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浅批《汉武大帝》第二集:七国之乱·结盟削藩</H3>
<DIV class=item-label>
<DIV class=item-content></DIV><FONT size=4><FONT face=Arial></FONT>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斗兽棋,在斗兽棋里象吃老虎、老鼠吃象。景帝是老虎,却拿窦太后这只大象没辙。那么,谁是老鼠呢?现在匈奴猖獗,边境兵民深受其害。而眼下各地藩王就像是一个个的不定时o(︶︿︶)o 唉,若与匈奴开战,那点燃的就不仅仅是与匈奴的战火,还将点燃与各地叛乱藩王的战火,届时景帝将腹背受敌。因此,要先削藩。此时削藩,景帝非常需要借助梁王的力量帮自己守住梁国这个屏障近而保护长安。所以梁王必须待在梁国,怎么能到京都来做储君呢?景帝想拒绝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尤其面对大象窦太后紧追不舍的逼问,一时情急乱了阵脚,竟然当众开口说:“其实这也没什么不行”。窦老太太听到这话,便马上让窦婴拿好酒来立个盟约。刚说完要酒,窦太后又说“天子一诺千金”,打算用道德、道理来捆住景帝,不让他反悔。然后趁热打铁马上拉起景帝和梁王的手,催促他们赶快饮酒定下此事。景帝一脸茫然,更加无措了…… </FONT></DIV>
<DIV class=item-body>
<DIV class=item-content>
<P><FONT size=4> 在这紧急关头,老鼠出来解围了。只见窦婴赶忙跪在地上,说帝位父子相传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擅自修改。中国古代是很讲究辈分的,帝位父子相传是刘邦定的,用刘邦来压窦太后,窦太后一时也无话可说。此时局面还在僵持,窦婴于是紧接着给了景帝一个台阶,说他刚才是一不留神说错了话,还要让景帝罚酒一杯。景帝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可见刚才吓得不轻),然后哈哈大笑,罚酒一杯。这,可真是虚惊一场。</FONT></P>
<P><FONT size=4> 家宴毕,景帝疲惫的回到寝宫后一下子躺到床上。太悬了,此刻的景帝又是后怕,又是生气。这时晁错来了,称这件事不需再想它,过去就过去了,当务之急是抓紧拉拢梁王。景帝这才从又怕又气的怀心情中解放出来……</FONT></P>
<P><FONT size=4> 镜头切换到蹴鞠场,梁王的首席谋士韩安国正在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球。剧中描写了一些蹴鞠比赛的场面,看得我有些奇怪,一会儿见球员们踢球,一会儿又见他们投篮,一会儿又见他们把球抛来抛去。难道蹴鞠就是足球+篮球+橄榄球吗?就是这么个奇怪的比赛,韩安国看得还挺起劲。这时有人送来几盘小菜,韩安国没有吃,而是先问:“官人到此看球,都享受此等待遇吗?”从这个细节就看出来韩安国这个人行事很谨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大家都知道,可是能够在诱惑面前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谨慎的言行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这里我再多说两句,诱惑的后面有两种东西,一曰利益,一曰陷阱。因为惧怕陷阱而完全的拒绝诱惑,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是很难受的。这么做虽然万无一失,但也少获得了不少的利益,这种保守的做法向来不是聪明人处事的风格。韩安国作为梁王的首席谋士,当然得是个聪明人。因此他面对诱惑,首先是冷静下来以防被诱惑所迷惑,然后问清这菜是怎么来的?问清楚是田蚡送来的之后,觉得可以吃,于是就吃下了送来的小菜。为什么可以吃呢?因为他不认识田蚡。要知道,作为梁王的首席谋士,起码要认识、了解政治上所有有头有脸、举足轻重的人物。你什么人都不认识、不了解,你怎么能看清形势、出谋划策呢?既然韩安国不认识田蚡,说明他是个小人物。一个小人物来给自己送吃的,无非是想巴结自己。一个小人物巴结自己并不涉及什么利害关系,是大可以放心吃的。韩安国是个聪明人,也是位老臣,他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看清楚眼前的诱惑背后是利益还是陷阱,所以能自如应对。诱惑不是迷惑,但对于智慧和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就很容易被诱惑所迷惑、把陷阱当成利益。这样的人,还是保守点比较好吧。</FONT></P>
<P><FONT size=4> 不久,田蚡登场,他一上来就开始套近乎,说自己和梁王是亲戚。哪门子亲戚呀?原来,这个田蚡的姐姐嫁入宫中,被封为王美人。田蚡和他姐姐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姐姐嫁给了皇帝,就是梁王的嫂子。这么一算,确实也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到底有些不值钱,想那皇帝后宫有三千佳丽,加上去民间偷偷“临幸”的女人,加上利用皇帝身份乱搞的女人,梁王得有多少个嫂子呀?说句尖酸刻薄的话,估计景帝站在城墙上随便指一个方向,你驾着马车按着这个方向走,天黑之前总能装满一车皇帝的丈母娘。物以稀为贵,倒过来说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所以尽管田蚡是景帝的小舅子,韩安国也并未在意。</FONT></P>
<P><FONT size=4> 讨好完韩安国之后,田蚡来到宫中找他姐姐。老实说,看完他的首次亮相后我不大看得起他。但是听完他跟他姐姐的对话之后,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涨了一截儿。我笑了,我看错他了。他都跟他姐姐说了些什么呢?匈奴扰边,景帝却不出兵,另一方面晁错到处去抓各地藩王们的小辫子。从这些事当中,田蚡看出了景帝的意图:削藩。并且他认为各地藩王的翅膀都已经硬了,削藩一旦开始,各地藩王难免要反抗的,天下就要大乱了。但是,乱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田蚡到底是个小人,而小人只有在乱下才能获利,所以田蚡不怕乱。不但不怕乱,而且还敢想,虽然只是一句“要下大棋一步都不能错”,他的野心却也可见一斑。之后他又提醒王美人说:“国事就是家事,不得不留意”,让她多注意、揣度政治上的事情。能看清局势的、看透人心,却不让外人知道自己能看清局势的、看透人心,再加上有野心且有胆量去实现野心,这样的小人才是最历害的小人。虽然他是个小人,但他是个一流小人。不要看他现在是个小人物,但我有预感他将在未来成为一个人物,准确的说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后。这里要解释一下,王美人为景帝生了个儿子叫刘彘,刘彘后来改名刘彻,即汉武帝。我觉得“彘”这个字很奇怪,就查了一下字典,原来彘是猪的意思。我很奇怪,一个皇子怎么能叫猪呢?以前觉得杨伟这个名字就够丢人的了,没想到还有叫猪的,这不是贻笑大方,生生让人家耻笑吗?也不知道这个景帝是怎么想的。“彘”这个字的读音是(zhi四声),所以查它的时候也顺便查到了“雉”这个字。大汉王朝必须提到的吕后,她的名字就是吕雉。雉是什么意思?野鸡。以前我不知道,但是现在你要说一个女的是野鸡,她非往死里挠你不可。顺便说一句,景帝和梁王的亲姐姐,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长公主,您知道叫什么吗?刘嫖。这名字起得你说多丢人?我看,给她俩起名字的人才应该叫彘。好了,这都是闲谈,让我们回到剧中吧。</FONT></P>
<P><FONT size=4> 夜深了,景帝躺在床上抱怨窦太后偏心眼儿,抱怨她只疼梁王不疼自己。这时,一边的王美人开导景帝,说窦太后是疼爱景帝的,但是景帝身体不好,一旦故去,窦太后就无人可依靠了,这才想让梁王做景帝的储君的。这话实在说得太合情合理了,不由得你不信,于是景帝的怨气也就散去了。王美人没有说窦太后的不是,这是正确的。毕竟窦太后是景帝的亲妈,母子的情感是很深厚的,虽然闹别扭了,那也只是一时的。她要是顺着景帝的意思说窦太后的不是,正在气头上的景帝会觉得她贴心,但是气消了之后就会讨厌她。所以一定不要说窦太后的不是。可景帝抱怨窦太后偏心,窦太后要是没错,那错的岂不是景帝了?本来景帝这时候心情就差,此时批评景帝那不是找死吗?王美人很聪明,没有说谁对谁错。第一,窦太后和景帝是母子,家人之间闹别扭是没有对错的。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吗?为什么难断呀?就是因为家人之间的矛盾你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第二,一个是皇帝的亲妈,一个是皇帝,谁能得罪呀?谁都不能说错。景帝跟亲妈闹别扭了,王美人没说谁错了,而是合情合理的解释了窦太后想立梁王为储君的动机,而且把这个动机说得很能让人理解,平息了景帝的怒气。一方面不伤害太后,一方面又让景帝消气,景帝怎么能不宠信她呢?有的女人靠美貌获得皇帝的宠信,有的女人靠会勾引人获得皇帝的宠信,有的女人靠娘家人获得皇帝的宠信(比如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陈娇),但这些女人得到的宠信都是难以长久的。最能得到皇帝宠信的,还是像王美人这样贴心、聪慧的女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王美人这样的女人总会受到优秀男士的青睐的,想找个好丈夫的小姐们要向她学习哦。</FONT></P>
<P><FONT size=4> 正在王美人给景帝消气的时候,韩安国来见梁王。这是韩安国正式的出场,他与梁王的一番对话展示了他的才华。当梁王急着问韩安国“怎么现在才来”的时候,韩安国却轻松的说道:“臣刚听说昨天宫宴上出了大事”。刚听说出了大事,怎么他看起来倒像是没事呢?他和晁错对这件事的态度一样:这事对以后的事情并没什么影响,也不是眼下的主题,过去了就过去了,不需要再去想它。那么,眼下的主题是什么呢?削藩。之后他又提出最能影响景帝的人是晁错,又说晁错这个人“明于国家大政,昧于人情世故”。明于国家大政,昧于人情世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做事只考虑对错,却不考虑合适不合适。这可是很要命的。要知道,对的事情不一定合适,错的也未必就不合适。举个例子,我小学时老师让班干部制止同学的课上聊天行为。有一个班干部死心眼,谁说话就制止谁,制止不了的过后就到老师那儿打小报告,把人都得罪了。结果下次选班干部的时候就没人再选她了。你说她做错了吗?没错,是对的,可对又有什么用呢?她做得不合适,即便是对的也还是要招来灾祸的。因此做事要考虑人情世故,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法,尽量做到合适。这是题外话了,咱们继续说韩安国。他说晁错最近到处抓藩王的小辫子,这是他打算近期削藩的征兆,而削藩之事一旦提出,各地藩王就会叛乱。那么叛乱一旦发生,梁王该怎么办呢?韩安国建议梁王坚定的站在景帝一边,道理很简单:梁王和景帝是亲兄弟,景帝被杀,梁王也跑不了。这里要说明一下,古代政治上的杀戮那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家子、一派系的事。为什么古语有云“一人做事一人当”啊?因为你想一人承担自己的罪过往往是不被允许的,你要是犯了事,你的家人或者你所在的派系都是要受到牵连的。如果古代都像今天这样自己杀了人只有自己被判死刑,又何必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来强调一下呢?因此梁王只有支持景帝这一条路。但韩安国同时又提出梁王也是藩王之一,一旦削藩成功,景帝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梁王自己了。怎么办?向朝廷要东西来强化自己的力量。反正现在景帝很需要梁王,梁王要什么,景帝都会给。通过强化自己,让自己也成为一条不掉的大尾巴,用韩安国的话说就是“让朝廷吃不进去,也吐不出来”。我个人认为《汉武大帝》的编剧在这里有点失误,既然吃不进去,怎么还说吐不出来呢?难道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故而即便是“吃不进去”,也还是有可能吐出来的,所以要强调一下“也吐不出来”?呵呵,开个玩笑。</FONT></P> <FONT size=4>很快,某日朝上,晁错献上《削藩策》。晁错底气十足,历数藩王们的不是,大大宣传削藩的必要性。通过韩安国的分析,我们知道晁错是个做事只管对错、不顾及合适不合适的人,晁错此时提出削藩也的确是不合适,不合适往往不会成功。同样看到这一点的大臣们肯定会考虑到削藩之不合适的地方,那么他们是如何反驳晁错的呢?晁错又将如何应对其他大臣的反驳呢?</FONT> </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2:15:09编辑过]
|