渊阁本与文津阁本集部的相异之处做了校对,并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分装十五册,后有学者献疑,有的一些“补遗”,在文渊阁本上有,只是两者不在一卷上。这个“补遗”可以满足学者使用《四库》集部的需要了(实际上现在学者谁还用《四库》呢),只要再扩展到“经史子”部就可以了,不必灾梨祸枣,也可以达到了解两个本子的目的。
</P>
<P>  现在文津阁本出版了,听说18万元一部,学者自然不会去买了,除非那些声明自己常常读《四库全书》的人,可以自备一套了。我认为还可以从两类人那里回收成本。一是没有负责任的购书人员的公立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拿着本来不多的经费买一套这种带着“钦定”光环的巨著,既省事,放在书架上又很整齐;一是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客厅摆这样一套,装点门面,正像摆摆真真假假的周鼎商彝一样。然而我想出版者想搭电视中皇帝戏之车的打算可能落空。
</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肥猪的盛筵

<P>作者: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

  我在《思想与秤砣》中写到:  

  “什么东西都可以禁止,但严格来说,惟有思想是禁止不了的。好在我们中国有思想自由的传统,儒,释,道是有矛盾的,但从来没有什么宗教法庭,没有因信仰把人放到火刑柱上慢慢烤的事情,当然,自宋以后,思想控制才严厉起来,元朝是一个粗糙的朝代,有文网,但疏可过鲫,真正的几千年来严酷的时期、冰冻的时期是清朝,今天我们见到的几个所谓清朝的思想家,其实是前朝的遗物,有清一朝,小学繁盛,大学凋零,我认为,所谓康乾盛世,从某种角度看,是肥猪的时代,肥猪的盛世,它是以思想的断流,文化的被奸为代价的。从思想自由的角度看,清朝是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的最黑暗的奴隶时代。”  

  思想的断流,文化的被奸,文字狱的暴虐,全面的焚书和篡改,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人的压迫最甚的,莫过于思想压迫。满清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压迫达到登峰造极的朝代。其中发生的文字狱之多,令人发指。第一桩文字狱始于张晋彦序 刘正中 诗中有“将明之材”这几个字,其中的“明”字含意模糊,有可能被理解为是暗示的“明朝”,于是清世祖就将诗人刘正中和给诗人写序的张晋彦抓来一个砍头,一个绞死。清世祖自己也承认说是“其言诡谲不可解”,根本就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便把人随随便便地抓来杀了。你可以想象当时满族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到了什么地步。清政府也借科场上(所谓学界)的一些所谓的舞弊、o(︶︿︶)o 唉案子,趁机收拾知识分子,例如单是江南奏销案就卷进去1万3千余人,表面上是让老百姓看政府的廉政,实际上是巧妙扫荡汉族中的文化精英分子。这种高压政策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尚有增无减。雍正“天性刻薄”,对知识分子的高压政策进一步加强。翰林院学士徐骏在一首诗中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即下口谕将徐骏斩首。到乾隆时代,汉族知识分子仅有的一点反骨也给磨得差不多了,但是乾隆时代的文字狱之严厉依然不减当年!甚至更严厉!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了后立刻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即下旨将胡中藻“即行处斩,为天下后世炯戒”。乾隆朝的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余起,动辄斩首、弃市、凌迟、门诛甚至灭几族,连已经死了多年的都要开棺戮尸!

  清朝文字狱在程度上是开棺鞭尸、株灭九族、凌迟处死等,在时间上则是持续二百年,无论程度,还是时间,都不是文革可以望其项背的。  

文革已被定性为浩劫,它对中国造成多大祸害,国人大多很清楚。它使人民如何对外部无知,落后于世界,也是很明显的。清朝文字狱比文革坏一个数量级,它的危害如何能被远远低估呢?既然不相信文革时的“正面报道”,凭什么相信清时的“国家在他们手里治理得有声有色”?

  有的人觉得《四库全书》的编撰似乎要算清朝一功了,却不知道编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要借编书而统一思想,把凡是不符合所谓大清价值观的书全列为o(︶︿︶)o 唉,一律烧毁!仅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间,据兵部奏报毁书共24次,538种,13862部之多。据海宁陈乃乾《o(︶︿︶)o 唉总录》中的统计,其毁书总数是:全毁书目2453种,抽毁书目402种,销毁书版 50种,销毁石刻24种。郭伯荣依据《o(︶︿︶)o 唉总录》。《文献从编》、《o(︶︿︶)o 唉四库全书档案》等书来核对,认为“四库”开馆10多年中,被销毁的图书总数至少在10万部左右,册数之众,那就更无法估计了,这个数字如果可信的话,则是《四库全书》总数的10倍。(《人民日报》顾关元 ) 其烧书规模,远过秦始皇。  

在二百多年前,清朝政府为了贯彻奴化政策,曾经严厉执行一个长时期的文化杀戮,旧书新书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一律修改,有诋毁的地方,全书抽毁或禁行或全毁。现存的作者一被举发,充军,杀头,籍没连接一大套。留下来的成绩是一大部经过抽改,经过“消毒”(民族思想)的四库全书,一大套禁毁书目,和几万万被压迫人民的仇恨。
</P>
<P>清朝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单凭一点有限的武力,和由这武力所缔构的穷凶极恶的专制政权,来奴役广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恐慌得不得了,才来这一手文化杀戮.(吴晗 论文化杀戮 原载上海1946年《民主周刊》第四十四期)

  我们今天常常情不自禁地慨叹乾嘉学派如何用功于金石训诂之类,使小学这门学问的发展几乎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却不知道这种成就是一种血泪交加的凝结:知识分子不往这种无政治利害关系的学问上用力,还能、还敢干什么呢?!” (《国人答辩:清朝何以算亡国且最暗?》)  

清朝的皇帝倒是没有昏庸,可他们所处心积虑的可是维护满族的统治,把所有的社会矛盾统统视作民族矛盾,文字狱即是典型写照,稍有风吹草动即满门抄斩,这事可并不少见。更重要的是其对思想的压制,从上到下说愚昧无知毫不为过,满足于“赫赫天朝”的自慰之中,所有的科技都是奇技淫巧,将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统统扼杀。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就是在康乾盛世时就已经注定了。有清一朝几乎就是文化荒漠时代。由于残酷的文字狱和民族政策,知识分子把精力投入了无风险的古籍研究,在科技、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其他时代相比有了明显退步。科技上几乎没什么成就,甚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当看到清军火器不管用的时候,龚自珍献给林则徐的秘密武器竟是明朝的战船和火炮。思想上,清朝人保守无知,除了龚自珍以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思考者,相对来说,明朝虽有文字狱,但仍英才辈出,如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文艺上,可称为上品的著作仅《红楼梦》《儒林外史》两部,诗词一片阿谀之作,故鲁迅先生称之为“无声的中国”。  

正是由于康雍乾三朝的极度专制,使中国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上彻底失去活力,以至于与世界的差距迅速扩大而且越来越大。孔子游说各国时虽未受到重用,但他在精神上并不低下卑琐,孟子则多次使国君“王顾左右而言它”,令人感到某种比较平等的气氛。而清代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恶性发展,尤其是奴性发展到极致,思想窒息,活力尽失。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并不仅仅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希望“天公”改变那种“避席畏谈文字狱”的“万马齐暗”的可悲局面。康雍乾之世完全没有汉唐那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为国建功立业的大汉精神和大唐气象,没有班超、李白式的充满“壮士志”,“为君谈笑净胡沙”的一大批“大丈夫”。杜甫诗以赞扬的语气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里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果是在康雍乾之世,那么李白、杜甫都将灭族,整个民族精神被压抑得萎靡不振。  

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康熙曾自称:“朕御极五十年,听政之暇,勤览书籍。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经研究。”康熙在一七○一年以后的二十年间,更加致力于理学的研讨。一七一三年,康熙命熊赐履、李光地等编辑《朱子全书》,并亲自撰序言,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为。反之身心,求之经史,手不释卷。数十年来,方得宋儒之实据。”李光地曾说:“朱子之意与皇上同,皇上近来大信朱子之言。”(《榕村语录续集》卷七)法国传教士白晋向法皇路易十四报告说:“康熙皇帝是儒教的教主,这个资格加强了这位皇帝的权威。”一七一七年,康熙为新编《性理精义》一书撰序。内中称朱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笔调之夸张,俨然造神。康熙非常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作为治天下的统治思想,依用熊赐履、李光地、张伯行等儒臣,极力提倡理学。  

后人评论曰:“清人入主中国,升享朱子于十哲之列,而号于天下曰:朱子之道即吾帝室之家学也,其所以动遵朱子者非他也,骑天下士大夫之项扼其咽而抚其背,天下之士大夫率被其愚胁,区区自泥于仪文节目之中而莫之能觉也”满清官方尊朱子之学,使得士人中“其豪杰敢怒而不敢言,其鄙佞因时义而为身利,一以阴弱中土之士,一以显受文教之名,非秦之坑杀而乾没于校雠之役,非秦之燔烧而离裂于聚珍之局。呜呼,其愚天下之术可谓巧且深矣”!
</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看的书还有几本可信?
发表于 2006-10-19 2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现在我们不那么好蒙了[em01]
发表于 2006-10-25 19: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资料汇总的部分还值得一看,比如其中的&lt;御定词谱&gt;
发表于 2006-10-25 2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扫眉卧龙</I>在2006-10-25 19:18:18的o(︶︿︶)o 唉:</B>
有的资料汇总的部分还值得一看,比如其中的&lt;御定词谱&gt;</DIV>
<P>扫眉君……
<P>四库全书多是些书集,未必便篡改什么,一切都在读者的心,书并无过。</P>
发表于 2006-10-26 1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书无过,篡改者有过,《四库全书》是有利于文化保存的,不过编修《四库全书》中的一些行为则是用心叵测的</FONT>
发表于 2006-10-27 20: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盛世编书,&lt;&lt;永乐大典&gt;&gt;就没有这些毛病。
发表于 2006-11-5 01: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库出,古书无
发表于 2006-11-10 15: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垃圾人才会推销垃圾货</P>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1-11 03: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9:13 , Processed in 0.0745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